月思乡读后感 第1篇
我等呀等,终于等到了那轮明月的上升。
明月犹如一个仙女,从东方上空缓缓飘移而上,一层薄云笼罩在她周围,恍若虚无缥缈的倩影。这位超凡脱俗的绝美女子,轻盈的娇躯承载着无数游子的思想情怀。“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在王安石的眼里,她是回家路途的明灯,照亮了那缕情思与焦虑。“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笔下的她,是故乡的投影,触动了那份情思……哦,是因为有了这至真至纯的爱,她才如此皎洁无邪吗?明亮的'天幕上绽放的彩花,是团聚的亲人那怒放的心花吗?
是啊,她代表着团圆,因此,她好圆,圆得像是一枚在太空中炼成的圆球,又像是高超的制瓷家精心烧成的白玉盘;她亮,亮得像是一颗发亮的大钻石,又恍若黑暗小屋里的白炽灯,同时,她也柔,温柔得像是母亲在抚摸你的背后,那么柔腻;又像母亲的摇篮曲,那么醉人。
桌上摆满了各种水果,还有圆圆的月饼。我凝望着她,衷心感谢她为我和大家带回了牵肠挂肚的亲人。要不是她,游子或许会忘了回家的路,忘了家乡的面貌,忘了……
我正神游,远处飘来优美的歌声:“城里的月光把梦照亮……”
月思乡读后感 第2篇
天依旧很蓝,海依旧很宽;阳光依旧刺眼,那一轮明月下的家乡,依旧在我心间。
——题记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连我弟弟都朗朗上口的古诗,简单易记,但每每念起,总勾起我思乡的无限情绪。我的家乡并不是什么著名的旅游景点,但是我还是很爱很爱我的家乡。每逢佳节倍思亲,除了春节或者是什么比较重要的节日,否则我会老家的机会少得可以忽略不计,每年我回去的次数也就两三次。回去也没有多长时间,我们就马上回来了。每当我坐在车里,看着我的家愈来愈远,愈来愈小,直到房子变得沙粒般大小,看不清了,才肯回头。
我从小跟着父母来到厦门念书,那个时候还觉得离开家乡没什么不好的,可以到城市里面念书,多好啊。但是渐渐长大了,开始懊悔那个时候我的这些想法。我怎么可以嫌弃生我养我的家乡?
记得小时候,我和家人们回老家时,每个晚上我和姐姐们都会坐在三楼的阳台,聊着天,别提多兴奋了。我们一抬头,就可以看见一轮明月挂在天上,很美很美。那个时候,我们总会在阳台那,聊上整个黑夜,不开灯。我喜欢这种感觉。
我有时候会在想,如果我不是降生在这片土地,我就不会对这一片厚土有这么一份特殊的热忱。如果我的亲戚们中的一部分不是农民,也许我也不会将“粒粒皆辛苦”诠释。如果…
感谢这些如果,没有这些如果。
很多人都觉得农村不发达,生活条件不好,甚至有的人会嫌弃那里。不过,别人怎么想,我并不在乎。我只知道,我热爱那片土地。有谁曾想过,如果没有你们所说的这些“土农民”抑或是“乡巴佬”或者更多更多不好听的词汇,没有这些你们口中的社会阶层的人民,你们吃什么喝什么。没错,他们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也正因为他们处于底层,所以他们撑起了这个社会。甚至有人骂粗口的时候会有意无意的说别人是“乡巴佬”,但是你们所说的“乡巴佬”真的是那些为人民服务而默默不问的人们么?他们不是“乡巴佬”,他们是这个社会上最最无私,最最高尚的人!他们的心如同月光般纯洁、无暇,而不像是那些所谓的“高阶层人民”,他们在社会上久了,已经在潜移默化中被世俗一点一点的磨去高尚,只剩下一颗肮脏的心。
一轮明月,照亮我的家乡,照亮他们的心。
月思乡读后感 第3篇
中秋之夜,仰望天空,望见一轮明月,但不是那皎洁的一轮皓月,天空中如烟似雾的乌云,弥漫在月光下,好像是嫦娥遮面的轻纱,既不疏远陌生,又有万般娇态。
一千三百年前的今天,是谁,在白露横江的异乡秋夜里,不知桂花的清香,不理美酒的醇厚,硬是那样偏执地吟出一句别有滋味的诗句来——“月是故乡明”。简简单单清清浅浅却一语道破了天机,解释了我们情感与认知之间那把有妙的天枰——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月似乎可以读懂人心,它是愁绪,也是寄托;它是伤感,更是思念。
月光如一泓清泉,轻轻写入小屋。倚窗望月。那凄清的光辉照的人心生怜惜。窗外一轮圆月夜色,树叶稀疏的梧桐在月辉的映衬下将最后几片枝叶无奈地撇下,落下了无尽的寂寞。明月的清辉照在苏轼的心上,却带不来一点安慰,在无奈的孤独与深切的思念中,苏轼挥笔写下:“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时此刻,也许只有故乡的月亮可以给他许些慰藉了。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坐在月下,月饼的香味也融入在对乡愁的遐思中。是啊,“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诗人的声音穿过了千年的白霜与夜晚,道出了我们最不容辩驳的理由,于是我们会心一笑:
因为深爱,所以偏执。
月思乡读后感 第4篇
思念、盼望,
思乡之情在我心头久久回荡。
盼望,
盼望明年再次返乡。
金秋来临,
那一轮即将饱满的明月,
勾起我心中无限的思绪。
那皎洁的月光,
美丽中带着一份凄凉。
我望着月亮,
月亮也望着我。
像是诉说,
对家乡思念的诉说。
在寂静的夜里,
任我的思绪像潮水般,
悄无声息地流淌……
小时候,妈妈常常读古诗词给我听,还总是给我讲那些当时对我来说深奥、难懂的含义。我总是听得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应两声。但当妈妈问起时,我却是一问三不知。不过,在读诗时,窗户的缝隙里正好射进来一抹阳光,树上传出一阵鸟鸣,又有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再加上妈妈的吟诵声,真是悦耳无比。
我记得自己读的第一首诗就是一代诗仙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小小的我常常把这首诗挂在嘴边,却从不知诗中暗藏着的诗仙李白的思乡之情。“你知道李白为什么要‘望明月’吗?”妈妈听我“摇头晃脑”地背诵完一遍后问。我疑惑地摇摇头。“那是因为呀,”妈妈语重心长地说,“李白出门在外,十分想念他的亲人和故乡,所以他才会在夜里望月思乡。”我好像恍然大悟,说道:“哦!是不是和妈妈你出差时,我想你一样?”妈妈笑而不答。“哦,我终于懂了!”我兴奋地大叫。
我一首一首的'读着诗,不知不觉间已经读了不少古诗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两句诗我懂,这首诗一定是诗人在怀念家乡、牵挂家人吧!这两句诗是杜甫《月夜忆舍弟”中写到的,我想,漂泊在外的诗人一定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才会在月夜写下这样一首思乡诗。是呀,不管我们身在何方,不管我们离开家乡多久,家乡的一景一物、家人的一点一滴都会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是一首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思乡诗。在王安石的笔下,我们仿佛看见了他仰望着明月、思念着亲人。让我们深深感觉到他当时心中那一份浓浓的乡愁,那对家乡的深厚眷恋。当我能将这首诗倒背如流时,也已经小学四五年级了。那时,我已经学会了要去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要去更深入的感受诗人在作下这首诗时的感情。因为也只有这样去做了,才能真正读懂这首诗,才能真正把这首诗读透,才能真正融入到诗人所书写的悲欢离合中去。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一首首思乡诗,无不写出了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深眷恋。这些诗,用精简的语言,向后人描绘了一幅幅精美的画卷,这一首首诗是诗人为中华民族留下的珍贵的、价值千金的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