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1篇
今天是6月20日,我们老师在多媒体教室组织我们观看了王亚平老师主讲的神十太空㥅课.这次神舟十号飞船还有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与张晓光.他们都穿着蓝色的服裝,王老师扎着一个发髻,精神看起来十分饱满.
开始没多久,聂叔叔就做了一个打坐的恣势,王老师轻轻一推,体重明显不轻的聂叔叔却从飞船的那边一直慢悠悠地飘到了另外一头,恣势滑稽,令人泣不成声.
有不少同鞋进行了现场的太空连线,应同鞋们要求,王老师为大家掩示了不少实验.第一个正是测量聂叔叔的体重.他紧紧地握住了一个仪器,并重重的撞了一下,xxx显示出了他的体重――74公斤.这其实主要是利用了两个东西――太空专用质量测量仪和一个能测出物体加速渡的系统.xxx根剧物体受到的力,等于它的质量乘以加速渡这个原理从而算出聂叔叔的体重来.
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2篇
随着我国科技日益发达,许多曾经人们想都不敢想的事情,现在已经变成现实。
神十飞行中进行的太空授课将通过天体互动的形式展示一些奇特的物理现象,女航天员王亚平成为了中国第一位“太空老师”。授课内容主要是使青少年了解微重力环境下物体运动的特点,了解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加深对质量、重量以及牛顿定律等基本物理概念的理解。航天员进行在轨讲解和试验演示,并与地面开展双向互动交流。我们看到神奇的表面张力,有趣的水膜,剔透的水球。太空,制造出奇妙的现象,真让人耳目一新。王亚平讲了个笑话:“如果诗仙李白住在天宫里生活,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这句诗了。
小球会做圆周运动,而不是我们地面上看到的钟摆一样的摆动;小陀螺会翻着跟斗前行,而当它自身旋转不停时,它又会定向的转,跟头自然停止翻滚,地球就是这样走的吧;一滴水,露珠的状态,太空像个大大的荷叶,可以接住露珠。失重的实验,地球上也能做,可在太空眼见着变化,那种奇妙感便更加直观。令我觉得印象最深刻的,最有趣的试验则是用圆环制作水膜。一般的水膜需要借助肥皂水的特性,来形成一层透明的薄膜,而在太空失重环境中,仅仅需要普通的水即可,看见王亚平王老师将手中的圆环分开再合并,便形成了一个水球,并亲切地讲解到:“通过水球,同学们还能看到倒影成像哦!”说完,便眨了一下眼睛,让同学们觉得更亲近了。
看完这次太空授课,对于即将要升入初二的我,是一个提前入门以及预习,也激起了我对于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我对于学习物理的信心。
此次,王亚平作为中国航天员的杰出代表,在300公里的太空传递科学知识,并用各种太空实验向世人展示宇宙的魅力,更是激发了无数学生对神秘太空的兴趣。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但是,用太空讲课的方式亲自传授科学知识,这也只能是人类现代史上才能完成的壮举。孔子当年杏林游学时又怎会想到有一天,他的后辈会像嫦娥一样奔向太空,并在太空上传道授业解惑呢?都说“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而王亚平却把这种职业的光辉洒向太空,让整个宇宙都沐浴在人性的光辉下。
如果说浩瀚的宇宙是一本书籍的话,那么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无疑是打开这本书的智慧钥匙。王亚平的太空授课,王亚平已经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她发出的“中国好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然而,广袤太空的未知以及教育意义的深远也给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想从宇宙中汲取更多的营养,就必须大力发展载人航天和教育事业。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去,好让更多的地方都能够倾听到“中国好声音”。
这次太空授课,激发了学生们对学习的内心喜爱,这样就可以转化为爱祖国、爱学习、爱科学的朴素情感,让我们在日常的工作中也少一些说教,多一些用心,激励培养我们未来的接班人。
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3篇
神舟十号飞船是中国顶尖科技的结晶,近日,神舟十号飞船已经升空了。王亚平,这是唯一乘坐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女宇航员,搭载神舟十号上太空的宇航员还有聂海胜、张晓光这两名男宇航员。
我为神舟十号的升空感到骄傲的同时,我们得到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那就是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将在6月20日的早上10点为全国的中小学生进行太空授课。太空授课,这是我们以前的一个梦想,现在,神舟十号的宇航员就要和我们一齐来实现这个伟大的梦想了!
6月20日的早上,我们和老师激动地围坐在教室里,等待着太空授课的正式开始。10点左右,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正式开始。王亚平姐姐成为了中国的第一位太空老师,首先王亚平向我们讲解了失重条件下物体运动的特点、液体表面张力的作用。三名宇航员精心地为我们讲解一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同学们既好奇又羡慕。在失重的条件下,宇航员们可以轻松地漂浮在半空中,我们感觉太神奇了,这些有趣的现象引起了同学们无尽的遐想!
这次神舟十号的太空授课,我们观赏后,都有非常大的收获。我们不仅仅收获了专业的知识,这堂生动有趣的太空授课也引起了我心中的感想。我要奋发学习,将太空的相关知识学好,锻炼好身体,长大了,我也要当一名出色的宇航员。
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4篇
12月9日下午,神舟十三号乘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将在中国空间站进行太空授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将对“天宫课堂”第一课进行独家全程直播。
本次太空授课通过天地对话的方式进行,在中国科技馆设置地面主课堂,广西南宁、四川汶川、香港、澳门设置地面分课堂。3名航天员分别在轨介绍展示中国空间站工作生活场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细胞学实验、物体运动、液体表面张力等现象,并与地面课堂开展天地互动、进行实时交流,带领受众感知宇宙的奥秘,传播载人航天知识,激发着队员们对科学的兴趣。
在水膜张力实验中,王亚平老师拿出提前折叠好的一朵纸花,将折好的纸花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水膜上,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了——花朵在晶莹剔透的水膜上缓慢地“开放”了。
看到眼前的一幕,队员们的脸上都洋溢着可爱的笑容。
看,蓝色太空欢乐球!
当看到王亚平老师将泡腾片放入蓝色水球中,泡腾片不断产生气泡,却始终不离开水球时,队员们都直呼神奇,连连拍手!
通过本次对“天宫课堂”的学习,队员们学习到了许许多多有趣的物理知识,感受到了太空的魅力。航天员演示的奇妙的物理现象,也在队员们的心底播下了一颗有关“星辰大海”的种子。
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5篇
汤洪波给同学们准备的是两个科学实验,一个是挑战“用筷子喝茶”,还有一个是“种太空红薯”。我们看到了伴随汤洪波从老家一路飞上太空的“爱旅行的小红薯”,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已经发芽。他还邀约同学们一起种红薯,跟太空红薯比比哪个长得快。
最后,汤洪波在节目中寄语儿子的同时,也向全国青少年学生送上开学寄语:“人生之路很长,不要因为艰难险阻而放弃梦想。人生需要不断地进步,而未来也总是充满希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相见时,一定都会是更好的自己。”
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6篇
6月20日上午十时,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我国首次在神舟飞船上进行太空授课。这在我国前所未有,在全球来说也是第二次。我置身其中,又一次作为“学生”,上了一堂叹为观止的太空课。
“我是王亚平,本次授课由我来主讲。”随着这一句来自天宫的问候,中国首位太空老师王亚平轻轻一跃,向天宫一号舱内的摄像机镜头缓缓飘来。弯弯的柳叶眉、清澈的双眸、甜美的笑容。我似乎神游太空,亲眼看到了嫦娥、看到了仙女,她飘然而至。如梦如幻。
有史以来内容最神奇、教室最高远、观众最庞大的一课,开始了。
“神仙”聂海胜“悬空打坐”,轻盈地在半空中盘腿如佛,“嫦娥”王亚平使出“大力神功”,用手指轻轻一推,“神仙”摇摇晃晃地飘出很远,形象地展示了太空失重环境下物体运动的奇妙特性。
“在太空中,我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王亚平的话引发了地面课堂同学们的欢笑和掌声。“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同学们,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妙语连珠后,王亚平从饮水包里挤出一个水珠,水珠悬浮在空中,然后被她一口吃掉,“刚好润润嗓子。”
轻松拉开大幕之后,王亚平变起了一出出戏法,圆周运动的单摆、不变轴向的陀螺、晶莹剔透的水膜、红扑扑的水球,中国第一堂太空授课在趣味与惊奇中完美展现。
她用生动趣味的语言和娴熟的操作手法,让中国的太空第一课笑声不断,惊喜连连。
据了解,2007年8月14日,美国人芭芭拉摩根在国际空间站进行了人类首次太空授课,她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了在太空运动、喝水等情景。
和芭芭拉摩根进行的太空授课相比,中国航天员的这堂太空授课不仅科技含量更高,难度也更高,“摩根太空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太空生活,而王亚平授课的内容是介绍和演示物理概念,所以后者科技含量较高,难度也较大。”
在王亚平和“神舟十号”环绕地球近半圈后,教室里的学生就像和她一起感受了船舱环境——润喉时漂浮的水珠,手里制作的水晶球,还有吸附在薄膜上的中国结——这节距离地表350多公里,时长40分钟的课程注定将被载入历史。
它已经创下多个第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史上第一次发自太空的授课,以及中国学生和我们观众第一次通过直播画面,观看来自太空的多个失重实验。
中国自古就有“日行千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的传说,那么在宇航员那里可以得到注解,他们每天可以看到16次日出,因为他们每90分钟绕地球转一圈。
强大的综合国力、扎实的`航天技术为我们能够顺利的观看太空授课提供了坚实的保证。这次太空授课为我们开启了神奇的太空之旅,王亚平那优美动听的授课声音也正在感染和感动着我们身边每一个人。而我们也期待神舟十号的此次太空历险记将我们带到更遥远的地方。我相信,能够让神十飞向太空的国家,也最终能带领我们向更美好的“中国梦、太空梦”等梦想的实现而前进!
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7篇
今天,我在学校上了一趟非常特殊的课,这堂课的老师远在距离我们300多公里的浩瀚太空中。这位老师就是神舟十号的女航天员王亚平老师。
虽然这堂课主讲老师是王亚平老师,但是神舟十号的另外两名航天员聂海胜和张晓光叔叔都有为这堂特殊的课程出力。
以前我就知道太空是一个无重力的状态,但是无重力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呢?我一直都不知道,今天终于有机会看看三位航天员在无重力状态下的样子了,我抱着期待的心情开始认真地听课。
课程的一开始,聂海胜叔叔给我们表演了一个高难度的动作,只见他先在天宫一号实验舱内站稳,然后两脚往上一收,做出一个打坐的动作,但是出乎意料地,他不仅没摔在地上,还稳稳地往上漂浮了起来!接着王亚平老师只用一只手指,轻轻推了一下正在漂浮的聂海胜叔叔,聂叔叔就在空中翻起了筋斗!实在太神奇!王亚平老师这样的神功,看得同学们都哈哈大笑了起来。
原来这就是太空中失重状态下,航天员平时活动的样子呀!每个人都身轻如燕,还能轻而易举地拿起很重的东西,省下了不少力气,真是让人羡慕!
太空授课接下来的实验,虽然我不是很清楚其中的原理,可是有趣的实验看得我津津有味,真想快点长大,学习这其中的道理,然后就像神舟十号的三位航天员一样,飞上太空,感受一下无重力的状态!
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8篇
中国载人航天史上的首堂太空授课已经圆满落幕。在大多数孩子都还在细细回味这堂生动的太空授课带来的乐趣时,或许很少人会想到,究竟还有多少孩子没有机会参加这堂课。
在大家都习以为常的享受着现代化带来的学习乐趣时,一些山大沟深的山区,还有不少孩子需要翻越几座山才能带着干粮步行到学校,而因师资和教室匮乏,在不少地区甚至还存在一些二、三、四年级同班一起上课的复式班,二年级上完课复习,老师再给三年级上课,之后是四年级……
对他们来说,一本崭新的作业本、书本都已经算得上奢侈品。在这样的条件下,你很难想象他们能够像城里孩子那样,坐在明亮的现代化教室里,兴致勃勃的看着精彩的太空授课。
太空授课,也让能问出“iPad可以吃吗”问题的他们,成为被“最高讲台”抛弃的那一批人。所有这一切,无容置疑,都是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导致的。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这一责任推卸给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地域差异的中国现状。
造成这种现象,我们缺少的不是资金,也不是统筹兼顾、实现教育平衡的调控手段和能力,而是彻底实现教育公平的决心和勇气。
教育需要改革,所有的孩子都不能被抛弃,尤其是贫困山区的孩子,对于他们来说,读书也许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我们绝对不能让他们成为被现代化抛弃的一代。因为抛弃他们,我们失去的不只是那些贫困地区的未来,更是整个民族的未来。
太空授课读后感2021年 第9篇
开学第一课2021观后感范文
在每年的开学第一天上,观看《开学第一课》节目成了我的习惯,晚上快到八点多的时候,就守在电视机面前,等待着节目的开始,今年的《开学第一课》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
每年观看《开学第一课》的时候,心里都有非常多的感想,能让我认真的去思考当下,然后回顾祖国过去的点点滴滴,去展望我们的未来。今年的《开学第一课》是一个值得我们每个人细细品味的好节目,这是属于全民的一堂课。今年的《开学第一课》邀请了“七一勋章”获得者、空中梯队代表、“00后”奥运健儿、脱贫攻坚模范、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等等不同领域的先进人物给我们讲课。
2021年是伟大的党100周岁了,回首着党这100百多年来走过的风风雨雨。我们伟大的党为了我们的祖国,为了千千万万的人民,历尽了千辛万苦,一步一步的走出了自己的天地,让祖国慢慢的走向了现在的繁荣昌盛。同时也让中国人民挥手告别以前那种受苦挨饥的艰苦日子。我们在党的带领下,迎来新生活,让中华民族跟中国千千万万人民走上了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是党让我们过上了好的生活,所以我们每个人应该要好好的感恩党,如果没有党的带领下就没有今天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
历年来《开学第一课》一直秉承着“教育”的宗旨,教育着全国的青少年们,让学生们能在这堂“开学之课”中尽情的学习,通过观看《开学第一课》能燃起学习之火,带着希冀重新出发。我观看完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后,我心里的理想更加的坚定起来,要好好的努力学习,好好的艰苦奋斗,希望在将来能为祖国的建设上能有添砖加瓦的能力。
开学第一课2021观后感范文
经历一个暑假之后,我的心好像飞走了还没回来,不过幸好我还是爱学习的,紧跟着每年的《开学第一课》,我对学习的热情有增无减。那么2021年的《开学第一课》又会给我们全国中小学生带来什么样的惊喜,这是一个让人期待的节目。
在9月1日晚上八点多的时候,我吃过晚饭之后,就在电视机面前等候着《开学第一课》节目播出。眼看就要到八点了,终于开始了,今年的主题是理想照亮未来,随后我们看到了许多英雄,他们是“00后”奥运健、抗疫先进人物、时代楷模、英雄航天员、空中梯队代表等等,每一个都是献身于为祖国建设的英雄。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今年东京奥运会上的冠军——杨倩。她是一名零零后,同时也是跟我差不多一样大,但是她却能为祖国赢得很不错的荣誉,让我有点惭愧不如了。她告诉我们说到:“永远不要小看自己的付出!”也许是这句话也成就了如今的她。
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我看得太入迷了,因此不知不觉时间过得真快,2021年《开学第一课》就这样接近闭幕了。今年我的收获很多,让我意识到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性,因为是它让我重新认识自己的使命与任务,努力学习,不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那么简单了,更是为自己提前做好基础铺垫。因为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建设,去继承,所以我明白自己身上的责任重大,如果我不好好学习,那就是没有了捍卫的能力,也不是一个合格的接班人。
因此好好学习不只是一个口号,而是要做好每一步,例如充分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去学习,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之外,还要去学习课外的知识,好好学习中国的历史,丰富自己的知识,未来的中国,我一定会为之奋斗,贡献一份力量,完成自己的目标,加油哟!
开学第一课2021观后感范文
快乐的时光总是一眼而过,转眼间我们便迎来了新的学期,新的开始。然而从2008年开始在我们在开学前都会播放一个特别有意义的节目那就是《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