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伙人之间祝福语怎么写 第1篇
创业公司如何分配股份呢?下面一起来看看~
公司的价值=“资源”+“执行”
资源包含了:创业的点子、申请中或已取得的专利、资金等等。
这类投入有个重点:一旦投入,当下直接成为公司的资产。
执行就是公司的团队(创始人、员工、顾问等)接下来时间与精力的投入。
这类投入有个特点:它从零开始而持续发生,随时间不短增加价值。
传统行业因为重要的是资产,大部分员工被当成廉价的劳力,“执行”不被重视。可是在科技行业,或任何以“人才”为主要资产的公司中,“执行”的价值常常远超过“资源”。由于特*不同,架构公司股权结构遇到麻烦时,比较好的做法是引入两个角度:
科技创新型企业股权设置角度=“不同股权”+“不同时间”
不同股权
把这资料和执行当做两种贡献分开来看:“资源”的投入,换来的是“A类股”,而“执行”的投入,换来的则是“B类股”。
不同时间
厘清贡献产生的时间。例如大部分“资源”的投入,一旦投入后随即转成公司资产,故产生的价值是立即*的;而“执行”的投入,则是随着时间慢慢产生并累积的。
引入这两个角度,会带来莫大好处,并避免许多问题。我们举例如下:
【微案例】在第一轮出资时,创办人*虽然实力浅,但是家里有钱,于是投入一千万资金,并担任公司研发工程师,而创办人乙,技术上身经百战,但是家里没钱,于是没有出资,并担任公司CTO。
此例可以如此规划股权结构:我们定义两种类股:代表“资源”的“A类股票”、以及代表“执行”的“B类股票”。我们同时也定义“B类股票”的实现时间为四年,按月实现。
公司成立之际,*君的投资,立刻获得10张“A类股票”,而往后四年对公司的付出,按月实现,累积达四年,将获得共10张“B类股票”。四年后,*君拥有10张A与10张B,一共20张股票。
公司成立之际,乙君没有获得“A类股票”,但是往后四年的付出,按月实现,累积达四年,可获得40张“B类股票”。
在分股息或上市时,A、B类股拥有相同的权利。
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引入这两个角度后的许多好处,如:
好处一:正确归咎责任
在本例中,创办人*出了所有资金(一千万),四年后却只拥有公司的1/3股权(20除以60)。当初设立公司时,站在“执行”价值高于“资源”的角度,大家觉得这是合理的。
但假设四年后,公司经营失败,大家决定关掉并清算,而清算资产后,共得两百万。这结局,应该先追究“执行”方(B股),而比较不关“资源”(A股)的责任。所以,这两百万应该优先清算创办人*当初投资一千万所获得的那10张“A类股票”。
术语上,这就是优先清算权的概念。此例中,在公司成立之际,我们可以定义“A类股票”相对于“B类股票”,拥有优先清算权。
那么此时,公司清算所得的两百万,将全数归创办人*。虽然*乙都有负责执行,故都有责任,但是当初只有*放资金进来,故*获得优先偿还。
好处二:正确估算付出
两年后,*君决定离开公司,那么他该拥有多少股票?
由于我们定义“B类股票”代表“执行”,并分四年实现(vest),故此时,*君将带走10张“A类股票”以及5张“B类股票”,并因为提早两年离开,损失了5张未实现的“B类股票”。
又如一家公司开始获利并持续成长,不需要继续融资,那么随着时间,“A类股票”比例会慢慢被“B类股票”稀释。在上例中,四年过后,公司必须要再发下四年的股票给*乙君以及团队。由于“B类股票”变多了,“A类股票”占全公司股票的比例自然就下降了。这是合理的,因为这反映了执行方为公司持续创造价值之际,也获得相对应的报偿。
如果出资者不帮忙执行,那么出资完就不再付出了。但是执行者,却是随时间一直不断付出,所以当然,就需要持续获得报偿。
从以上说明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公司股权是应该是一个随时间而持续变动的概念。
好处三:细化表决权
很多没有资金的技术创办人,为了觉得要维持掌控权,而一直不愿意融资,导致公司无法获得成长所需的资金。但是一但我们把股票分类,那么我们也就可以将表决权细分。
【微案例】例如技术创办人可以要求,更换CTO或技术副总时,需要“A类股票”与“B类股票”分开投票决定。这也就给予了“B类股票”在此事上的否决权。不论“B类股票”被稀释得多严重,仍然可以保有在某些决定的上的影响力。
好处四:分离“获利”与“决定”权
常见许多团队坚持持股比例,为的是掌控权,而投资人也坚持持股比例,为的是高报酬。目的不同却都卡在持股比例时,就可以利用多类股方式来隔断:我们可以设计成,所有类股都有股息权,但是“B类股票”在某些表决案中,一股可以投10票,这么一来,稀释就不会影响控制权了。这部分大家最熟悉的,就是Google的B类股了。Google创办人拿的都是Google的B股,在投票时,一股可以投10票,而其他类股则是一股投1票。
好处五:正确反应股价
每个投资人可为团队带来的价值不等,厉害的投资人就是可以立刻为团队带来经验、方向、人脉、资源、客户、甚至品牌效应。不过,厉害的投资人也很习惯拿自己的价值来要求较低股价。在某种程度来说,这是公平的,尤其在创业所需资金大幅降低的今天,团队初期需要的几百万或千万,很多有钱的个人就出得起了,更不用说创投,但是能够有能力真正帮公司的投资人却不多。如果优秀而又肯花时间的投资人,跟一般的煤老板,拿的是一样的股价,那就不公平了。
问题是,假设第一轮我们找到了天使,而愿意用极低的股价让他进来,那么第二轮时,新的投资人势必质疑,为何一年内股价翻了三十倍?第二轮的投资人,只愿意用五倍的价格入股,此时解释起来,就耗时间了。
所以比较好的做法,是让股价尽量反映公司目前合理的估值,而对于某些特别优秀,或特别肯帮忙的投资人,我们另外给予“B类股票”,而就如同薪水一样,对方有持续帮忙公司做好“执行”,我们就按月给,如果帮忙中断了,例如对方找到他觉得更值得花时间的公司去帮忙了,那我们也可以合理地终止合约,这对双方都公平。
即使对于同一轮增资进来的投资人,我们也可以针对其中某几位,依其对于“执行”面的时间投入、价值产生的不同,而给予不同数量的“B类股票”。
好处六:建立以“人才为主要资产”的概念
今天的科技市场,很明显是一个资金过多而人才不足的情况。创业公司切分出不同类型的股票,可以分清楚“资源的付出”与“执行的付出”。这两种,哪一种价值比较高呢?搏实资本认为,对于高科技创业来说,是后者。
点子只是执行力的放大系数,而执行力价值连城。可以用以下公式描述:
价值=(资源)×(执行)
资源可以帮助放大执行效果,但资源的多寡,只是个放大系数,价值本身仍来自于执行成果。因此,在设计公司高科技创业公司之股权结构时,设计有不同类股,并让主要负责执行的“人才”,不论是否拿得出钱投资,都能够获得相当的股数。
好处七:提升团队向心力
一家高科技创业公司,尤其是软件相关的公司,若留给团队的股数不够多,其实是很危险的。因为如果团队股数不够,一但公司做出成绩,则必多挖角。如果两千万可以挖一位人才,挖十位也才两亿,谁又愿意用几十亿,甚至百亿来并一家公司?此外,就人才的角度,既然公司没有提供足够的股票,这种挖角也只是提供人才另外的选择,不一定算恶*。
真正的高科技创业公司,其主要资产并非其资金、资源或甚至点子,而是其负责执行之人才,故设计分类股,可以让合理的股份,落在公司主要的资产:“人才”身上。
合伙人之间祝福语怎么写 第2篇
除了专注于诉讼,天同的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对理论研究的推崇和参与——积极参与司法研究重大课题、行业协会前沿课题,与南京大学共谋法典评注都是典型事例。
在校时,学习更侧重理论体系的搭建,对某个理论问题偶有深刻认知,也是得益于论文的写作,但总觉得理论与实务有比较明显的脱节,理论研究似乎无法反哺法律实践,难免有空对空之感。在法院,审理的也多是一些常规的类型化的案件,无论是法官还是代理律师,也不需要对理论有多精深的研究,只要有一定的法学积累和敬业的态度,似乎也能把案子办得挺好。
到了天同,才真正感受到理论对办案的指引和重要价值,基本的法律概念和理论基础理不清楚,有些案子就会卡在症结处,无法继续展开论证:债务人与次债务人协商是否仍构成债务人怠于行使债权,债务人对抵销债权提出异议是否仍可实质审查、认定抵销,无效合同关系有无可能发生概括转让,债权转让时主动债权成立时点对抵销的影响,保证债权能否独立信托……案件的争议焦点迫使你不断理清常见法律问题的边界和理论根基,对理论的认知变得更加清晰深刻。也正是通过这些前沿的复杂的案件,天同律师有机会参与法律规则的构建,并将自己的代理积累升华成理论、提炼成规则。我觉得这是天同律师作为法律人的幸运,能在工作中,继续保有对理论的兴趣和追求,还有机会以实践反哺理论,为法律规则优化贡献一些力量。
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清晰地感受到学者、法官、律师的密切牵连,三者完全可以分工合作,共同推动法律的进步,共同体并非虚言,只是需要更多互相理解和认同。
天同人的自觉与传承
五年来,我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断汲取天同所给予的营养,对每个案件都全力以赴。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也适应了律师这个身份,成为了一名地道的天同人。遇案,为客户负责,专业极致;遇人,谦逊有礼,开放分享;遇事,和衷共济,共谋大局。
当然,作为一个经济组织,天同仍然面临市场的压力;作为一名律师,也难免有如何安生立命的困惑和人力有穷时的感叹。但天同人似乎总有一种执拗,坚守底线、相信专业、奋力上游,总希望能身体力行,做一些难而正确的事。
这种底色和选择从蒋律开始,又不断通过选人用人的制度给予支撑,继续塑造新的天同人。我愿意相信,蒋律受到那么多人关注和感恩,是因为他自觉地作了一些难而正确的事。而他所选择的方向、理念,正是天同人共同的宝贵财富。
我也相信,只要我们仍然走在这条道路上,他就将一直陪伴我们。我们在,他就在。
感恩天同,祝福天同!
合伙人之间祝福语怎么写 第3篇
1为什么要设计股权架构?
1、明晰合伙人的权、责、利
合伙创业讲究情怀没错,但最终也是要实现实际利益,怎么能够体现你的利益和价值,很重要一点就是股权、股比。后者是你在这个项目中的作用,以及利益的重要体现。
2、有助于创业公司的稳定
也许我们在创业的时候都是同学、兄弟、闺蜜,大家觉得,什么股比不股比的,先不说,先做下去,把事情做成了再说。这种情况必定会出现问题,因为在刚开始关系好的时候,大家都不能好好谈,出现问题肯定更不能好好谈,最终的结果是创业项目受到影响。
3、影响公司的控制权
通过开头的案例可以看出,都是控制权的问题,如果他们的股比能形成一个核心的控制权,争议完全可以避免。
4、方便融资
现在投资人跟你谈投资的时候,会关注你的产品,关注你的情怀,关注你的进展,也一定会关注你的股权架构合不合理,如果是看到比较差的股权架构,他们是肯定不会投资的。
5、进入资本市场的必要条件
相信每个创业者的创业项目都有IPO这个目标,只要IPO,资本市场就一定要求你的股权结构要明晰,合理。
2设计股权架构有哪些原则呢?
最差的股权架构是均等
为什么?因为不同的合伙人对项目的贡献是不一样的。虽然你出一百我出一百这种出资构成是一样的,但在实际*作过程中,每个人擅长的点不一样,他对企业,对创业项目的贡献度是不一样的。
如果股权一样,贡献度不一样,在创业的早期可能还OK,项目没做成就拉倒,项目做成了肯定会有矛盾。下图中的这几个案例就是教训。
可能有很多人会问,我现在就是这种均等的情况,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海底捞就是你的老师。
好的股权结构标准
1、简单明晰。在创始的阶段,创业公司一般比较草根,合伙人不是特别多。比较合理的架构是三个人。
有些人会问,投资人在投资的时候会看你的创业团队,那合伙人是不是一定要有完整的组合?这不一定。投资人在投资的时候,首先关注的是你的产品和CEO的理念,你有没有CTO,COO,这些都不重要,所以,不能为了追求创始合伙人的人数而刻意增加。
2、一定要有带头大哥。也就是核心股东。一定要有一个人,能够拍板说这个事情就这么定了。
3、资源互补
4、股东之间要信任
3股权蛋糕该如何切?
这个问题,创业团队在早期首先想到的是,我们来分一下,你多少我多少,你30%我70%,或者是我60%你40%。其实这是不对的,在设计股权架构时,我们得先把别人的切掉,也就是预留一部分股权,最后的才是自己的。
1、预留股权激励
现在大家都去创业,招人就非常难。如果你在招人的时候没有跟人家讲,我给你多少的股权或者股权激励,一般他是不会轻易来的
2、为吸收新的合伙人预留
上面讲到,不能为了刻意追求合伙人的结构硬拉一个人来做CTO,如果项目已经开始,但还差一个CTO,或者CFO,这种情况下一定要预留股权出来,用来吸收新的合伙人。
有种做法是放在带头大哥的名下,但我不建议这样做。因为未来融资时股权是要稀释的。
所以一般来说,预留的部分可以放在股权激励池里,新的人进来之后再分配给他。
3、融资预估
创业项目最终IPO的时候,CEO如果能有10%的股权就不错了。所以在融资的时候一定要适当的预估,这样大家就不会想着,我**苦苦做的企业,到最后,股权怎么就这么少?
4股权如何分配?
1、看出资
创业初期,做任何事情都必须要有钱,有钱好办事。如果空对空,事情是很难办的,所以,启动资金非常珍贵。
这种情况下,出资就显得非常重要,打比方,做一个项目,需要500万,我出200万你出100万,那我们的贡献是不一样的。假设我们资源差不多,我出200万的话,可能占40%的股权,同时可能又担任其他的角*。
2、带头大哥要有比较大的股权
能够分配给合伙人的股权,除了其他合伙人,剩下的就是带头大哥CEO,他要有比较大的股权,但同时他也要有更多的担当。
3、看合伙人的优势
创业过程中,无非就几个资源:资金、专利、创意、技术、运营、个人品牌。一定要充分评估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初创,发展,成熟,出现的变化。
在创业的不同阶段,不同人的贡献是有变化的,需要综合考量,不能一下子觉得,这个人运营好像挺不错的,就把那15%给他。
等到项目的运行过程中发现他的能力也是一般般,想把其到手的肉再重新分配,基本上就非常难了。
所以在创业初期,不建议把股权分足,应该给股权调整预留空间。比如说,COO本来应该拿15%,CTO是20%的,可以把每个人的股比都先降5%下来,放在股权池里。合伙人之间进行约定,我们还有这些预留,以后会根据项目开展的不同阶段,每个人的不同贡献进行股权的调整。
这里要讲一下个人品牌,也很重要。打个不太形象的比方,如果雷*是我的合伙人,那基本没问题,有他在没有做不成的事情。可以这样说,个人品牌对有些项目的加分是很大的。
合伙人之间祝福语怎么写 第4篇
很快就和蒋律师约了见面,地点在猛虎咖啡。蒋律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平易近人,穿着牛仔裤和格子衬衣,脸上都是笑容。这次面试也以一种很轻松的方式进行,我介绍了自己基本的情况,他问我对律师的理解,更多是在交流中互相感受双方的风格是否契合。后来才知道,蒋律对办公室招聘亲力亲为,在这里与很多小伙伴都面谈过,对伙伴的重视可见一斑。
又过了一段时间,蒋律联系,约时间再到深圳去和其他合伙人见面聊聊。在当时大中华国际交易广场的临时办公室里,我又与蒋律、陈律、彭律、曾律又作了一些交流。席间,诸位合伙人没有丝毫架子,平等交流,对我所提出的职业疑问和发展困惑,都一一给予耐心解答。两次面试,也没聊什么大的命题,跟我想象中的求职面试也并不一样,但实实在在让我感受到天同人的风格和格局。当时就想,这应该是一个氛围不错、非常重视人的组织。后来自己在天同也组织了多次招聘,始终以这段经历提醒自己,希望将天同这种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和传递。某日中午,我接到了天同的录取通知。思虑再三,觉得还是一心一意做一件事更符合自己个性,而且取法其上或得其中,决定做律师,就要加入一个全国顶尖的平台,希望能与一群最顶尖的人一起走得更远。就这样,我成为了天同重庆初创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