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迹摘抄(推荐5篇)

个人学习 101 0

战争事迹摘抄 第1篇

大家好,我们在这一站中来看一看明朝时的抗倭战争。元朝时期,日本分裂为南北两朝,两朝间相互攻伐。溃败的士兵经常与商人勾结到中国沿海掠抢。明朝时期倭患更为严重,此次战役就是明军为抵抗倭寇而进行的。

元朝时,日本流亡海上的散兵便与冒险的商人勾结,到中国沿海走私、掠夺。明太祖朱元璋时曾经三次派使者与日本交涉,都没有结果。为此,洪武、永乐年间,明朝廷不断加强海上防御工事,并加大的海军在海上巡查。

1547年七月,明廷以朱纨为提督负责浙闽海防军务。第二年,朱纨派兵击败倭寇,占领双屿。但朱纨却因为斩杀太多与倭寇勾结的豪绅,而被以“擅杀”罪赐死。倭寇复而又盛。1553年、1554年两年中,倭寇不仅骚扰江浙地区,攻取了昌国卫、上海、乍浦等地,而且以海岛为基地向陆地推进。柘林(今上海奉贤南)、川沙就是倭寇的两个据点。明廷为了改变被动局面,调整海防部署把沿海卫所,划分区域,派重臣统一指挥。同时,征调兵力,作为机动部队。明廷又任命张经为总督。他到任后集中兵力于1555年一举歼灭了深入松、杭腹地的倭寇2000多人。但他因“养寇失机”的罪名被杀。由于各地兵力不统一,且军纪败坏,得不到当地居民的帮助,士兵又对沿海水土不服,战绩不佳。刚刚出现转机的战局,又陷入困境。1556年,浙江、南直隶(今江苏)等地就有近50处遭倭寇侵扰。

胡宗宪继任总督后,采用离间计分化敌人,在1556、1557两年间,先后消灭了陈东、徐海等地的倭寇。1559年,刘显等人又于庙湾歼灭侵入江淮的倭寇。江浙一带的倭患,逐渐转轻。海防策略上,明军采用了水陆协作,陆地歼敌为主的方针。同时,招募新军,加以训练。其中有名的有俞大猷的俞家军以及戚继光的戚家军。戚继光不仅结合地形指挥作战,还改进了火器装备,提高了部队整体的战斗力。此外他还根据倭寇作战的特点创造了“鸳鸯阵”“三才阵”等战斗队形。此后,戚家军成为有效抵御倭寇的主要力量。1561年,倭寇分多路侵入台州。戚继光灵活指挥,采用伏击、包围、突袭等战法,连续歼灭倭寇数千人。同时,卢镗也歼灭侵扰温州、宁波的倭寇。浙江倭患基本得到了平定。为了支援福建地区,戚继光又于1562年入闽,先后在横屿、林墩、牛田等地歼灭倭寇。十月,戚继光率军返回浙江。当月,倭寇攻入兴化府城及平海卫,明廷震怒。戚继光奉命再次入闽。1563年,戚家军、俞家军及刘显所率部在谭纶的统一指挥下,全歼平海卫的倭寇。当年冬天,倭寇集中兵力包围仙游。1564年初,戚继光采用各个击破的战术,击败倭寇,解开仙游之围。福建倭寇被平定。同时,俞大猷等又歼灭侵扰广东的倭寇。至此,延续多年的倭患,终于得以平定。

洪武、永乐年间,明廷怎样防御倭寇?

明廷首先建立了强大的水军,加强海上巡查,针对倭寇的活动规律,在春季派舰队出海分路巡查,相机歼敌,秋季返回。并且在沿海各地建立卫所,修筑防御工事派兵驻守。根据地形,在倭寇可能登岸的位置,修筑营垒炮台。从辽宁一直到广东的沿海,设置了50多处卫,100多所,1000多座营垒,50多座水寨以及200多处巡检司。

嘉靖年间,为什么倭患又复严重?

嘉靖年间,明廷国势衰微,海防松懈,屯卫制度也遭到严重破坏。舰船只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左右。卫所也所少新的兵员,驻守人员大多为老弱,军官又大多为纨绔子弟,不熟悉军事。而此时,日本国内正属于战事频仍时期,各诸侯拥兵自重,相互攻伐。他们为了弥补军费也支持倭寇对外掠夺。因此,中国沿海地区倭患又盛,加之大批海盗和地方豪绅富商暗中与其勾结,致使倭寇更加猖獗。

最新范文

战争事迹摘抄 第2篇

两个美国人猜测,对方一定是二战时期在某次战斗中遗留在岛上的美国士兵,多少年来竟然不知道战争已经结束。他俩表示,待飞机故障排除后,他们将把他带回美国。但这个消息并未引起对方的兴趣,他淡淡地告诉他们,他是因为忍受不了城市的喧嚣,主动将自己放逐到这座孤岛上来的。

岛上有一间他自己盖的简陋木屋,有一口自掘的淡水井,养了一大群鸡和一只可爱的猫。鸡、猫是他当年上岛时特意带的。院里还有圈养起来的野免。

不久,飞机故障排除了,他俩只好告别。伴随着他们回国,有关这个“怪人”的新闻很快见诸媒体,一时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有家媒体对此穷追不舍,特意派一位摄影师租了条船赶到那座小岛。那个男人尽管不乐意外界干扰他平静的生活,但还是客气地接待了来访者。木屋的简陋在摄影师意料之中,但想不到的是,屋里的陈设颇有秩序。牙具没有污渍,就连挂在绳子上的毛巾都保持在一条水平线上。有个细节令摄影师感慨不已。有一次,他喝完椰子汁后顺手将椰壳扔在了院落里,主人显然生气了,他弯腰捡起椰壳将它拿出院子。

摄影师原以为一个自我放逐到荒岛的人,生活也会如返祖穴居的野人。其实,何止这位摄影师,恐怕不少人都会这样想。而这个人却反驳了大家,无论他如何放逐自己,仍然保持着生命的一份尊严,并且不与任何环境妥协。

无独有偶,在生活中我有幸结识过一对同样令我感叹的夫妇。

那天,我受命去采访一位获得政府表彰的盲人按摩师。19岁那年,他上山砍柴时不幸从岩顶跌落下来,掉在灌木丛中被树枝戳瞎了双眼。为了生活,他跟人学起了按摩,专治跌打损伤,并且摸索出一套独特的按摩疗法,给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为了解他,我去了他行医的医院,亲眼见他如何工作。

按摩是件力气活,四十多岁身材胖胖的他,随着身体大幅度的摆动,脸上挂满晶莹的汗珠。他一边按摩一边与患者交谈,每当说到开心处,伴着响亮的笑声,两只深深的眼窝仿佛也盛满了快乐。下班后,他拿起盲人杖摸索着走到公共汽车站搭车回家,我也跟去了。到了他家门口,我才告诉他想进屋坐坐。开门的是他妻子,也是一位盲人,衣着虽然朴素,但和丈夫一样浆洗得干干净净,裤缝也被精心地熨烫过了。

屋内陈设很简单,但是出人意料的整洁。当我经过厨房时,留心望了几眼,不仅案明几净,晾在铁丝上的洗碗布也是清清爽爽的。说实话,即便在许多明眼人家里,也难见到这样清洁的厨房。客厅的地上放着一只大木盆,他妻子歉意地说,被单还没有洗完。我搬了一只小木凳坐在她旁边,看着她洗。雪白的泡沫在她灵巧的手指间舞蹈,被单被她揉搓得一寸不漏。她笑道,以前邻居见她搓洗衣服,曾劝过她不必这么用心,即使洗不干净,谁又会笑话一个盲人呢?但她不这样想,别人搓一遍,她会搓十遍。“我这个人很好强,洗衣服也要比别人洗得干净。再说,虽然眼睛看不见,也不能糊弄自己”。待她抖落两手泡沫,我和她一起将湿漉漉的被单晾晒在阳台上。暖融融的阳光下,微风吹拂着已经有些褪色的鹅黄色被单,它骄傲地飘动着,在我眼中,那是一面写满尊严的旗。

战争事迹摘抄 第3篇

谢晋元团长带领八百名英勇孤军死守苏州河畔的四行仓库,掩护五十万名中_队撤退,上海保卫战一役,彻底粉碎了日本_三月亡华_迷梦。

继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芦沟桥战起,八月十三日即展开了中日首场大型会战--_淞沪会战_。当时的上海是东亚最大港埠,又是我国经济文化交通第一要地,租界林立,华洋杂处,因此,中国最高统帅_委员长决定在上海向国际显示中国_的决心。

淞沪会战的主战场方圆不过几十公里,日军先后增援三十万兵力,双方三个月的血战,死伤超过五十万人,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惨烈程度,被国际媒体形容为_血肉磨坊_。

战争相持至十月底,日军登陆杭州湾,大上海全部陷于敌火包围之中,中国统帅部以拖延时间之战略目的已达,为从长远计,决作战略上之转移。二十六日下命五十万_退出上海战场。谢晋元团长奉命守闸北继续作战,负起掩护大军撤退的艰巨任务。

谢晋元,广东蕉岭县人,黄埔军校四期学生,他临危受命,率兵转守苏州河北岸,并选定四行仓库为据点,单线作战,带领八百名官兵誓死奋守,孤军为了表明决心,大家都预立遗嘱,交人带出,以明心志。四行仓库实际是金城、盐业、中南、大陆等四个银行的联合栈库,位于苏州河北岸,仓库楼高六层,建筑坚固,为闸北一带最高、最大的一座建筑物。

十月二十七日清晨,日军发觉我军全线撤退,立即跟踪追击。日军在闸北正向前搜索之际,不料忽被四行仓库屋顶之弹雨扫射,日军一时人仰马翻,乱成一片,此时日军尚不知弹雨从何而来。之后发现四行仓库内留有_,于是对仓库实行三面夹攻,双方冲锋肉搏,战况激烈。谢晋元团长亲率下属于四行仓库外布阵迎战,痛歼日军,杀敌无数。

一时全闸北各地之敌军,分路向四行仓库集中围攻,其中有敌军二十余人,在苏州河畔夹攻,这时有一位在六楼守望的壮士看见,立即全身缚满手榴弹,突由六楼平台对准敌人跃下,一个大炸弹自天而降轰然爆炸,烟硝飞扬中,二十余敌兵化为泥灰肉酱,而我壮士亦血肉横飞,忠勇殉国。隔岸民众看到这一幕,一方面固然鼓掌称快,但也为这个英勇壮士痛哭流涕。

战争事迹摘抄 第4篇

1929年10月15日,董存瑞出生在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的一个贫苦家庭。残酷的社会现实,铸就了他幼小心灵中朴素的阶级感情。1940年,董存瑞已经11岁。为了挽救国家民族的危亡,为了抗击日本侵略者,八路军开始在董存瑞的家乡一带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43年,董存瑞担任了南山堡第一任儿童团长。1945年,董存瑞参加了区小队,同年,被编入冀热察军区第九旅,成了一名正式的八路军战士。1947年?3月,董存瑞光荣地加入了中国_,他向党宣誓:“我把这辈子交给党,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1948年,董存瑞所在部队升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5月,部队奉命向当时热河省省会承德的大门——隆化城挺进。

隆化是承德的屏障,国民军在这里驻有一个团的兵力,周围筑有40多个永久性碉堡,由母堡、子堡组成碉堡群。在碉堡群周围,还设有很多副防御工事,如鹿砦、铁丝网、陷井、梅花桩、外壕等,各碉堡群之间都有火力联系,构成交叉火网。这些工事与隆化城依托的苔山、龙头山的有利地形结合起来,就形成了相当坚固的防御体系。因此,国民认为隆化“固若金汤”。当解放军包围隆化之后,国民军十三军军长石觉还在承德吹嘘:“_能打下隆化,我就把承德白送给他们。”5月18日,部队开到距隆化城不到5千米的土窑子沟,开始了紧张的战前准备工作。24日上午11点,全营召开“挂帅点将”战前动员大会,董存瑞第一个站起来,要求首长批准他挂帅。同志们都深知他机智勇敢,多次立功受奖,又是爆破能手,谁也不和他争,一致表示同意。董存瑞当上了“爆破元帅”,他点了郅顺义为“突击大将”,机枪班班长为火力掩护组组长,一班长为支援组长。然后,董存瑞代表大家表示决心,他激动地说:“我们练兵、诉苦为什么?去年打隆化我们一些同志牺牲了又是为什么?这回党把最光荣的任务交给我们了,没二话,天塌了也得完成!坚决响应党的‘五一’号召,打倒_,解放全中国!在这次战斗中,我负伤不下火线,牺牲了当个掩体,死也要把隆化拿下来!”

25日凌晨,天还没亮,阵地上一片寂静。战士们焦急地等待着总攻的信号。随着三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我军强大的炮火,把苔山上的敌人火力全给压住了。在硝烟弥漫、烈火滚滚中,苔山顶峰的砖塔,被我军的大炮轰倒了,炮楼也被打掉了,不一会儿,胜利的红旗就插上了苔山的顶峰。5时25分,命令下达,董存瑞所在的六连担任主攻,从城东北向隆化中学外围工事运动。敌人的机枪严密封锁着他们前进的道路。六连火力组、突击组、爆破组、支援组互相配合,很快地攻破了隆化中学东北面的旧衙门碉堡群。董存瑞带领爆破组连续爆破了敌人4个炮楼、5个碉堡,胜利地完成了扫清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下午3点30分,第二次总攻开始。六连向隆化中学发起冲锋。突然,敌人的机枪像暴雨般横扫过来,把战士们压在一条土坡下面,抬不起头来。原来,这是隆化中学东北角横跨旱河的一座桥上喷出来的6条火舌。狡猾的敌人,在桥上修了一个伪装得十分巧妙的暗堡,拦住了我军冲锋的道路。这时,董存瑞和战友们纷纷向连长请战,要求把这座桥型暗堡炸掉。白副连长派出李振德等3名爆破手去爆破,李振德冲出不远,炸药包就被敌人枪弹打中,李振德牺牲,其余两名爆破手负了重伤。董存瑞看到战友的伤亡,再次挺身请战。白副连长说:“你已经几次完成爆破任务了……”不容副连长说完,董存瑞抢着说:“我是_员,我的任务不只是炸几个碉堡。现在隆化还没有解放,怎么能算完成任务呢?就是只剩下我一个人,也要完成任务。”这时,团部来了紧急命令,要六连火速从中学东北角插去,配合已突进中学院内的兄弟部队,迅速解决战斗。白副连长和郭指导员商量了一下,对董存瑞说:“好,你去吧,千万要注意隐蔽。”董存瑞紧攥拳头说:“放心吧,不完成任务就不回来!”说着他从衣兜里掏出一个小纸包,递给指导员说:“如果我牺牲了,这就是我最后的一次党费。”指导员接过小纸包,紧紧地握住董存瑞的手,深情地望着他说:“你一定要回来,我们都等着你胜利归来!”

董存瑞挟起炸药包,弯着腰冲了出去。在郅顺义火力掩护下,他一会儿匍匐前进,一会儿又借着郅顺义扔出的手榴弹的烟雾,站起来一阵猛跑。桥型暗堡里,敌人的机枪越打越紧,子弹带着尖利的啸声,从他的耳边掠过。在快要冲进开阔地时,董存瑞指着前面的一个小土堆,对郅顺义说:“你就在这儿掩护!”一阵手榴弹把敌人碉堡前的鹿砦、铁丝网炸了个稀巴烂。董存瑞趁这机会,冲进了开阔地,敌人的机枪更疯狂地朝这边射击,子弹打得他身边的尘土直冒烟。董存瑞沉着机智,他忽左忽右地爬着。敌人的机枪打紧了,他就伏下不动。敌人的机枪稍一停,他就飞也似的向前跃进几米。敌人的机枪又慌忙朝他打过来,突然,董存瑞扑倒了,郅顺义站起刚要向前冲去,只见他猛然爬起来,一阵快跑跳进旱河沟里,进入了敌人的火力死角。他的腿受了伤,鲜血直流。他抱着炸药包迅速猛冲到桥下。这桥离地面有一人多高,两旁是砖石砌的,没沟、没棱,哪儿也没有安放炸药包的地方。如果把炸药包放在河床上,又炸不着暗堡,河床上又找不到任何东西代替火药支架。怎么办?郅顺义清清楚楚看着这一切,急得直攥拳头。

突然,身后响起了嘹亮的冲锋号声,总攻的时间到了。惊天动地的喊杀声由远而近,威震敌胆。大批的后续部队像潮水般地涌了上来。就在这个时候,桥型碉堡上的砖头一块块被推开了,子弹像急雨一样,“哗哗”地向冲锋部队射去。董存瑞不动了,他抬头看了看桥顶,又扭头向后望了一眼,略略愣了一下,突然身子向左一靠,站在桥中央,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型暗堡,右手猛地一拉导火索。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火花和白烟!董存瑞巍然挺立,纹丝不动,像是一尊雕塑。看到这情景,郅顺义不顾一切地跳下旱河,朝桥下的战友奔去。只听董存瑞朝他大声喊:“卧倒,快卧倒!”紧接着,就听董存瑞高声喊道:“为了新中国,冲啊!”突然间,一声巨响,地动山摇。敌人的桥型暗堡被炸得粉碎。

“为了新中国,冲啊!”董存瑞的战友们高喊着这震撼山河的口号,冲进了隆化中学。

血一样鲜艳的红旗,升起在隆化城上空,高高飘扬。

董存瑞牺牲后,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十一纵队党委决定:追认董存瑞为纵队战斗英雄、模范_员;命名董存瑞生前所在班为“董存瑞班”;7月10日,冀热察行署决定:“为纪念收复隆化战斗中英勇顽强自我牺牲的人民英雄董存瑞同志,特决定隆化中学改称存瑞中学,以志永垂。”

1950年9月,全国战斗英雄、劳动模范代表会议决定,追认董存瑞为全国战斗英雄。

战争事迹摘抄 第5篇

1、祸结兵连:结:相联;兵:战争;连:接连。战争接连不断,带来了无穷的灾祸。

2、龙战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同“龙血玄黄”。

3、勤兵黩武:黩:轻率。滥用武力,肆意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

4、戎马倥傯:指在战争中军务紧迫繁忙。

5、甘为戎首:甘:情愿,甘愿;为:做;戎:军事,征伐;戎首:挑起战争的人。甘愿当战争的主谋。

6、以逸制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7、风尘之变:风尘:比喻战乱。指战争的灾乱。

8、金戈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9、洗兵不用:兵:兵器。洗净兵器。收藏起来,不再使用。比喻停止战争。

10、戎首元凶:戎首:挑起战争的首犯;元凶:制造祸端的大头目。指挑起战争的罪魁。

11、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12、干戈满眼: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13、偃武櫜兵: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14、启羞兴戎:启:开;戎:战争。因说话不谨慎而招致羞辱挑起事端。

15、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16、化干戈为玉帛:干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丝织品,指和好。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

17、矢石之难:矢石:箭与石,作战的武器。指在战争中受到矢石的袭击。

18、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

19、磨盾之暇:暇:闲暇,余暇。指在战争的余暇。

20、破斧缺斨:斧斨,泛指兵器。形容战争中必须付出的。代价。

21、来好息师:招致和好,停止战争。

22、流血浮丘:流的备能够把山丘漂起来。比喻战争中死伤的人极多。

23、金戈铁骑: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24、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25、鼓衰力尽: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26、锋镝之苦:锋:刀或剑的尖端;镝:箭头。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战争的苦难。

27、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团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28、偃甲息兵:甲:古代作战时穿的护身服。兵:兵器。停止战争。

29、烽火四起:战争的火焰从四面八方燃烧起来。形容边防不安宁,四处有敌人进犯。

30、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31、构怨连兵:构怨:结怨;连兵:交战。因结怨而发生战争。

32、燕雀处帷幄:比喻战争的时间很长,军帐上都筑起了鸟巢。

33、金革之声: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34、穷兵黩武:穷:竭尽;黩:随便,任意。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35、连天烽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36、龙血玄黄:比喻战争激烈,血流成河。

37、鼓衰力竭:鼓:战鼓声;衰:微弱。战鼓声音微弱,力量已经用尽。形容战争接近失败时的惨状。也形容文章的末尾松懈无力。

38、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

39、宿将旧卒:指久经战争的将领和士兵。

40、轻动干戈:轻:轻率;干戈:古代兵器。轻率地动武挑起战争。

41、甲胄生虮虱:甲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战争持续时间很长。

42、偃武息戈: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43、连天峰火: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点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形容战火烧遍各地。

44、偃武休兵:停息武备,不事战争。同“偃武息戈”。

45、介胄之间: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战争中或战场上。

46、烽火连年: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比喻战火或战争。指战火连年不断。

47、风尘之警:指战争或骚乱的警报。

48、伐罪吊人: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人”当作“民”,因避太宗讳改。同“伐罪吊民”。

49、犄角之势:比喻战争中互相配合夹击敌人的态势,或分出兵力牵制敌人。

50、息兵罢战:停止或结束战争。

51、久经沙场:指长期经历战争的考验。

52、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战争。

53、龙战鱼骇:比喻战争激烈。

54、放牛归马: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55、以战去战,以杀去杀:去:消除。用战争去消灭战争,用严峻的法律禁止人犯法。

56、手中败将:在战争中被自我打败或在竞赛中输给自我的人。

57、载戢干戈:载戢:装运收藏;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引申为战争。将武器收藏起来。指不再诉诸武力。

58、师老民困:师:军队;老:疲惫。军队疲惫,百姓困苦。形容连年战争使兵疲民苦。

59、倒戢干戈: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60、伐罪吊民:伐:讨伐。吊:慰问。讨伐有罪,拯救百姓。常用以作为发动战争的口号。

61、干戈满地: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62、穷兵极武:穷:竭尽;极:用尽。极力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63、休兵罢战:休罢:停止。停止或结束战争。

64、偃革倒戈:指停息武备,不事战争。

65、黩武穷兵:黩:随便,任意;穷:竭尽。随意使用武力,不断发动侵略战争。形容极其好战。

66、减灶之计:在战争中隐瞒自我军队的实力来麻痹敌人。

67、非战之罪:不是战争本身的罪过。一般用来作为战争失败开脱罪责之辞。

68、以战去战:用战争消灭战争。

69、有事之秋:指战争或多事故的年头。

70、汗马之功:指战争中立下的功绩。

71、干戈满目:干戈:古兵器,比喻战争。形容到处受到战争的摧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