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大作读后感(合集7篇)

个人学习 26 0

经典大作读后感 第1篇

贝多芬曾经把自己比作“老狮子”、“一座倒了的火山”、他曾经也认为“一株树比一个人好”,树可以啼听大自然的声音,而耳聋的他却听不到任何声音,他远离人世的喧嚣和纷争,在这里获得了心灵的'纯洁与安定,他又是多么的坚强的去摆脱这一切的,勇敢的与命运斗争,而音乐——他忠实的朋友,将永远陪伴他,不会离开他。

这样艰难的问题,一位平凡的人做不到,而一位残疾人却做到了,可见这个伟大的人,这个奇迹的出现,都来源于他那种坚持不懈的精神。他不只是巨人,更是一个凡人,他是多么有价值,他活着,这个世界也会因它的存在而更精彩!

经典大作读后感 第2篇

雷雨从开始似乎就注定了这个是一个悲剧,然而悲剧的造成者便是故事的男主人公:元锡公馆的大少爷--周朴园。

就像众多中国悲剧那样,一个风流的少年看上了自家的女佣,这样的结合自古至今都不会有好的结果。倘若那个男的有情有义,大不了两人私奔,背离父母,远走高飞作对苦命鸳鸯,然而刺骨始终的女主角侍萍就更苦命了,周朴园这个风流少爷虽被她的青春美丽与温柔打动,但他那颗只懂爱自己的心又怎会与她厮守一生?他为了自己的前途最终放弃了侍萍。孤苦无依的侍萍带着患病的二儿子伤心的离开,原一味故事就这样结束了,谁知造化弄人,命运又将他们牵扯在一起。错综复杂的关系又上演了,简直就是一团糟,最终导致了同母异父的兄妹相爱。身为他们的母亲,侍萍只能接受命运的捉弄,也只能埋怨自己给孩子带来的命运,似乎一切该终结了,偏偏当年的风流少年周朴园在误会下道出了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件事害死了3个人…

这样一段揪心的人生怎不让人心痛?历史上这样的故事几乎是久演不衰,在类似故事下的牺牲者不在少数,我想,这并不是简单的故事而已,社会的真实情况应该是故事的原型。这与当时人民的道德准则、思想观念密不可分。在现今社会,人思想的改变,女人变得坚强、勇敢,绝不会无声无息受命运的压制,必会反抗。除了科技发达以外,人文思想的进步也是时代进步的一大标志。人们常常在知道过去的不幸后,暗自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美好的时代。然而,我不但要感谢新时代,新中国给予我们的幸福生活,而更应感激丽时代给我们的觉悟。没有过去的凄惨,哪来现在的幸福甜美?

经典大作读后感 第3篇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也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之一。

这是一个可悲的故事,讲述了北平老城里活生生的一幕。祥子来自农村,在他拉上租来的洋车以后,立志要买一辆车自己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他年轻力壮,正当生命的黄金时代;又勤苦耐劳,不惜用全部力量去达到这一目的。在强烈的信心的鼓舞和支持下,经过三年的努力,他用自己的血汗换来了一辆洋车。但是没有多久,军阀的乱兵抢走了他的车;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诈去了他仅有的积蓄,主人躲避特务追踪还使他丢了比较安定的工作;虎妞对他的那种推脱不开的“爱情”又给他的身心都带来磨难。迎着这一个又一个的打击,他作过挣扎,仍然执拗地想用更大的努力来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生活愿望。但一切都是徒然:用虎妞的积蓄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像个鬼影,永远抓不牢,而空受那些辛苦与委屈”;在经过多次挫折以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吹熄了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企求和信心,从上进好强而沦为自甘堕落:原来那个正直善良的祥子,被生活的磨盘碾得粉碎。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了旧社会把人变成鬼的罪行。祥子是一个性格鲜明的普通车夫的形象,在他身上具有劳动人民的许多优良品质。他善良纯朴,热爱劳动,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的积极和坚韧的精神。

平常他好像能忍受一切委屈,但在他的性格中也蕴藏有反抗的要求。他在杨宅的发怒辞职,对车厂主人刘四的报复心情,都可以说明这一点;他一贯要强和奋斗,也正是不安于卑贱的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现。他不愿听从高妈的话放高货,不想贪图刘四的六十辆车,不愿听虎妞的话去做小买卖,都说明他所认为的“有了自己的车就有了一切”,并不是想借此往上爬,买车当车主剥削别人;他所梦想的不过是以自己的劳动求得一种独立自主的生活。这是一种个体劳动者虽然卑微、却是正当的生活愿望。作品描写了他在曹宅被侦探敲去了自己辛苦攒来的积蓄以后,最关心的却是曹先生的委托,就因为曹先生在他看来是一个好人;还描写了他对于老马和小马祖孙两代的关切,表现出他的善良和正直。他的悲剧之所以能够激起读者强烈的同情,除了他的社会地位和不公平的遭遇外,这些性格特点也起了无法磨灭的作用。象这样勤俭和要强的人最后也终于变成了头等的“刺儿头”,走上了堕落的道路,就格外清楚地暴露出不合理的社会腐蚀人们心灵的罪恶。

这故事是一个悲剧,彻彻底底的悲剧。一个曾经勤劳坚忍,有着自己目标的人最后却沦为了社会垃圾。从前的祥子善良淳朴,正直诚实,对生活有着像骆驼一般积极和坚韧。周围的人都是做一日和尚,敲一日钟,而祥子却不安于现状,他为了美好生活而努力,而奋斗,他宁愿冒着极大的风险去赚多一点的钱,来达到自己所想要的生活。他不断地追求,追求成功,追求幸福。然而即使是这样,也终究没有改变他最后的悲惨结局。

也许这才是现实,残酷、悲哀、无可奈何。理想和现实总是充满了矛盾,它们往往不能调和,然而它们却又同时存在。社会是现实的,它不会为了一个人的理想而改变,也不会是完美无瑕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不断奋斗,最终却不一定能够真正获得成功。就像祥子一样,他努力,就是为了寻求美好的生活,但是结局却是那样悲悲惨。

对于骆驼祥子,我感到遗憾,感到惋惜,也感到无奈,但也感到敬佩,我佩服他从前的坚强,他的上进。然而他最终没能战胜自己,没能战胜社会,终究还是被打败了。也许是因为社会的极度黑暗,也许是因为个人的因素。不管怎样,环境对人的改变至多至少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当时的社会治安好一点,祥子也许就能实现他的理想,也许就不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人离不开社会,而社会又决定着人,如果无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社会与自己的关系,很有可能就会失去原本的自我。

人是有思想的动物,应该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是要因人而异,因社会而异。如果总是无法实现理想,那么就有可能变成“祥子”,堕落、衰败,厌恶生活。毕竟能够一生都坚忍不拔的人是少数。追求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改变的过程,然而这一过程会很复杂,人很容易失去自我,失去自我就会迷失方向,甚至堕落。

作品本生写道:“苦人的懒是努力而落了空的自然结果,苦人的耍刺儿含有一些公理。”又说:“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一点也不是他自己的过错。”老舍正是从这样一种认识出发,怀着对于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深切同情,写下这个悲剧的。这就使这部作品具有激愤的控诉力量和强烈的批判精神,深深地烙上读者的心坎。

读罢这本书,我对祥子的评价为:祥子是一个经不住生活的考验,而失去生活的人。俗话说:“路慢慢之远兮,吾将上下之求索。”他为何不再寻求新的路,而成为社会的渣滓,败类?他为何不做生活的主宰者,去自谋生活呢?我想,他也是害怕了,因为他是农民出身,他受不了生活一次次对他的打击,他放弃了。所以酿成了书中的人物一直走下坡路的原因后果啊!

明天会怎样?我不得而知。而现在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把握好今天。

经典大作读后感 第4篇

惭愧得很,我在高考前未完整地读过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参加工作后,才阅读了这四部宏篇巨著。

《水浒》首读,整体印象不深。最深的情节是智取生辰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因课本里有这两篇。最痛恨的事情是宋江投降,最后毒死了李逵,镇-压方腊起义。一部《水浒》把一百单八将的命运攥在一起,最终成就了宋江的人生理想。

宋江出生在小康之家,作为押司,自小便受忠义的儒家良教。要说他凭仗义疏财的佳名和殷实丰厚的家境,做一个蝇营犬苟的押司了结一生,是极其幸福的一件事情!但这厮既有“敢笑其黄巢不丈夫”之大志,又因机缘巧合、风云际会而成就霸名的草寇首领。宋黑子的本领不强,武艺不高,但就凭一个“忠”字和一个“义”字,受到兄弟们的尊敬和爱戴。于是,命运就同行为上对理想的背叛和内心的急于归属间挣扎与对抗。各人都因命运相异而采取不同的实现理想方式。宋江实现理想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如果他不被-逼上梁山,也有可能到老还是一个小押司,不过这种曲折道路也不一定是他本意。不少人对他在梁山如日中天时招安不能理解,不会相信他为了一个小小的官职取而俯首称臣,此行不值。可宋黑子并非看重那所谓的乌纱,而是看重主流社会的认可,是他一生理想的归属!细读《水浒》,方知他的落草为寇无非是权宜之计。终其一生,上忠朝廷,下孝父母,忠孝两全才是他的理想。而他羽翼欠丰时,朝廷哪会同他谈判。一个非标准的文人,亦非纯粹的武夫,为了一个“忠”字不惜抛却若干兄弟的生家性命。从宋江身上,我们找到了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文化和体制是如何维系的答案——理念的奴隶、时代的果实!宋江靠此,成就了理想。

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水浒》中真正能称得上有文化者,非吴用莫属也。没有吴用,梁山不会三败高俅,两赢赢童贯,征辽灭方。多少战功显赫不是出自这位智多星军师的神机妙算和排兵布阵?可这些,又能算什么?什么都不算!吴用真正让人泪下的在寥儿洼——为了追随他情同手足的公明兄,花荣小李广在此择抉自缢。睿智沉静的吴用为何也步其后尘?是崇拜,是追随?不是啊,都不是啊!是看到大势所去,是因为绝对无望!因事实为宋江的理想是投降做现有体制下的一块小砖头!一生博学多才的吴用,本以为跟了宋江,与梁江兄弟共同进退,找到了发挥才智大显身手的好地方,没想到公明兄弟也是投降者。他吴用既不想投降,又不想身败名裂,于是就选择了死得堂堂正正,步小李广后尘,以保一生贤明。若非此选,则他要继续反抗朝廷,那就是同公明兄第反目成仇。那样既无名,又不义,如此了却一生不是一举双赢?

当然《水浒》也有三大缺点。首为杀戮太重,人命不值一分文;次为践踏女性,如阎婆惜、潘金莲等死于非命;末是造反失败,并且农民镇-压农民,如梁山兄弟灭方腊起义。

如果《水浒传》就是一幅清明上河图的农民流氓版,那么说《三国演义》是泼墨八阵图的地道中国政客版。

一部《三国》把国人的阴暗面暴露得淋漓尽致。此书现实地告诉读者,最能取大众意义上的成功者,一定是对“厚黑”两字身体力行的践行典范。读《三国》一点不轻松,因除了密谋策划就是战阵对垒。连青梅煮酒都写得骇人听闻,惊心动魄,紧张得让人喘不过气来,惶恐不安,令人窒息。

现代人对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大为推崇。可以说背叛、猜疑、欺诈、争夺、战争、厚黑是全书的基调。曹操雄才大略,挟天子以令诸侯,虽有吸引天下英雄的绝对实力,却是对汉代朝廷的背叛,但他在“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理念下,本以“烹羊宰牛且为乐”,吕不奢本想奉其为上宾,反因磨刀霍霍见疑而被曹公杀了老友全家,人生遭到这样多疑的朋友却是一大悲哀,甚至连生家性命都难保。联想千里走单骑的关云长,怀抢阿斗、且战激烈的赵云,这种忠贞之义,不得不令人大加赞赏。我想,大耳贼曹操不顾大计,疯狂叫嚣要为义兄弟关云长报仇,一边是大感意外,唏嘘不已,一边是虚情假意,收买人心,而事实证明,曹公并未为关云长报仇雪恨。

曹操、刘备、孙权都是同剿黄巾军而起事的。如果曹操是容不得能人的典范,比如他借机杀害杨修,那么刘备就是打着皇叔招牌四处乞怜,以头跄头的假仁假意的楷模。你看懦弱的刘表、昏聩的刘璋收留了刘备这头中山狼,最后中山狼露出狰狞面目,可以说刘备的天下不是打来的,而是哭来的。跟阿斗相比,孙权不得不令人佩服。难怪辛弃疾的一句词可算是对孙权最公允的评价——“生子当如权促谋”!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三国》中,一代名相诸葛亮,让人顶礼膜拜。“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的诸葛孔明。他自比管仲乐毅,胸怀天下,也知知遇之恩有多重分量。刘备厚着脸皮,凭三顾茅庐之痴诚,请出了卧龙先生,方有白帝托孤的信任,以此换得了一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拳拳之心?当然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七摛孟获,六出祈山、死吓司马懿,气死周公瑾,吴国赔了夫人又折兵……这些都是一代贤相,廉率天下的孔明所为。鲁迅先生评论《三国》时说,诸葛亮多智而近妖,刘备仁慈而虚伪。可是这个近妖的人硬是为了他刘姓江山累死在五丈原!不是天不灭曹,不是蜀中无大将,而是一个忠义之人天生就不能获得此政治上的绝对成功!装疯卖傻,胆小如鼠的司马懿,他破不了武侯的空城计,他儿子却轻易地拿走了曹姓江山。曾经潇洒地做梁父吟之武侯为什么那么拘泥,不能将_取而代之?要是曹操,司马睿早就下手了!忠义啊,忠义,他害死了多少英雄,让多少志士死不瞑目啊?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孔明之所以令后世传颂,还在于他“立德、立功、立言、立身”,陈寿说他:“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对后人更是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明能举贤荐能。在他出任蜀国丞相后,竭力举荐好朋友刍凤先生庞统为刘备所用。只是常人能说,卧龙、刍凤二者不可兼得,庞统英年早逝,死于落凤坡,但孔明待友之情不容言表,尽人皆知。孔明能知错必改,参军马谡与孔明“义同父子”,孔明很赏识他,但马谡违背节度,错失街亭,他依法行事,挥泪斩之,并主动担当起“ 授任无方”的责任,请求“自贬三等”。试问今人,有几个能说到做到,甚至能自担“授任无方”的勇气都没有。

孔明能克己奉公,是勤政楷模。他在遗嘱中交代国事后,对丧事要求俭朴:“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这是多么地节俭。在北伐的蹉跎岁月里,他常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不至数升。”足以表明其为廉洁典范。

孔明坚持修身、齐家与治国的统一,养成良好的诸葛家风。孔明老来得子,其子名为诸葛瞻,孔明在《诫子书》中谆谆告诫:“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瞻虽才智不及父,但仍不失一位继承父志的忠臣。公元263年冬,魏国大将邓艾率军攻打蜀国。诸葛瞻独率诸军与邓艾对阵绵竹。邓派人送信以利诱:“你如肯投降,我一定上表朝廷保你为琅琊王。”诸葛瞻不为利诱,恕斩来使,最后战死沙常

《三国》中,有多少残忍,多少背叛?曹操背叛刘室,刘备背叛刘表、刘璋,司马睿背叛曹室,裸身而鼓的祢衡,倾巢无完卵的孔融,自以为是的魏廷,屈死的邓艾父子,不停背叛的吕而,最后却葬送在同样出卖了他的陈圭父子之手。张松的献图,马趣的四面整歌……唉!

经典大作读后感 第5篇

打开《水浒传》,我的最佩服的就是当时108将同心协力,替天行道的英雄气概。

宋江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两面人物。有人说他是一个真英雄,为家,他甘心不升官。为兄弟,他不悔成为被后人辱骂的一个千古罪人。有人说他是一个伪君子,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108兄弟的死活,向朝廷招安,这才造成了108将的悲惨命运。

就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宋江是一个真英雄。向朝廷招安不过是为兄弟们找一个美名。不想兄弟们一生都只是一群水泊草寇。所以我说宋江是一个真英雄。

宋江是一个忠义和孝道的.结合体。即使拿到圣上赐的毒酒,他也义无反顾。发出了“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豪言

好样的!宋江。

经典大作读后感 第6篇

今天我读了《龙族》这本书。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叫路明非的高三学生进了一个叫“卡塞尔学院”的大学,而这所大学里全部是混血族的超能人。于是,屠龙之旅开始了。

我觉得这本书非常励志。通过这本书,我懂得了梦想是要靠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完成梦想的途中是要付出代价的,就像路明非一样,用自己生命的四分之一救了同学,打败了龙王。

这一本书还让我懂得了友情的重要性,像书中的楚子航和凯撒一样。本来他俩是死对头,可是经过了在日本的九死一生后,两人成为了互相扶持、互相帮助的.好朋友。

我非常的喜欢《龙族》这套书。因为它让我懂得了梦想的重要性和友情的可贵!我感谢这些书,能给予我力量,带给我快乐。

经典大作读后感 第7篇

美国的孩子可以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分科选择不同的学段进行学习,而我国的孩子只能按年级学习各门功课,可见美国教育重视个性发展;美国的孩子在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写调查报告,而中国的学生在上大学时,才开始学习写调查报告,可见美国认识到社会对孩子成长作用很大;美国的孩子每到一个地方,社区里都有球队可以参加,而中国的学校里很少有自己的球队,看来美国比较清楚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培养团队意识;美国的孩子从小学开始,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搞一个“职业日”,请社会上各行各业,甚至“三教九流”的人到学校来给孩子们介绍各自的工作,什么律师啦、拍卖行的拍卖师啦、汽车推销员啦、消防队员啦、警察啦、运动员啦、作家啦,等等等等。

从“职业日”里,孩子们学到的并不主要是干什么能赚多少钱,他们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社会上的人到底是怎样存活的?因而,孩子们对职业的选择从小就是五彩缤纷、五花八门的,也能了解到社会竞争的残酷。而我们中国的孩子受几千年的陈旧思想观念影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对社会的了解少之有少,在父母的庇护下把社会想象的过于美好,长大后社会竞争力低下,读后感《教育名著读后感两篇》。从这些对比中不难看出美国在教育真正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他们把人看成教育的主体,那么教育面对的“人”就是学生,也就是现在我国讨论的“谁是教育的主体”的问题。当我们把学生看作是教育的主体,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我们正在进行课改,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了学生学习活动的指导者、参与组织者,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开放式、启发式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自己动手动脑动手,实践探索、合作交流。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让孩子们在极度轻松自如的心境下自主探索与体验生命本体的状态,例如我们现在开设的活动课或综合实践课就是要培养学生创造力和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活动,还可以增加一些了解社会、接触社会的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权利选择体验的职位,学会承担、学会接受。但是,我们对学生所进行的素质教育还仅仅只限于各个学校,学校不可能包容整个社会,它不可能给学生一个真实的环境让他们去感受,去体验,而社会又没有积极有效地配合学校,建设相应的设施,开展各种相应的活动,所以,中国的教育只浮于表面,还没有深入。素质教育要走向完全成熟,需要教育者有开放的视野,有创新的教育理念。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时代呼唤创造性人才,创造性人才需要创造教育。未来教育的挑战,不仅是针对学生,更重要的是针对教师。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的能力,将是21世纪教育的宝贵财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阵地,为了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创新的天地,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创造性的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引导和启发学生发展、创新的同时,自身也要不断创造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价值,做到在继承的同时有所超越。经验诚可贵,创新价更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