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旧事(读后感) 第1篇
祝贺李连源先生《西安旧事》发布座谈会成功举行!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连源的辛苦劳动终将结出丰硕的成果。
李连源善于学习、善于思考,有一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干事很专注、很执着。尽管他出生在建国以后,在改革开放初期摸爬滚打,做过多种苦差事,但小李一直很勤奋、很谦虚、乐于学习,心中有一个远大志向和宏伟目标。在别人外出旅游、或下棋、打牌的时候,他在认真钻研西安的地方史,特别对西安城东北角的出生地情有独钟。多方查寻历史遗迹、人文故事,和遗留在不为人注目的小街、小巷;在文史资料、档案、志史中认真求证,或实地走访,并把它视为自己的事业。成文后,又认真听取朱文杰、王民权、封五昌等先生的意见,所以连源先生的文章有理有据,有血有肉,有平民百姓的理想和追求。
非常感谢李连源先生为挖掘西安近代百年历史所做的努力。西安有朱文杰,李连源等这样一群为西安作传的文人学者,真是非常幸运的。西安有千余年的建都史,厚重的人文历史资源,如果继续沉睡,实属遗憾。
今天,李连源先生《西安旧事》第一卷出版,标志着他前十年所做出的努力有了结果,正所谓春华秋实。
《西安旧事》第一卷呈现出热销局面
剡坤泽:果然,搬书的活儿都轮不上我!
喜大普奔,李连源老师的佳作《西安旧事》第一卷终于刊印成册,如期发布。成书的讯息来自李老师的朋友圈,当时我的心情足以用狂喜来形容,索性留言:“果然,搬书的活儿都轮不上我”,狠狠地酸了一把。
《西安旧事》第一卷分上下两册,全书共计万字,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一系列老西安的故事。翻开首页,朱文杰老师写的序赫然在目,其中“大风起西”又一次被提及。上一次是在《记忆老西安》第三卷上册尾页,老爷子郑重地讲道:“他去高培之故居,要不是‘大风起西’的剡坤泽联系并敲开门,非得吃闭门羹”。朱老师序中,处处透露着对李老师的欣赏与鼓励。朱老师称李老师为“同道”,日常生活中,李老师称朱老师为“老师”,两人亦师亦友,相互照应。
剡坤泽先生
2020年初,这条街道上疫情和征迁的消息接踵而至,“大风起西”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我陷入了慌乱。这时李老师出现了,他帮我分析疫情、商情,提出“放下情怀,端起饭碗”,让我用卖茶引流,帮我稳住了心神。
他毫不保留地表达了对“大风起西”的喜欢与赞赏,而后提笔成文,一篇《碑林东侧有家大风起西》将我的小产业推到世人面前。还不由分说,开车载我去茶城采购了茶叶、茶具,让茶宿一体,功能完善。督促我尽快完善细节,甚至亲自操作,帮我撑起了这座院子。后来的日子里,我们的交集便多了,李老师时常勉励我:“要戒骄戒躁,抓住当下”,告诫我:“你还年轻,凡事看长远,多一个对手不如多一个朋友”。我也经常听他讲往事,讲自己父亲早逝,讲闫叔对自己的照顾,讲自己的创业史,我始终为他的人格所折服。
《西安旧事》的出版,是他一直在坚持做的事有了结果。我帮李老师安排过采访,拍过照片也留过言,书中有采纳的部分也被他一一标注。从初中起,我热衷于阅读人物传记,《时代人物》杂志则是陪伴了我整个青春。相比之下,李老师笔下的东西更具有人情味,他的文章,皆是“亲历、亲闻、亲见”,没有市侩气息,完全是以文化人,旁观者,仰慕者或者是传承者的角度去记录,不偏颇,不诱导。
如果你好奇这座古城的过往,留恋这座古城的恬淡,痴迷这座古城的脉络,不妨捧着《西安旧事》读一读,它会告诉你这些街头巷尾的过往。最后,愿所有的坚持,换来的都是繁花似锦,愿所有的苦难,换来的都是海阔天空,致敬!
朱文杰、李连源在大风起西调研、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