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尔风格问题读后感(实用3篇)

个人学习 23 0

李格尔风格问题读后感 第1篇

李格尔继承了拉斯金在《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提到的关于建筑的七重美德包含的元素,以“奉献”、“真实”、“力量”、“美”、“生命”、“记忆”与“遵从”作为建筑的七重美德。

拉斯金在其《建筑的七盏明灯》中鲜明地表示,“在这件重要事件上,请让我们别再自欺欺人,就像不能使死人复活一样,建筑中曾经伟大或美丽的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复原。”强调文物的年代价值与不修复的反修复主义观点。

“记忆之灯”中拉斯金的设计理念,提出建筑是人类战胜遗忘的有力武器、建筑最灿烂辉煌之处在其年岁、建筑艺术有两项重要“职责”等鲜明论点。但是这仅针对于现存的建筑而言,如果放任建筑消逝,那建筑的“职责”该如何完成呢?

李格尔塑造了一套文物的价值体系,系统地回答了人们对于文物的困惑:什么样的文物是具有价值的?现代建筑具有价值和保留的意义吗?

针对当时(19世纪)欧洲各国各自保护和修复自己国家的建筑遗产,将其视为一种主权的所有和控制时,李格尔试图排除遗产保护中的政治意识,保留宗教色彩,因为他认为基于宗教的信仰,保护的原则具有普世性。

李格尔认为可以建立一个关于人类情感的(Menschheitsgefühl)、新的、普世的、泛神的保护哲学。在1903年的奥地利首部保护法中,他提出所有60年以上的老建筑都应该自动得到保护——这一无差别的、以时间为惟一衡量标准的大胆措施在1923年实施。

李格尔的策略在实际应用中也遇到过很多挑战与一些自相矛盾的悖论。比如李格尔在对戴克里先宫殿遗址的建筑拆除预估中曾遇到两个挑战:

一个是年代价值的矛盾,他认为建筑的拆除不应限于60年规则,而是需要一个训练有素的保护者的判断,强调主观判定建筑的年代价值。

另一个是对于政府干预的态度,即使李格尔排斥国家干预,斥责政府在遗产修复中带有的政治色彩,他还是在“野蛮”居民的反对下寻求政府的帮助来实现其对遗址的修复策略。

李格尔创建了“岁月价值”体系,主要有“生命”-“时间”-“如画”三个主题,同时对应“衰败”-“痕迹”-“审美”三种元素。

对于“生命-衰败”,他指出:

“自然的破坏力与人类的创造力一样都应具有同等权力,对自然规律的干涉,也就意味着人类对自然进行压迫,正如我们反对他者对我们的压迫一样”。

“复原建筑中曾经伟大或美丽的事物都是不可能的,就像不能令死去的人再生一样”。

“有一件事必须要避免,那就是不要对文物古迹的生命过程进行随心所欲的干涉”。

正如人的生命一旦终结,死去的人不会复活,而消失的建筑也不应再重建。但这也体现了机械性的观点,生命自然地走向死亡,人类正常生老病死也希望通过一些医疗手段延长寿命,古代君王甚至追求永生,所以对生命和历史的挽救也是一种本能。

对于“时间-痕迹”,他指出:

“建筑最可歌可颂,最灿烂辉煌之处,不在其珠宝美玉,不在其金阙银台,而在其年岁(age)”。

“痕迹”成为了岁月价值的外在体现,在拉斯金那里它被称之为“岁月标记”(signs of age)。

“可根据痕迹对建筑造成的损伤程度将其划分为‘古色’(Patina)与‘废墟’(ruin)两种类型。”

“古色”最早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被当时的画家用来描述画作因长时间暴露在外而在其表面形成的一种深色调子。

对于“如画-审美”,他指出:“历史建筑的岁月痕迹催发了人们对于往昔的迷思,这一情感活动其实质就是对于古迹的审美行为。

所以在斯普利特镇(Split)的戴克里先宫殿(Diocletian's Palace)的保护中,李格尔他始终坚持大教堂周围后建的房屋有着存在的权利(Existenzberechtigung),这些存在的痕迹具有岁月价值,贡献了街景的如画之美,“从风景如画的意义上说,使游人逐渐走近地观看会更加有利地呈现大教堂,而不是将它直白而整体地暴露出来。”

李格尔风格问题读后感 第2篇

读完这篇文章,我可以深深地感受到李格尔对文物的看法有诸多矛盾之处,但是马克思说过:矛盾是可以统一转化的,解决问题一般也只要抓住主要矛盾。

与拉斯金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建筑思想不同,作为一名充满理性意识的艺术史家,李格尔试图通过科学的、具有逻辑的方法来调解岁月价值与其他价值间的矛盾,以达到在文物保护实践中各种价值可以和谐共存的目的。

当文物的不同价值在不同时段交织演变的过程中,作为文物保护者的慎重与思辨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课堂教学与文献的深入思考,也让我更懂得遗产保护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参考文献

[1] 陈平译.对文物的现代崇拜:其特点与起源[C].// 巫鸿,郭伟其主编.遗址与图像[M]. 北京: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17.[2] 陈曦,张鹏.为什么我们仍然要阅读里格尔?——关于构建建筑遗产价值体系的反思[J].华中建筑,2018, 36(12).[3] 黄瓒. 李格尔纪念物价值构成的思考和启示[C].//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 2015: 156-165.[4] 李红艳.解读里格尔的历史建筑价值论[J]. 建筑师,2009(02): 41-46.[5] 郭龙.历史建筑保护中“岁月价值”的概念、本质与现实意义[J].艺术设计研究,2017(4).[6] 井中月.“艺术意志”的内驱力:形式主义与视觉叙事. https://www._370686

李格尔风格问题读后感 第3篇

阿洛伊斯·李格尔(Alois Riegl)是奥地利著名艺术史家,维也纳艺术史学派的主要代表,现代西方艺术史的奠基人之一。毕业于维也纳大学,

其三本名著《风格问题:装饰艺术史的基础》(1893年)、《罗马晚期的工艺美术》(1901年)和《荷兰群体肖像绘画》(1902年),每一部都为艺术史打开了一个新领域,被公认为是现代艺术史学史上的里程碑。

其中《风格问题》至今仍是装饰史领域内一部无人超越的经典。

在本书中,李格尔正式提出“艺术意志”这一著名的美学观念。

他认为形式变化与风格变迁并非是外部社会因素造成的,而是由形式本身的内在冲动所推动的,即艺术家对造型艺术的知觉形式。而艺术作品的风格和母题都是“艺术意志”这一同一驱动力作用的结果。

意志由叔本华提出,指一种无法遏制的盲目冲动和无限的欲求。生命意志(生存意志)是对欲望的满足、追求以及不断的延续。

尼采提出“权利意志”的概念,即追求权力,要求统治一切事物,征服所有妨碍“自我扩张”的东西。

“艺术意志”即“永恒之意”,是艺术发展演变的内驱力和原动力,即自由创造的艺术冲动或欲望,强调人的知觉和主观能动性。这其实是在构建一种美学原理。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