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古镇作文作文素材摘抄(汇总5篇)

个人学习 29 0

游古镇作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1篇

位于皖南的徽州是一个文化古城,它有三绝闻名于世,分别是牌坊、民居和祠堂。除此之外,徽州还有它的独门三雕———木雕、石雕和砖雕。去徽州游览一直是我的愿望,国庆长假,我终于实现了这个梦想。

一路上,青山环绕,树木葱茏,一条潺潺的溪流紧傍着山脚向前延伸着,一辆辆汽车沿着腰带似的公路,在群山中绕行着。

来到徽州歙县,首先去的地方是“棠樾牌坊群”。牌坊是封建社会的荣誉象征,一般是用来标榜功德、宣扬封建礼教的。“棠樾牌坊群”_有七座牌坊,全都是延续了十八代的鲍氏家族的。牌坊按“忠、孝、义”的顺序排列,在这里的每一座牌坊背后都有一个令人惊叹的故事。如:鲍灿孝行坊、鲍文龄妻子汪氏节孝坊、乐善好施坊、鲍文渊继妻吴氏节孝坊、鲍象贤尚书坊、鲍逢昌孝子坊。

最让我感动的是那座慈孝里坊的故事。据说当时徽州府守将叛乱,劫匪横行。棠樾鲍宗岩被劫匪捉住,绑在松树上,当锋利的尖刀刺向鲍宗岩的脖子时,躲在草丛中的鲍宗岩的儿子一跃而起,挡在劫匪的尖刀前要代父受死。父亲吃惊之下,立即又挡在儿子的前面要救儿子。这一幕父子争死的场面,震撼了劫匪,他们最后放了鲍宗岩父子。这个故事也震撼了我。父亲因为有对儿子的慈爱才愿意替儿子死;而儿子因为有孝心,才会来为父亲挡尖刀,我理解了“慈孝里坊”的意义了。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从古到今,上慈下孝,一直都是我们要尊崇的美德啊!

看完了牌坊,我们去西递参观民居。民居是徽州三绝之一。这里的民居十分好看,全都是白墙黑瓦,房子与房子之间隔着一道马头墙。据说,这个马头墙是为了用来防火,在我看来,也是为了美观。你瞧,那一个个高高低低的马头墙和远远近近的青山绿水连成一体,互相映衬,多像一幅美妙的山水画呀。

我们参观了一些古代大家族的房子。我的感受是古代人的生活也太讲究了,比如:坐座位,男人要坐在左边,女人要坐在右边,左为上,这体现了“男尊女卑”;人们的居家摆设也很奇特,在每个家族的正厅房里,朝南的墙下都有一张桌子,桌子上一般要摆三样东西:中间放一个座钟,左面放一个花瓶,右面放一面镜子,当钟声响起时,取其谐音为“终(钟)身(声)平(瓶)静(镜)”;还有人家在院子里大门的两边种上两棵柿子树,大门的门头上有一块刻着如意葫芦的砖雕,取其谐音为“事事(柿柿)如意”。

至于徽州的那独门三雕就更神奇了。许多民居的门梁上、大门上、窗子上、天花板上、墙上以及所有的家具上,都雕满了各种图案。木雕、石雕一般在房子里面,砖雕一般是在门梁上。在这些雕刻物上,雕刻着人物、花鸟、走兽,栩栩如生。

我真佩服古代劳动人民,他们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智慧,创造出这么多珍贵的艺术品。同时,我也感到惋惜,因为时期,有好多牌坊、祠堂都被砸掉了。

这次游览,我增长了不少知识,更激发了我要探究古代文化的兴趣。以后,我应该多多去了解、学习祖先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

游古镇作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2篇

立于大门前的我,感到自己是多么渺小,威风凛凛的石门矗立于小镇的最顶端。美丽的字迹勾勒旅行的开端。淡淡的古城特殊的韵味渐渐显露在我们面前。

沿着羊肠小道,周边的风景就更佳了。石子铺成的小道别有一番趣味,上面圆溜溜的鹅卵石,不同的颜色交映着。比那些宝石都漂亮,更朴素。小道旁坐落着几座民宿,门前挂着几盏红艳艳的灯笼,为这新年增添了不同的气氛。一块小小的竹地紧挨着民宿跟前,似乎被雪打的更精神了,根根苍翠欲滴。说不定,在那厚厚的竹叶覆盖着的下面。已经萌发出鲜嫩的小笋了。嘘!别吵,听他们正在长大。这就是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小道旁有两条小渠里不知从哪来的小鲤鱼。红红的身子上不知何时被点上了黑黑的小斑点,更加讨人喜欢。害得小孩不顾一切的伸向那冷冰冰的水。一口古井出现于眼前,上面布满着岁月的痕迹,井底已经干涸,只剩下那野草从那石缝中生长。再走进些,小道上挤满了人,虽只是新年,可是比当初的庙会热闹多了。小巷间传来淡淡的香气,说是美食的香气,更是这古镇古色古香的韵味。循着这淡淡的,令人着迷的味儿。来到了一座木板桥上,桥上散发着淡淡的木头的清香。这是大自然所赐予的味道,令人心旷神怡,陶醉其中。不说大话,这真这一个仙境,处处弥漫着仙气。

水上是喷泉更为精彩。一大朵水花从水面一跃而起,喷出一道浪花。喷射在喷泉周边的那一盆盆的鲜花上。温柔可人,一大美景啊!一阵迟来的春风袭来,我也毫不顾及,我已经被那座高高在山上的寺庙所吸引。虽看不清,但影影绰绰的美在我心中永存。

清清的水,蓝蓝的天,岸上芦苇已经暗黄。虽已经劳累,但也迟迟不肯离去,眼前的一切,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所馈赠人们的礼物。虽多处是人工仿造,但也表明了中国历史的雄伟之举。

古镇古香,你我共享。

游古镇作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3篇

老房子还是以往的那个样,外表如沧桑了的历史,写满了满墙满院的苔痕。唯一不变的还是那门楼上的瓦楼,依旧坚挺的矗立在街门的顶部。远远的望去,如仙人的楼阁,缺的只是那坐观的仙人,来赐福于这座住惯了多年、熟悉了味道的老房子。回想起儿时在老房子里的种种场景,我的眼里总是饱含着泪花,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多少年了,每次回到家中。我总愿意去探望一下老房子,看一看那里的年轮,回味一下那里的往事,品-品那其中的乐道与趣味。

回到家中,父母还如以往的那样健康,只是两鬓的白发多了许多。毕竟是年过半百的人了,看着父母欣喜的笑容,我感觉到了家的那份久别了的味道。太熟悉了,这个味道我已熟悉了十几年,每一年的记忆,都如同那翻折了的台历,一幕幕,一张张的,被流失的岁月,悄悄地隐去了棱角,留给我们的只是那如海一般的记忆,那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我眼前的这座老房子才能领略。我来到这个世间时,父母是生活在这所老房子里的。那里的环境可以用凄凉二字代替。阴暗潮湿的土地,染湿了墙上的每一寸角落。窗棱还是那老式的木格子窗,没有明晃如镜的玻璃,有的只是那糊了白纸的窗户,风一吹,呜呜作响。屋子里如外边的一样冷,多上几铺床盖,还是钻心的冷。

如隔多年,那时的我已经八岁多了,一次父母的无意交谈中,我听到了要盖新房子的消息。我的心顿时野了起来,飞奔着,大喊着:“我要住新房子了”。还好时间不长,那座我盼望的、如我心意的房子,我们住了进去。看着眼前的新房子,我总觉得像是缺少了点什么?那时候的我可能还小,对依恋这个词语的理解有些短浅。看到了陌生的住处,我嚷嚷着母亲回老房子里住。母亲笑着看着我说不,然而看着我似乎想哭时,还是拧不过我的执拗,于是又带我去住了几天老房子。后来慢慢习惯了新房子的环境,老房子在我的脑海里,剩下的只有模糊着的印象。只记得母亲常把一些多余的东西放在里面,那里养着鸡、鸭、鹅等农人们常饲养的家禽。有时候母亲也养猪,每到年底,桌子上总能摆上那老房子里自产的四五样小菜。我好奇着,总爱同母亲一并前往,探一探那里的奥妙,看一看我曾经住过的地方。

老房子啊!您可以说是我的祖辈。在我的记忆里,您可以说是我人生的亮点,在我的岁月里,您可以说是我人生里的无穷回味。在我的人生里,你好比我的衣食父母,让我踏实的行走于天涯海角,懂得了生活,懂得了生存的意义。

长泾老街

从明代成化年间走来的长泾老街,如一位神秘老人,南倚太湖,北望长江,一袭黑白相间的棉麻布衫,有着木质窗花的图案,沿着杨柳细腰的水韵波纹,依稀可见岁月留下的斑驳痕迹。你沉静、秀美,三寸金莲,足不出户,隐逸在枕水江南的传说里。

走进千米青石板的老街,我突然变得很安静,安静得可以听见老街的呼吸。游人稀少,店铺清闲,这正是我喜欢的寂静。朱红色的油漆门窗有剥落的痕迹,却窗明几净,我站在一些老字号的招牌前,看米店、布行、书场、茶馆、杂货铺、典当行、客栈、浴室、裁缝铺等,从一排排木板门内打开,散发出的人间烟火味,让我有迷失的感觉。

被雨水洗刷后的青石板,干净而清新。如果不是偶尔一辆电瓶车滑过,似乎一眨眼就回溯到梁武帝萧衍时代,顺着哒哒的马蹄声看过去的那位青衫少年,一定就是昭明太子,正桃花粉面踏尘而来。只是,那十年九旱的年代远去了,这风调雨顺的烟雨江南,再不需筑堰蓄水,而“梁武堰”这块古老的丰碑就在临近老街的一个角落里默默伫立着。

恬淡静谧的老街,小巷窄窄、小弄深深。无处不透出“青砖小瓦马头墙,四廊挂落花格窗”的明清风格。

“张大烈故居”则坐落在老街对岸的步行街一侧的南巷门,触摸这建于清咸丰末年的黄石山墙,缅怀一代抗日烈士的同时,更为他的波兰藉妻子而心生敬意,他是她无法隐循的呼吸,为了爱情,一路追随,一生孤老。高耸的马头墙,古老的木格花窗,沉默的井栏,剥落的白石灰墙,黑瓦青砖,它们见证着历史的蛛丝马迹,也注视着新中国成立后的蒸蒸日上。

回眸历史,日军的轰炸,风霜的摧残,几濒倒闭的“大福蚕种场”,终于恢复了正常的生产道路与繁荣景象。透过错落有致的小院看园林风光,不管是粉墙黛瓦的古朴、还是中西合璧改进后的新潮,都是那么韵致有味。尽管这里已荒芜多时,院内几株香樟树、桑树依然郁郁葱葱。纪念馆陈设的蚕宝宝、桑葚、草垛、解说着关于蚕丝的传说。“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宋代张俞的一首诗道尽了自古以来纯朴的劳动人民的苦难与艰辛。

风雨中屹立的“汪家石牌坊”,悠悠诉说着一段康熙进士汪鹤皋为嫂子夏氏立贞节牌坊的凄美故事,那柔弱而坚强、卑微而伟大的女子啊!泾水河的清水从时间的指缝里无情地流经你的家门口,多像你的泪水。

漫步古木栈道的泾水河畔,小桥流水人家的温婉尽收眼底。走在上面,发出轻微的嘎吱声,脚步会不由自主地慢下来,蓝天白云、垂柳依依,粉墙黛瓦的枕水人家,延伸出来的石阶码头,泛着苍绿的青苔,一一倒影在清水中,偶尔一只古木游船穿桥而过,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版图,而我,是那画中的人儿。

悠悠泾水河,东泾河、西泾河、并市河,三泾为一水,顺水而下,蜿蜒而去。似游动的神龙,东巷门外两口跨街的水井是它明亮的眼睛,那些纵横斜逸的窄巷小弄则是它雄劲有力的龙爪,千百年来,奔腾在泾水河的波涛之中,生生不息,用生龙活虎的的龙马精神喂养着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

挨着流水坐下,石驳岸边,看对岸楼台亭榭,花红草绿。听茶舍飘出的吴侬软语,闻着刀鱼馄饨和烧饼的香味。此刻,无需文人墨客平平仄仄的咏叹调,这不就是一首流韵的诗吗?

这样的水乡小镇,如果把她当作一个女子,当然不能与一些灯红酒绿的时尚古镇相提并论,一个是清纯可人,一个是风姿绰约,各有各的美丽。这样的泾水河畔,匆忙走过可否谓之为一份蹉跎,她更适合偷得浮生半日闲,暂时忘记时间,忘记自我,发发呆,做做梦,心无旁鹜地临水而坐,临水而思。

游古镇作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4篇

城市的喧嚣使人脚步凌乱,而城市的灯火迷失了我们的眼睛……于是许多人开始寻觅一个安静的角落,于是这个长久沉睡的古镇成了人们重新拾起记忆的地方。

古镇静立于城市的边缘,仿佛两条细细长长、纹路清晰的脉络,伸向历史的深处———如水面般平静的杨美古镇。

我怀着清澈明净的心流连于此,仿佛应邀赴一场前世的约定。

古镇是一本旧画册。充满古典意蕴的墨青色石板路,黑白分明的砖瓦平房,如定格的黑白照片,一路蔓延至远方。暗淡风化的墙壁,被雨水扎染过的模糊,露出些许凹凸,就像蛹蜕变成蝶后的薄皮,散发的腥气渐渐渗进空气。

门扇、门楣、泛红的古木,怕曾有伊人倚靠,对月哀叹。

空旷、幽森、安静,如尘封于地下的密罐,陈旧得苍白。

一不留神,又一条小巷唐突地冒了出来。这里的巷子似乎是相连着的,拼凑成一座古色古香的无字迷宫。而清澈欲明的池塘,就是小镇那幽幽的眼眸。不时在篱落边闪动。池中莲叶上那一丝纤柔的暗香浮动,早已定格成我眼中绝版的温柔。池边角落,那些盛开在荒凉之地的妖娆,屏息着小心翼翼的微笑。

假如你有闲情逸致,顺着碎石子路往下摸索,就会发现已经流逝的时空会重现:20世纪80年代、清代、明代……这里人烟稀少,蔚蓝的苍穹,仿佛也飘荡着悸动。房檐上卧着藤蔓,四角砌有粗糙的雕刻,猛虎、精羊、飞鸟,似乎在诠释着原始的洒脱。厚重的木门若有所思地立着,竟几乎全敞开着。一路下去,沿街有卖红豆的清秀女子。偶尔几间插有木刻招牌的小饭店,里面传来洪亮的京剧声,隔着几条小巷都听得见。再往前走,无意中闯入清代榜眼故居。几株梅花、装水的石缸、石桌石椅,倒也有些韵味。

与同心树的邂逅是在薄暮时分,黑发染上了金黄。树枝垂至地面,奇特地圈成两个好看的弧形,在旁边的老墙上映成一个温和的爱心,我固执地相信它象征着天荒地老。

古镇,轻轻一碰,抖落一地的故事。它用一盏茶的时间让你弯起嘴角。它在弹指拂尘间让你爱上。

在古镇,我没有遇到诗人文字里描述的手提绸伞、轮廓瘦削的英俊少年。这里大多是身体硬朗的老人,他们的儿女大多奔向充满各种欲望的都市。或许在这里浸润过绵长童年时光的年轻人更钟情于都市跳动的脉搏吧。人们总是眺望远处的风景。

黄昏,炊烟袅袅。路过一户人家门口,热情的老人在院里张罗着饭菜,邀我们坐下吃顿便饭,一起闲聊家常。墙角倚着几个胖胖的老南瓜,怎不知就想起了“老暖温贫”这个暖暖的词汇来。

清雅的古镇,丝丝寸寸无不引人遐思。闭上眼,淡淡的思念就很美。所以我说记忆不是距离,哪怕在千百年后,某个瞬间的片段也依然会清晰。

离开是必然的。傍晚,我在公交车旁等候。眼角余光瞥到站牌旁的一块木板上贴着告示,一个大大的“迁”字刺眼夺目。

游古镇作文作文素材摘抄 第5篇

周末闲暇时光,约上三两好友,我们来到了古镇草堰。我们漫步于小镇一角,借古街如梭的烟雨,洗尽尘世的浮华。在弯弯曲曲的街巷中,一切都是那么柔曼和安祥。

路不宽,青石板铺就,湿润的青苔记录着它悠远的年岁。小雨慢慢下着,淅淅沥沥,滴滴答答,如古曲婉转,如舞步翩跹。路上人不多,几位老人围坐在凉亭里聊天,远远近近都笼在如烟的雨雾里,恬静、淳朴。

路边一间理发店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理发师傅年过六旬,精瘦,手中的老式剃头刀,正一点一点地在顾客头上游动着。神情专注却又透着轻松,“喀嚓、喀嚓……”剪刀有节奏地起落着。顾客惬意地眯着眼睛,慢慢地和老师傅聊着天,任由那时光慢慢流淌。是啊,急什么呢,没什么可急的,门前青石板静静地躺着,古镇生活可不就这样慢慢悠悠吗?

登上路边茶楼,靠窗坐下,沏一壶茶,品几碟茶食,听着轻缓的古筝,犹如置身江南水乡。我手捧一杯香茗,小呷一口,往嘴里塞进一块桃酥,富有层次感的清香在唇齿间弥散俳徊。我们谈笑着,看着窗外雨丝落在玻璃上,带着丝丝留恋缓缓滑落,留下一串串雨痕,这一刻,时光不再匆匆。

下了楼,雨渐渐大了,我们撑起伞向前走去,一条小河延展开来,一层层涟漪漾开,放缓了我们的脚步,拉长了我们的思绪。拾步走上一座古桥,弯下腰,我分明看到残破的石阶上,有一棵嫩绿的小草破土而出,盎然的生机在细细雨丝滋润下,在微风中溢散开来,和古老的青石板一起,诉说着春天的故事。

古镇的悠悠时光啊,承载着多少美好过往,质朴又温厚,犹如生活最真实的底色。漫步其中,用心品读,尘世里忙碌的凡身,唯有用“简单”二字可以慰藉。漫步古镇,心变得澄明,岁月流逝的惊慌被消融得无影无形,内心多了一份宁静和柔软,随着古镇的烟雨,如花一般渐渐绽放。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