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素材裁剪原则 第1篇
高考作文素材积累及其适用话题:理性认知
没时间磨斧头
有个伐木工人在一家木材工厂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由于薪资优厚,工作环境也相当好,伐木工很珍惜,也决心要认真努力地工作。第一天,老板交给他一把锋利的斧头,划定一个伐木范围,让他去砍伐。非常努力的伐木工人,这天砍了18棵树,老板也相当满意,他对伐木工人说:“非常好,你要继续保持这个水准!”
伐木工听见老板如此夸赞,非常开心,第二天他工作得更加卖力。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这天他却只砍了15棵树。第三天,他为了弥补昨天的缺额,更加努力砍伐,可是这天却砍得更少,只砍了10棵树。伐木工人感到非常惭愧,他跑到老板那儿道歉:“老板,真对不起,我不知道为什么,力气好像越来越小了。”老板温和地看着他,接着问:“你上一次是什么时候磨斧头的?”伐木工望着老板,诧异地回答说:“磨斧头?我每天都忙着砍树,根本没有时间磨斧头啊!”
适用方向:认知;智慧;策略;愿望与现实;现象与实质
不做最大做最好
有数据表明:全球轮胎产业三分之二的发明均来自米其林。在米其林人眼里,“汽车只是轮胎的一个配件”。现在,米其林集团每年的产品研发投入都超过总投入的4%。
其实,在各种品牌的产品中,米其林的轮胎经常是市场上最贵的,但米其林人从不担心:“我们的任务就是要让客户了解到,米其林轮胎的每公里成本实际上是最低的。”韩思克说:“米其林的目标不是做最大的公司,而是做产品质量、价格、服务最好的公司。”让米其林出名的,除了轮胎外,还有被无数饕餮一族奉为“红宝书”的《米其林指南》。
20世纪的第一个年头,米其林公司出版了一本小册子,里面有法国各地的加油站、修理处、食宿等信息,通过米其林的经销商免费送给来法国旅游的司机。时任米其林掌门人的安德烈在小册子的序言中写道:此书在新世纪出版,它一定能与世纪共存。后来,这本在每年3月的第一个星期三更新出版的指南,被美食爱好者们奉为至宝,甚至被誉为欧洲的“美食圣经”,尤其是在它开始每年为法国的餐馆评定星级之后。
即使拥有如此高的知名度,美食指南在米其林人的眼里仍只是一项“副业”。
如此专注,让米其林始终领跑世界轮胎行业。
适用方向:目标;策略;清醒;自信;认知
大老板与小细节
亨利·福特是福特汽车公司的创立者,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使用流水线大批量生产汽车的人,被誉为“把美国带进流水线的人”。就是这样的一位大老板,他在细节方面的苛求,简直到了令人惊讶的程度。
197月,福特曾向德国一家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订购了一批价值万美元的汽车零部件。在签订购买协议时,他向对方提出要求:这批零件要装在木箱子里,木箱的大小尺寸、木板的厚度、木板的结合、螺丝钉的大小、结合的位置都必须按照他的要求去设计,而且木箱上不能有不一样的铁钉。合同签订后,他的部下都觉得老板太过苛刻了,不就是包装箱吗,干吗要求这么严格?等汽车零件运到后,亨利·福特亲自带领工人卸货,他还特别叮嘱大家开箱要谨慎,不得破坏木板。工人们再一次感到了老板的苛刻。等到全部拆卸完后,福特拿着办公室铺设地板的设计图出来时,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同时对福特也佩服得五体投地。
原来福特私人办公室刚刚完工,只是地板尚未铺设。而福特正好利用这批木板来铺地板,每片木板的大小厚薄,以及螺丝钉的位置,完全与设计图吻合。越是大老板,他就越会一丝不苟地对待企业运转中的每个细节。正是这种一丝不苟的精神,使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当人们羡慕他们庞大的财富时,殊不知,他们的成功是靠一个个不起眼的细节累积起来的。
适用方向:态度;细节;成功;智慧;理性
郑永慧:“信”字当头
著名法国文学翻译家、教授、作家郑永慧先生,于9月9日逝世,享年94岁。
在很多读者的印象中,郑永慧是一个钟情于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了雨果、巴尔扎克、福楼拜、梅里美、大仲马、左拉、纪德、乔治·桑、莫泊桑等人的作品共计409部,600多万字。
郑先生的译文首先强调一个“信”字,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做到“达”,是否“雅”要视其原文的雅俗程度而论,依此做到“信的雅”或“信的俗”。这是他几十年来恪守的基本原则。
1949年以后,最具影响力的法国文学译者当属傅雷,但郑永慧有一次还是因为翻译问题,很不给面子地挑了傅雷译本的诸多错误。有一次他谈到自己译《高龙巴》时,有意识地对傅雷的旧译本进行纠正,又发现傅先生本子中“任意删削”和由于理解错误进而自以为是地做发挥性注解的错误达几十处。“我写了一篇文章,叫做《浅谈翻译的‘信’》,发表在1990年第3期的《世界文学》上,文中从文学翻译的三原则‘信、达、雅’,谈到傅译的《高龙巴》,列举了一些例子,批判了傅的译文。”在文章结尾,郑永慧说:“由此可见,翻译要做到绝对的‘信’,是何等困难。傅雷尚且如此,遑论我辈!在翻译上从来没有捷径,只有多一分谦虚谨慎,才能少一分失误。”
对于郑永慧先生长达半个世纪的.翻译工作,余中先评价说:“我曾翻译过梅里美和罗伯•格里耶的作品,但这些东西之前都已经由郑先生翻译过了,所以仔细研究了他的译作,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非常忠实于原著。”
适用方向:清醒;使命感;坚持原则;相信自己;挑战权威
俞孔坚和他的“桃花源梦想”
“他开创了一个新的专业方向。设计为景观创造了多种不同的时刻。”在全美年度景观设计专业奖项的名单中,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将唯一的最高奖项“综合设计杰出奖”,颁给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俞孔坚教授。由他主持的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项目,在超过620件参赛作品之中脱颖而出。
自从17岁离开故乡浙江金华到北京读书,再到赴美留学、归国回京,25年过去了,陪伴俞孔坚的,一直是临行前母亲交给他的一包家乡的土。这包土和俞孔坚的博士服放在一起,被珍藏。
爱之深,责之切。作为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对当前中国城市建设的犀利批评从未停止。归国后的俞孔坚考察了全国100多座城市,看到的是城市和文化的屡遭破坏。俞孔坚毫不客气地直言:我们在犯1前美国人和欧洲人所犯的错误,但我们却以此为荣。
“我理想中的城市是一个建立在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的休闲游栖网络上的城市,这个网络是城市持续健康发展所依赖的生态基础设施,这是一个新时代的‘桃花源’。”为了这个“桃花源梦想”,,俞孔坚开始反对“城市化妆运动”。,在他的主持下,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正式成立。现在,200多个志同道合的同事们,正以土地的名义,为和谐的“土人理念”而奋斗着。
适用方向:梦想;追求;和谐;家园;城市化
会漂的石头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在一次中层干部会上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石头怎样才能在水上漂起来?”反馈回来的答案五花八门:有人说“把石头掏空”,张先生摇摇头;有人说把它放在木板上,张先生说“没有木板”;有人说“石头是假的”,张先生强调“石头是真的”……终于有人站起来回答说:“速度!”张瑞敏脸上露出满意的笑容:“正确!《孙子兵法》上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速度决定了石头能否漂起来。”
人生也是如此,没有人为你等待,没有机会为你停留,只有与时间赛跑,才有可能会赢。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赶在别人前头,不要停下来,这是竞争者的状态,也是胜者的状态。是的,如果成功也有捷径的话,那就是飞,时刻准备飞。
适用方向:成功;捷径;认知;生活的状态;人生的速度
作文素材裁剪原则 第2篇
构思的训练,首先是培养构思的习惯。高考作文一般不能写草稿,这种一落笔就是定稿的文章,更需要想好了再写。要把边写边想的坏习惯改掉。
构思的任务是,把题意转换成一篇切题的应试文。这“转换”是构思的基本功。依据题意,你在“转换”时,要想出合适的题材和切题的“思想”。文章主要“写什么”,这是“中心”,这“中心”想表达“什么意图”,这是“思想”。动笔前必须想清楚全文的“中心”和“思想”,然后把这个中心思想句子写下来。只是大概地想想是不行的,因为这时的想法还模糊不清晰。写中心思想句的过程,就是逼迫思路成熟的临界时刻。能把中心思想句子写出来了,说明构思定型了,写起来思路就不飘忽了,可把握了。中心思想句子写出来以后,还得反复推敲,“中心”切题了吗?“思想”切题了吗?对“中心”和“思想”都有切题的把握了,还需要对文章的布局作个大概都谋划,打算怎么开头,中间分几段,详略在何处,需要作考虑。这样,构思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具有了构思的能力,每次“转换”都能切题,这构思的基本功,就是你高考作文得高分的致胜法宝了。
作文素材裁剪原则 第3篇
一、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由于在教学中关于“概念的教学”相对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更不容易准确把握,教起来比较难。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一些可融入数学的生活素材作为重要的教学资源,让存在于学生头脑中的数学知识和数学体验上升发展为科学的结论,从而揭示概念的本质特征。
如在教学“容积”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情境: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饮料瓶观看它的标签,看一看它给我们提供了哪些信息?你怎样理解“净含量为350毫升或2升呢?它是指什么?”生1:净含量就是里面饮料的纯重量。生2:不是指饮料的重量,因为350后面不是重量单位。师:它确实不是指饮料的重量,它是指饮料的体积,我们从它的单位升或(毫升)可以看出,在这里计量液体的体积就用升或毫升作单位。另外,告诉学生350毫升还指这个饮料瓶的容积,然后接着让学生试着总结容积的概念。生:饮料瓶所盛饮料的体积,就是饮料瓶的容积。这样能使学生很自然地理解容积的含义,还能明确容积和体积的区别,又增加了生活常识。
又如教学“循环小数”,循环小数是学生较难准确掌握和表述的一个概念,特别是表述其意义的“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等词语很是抽象,学生难以理解。为了分散教学的难点,我选择了学生熟知的“星期”作为这节课的“开场白”。我首先提出问题:(1)今天是星期一,明天是星期几,后天呢?(2)我接着问:“你是怎样知道的?(3)一星期七天的出现有什么规律?(总是按着顺序、依次、重复出现)(4)会不会出现几次就不出现了?(不会)(5)那么在“重复出现”的前面还应该加一个什么词?(不断)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一个星期的七天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像这样我们就把它叫做循环,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循环小数。这样形成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并且让学生感知了概念中的重点词含义,为归纳循环小数的意义扫除了障碍。
二、密切联系实际,创设和谐的学习情境
我们许多教师都听过黄爱华老师的课,黄老师的课之所以非常出色,我认为除了合理的教学设计外,还因为黄老师能根据不同学生所处的人文环境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也应注意收集贴近学生的教学信息,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能够密切相关的学习情境,此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我设计了这样的谈话:(1)谁来介绍以下自己今年几岁了?(小红11岁)(2)我比小红大25岁,你知道教师今年多少岁吗?(11+25=36岁)(3)想一想小红1岁时教师多少岁,小红2岁、3岁、4岁……(4)通过列式你发现了什么?(教师的岁数就用小红的岁数+25)(5)若小红的岁数用a表示,教师的年龄怎样表示呢?(a+25)(6)(a+25)表示什么?(教师的年龄)。用字母表示数的知识本来很枯燥无味,抽象难懂。我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便于理解的素材,和学生进行交流,使学生在轻松的交流中不但认识了用字母可以表示数,而且理解了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也可以表示一定的数量关系。又如教学“平均数”一节课时,我课前让学生统计了一下各组第一单元每人的数学成绩。上课时我根据各组总分的多少,判分数多的第1组得红旗。学生齐说不公平,我接着说:“为什么?因为1组比我们其他组多1个人。我接着说:那你有什么办法能公平地比出哪组应得红旗呢?有的说去掉人数多的那一个人的成绩,有的说我们组也添上一个人的成绩,但是去掉谁的成绩,又加上谁的成绩呢?学生不同意,经过再三讨论发现只有求出各组平均每人的成绩,然后再比才能公平地知道哪组应得红旗。通过创设这样的教学情境,引发学生争论,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在“添人,去人”均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时,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学生在不经意间,就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需要。
三、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提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我们应尽可能提供实际应用的机会,使学生在数学知识的一次次的实际应用中,深切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通过应用,既可以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应用意识,又能增强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作文素材裁剪原则 第4篇
让青蛙做证人。
伊凡·谢切诺夫是俄国生理学家。1862年,他通过对青蛙的解剖实验。发表了《蛙脑对脊髓神经的抑制》等文章,同时又出版了《脑的反射》,为神经生理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可是,沙俄政府竟然把宣传科学真理看作是一种罪过,把谢切诺夫逮捕了,并对他进行审讯。在法庭上,法官对谢切诺夫说:”你可以给自己找个辩护证人。“谢切诺夫平静地问答:”让青蛙做我的证人吧!“在敌人的淫威面前,这位科学家家神色自若。因为他知道,真理是在自己一边。
分析:为了自己的信念,为了真理,甘愿被逮捕。科学的道路总是充满了荆棘。
话题:”信念的价值“”科学的坚持“
作文素材裁剪原则 第5篇
关键词:裁剪法;百变法;归纳法;评价法
课改以后,无论是必修课本还是选修课本,都可以看作是一座作文素材的宝库,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课本蕴含了各种体裁的名著精华,汲取了古今中外文化名人的思想精髓。学会对课本素材进行分析、开掘、加工,是运用好课本素材的关键。只要我们从这里入手,必能开启考场作文写作的新天地!
下面我从课本素材的综合性运用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简单阐述一下我的见解。
一、引用课本中的人物素材要把握的原则
1.要熟悉历史人物,对所引用的人物生平、时代背景、性格特征、思想情感等要有透彻的了解。
2.要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与所引用的人物相关的契合点和关联点。我们的作文是为了反映现实生活,这就要求引用的人物能够与现实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暗合。
二、“记”是为了“运用”
从我们积累素材、备办素材本的第一天起,就要在脑海中牢牢树立起一个理念:把读得会心的素材“记”下来不是目的,我的最终目的是要在作文时“运用”它。“看”是为了“生成”。
三、筛选和提炼材料的方法
1.裁剪法
人物素材有着丰富的内涵,运用角度多维,适用于多个文题,但在具体运用时,往往只取一点,不及其余。要大胆取舍,不能什么都写,要根据需要对人物素材进行裁剪,选取主干,去其枝叶。此外,对所选内容要深入挖掘,定向叙述。
2.百变法
“百变”就是发掘同一个人物素材的多方面意义,将同一个人物素材有效地运用到主旨不同的作文中,使之成为百变素材、万能素材。“材不在多,会用则灵”,每一则人物素材都是立体的,具有多元的属性、丰富的意蕴。同一材料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3.归纳法
面对一个作文题,若使用单个人物素材不能有效论证中心,这时就需要将同类人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同类互补,形成集团效应。这些素材选自不同课文,这些课文呈现出不同的主题和文体,其中既有诗词名句、名人名言,又有谚语、术语、事例、观点,等等。这样的素材是无法直接引用的,需要归纳、整理、集中概括之后才能运用。首先要找到课本素材与写作主题之间的共同点,通过语言文字上的加工整合,把不同类型的素材综合压缩成一个统一的材料。这个统一的材料要突出不同素材的关键内容,句式尽量要和谐一致,彼此照应。
4.比较法
素材中的人物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面对一个作文题,我们总能找到正、反两方面的人物素材,并将有关联的正反人物对比着写,在对比映衬中表明自己的观点。被比较的双方互为映衬,容易形成鲜明的对照,在对比中,优与劣、好与坏、美与丑会更加鲜明和突出,有利于表明主旨。运用这种方法要认真选材,不能强作对照,所选人物要有可比性,要确立对照点。相对于正面人物素材而言,反面人物素材具有警醒、教育意义。在大部分考生选择正面人物素材入文的情况下,选用反面人物素材入文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同时,选用反面人物素材入文也是从反面切入主题,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主题,最终目的则是正面引导。
5.评价法
解读、评点人物是使用素材经常运用的一种技法。
(1)要准确解读人物就得准确把握人物。把握人物,首先得搜集素材,充分了解人物;其次要抓重点,要抓住人物突出的事迹或言行。
(2)评说人物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依据人物的主要事迹或活动对其进行评价;评说人物还得坚持一分为二的原则,不能绝对化。如果是热点人物,评说时要学会冷处理,尽量有自己的观点,不要被舆论和当时的主流观点所左右。
筛选和提炼材料之后,还是不能把它们直接搬到作文中,还需要对素材进行加工和改造。
四、加工改造素材的方法
1.模仿形式,移植内涵法
这种方法是指把课本素材中的内容(比如事物、故事、传说、名言等)移借到自己作品中的方法。可以将原素材的结构形式、表达方式、修辞方法等移植入具体的写作中。
2.组合创造法
这种方法是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素材中抽取出来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构成新作品的创造法。运用素材组合策略时,要注意并提炼素材间的相关点,遵循服务主旨的原则,按一定规则加以排列组合;组合中还要注意素材间的连贯衔接。
3.想象与概括结合法
在叙述类文章和议论类文章中需要叙述的地方,我们可以运用增添要素法,借助想象力,使材料的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要素完整化,添枝加叶,增加其叙述色彩,从而让抽象、概括的材料变得生动、形象、具体和感人。有时候,我们找到的材料往往是一个比较完整、比较详尽的事件,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比较完整,这种素材的优势是长于“点”的叙述和描绘,具体、形象、生动、感染力强。但如果写议论类文章,这样的材料就需要加工改造,突出材料的主干,删去枝叶,让它们变得抽象和概括。
素材是构成作文大厦的基本建筑材料,储备大量、新颖的素材无疑有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但能否写出内容充实、立意新颖的文章更取决于考生灵活驾驭素材的能力,激活思维,挖掘内涵。运用素材的基础是发掘素材的内涵。根据不同需要从不同的角度来取用同一事例,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这是一种眼光和能力。若能以变化的眼光和发散思维的方式去分析种种现象,或透过现象看本质,或追寻事件的原因,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效果。由于事物本身的丰富多彩,一则好的材料总是立体型的,且具有多元性,再加上不同的人对材料的理解不同,立意的角度有异,因此,同一则材料往往可以从中挖掘出几个不同的观点。当然运用材料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而应根据不同观点的需要,把已知材料尽量往论题上“拉一拉、靠一靠,甚至扭一扭”,叙述时要突出和强化与观点相关的地方,其他无关内容可一笔带过。关键是要找准材料与论题的契合点,并通过合理想象来强化和突出这个契合点,并且要多用一些揭示性词语给予明示,从而有力地证明论题,用精美的语言转化扣题。在叙述材料的过程中,我们最易犯的毛病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知取舍,不知详略。结果叙述内容庞杂,论述不够集中。这就需要我们用材料来论证观点时必须对其分析,对材料中不能证明观点的内容大胆舍去,而能证明观点的材料,我们就要强化渲染,增强力度。然后将事情可能的结果(意义或作用等)合理地扩大、拔高,把事情放到历史、文化、哲学、社会、人性等大背景下去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