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1篇
红楼一梦在末世开篇,演绎了一出似实非实的爱情悲剧,刻画出一幅似幻非幻的盛世颓象。这是清王朝的一场梦,一场惨淡的梦,更是曹公的无法正视的.现实。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散场”,曹公在百般磨难之后道出了此番感慨,清醒的也仿佛已然算出了国家的命运,哀伤着。然而,面对着时人的顽固,亦或是轻俗鄙陋,面对着统治阶级的腐败无能,他无力反抗。于是他执笔挥墨于破布旧纸,写下心中无限愤慨,写下对世人的真诚劝告。
《红楼梦》中,曹公构造了“太虚幻镜”,并极力说明这书里的内容是假的,只是为了在那敏感的社会里留一方地给《红楼梦》容身。无论是“作假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感慨,还是为十二金钗作的判词、词曲,字字皆血,情真意切!他不愿触目一个时代“家散人之各奔腾”的局面,不愿感受“白茫茫大地”刺瞎双目的痛感。
书未成,人已去。我想曹公此时可能身处太虚,然而无论如何,历史终究是历史,过去了便是过去,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2篇
观三国烽烟,识梁山好汉。叹取经艰难,惜红楼梦断。
《红楼梦》不仅内容丰富,而且人物形象刻画得十分精致,每个人物形象都深入人心,并且十分真实。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因为“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十分鲜明:纯真率直,待人平等的贾宝玉;多愁善感,心思细腻的林黛玉;稳重平和,深明大义的薛宝钗;思维敏捷,察言观色的.王熙凤;心直口快,乐观积极的史湘云;风流灵巧,豪爽泼辣的晴雯
书中栩栩如生的精美插图,让我对书中的一些知识和每篇文章蕴含的哲理有了进一步了解,也让我体验了那个时代绝美的爱情和深刻的社会现实。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3篇
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非常高,而且在东南亚等其他国家一样被人喜爱,里面讲述的故事是根据真实历史来加工的,因此被称为是三分虚七分实,不仅让我们读到了很精彩的故事,而且还学到了历史知识。
内容主要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在朝廷腐败的情况下,整个个大汉朝廷岌岌可危,爆发了大量的农民起义,如著名的黄巾起义,从此诸侯割据的状况已经稳固,中央集权丧失,从而引发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集团势力之间的抗衡与较量,最后被司马懿黄雀在后夺取权位,其孙子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了晋朝。
俗话说“老不读三国”,就是说让已经没有什么精力创业的人安心的过好晚年的生活,免得伤感。读了这本书,还给我这样一个启发:创业不仅要审时度势,而且要有毅力和恒心,否则将一事无成。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4篇
冉阿让,他从一个苦刑犯被主教感化后,开始了他的认识道路,他当过市长,他履行了芳汀遗言,把她的孩子珂赛特从德纳得夫妇魔爪“救”了出来,又成全了珂赛特和马吕夫,最后去世了。
这本事原名叫《苦难》,后来雨果被流放在盖纳西岛,花了一年的时间终于写完了,1861年写完,和出版商拉克鲁瓦签订合约,最后获得很大的成功。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芳汀把孩子放在德纳第那,但他以孩子生病接口老让芳汀寄钱,但孩子穿得破破烂烂,吃都吃不饱,最后德纳第的孩子死的死,走的走,他也落魄了;而冉阿让就不同了,在他被沙威追捕时,受到了许许多多的人帮助,如割风老伯帮助他逃走,因为他救过割风老伯。
一个人他强 ,不是权力,不是财力,而是精神,精神所大,才是强者,而冉阿让他精神力量非常大,是一直追捕他的探长沙威精神出轨,选这里自杀。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5篇
贾元春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因为她生在大年初一,所以取名元春。她被选为了贵妃,皇帝恩赐她回家省亲,贾府特意建了一座大观园。
终于等到了正月十五,元春回家了。贾府张灯结彩迎接她,那场面真是热闹、隆重!红楼梦第17回、18回就写了贾元春宁国府归省庆元宵的情景。
从这一章里边儿我读出来皇妃回家真是不一般!为了迎接她回家,先花费那么多钱盖了大观园。回家时,宫女、太监一拨接一拨出场,贾府老小全部跪着迎接,真是豪华奢侈!
但贾元春当了贵妃,一点儿都不开心。文中好几处写到贾元春落泪,她看见贾母时,书中写道,“贾妃满眼垂泪”“半日贾妃方忍悲强笑”,她还说宫里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说是回来省亲,但待了没多久,宫里就又召她回宫,最后她强忍着泪水离开了自己的家,而这一去直到死也没再回来过。贾元春真是可怜,虽然她是一个皇妃,表面很风光,但却一点儿也不开心,她心里的`悲伤又能给谁说呢?古代的女孩子实在是太可怜了!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6篇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学生表达、积累、梳理,从而形成自己思想的过程。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要写出成功的作文决非易事。所谓“今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长期以来,学生每天忙于“题海”,对生活感受不深、视野狭窄、但为了应付考试,只好去套作文、背佳作,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必定是套话多、空话多,生涩难读,学生作文能力低下,有的甚至害怕作文,谈“文”色变。
作文真那么难写吗?我认为。对于学生来说,要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一方面要不断阅读、积累语言材料丰富头脑;另一方面还需要多观察多思考勤练笔。除此之外,恐怕不可能找到什么终南捷径。怎样才能让学生做到以上这些呢?
1、先读后写,厚积薄发。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就是读和写的关系,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要求学生多读熟读,最好能熟读成诵,因为在读和背的过程中开阔视野、训练思维、增长知识。苏轼曾说“为学之道在厚积而薄发”。熟读和背诵的过程就是“厚积”的过程。而且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读分为泛读和精读两步,泛读就是我们平时所谓的“博览群书”。即引导学生大量阅读各种课内课外的书籍及文学著作。如高尔基的《童年》、《我的大学》,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罗曼罗兰的《名人传》等,同时向学生推荐《红楼梦》、《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以加深学生对课文中相关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的理解,引起学生对读书的兴趣。为达到此目的,我在班内设立了“读书角”,把全班的书籍集中到一起进行交流阅读,并要求学生把读过的书的名称记录下来开列成单,互相对比以激发其读书的兴趣。
在此基础上就开始第二步——精读,即从自己曾读过的书和文章中找出自己认为比较好的精彩语句和片断,反复诵读,细心揣摩。达到不仅会其文还会达其意的目的。
写也可分两步——抄写和创作。
抄写就是在多读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那些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文章、语段、句子摘抄下来,以供自己日后反复诵读或创作使用。每个学生须准备好摘抄本,班里不定期组织学生在一起交流经验、评阅文章、探讨心得。
第二个环节就是创作,即自己动手。先给学生作文要求或写作情景,再请几位同学上台进行三分钟口头作文,接下来就一气呵成,形成文章。或是教师采用命题作文自命题作文,看图作文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练笔,或开设“写作欣赏课”,即每周用一节课来欣赏学生的作品,把好的文章投送到学校刊物和其它报刊杂志发表,激起学生练笔的兴趣。
2、先批后改,相得益彰。
作文训练不仅要多读多写,而且还要多批多改,很多学生没有认真修改作文的好习惯,有的甚至对老师批阅的作文只看一眼分数就塞进了书包,还有的改正几个错别字就算了,根本不知如何修改作文。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7篇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谈话。”这本书出自于林汉达爷爷之讲述了从周朝东迁到晋朝统一全国的故事。
书中讲了春秋故事、战国故事、西汉故事、东汉故事和三国故事。其中我特别喜欢春秋故事中的晋文公重耳,因为重耳十分诚信。重耳在流浪时,对楚成王许下了“如果你我两军交战,我军愿退避三舍(一舍在古代就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的承诺。
问,为什么晋文公重耳退避三舍后又攻打楚国呀?但是我觉得重耳还是十分讲诚信的,因为晋文公重耳在楚王的面前许下的承诺做到了,所以我觉得晋文公重耳挺守信用的。
我觉得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向重耳学习,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同时还不能不讲诚信,我们说到就要做到,这样才能“吉必信,竹必果。”
读了这本书,我认识了许多历史人物,比如诸葛亮、关羽、刘备、孙权和晋献公等。我还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比如说:“千金一笑、盗符救赵、合众抗秦、暗渡陈仓”等,学到了很多课本的知识,拓宽了我的视野。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8篇
现在的孩子都是在幸福的甜水里泡大的,而苦儿雷米却是一个从八岁开始就一直在流浪的孩子。
八岁那年,他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父亲:一个视钱如命的男人。几天后,雷米就被父亲租给了维塔利斯这个和蔼的靠演马戏为生的老人。老人和他一起走到巴黎。一路上他们靠卖艺为生,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还失去了两条狗和一只猴子,最后维塔利斯也被冻死在花农门口。雷米在花农家住下来,最终他找到自己的生母才知道自己是个弃婴。
与我相比,雷米的身世太可怜了。当我坐在书桌旁一边吹着电扇一边看书时,我恨不能把书中的雷米带出来,让他也享受这幸福的生活。看到了雷米的生活,我不禁感到羞愧。我已经十一岁了,生活在如此幸福的世界里,却对家里的事从不过问,好像这些与我一点儿关系也没有,还不时报怨和发脾气让一家人都不高兴,还得腾出时间来为我操心。雷米才八岁,却已经开始操心家事,安慰自己的`养母,并且在家庭最困难的时候想自己种一些蔬果为家庭分担一点儿。
甚至能理解母亲为什么要把奶牛卖掉去救一个自己从未谋面的父亲。与雷米相比,我的确是一个娇气的小姐,因为我从小就沉浸在幸福之中,养成了我的娇纵和坏脾气。如果我生活在雷米的世界里,我一定会成天发牢骚。对比在艰难环境里挣扎的雷米,我真是太渺小了。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9篇
近来通过老师介绍对中国历史产生了兴趣,于是拜读了《中国历史故事精选》这本书。其中《秦始皇实现统一大业》这个故事,使我感受最深。在古代,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实现统一六国的皇帝。他自22岁就亲自执政,担任起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
他之所以会成功,是因为他任用许多精明能干的人,如李斯、蒙恬、尉缭、王翦等。王翦是秦国名将,在进攻楚国时,秦王不仅亲自为他送行,而且满足他的一切需求。但秦王也是个不轻易相信别人的人,一点小事就令他疑心重重。比如:秦王决定灭楚,便问众将需要多少军队。年轻气盛的李信要20万,而老将军王翦认为非要60万不可。秦王听了王翦的话产生了戒心:王翦、王贲父子俩重兵在握,现在又要60玩大军,莫非有了异心?于是便决定让李信、蒙恬领兵20万攻楚。明智的王翦早已有所察觉,于是请求告老还乡,得以保全性命。
尽管秦王身上有许多缺点,但他的功劳是不可抹灭的。他毕竟用来十年的时间,消灭了东方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分割、混战的局面,从而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封建主义国家。
在这篇文章中,我看到了自己的缺点,我不应该轻易去怀疑别人,不能因为某个同学犯过错就不原谅他,总认为坏事都是他做的。我对曾经被我误会的那个同学,内心感到十分愧疚。如果我能在看见他,我一定诚心的向他道歉。善待身边的每个人,这将成为我以后做人的一大原则。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学习秦王的精神。他22岁就亲拟朝政,一步一步实现自己远大抱负。俗话说:有目标,就有动力。作为六年级的我想要提醒身边的每位同学,我们不能再荒废我们的时间,每天无所事事啦。我们应该做个有理想、有目标的人。不断设定短期小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它。坚持下去,你会发现你离你的远大理想会越来越近。同学们,我们一起加油吧!
历史著作读书笔记摘抄 第10篇
我家的这本《史记》是5月1日我从第17届北京特价书市上买回来的,算来在我家“睡”了近了,因为我从来没有当作“书”读它,只是当作工具书查资料了。如果不是这次学校组织的“家庭阅读”比赛,真不知它还会“睡”多久呢。当儿子拿回“家庭阅读情况统计表”时,我们为读什么书进行了讨论。说实在话,家里的书不能算太少,没有上万的话,几千册还是有的,但儿子感兴趣的他都读过不知多少遍了,再说,既然是家庭阅读,总得是适合孩子和大人共同阅读的书、共同提高才行呀!于是,从书柜的文学类图书中,我们最终选择了《史记》。
《史记》是汉代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宏篇,共有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次阅读中,感受最深的是史记卷七——项羽本纪。项羽是失败的大英雄,只可惜“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如果少年项羽能苦心研读多一些兵书,恐怕他就不仅仅是一个失败的大英雄了,也许中国的历史会为之而重写。李清照有诗“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种豪情让古今读史人感动。但少年朋友应该反思一下,项羽从小很有志向,见秦始皇帝过江,竟说“彼可取而代也”,他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呢?项羽没有为实现这一志向而努力增长自己本事的毅力!
项羽也许算是天才,“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天才也许会有天助,但天助不如自助,因为上天最终没有能够帮助项羽。只有自己立下志向,并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理想才能变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