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潘悦扫天下读后感 第1篇
一、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学习《“扫一室”与“扫天下”》,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
3、熟练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情感态度目标:
熟读课文,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二、教材分析
课文以“扫一室”寓意不起眼的平凡小事,以“扫天下”寓意轰轰烈烈的伟业,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成就大事必然要从小事做起,一件小事完成的好坏往往影响到大事的成败,从这个角度上想,可以说事情本来就没有什么大事小事之分,只要是该做的就是大事,“轰轰烈烈的伟业”与“平凡小事”之间应该画等号,甚至很多时候小事大于大事,因为没有小事的一步步积累就无所谓大事。所以,我认为本节课的关键是让学生体会小事的重要性。
三、设计意图与设计思路分析
第一步,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在导课时可以从单元主题入手,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大事和小事是什么?这里如果让学生直接回答,学生可能不知从何说起,老师可以利用课件出示一些事情,如:实现理想、考上好的大学、捡起路边的纸花……让学生按大事和小事进行分类,然后进行补充。这一环节为接下来的讨论埋下伏笔。
第二步,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检查完生字预习情况后,学生自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使学生对课文结构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第三步,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围绕“陈蕃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展开学习,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几个重点来品读讨论:
a讨论:陈蕃的志向是什么?理解“扫天下”的意思。
b辩论:“扫一室”是大事还是小事?
c通过前面的讨论辩论来体会“大事”与“小事”的关系。
第四步、拓展延伸,深化主题
阅读“语文天地”中自读课文《少了一个马掌钉》,积累有关名言警句。
四、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课文内涵对于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为了更好地实现本课的情感目标,不让道理只停留在学生的嘴上,而是真正地指导学生的行为,我认为在教学本课时应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词汇。复述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难点是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思路,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六、教学过程
(一)联系实际,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实现理想、捡起地上的一片纸花、考上好大学、每天坚持锻炼身体20分钟、做好一次值日、写好一次作业)请大家将这些事情按大事小事分分类。
2.你心目中还有哪些事算大事,哪些是算小事呢?说一说,写一写。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指名分段读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儿?
(三)精读课文,体验感悟
1.自读课文,想一想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你认为陈蕃是一个怎样的人?
a当学生谈到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时: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想一想陈蕃的志向是什么?算大事还是小事,理解“扫天下”的表层意思,并把它归到大事栏中,理解它的特殊含义。
b当学生提到,陈蕃生活很懒散,他的房间很乱时;
陈潘悦扫天下读后感 第2篇
放眼古今,励志成材者比比皆是:颜琛知耻寒窗苦读;张海迪身残志不屈;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秋瑾立志学艺成巾帼英雄;_为中华之崛起而用功学习……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万世敬仰的楷模,就是因为从小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并能朝着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克服困难。
当我了解这些杰出人物的故事后,我感到非常惭愧。每当在学习中碰到一些问题时,我就烦躁不安,不是试着自己去克服它,而是选择依靠妈妈或同学,缺少自己动脑筋解决难题的精神。阅读了这些故事之后,我才明白这种依赖行为其实是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
妈妈曾经给我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东汉有个少年名叫陈蕃,他居住的房间龌龊不堪。他父亲的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是呀,一个人假若连小事都不肯去做,那他怎么可能去做大事呢?我常常在想,长大了要做科学家,或做一名警察,还或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可是,如果我从小不肯动脑筋解决这些小小的难题,长大后又怎么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的确是这样的,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必须从小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追求、去探索。今后,我将学习他们的顽强精神,在学习和生活的道路上排除万难阔步前进,真正成为一名励志少年。
陈潘悦扫天下读后感 第3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读后感
过去只是灰尘,未来是新颖,现在嗯…… 我们今天学习了一篇课文叫《“扫一室”与“扫天下”》。这篇课文主要讲的是
一位叫陈蕃的`人,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生活却很懒散。
有一天,家里来客人了,他父亲不在家,他就走出书房接待他。这位叫薛勤的人就走进了陈蕃的书房。刚进去,他吓了一跳,那屋子里乱糟糟的。他对陈蕃说:“你怎么把房间弄得这么乱呀?”
陈潘悦扫天下读后感 第4篇
我是个名副其实的小马虎,瞧,我的房间简直比猪窝还要脏乱:到处塞满杂物,被子没叠好,书本随处可见,书桌摆放着一堆零食。每当妈妈边为我整理房间边唠唠叨叨的时候,我总是满不在乎。我想:现在最重要的是把书读好,将来我又不当保姆,没必要做这些琐碎的事。
今天,我读了《“扫一室”与“扫天下”》这篇课文,深受教育。文中讲到东汉时代,有个青年叫陈蕃,他志存高远,喜好读书,生活却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都不打扫。一天,父亲的朋友薛勤来到他家中,告诫他: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薛勤走后,陈蕃听了觉得有道理,就改掉了毛病。
读完课文,我羞愧极了。文中的'陈蕃不正是我的写照吗?我同他一样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我想出国留学,学成归来在国内办一家大公司。看着自己的房间,我陷入沉思:这么小小的空间就被我搞得又脏又乱,将来又怎能把事情做得井井有条呢?
我下定决心,从今天起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扫好一室,方能扫天下。
陈潘悦扫天下读后感 第5篇
一、学情分析
1.课文中的故事发生的年代距今已有两千余年的历史,但故事仍然有现实意义,课前教师应引导学生搜集资料,了解课文的背景。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搜集资料的途径太少,根本无法了解到课文所在年代的背景。这就为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体验情感方面造成一定的障碍。因此教学前,教师可将查找所获资料与学生交流共享,以便为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由于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的不同,对于课文中出现的反问句,可能有的理解,有的不理解。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指导学生反复朗读,读出反问的语气,感悟反问句表达的力度,以及所表达的意思。
二、教学设想与目标
本文故事虽然短小,但内涵丰富。教学中首先让学生初步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为后面的理解奠定基础。其次,要让学生读文后交流感受,在交流中弄懂重点词语的意思,以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再次,通过分析“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什么是大事,什么是小事,进而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最后,引导学生认识“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以及反问句式,为本单元后面课文的学习奠定基础。本课要达到的目标是:
1.通过学生自读课文,交流讨论,领悟“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2.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3.能找出“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4.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感悟反问句的意思,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四、教学难点
使学生感悟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设置悬念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一粒米,一滴水有多大的作用吗?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学生设置了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兴趣。)
2.师:课前老师做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同学们请看。教师读出以下数据。
(多媒体出示:水一滴滴地流掉,米粒一粒粒被扔掉场景及以下数据:)
你知道吗?
我们每人每天浪费一滴水,我国13亿人口就会浪费13亿滴水,相当于260吨水,如果每人每天吃10千克的水,这些水可供1人吃26 000天,也就是70年。如果每人浪费一粒米,全国每天浪费掉13亿粒米,一粒米大约重克,这13亿粒米大约重75吨,假如一人天能吃掉克米。这些米足够一人吃10万天,也就是274年。
(设计意图:使学生恍然觉悟,一粒米、一滴水虽小,但集聚起来却是不可忽视,从而使学生初步体会大与小的关系。)
3.师:看到这组数据你想说些什么?
4.米粒、水滴虽小,但聚集起来能办大事情,解决大的问题,今天我们就进入十一单元大与小的学习。(教师板书课题:11.大与小“扫一室”与“扫天下”)
(设计意图:课题“扫天下”的天下写得大一些,是为了使学生从感观上初步体会两者的意义不同,但又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
5.看到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使学生能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也为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做好准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实际上我们想知道的问题,正是我们这节课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带着你们的问题,出声地朗读课文,在课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用你喜欢的方式圈画出与你们的问题有关的语句。
(学生读文圈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并在读文时适当地做出圈画,目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习惯。)
2.谁能说说自己读文后的感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谈自己的感受,达到相互交流补充,同时教师适时点拨引导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3.实际上你们所谈到的都与课文的哪几段有关系?
4.是的3~5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段,请你仔细读这几段,想一想在这几段中,你打算解决哪些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找重点段,引导学生掌握抓重点段理解课文的方法。)
5.你们提出了那么多问题,打算怎么解决呢?
6.好,自由寻找合作小伙伴在小组内交流讨论要解决的问题。(小组学习)
7.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间的交流补充,以及教师的点拨指导,对于课文中的难懂词语、问题、课文的思想内容,学生自然而然就领会了。)
师:是的,清扫小小的一间屋子只是举手之劳,不必花费太多心思,日常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怎么去成就大事呢?通过我们刚才的分析,你们认为我们在读这三段课文时应该读出什么样的语气,谁想来读一读。(指名分角色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读完后,我们评价出他们读得怎么样。
8.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评价。
9.学生在朗读中可能会读出:理直气壮的语气、吓了一跳的语气、得意的语气、反问的语气……教师相机追问:你们听出他们读出什么样的语气了吗?为什么这样读呢?
(设计意图:意在了解学生对人物特点的理解、感悟情况,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引导学生读文后质疑
1.学生交流课前提的问题。
2.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不明白的问题或词语划下来,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师生及生生在对话交流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例如:
①着实、污浊什么意思?结合上下文指导学生理解。
②“轰轰烈烈”联系课文背景指导学生理解。
③“寒暄”结合生活实际指导学生理解。
4.学生分角色朗读。
5.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品味感悟,激发思考
1.读文后,我们每位同学都谈了自己的看法,那么课文中的薛勤想对陈蕃表达自己什么看法呢?
2.学生读出薛勤原话: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老师指课题)
师:这就是课文的原题“扫一室”与“扫天下”,现在你们知道“扫一室”与“扫天下”的含义吗?
生:“扫一室”指平常小事,“扫天下”指轰轰烈烈的大事。
3.师顺势引导:对你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大事,什么样的事是小事?
(设计意图:因势利导,由课文中的小事大事引申到学生话中的小事大事,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大小事。)
4.回过来,我们看这句话,这句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去读比较好,请你们反复读一读这句话,并试着把这句话放到所在的段落中去读一读,感受一下。
5.学生读,其他学生评价。
6.这个句子我们能换个说法又不改变原意吗?
(生试做改句练习: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
7.师:可以这样改,像这种类型的句子,同学们知道叫什么句吗?
8.像这种类型的句子我们叫它反问句,改完后的句子叫陈述句。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多的这种类型的句子。
9.你再来读一读这两个句子,你觉得哪个句子表达效果更好些?(生说看法)
10.师顺势引导:是的,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的语气表达得更强烈些。
11.学生知道,说出这样的句子是反问句,师提问:你还能举出这种类型的句子吗?
12.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再做改句练习,并说一说改后的句子叫什么。
13.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哪种句子的表达效果好。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你觉得陈蕃是个怎样的人?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的薛勤是怎么评价他的?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发现“但”字连接的转折句式。)
预设:此人年少而有大志!但连小事都不愿意做,怎么能做成大事呢?
2.你们来读一读这一句,这个句子前后意思一样吗?哪个字连接前后句,这个字起到什么作用?
3.用一个“但”字连接前后意思相反的句子,起到转折作用,课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你能找到吗?
(学生寻找并交流)
师(手指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对我们小学生有什么教育意义呢?
(设计意图:此处设计的目的是使课文的思想内容得到提升,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扫一室”与“扫天下”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教育意义。)
总结:这篇课文对我的教育意义也很大,同时,让我想起了两句名言:春秋荀子曾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三国刘备也曾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老师把这两句名言送给你们,希望你们能用这两句名言时刻提醒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走好人生中的每一小步,这样才能跨越出人生中的一大步。(送给学生两副软笔书法的名言条幅挂在班级。)
六、教后反思
本篇文章看似简单,内涵却极其丰富。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在重难点的把握上,我主要采用“以议为主”的教学方式。教学后我发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在交流补充中,理解词语含义
能正确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对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具有重要意义。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没有体现出对一些重难点词语的指导,而是把词语的指导渗透于第二大环节的小组学习当中,目的是通过小组的学习交流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准备。实践证明学生已经具备了这个能力。而且在交流中还掀起了一阵阵波澜,学生不但能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对于“轰轰烈烈”“寒暄”等词语的理解学生还能够联系课文背景及实际去应用,这对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在朗读交流中,以议代指导
本篇课文的人物特点、行为,适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体现,在朗读中教师也应该做必要的朗读指导。在本课的设计中,我没有相应设计朗读指导,而是让学生在朗读后,议一议、评一评,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补充、感悟、评价,达到指导的目的,实践证明,没有教师的指导,学生的朗读也很到位。
可以说这是一堂轻松的阅读课,在这里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边读边议、边悟边积累,边创造,达到了深刻理解课文含义的目的,学生也掌握了一定的有效的学习方法。
七、案例点评
这是一节特点鲜明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语文课,在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通过亲自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让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新授过程中,教师通过米粒、水滴虽小,但积聚起来能发挥大的作用,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激起了学生读文的兴趣。并且教师在引导学生读文时带着问题去读,逐步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读书方法。
尤其可贵的是在学生读文后,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交流机会,在学生间的互动交流中,学生自主地理解了一些重点词语,并掌握了一定的理解词语的方法,为后面理解课文的深刻含义扫清了障碍。
本设计后面环节的安排也是有条不紊的,各环节衔接紧密,过渡自然,由文题含义引申到学生身边的大事、小事,使学生切身体会到了“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现实意义。
陈潘悦扫天下读后感 第6篇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句简单明了的古语,每个人都会说,每个人都明白意思,但有人却不去做。
现在的很多人总梦想着去干大事业,却心甘情愿忽略身边最没用的小事,整天幻想着那些所谓的大事业来到她们身边,然后自己一举成名。这些人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了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东西上,看见别人在努力,嘲笑一下;看见别人成功了,自我催眠一下,他们好像睡着了,等着天上掉下的馅饼赶紧到来。唉,不得不说一句,这肯定是世界最傻的人,傻到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宝贵的时间,不清楚自己的实力,把目标定的巨大;不明白自己的情况,幻想成功。不知你是否活在当下现实中,还是活在幻想中?要知道小事都不愿意干,小事都干不好,将来怎能成就大业呢?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都是一步一步从小事做起来的,像三国中的蜀*白话文 *国皇帝刘备,最初是卖草鞋的,丞相诸葛亮是在南阳种菜的,大将军张飞是杀猪的,正因为他们做好了那些小事,才有了将来的大事可做。
写下这些的时候满分作文网,我的脑中闪出一个故事。有一个商业帝国中招聘天下英才,有四个人在激烈大竞争中,留下来进入最后一轮的面试中,可人家只要坚持到最后的一个人。前三个在答辩时都是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以为自己肯定会被留用。然而,谁都没有想到的是,最后一个不怎么出色甚至有些木讷的都的人被留下来。连他自己都不可思议,得知真相后,其他三人都哑口无言,含羞而去。原来那个人面试时看见门口的拖把倒在地上,九随手扶了起来。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动,却让他在众多有才华的人之中脱颖而出。看来小事做好,才是真本事。
刘备有言:“勿以善小而不为”,我却要说:“勿以事小而不为”,因为小事做好了,才能成就大事业。大事是有一件一件的小事累积起来的,做好了小事,练就了做事的真本事,才能为将来做大事做准备。
同学们,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小事都做不好,将来焉能做大事?让我们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吧。做好了小事,储备了知识与能力,才有将来的大事可做!
陈潘悦扫天下读后感 第7篇
教学目标:
1.熟练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3.通过讨论、交流、辩论等方式明白“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感受“小事”的重要性。知道“只有勤扫‘一室’,才能‘扫天下’”“心存大志要从小事做起”的道理。
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扫一室”与“扫天下”的特别含义。
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 小黑板
教法学法:
导读法
小组合作交流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导入 揭题质疑
1.同学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许多琐碎的小事,有些同学善于从小事中汲取经验教训,养成良好的习惯;而有些同学则认为事太小,无关紧要,往往忽略不计。那么这些事小吗?它们与同学们眼中的大事有什么联系呢?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相关的课文。
2.齐读课题——“扫一室”与“扫天下”。
3.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推测一下课文可能写些什么?
二、初读感知 自主学习
1.昨天布置了预习,检查预习情况。
这些生字词,你认识了吗?请几位同学读。
2.认识了生字词,我们请几位同学来读读课文。提出听读要求
①认真听,在你有疑问或有感触的地方做记号。
②思考: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3.讨论交流,理清层次。
①(1)陈蕃志存高远,但生活懒散。
②(2-5)薛勤告诫陈蕃,不扫一室是扫不了天下的。
③(6)陈蕃的感悟。
(梳理课文顺序,以学生回答问题的内容为契机,相机进行。)
第二课时
一、导入
二、合作探究 精讲点拨
1.自己再小声读读书,你认为陈蕃是个怎样的人?并谈出你这样认为的理由。全班交流。
2.相机出示句子作对比:薛勤一进书房,着实吓了一跳。
薛勤一进书房,吓了一跳。
3.你认为陈蕃这样对吗?可他却怎么认为?指导学生体会“理直气壮”“得意”,试着读出这几句话。
4.如果让你劝劝他,你会怎样说?拿起笔简单列一列你发言的提纲。(将写引入课堂,读写结合,使学生在读中悟理,在写中明理。)
5.全班交流。
6.和我们大家的观点一致,薛勤也认为陈蕃的做法欠妥,他是怎样劝诫的?指名读第五自然段。
出示句子:年轻人,你连一间小小的屋子都不扫,又怎么去扫天下呢?
这句话什么意思?你能换种说法保持意思不变吗?
7.如果你是陈蕃,你听了薛勤这句话会想些什么,又会怎么做呢?在小组中交流一下。陈蕃到底是怎样做的呢?
四、深化主题 拓展延伸
学习了课文我们明白了,要想干轰轰烈烈的大事,必须从小事一点一滴积累。那些课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行了,课桌、位洞脏点不要紧;考出好成绩是大事,平日的生活习惯是小事……这样的同学们,现在你们现在还认为小事可以不计吗?
五、布置作业
1.仔细读读课文,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
2.从陈蕃的身上你受到了什么启发?写一写。
板书设计:
“扫一室”与“扫天下”
陈蕃 不扫 只扫
薛勤 不扫 更 不能扫
(平凡小事) ( 轰轰烈烈的伟业)
陈潘悦扫天下读后感 第8篇
《“扫一室”与“扫天下”》讲的是青年人陈蕃志存高远,喜好读书,但生活很懒散,连自己的书房也很少收拾打扫,东西堆得杂乱无章。陈蕃虽有“扫天下”的.志向,却连眼前的“一室”都不愿清理干净,认为这只是件小事。难道大事不是从小事做起的吗?空有志向不行,还须踏踏实实地从小事做起,这样才能实现大的志向。
他父亲的朋友也告诫他:连一件小小的屋子都不扫,是扫不了天下的。这个故事还警示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溪,无以成江河;成就大事,往往从每一件小事做起;只有勤于“扫一室”,才能“扫天下”。
我们小学生也一样,不管你从小立下什么远大目标,都要从平时的点点滴滴做起。如果你想成为一名科学家,就要养成爱动脑的好习惯,不管遇到什么事,看到什么现象,都要问个为什么。你要敢于幻想,敢于大胆的猜测,还要仔细观察,长期观察,做生活的有心人。只有从小好好学习,刻苦钻研,长大才能开启成功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