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几=6到底说说说(推荐5篇)

个人学习 24 0

12-几=6到底说说说 第1篇

1.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教学的流程。

教材设定算法→教师讲解算法→学生模仿算法→巩固强化算法。教材设定的算法往往是教材编者(成人)认为比较简单的、好的算法,而且通常只有一种算法。教师主要负责讲解、示范算法,然后安排大量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算法。显然,这样的计算教学没有把学生作为学习主体,没有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算法的建构,这样的学习是被动的。尽管我们不提倡教学程序化,但独立思考→交流反馈→自主选择算法→迁移运用算法是算法多样化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2.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成果。

当问题产生以后,解决问题便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目标。但由于教师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统一方法,学生缺少了模仿和依赖的基础,整个探究空间也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学生既可以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创造”出一种新方法来解决。于是便出现了案例中的7、8种算法,虽然有的算法看上去“笨拙”,却也是学生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而且对学生来说,数学方法可能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合适,“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最重要的,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机会依靠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享受成功的喜悦。

3.问题解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评价与反思的过程。

学生在展示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他们同样也关注别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策略。当别人的方法与自己不同时,学生自然会产生“为什么他的方法与我的不一样”,“我的方法到底有没有问题”等想法,从而促使其反思自己的.做法。当他们确信自己的做法没有问题时,则会去评价别人的方法,这实际上学生在优化算法。从这一角度看,优化的算法不一定是统一的一种算法。应该把优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学生主动寻找更好方法的过程来展开,不要追求全班几十名学生算法的高度统一,应当充分尊重学生自己的选择,哪怕学生的选择出现了两种甚至多种算法。

其实,问题并不在于算法本身,而在于这种算法有没有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相联系,学生喜欢不喜欢这种算法。学生算法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思考习惯等,经过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得到的结果,它植根于学生个体知识经验,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紧密联系,整个过程是学生创造的过程,这些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要学生认为合适,自己喜欢,教师就应当加以肯定。

12-几=6到底说说说 第2篇

十几减8

预习要求:

看课本第13页,在课堂练习本试做“做一做”的习题。

教学内容:

十几减8(第13页 例2)

教学目标:

1、理解“十几减几”的算理,学会“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2、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探索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

掌握十几减几的口算方法,正确地计算十几减几的题目。

教学难点: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口算并且正确率高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口算。

8+3= 9+5= 7+6= 8+5=

7+4= 9+2= 9+8= 8+7=

2.看卡片,说出( )里应填多少。

9十( )=16 8十( )=13

9十( )=15 8十( )=17

—9=3,说一说想的过程。

二、新授

1.出示例2。

(1)观察画面,理解图意,复述画面内容。

(2)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学生分组讨论,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列出算式。

12—8=4 谈一谈你是怎样想的:

(4)小结:刚才大家动脑筋想出了四种不同的思考方法,这几种方法都很好。其中第一种方法比较快,它采用的是“想加算减”的思考方法。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思考方法。

2.补充练习:摆一摆,算一算。

让学生在书桌上摆出8个红圆片,再摆出5个黄圆片,然后再摆上大圆圈。

提问:

(1)这种摆法表示什么意思?(8个红圆片,5个黄圆片,一共有13个圆片。)

(2)再用虚线套住7个红圆片,这种摆法又表示什么意思?该怎样列式?(13—8=5或13—5=8)计算时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说一说思考过程。)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13页的“做一做”第1题。

让学生口算,全班集体订正,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完成P15页“做一做”的第二题。计算并说出上下两行之间的关系?

四、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12-几=6到底说说说 第3篇

教学目标:

1、巩固十几减9、8、7、6的题目。

2、是学生进一步明确用“破十法”计算的道理。

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破十法计算道理

教学过程:

一、宣布课题

这节课我们来上节练习课。

二、课堂练习

1、看图列式计算

学生观察图,说说图的意思,然后列式计算

2、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

3、列式计算

看图列一个加法两个减法算式,注意指导学生观察图的意思

4、做减法

学生计算,观察,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5、游戏

三个人一组,列两个加法算式和两个减法算式

6、填未知数

填一填,巩固9、8、7、6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三、课堂独立作业

做120页5、6、9题

四、课堂小结

说说本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12-几=6到底说说说 第4篇

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比较容易枯燥,本课的内容主要是结合小猴卖桃的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提出十几减9的问题,并通过操作、思考和交流,探索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学生若理解和掌握了十几减9的计算方法,学习后面的十几减8、7等内容就比较轻松了。因此,这部分内容既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也是能否掌握好本单元知识的关键。

在课的开始我通过一些小练习来复习了上学期的知识。如:1个十和3个一合起来是多少?15里面有几个十和几个一?等。通过开火车的方式巩固20以内的加法。在这部分,我做了一个小小的设计,9+1、9+2、9+3、9+4、9+5、9+6、9+7、9+8、9+9、9+10,让学生开火车报得数。学生很快感受到算式的变化,并且回忆起得数的个位上数比加号后面的数少1。既可以让学生熟悉9加几,又能够为接下来教学想加算减埋下伏笔。

教学中,我先让学生观察图意,自己描述图意并列出算式13—9,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计算,并记录过程。学生在经过无从下手,到有了一定的思路过程中,我给予了提示:想一想,上学期我们在学习10以内减法的时候,是怎么进行思考的。(学生很自然的想到了“想加做减”,以及“运用分合”拆数的方法。并且我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小棒,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有一定的依靠。渐渐的,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不仅计算出了答案,还能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交流算法过程:有学生提出10—9=1,3+1=4;13—3=10,10—6=4;不少学生都能想9+4=13,所以13—9=4。但书中出现的一个一个减,没有一个孩子说出,说明孩子在自己内心就开始选择优化方法。当我在大屏幕展示这种方法的时候,学生异口同声的说太麻烦了。学生多数选择想加算减的简便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目标中,只要求学生能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并没有上升到找规律的环节。但我认为,找到规律,对于学生的.计算是很有帮助的。因此,在练习的时候我有意识的把想想做做第5题□-9=□放在首位进行练习,当把十几减9的所有题目都罗列出来后,让学生寻找规律。很快,表面的规律出来了:被减数依次变大,减数不变,差依次变大。我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并把被减数的个位和差用红粉笔进行标注。观察能力强的学生马上有了新的发现,差就是被减数的个位加上1。我顺着他们的思路进行提问:为什么会多1?学生联系计算的过程,得出“1”其实就是10里面的1,如果把9凑成10,那么就是减10,现在减多了,就是补个被减数的1。难点消除了,学生的计算速度有了飞速的发展。最后,我们进行了口算比赛,绝大多数学生能运用规律来进行计算。

12-几=6到底说说说 第5篇

课题六   练习

课型:练习课            授课时间:第  周第  课时

教学内容:练习三3~6题。

教学目标:

巩固所学十几减几的知识。

教学重点:对学困生的辅导。

教学过程:

一、回忆上节课所学内容:

小朋友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谁能来说一说?

二、完成练习:

1、  第3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     明确要求:先说得数,再写算式。

(2)     同位合作,互相检查,看谁说得又对又快。

(3)     全班用开火车的形式练习。

(4)     学生在课堂作业本上写算士并算出得数。

(5)     教师进行面批面改,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  第4题:这是一道计算题。

(1)     明确要求:看谁都能算对。

(2)     学生练习,在书上填写。

(3)     对速度特别快的学生要提出表扬。

(4)     全班共同订正。

(5)     对全部做对的学生提出表扬。

(6)     请做错的同学讲讲自己错在那里,改正错题。

3、  第5题:这是一道游戏形式的计算题。

(1)     明确要求:帮小朋友坐椅子。五个小朋友各拿一张卡片,卡片上有算式;他们前面有五把椅子,上面有得数,请帮助小朋友坐到相应的椅子上去。

(2)     学生口算得数并连线。

(3)     全班一起订正答案。

4、  第6题:这是一道连线题。

(1)     明确要求:找朋友。

(2)     学生根据给出的算式和得数连线。

(3)     全班共同订正答案。

三、小结:

小朋友们,今天我们一起复习了有关十几减几的内容,做了很多练习。下面请谈一谈你的收获。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十几减几

11-6=5         13-7=6

课后小记: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