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读后感300(热门9篇)

个人学习 28 0

关雎读后感300 第1篇

《关雎》——彼岸的虚影。

听着耳边水鸟相唤,眼中仿佛只剩下一个人,河对岸的那个窈窕身影。孤零零地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怎样都无法抹去她的惊鸿一瞥,于是梦中相见,琴瑟表示亲近,钟鼓使她快乐,沦陷进这一场海市蜃楼的梦幻,却在梦醒时将这一切都归为虚无,笑他宏愿空想,却不过是相思成灾。

《蒹葭》——坠落于迷茫。

蒹葭苍苍芦苇荡,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那人却在水中央。虽路途艰难却依然要去追寻那一抹身影,但总是相距不远,无法靠近,只为一抹微弱光芒执着追寻。不断追逐,追逐,可是他到底在追什么?心里是不是早就有了答案,明白自己陷进了无法破译的迷障,却不愿面对现实。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束白月光,追着它有时会指引人生,有时却会迷失方向。所谓lover(爱人)也会over(结束),过度执着于单恋终究只会越陷越深,倒不如选择放手,去寻找更加幸福的未来。

关雎读后感300 第2篇

《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先贤们编《诗经》把这首爱情诗冠于三百篇之首,为后世文学表现爱情这一主题确定了基调——赞美纯情真爱,颂扬坚贞不渝,倡导对女性人格的尊重,对中国古代爱情诗歌的兴盛起了好的开端,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与古希腊神话中有关爱情的描写相比,中国古诗词中对于爱情主题的表现更富于一种人性美。

男女相悦,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类幸福生活的象征,倾注真爱,付出真情,爱情的果子才会甜美。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自打男主人公在河边看到那位采摘荇菜的“窈窕淑女”之后,食不甘味,夜不成眠。姑娘采荇菜的每一个动作都定格在了男主人公的大脑里了,睡不着时,他一遍又一遍地回想着姑娘采荇菜时“流”、“采”、“芼”那些不同的动作——在他的心中,淑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那么美好,想起来让人心里甜蜜蜜的。男子已深深爱上了那位姑娘,他该怎么办呢?“琴瑟友之”。他想用为姑娘弹琴、唱歌这种办法来接近姑娘,赢得姑娘的芳心。这样想着,他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于是在陶醉中甜甜地睡着了。连日来的相思使他一直失眠,今夜好不容易睡着了。睡着后他做了一个甜蜜蜜的梦,梦中,他骑着大马,带着迎亲的队伍,吹吹打打,将那位他日思夜想的姑娘娶回家了——“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从艺术手法上看。首先,诗歌首章的前两句以诗人眼前所见的事物起兴,并且以对爱情忠贞不渝的关雎鸟作比,比兴结合,既突显了主题,又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据说关雎这种水鸟雌雄情感专一,如果一个死了,另一个就忧思不食,憔悴而死,极笃于伉俪之情。诗人借此来作比和起兴以增强艺术效果,同时表现对真挚爱情的赞美,选材可谓颇具匠心。其次,诗歌采用渲染的手法,让男主人公辗转反侧的场景和姑娘采荇菜时优美的动作两幅画面不断地交互出现,表现出了男主人公对淑女痴情真爱的刻骨铭心。再次,遣词造句颇显功力,如用“流”、“采”、“芼”这些不同的动词来描写姑娘采荇菜的动作,用“悠哉悠哉,辗转反侧”来表现相思的缠绵等,都用得恰到好处。

关雎读后感300 第3篇

诗经与礼记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的诗歌,共三百零五篇。

诗经里的内容,就其原来性质而言,是歌曲的歌词。但到后来诗经成了贵族教育中普遍使用的文化教材。

读了诗经和礼记我感受到了诗经很经典,所以流传到了现在。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意思就是不学习诗经就不懂得怎么说话,不学习知识就不懂得为人处事。啊!原来诗歌这么有魅力而又高尚。我仿佛被带到了遥远的国度,听到了来自远古的声音,感受到了古人的浪漫……我一直不太喜欢背古诗,因为根本就体会不到诗意和优美,所以我要先体会诗意再感受它的优美,抱着欣赏的态度去背古诗,这样我才能叩开诗歌之门,感受诗歌的美好,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关雎读后感300 第4篇

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一起每天快乐看着国学经典《论语》。

《论语》你们想不想知道是它写什么的?是谁写的呢?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吧!其实它是一本语录。二千五百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他对学生非常有耐性,对人非常的谦逊,所以很受人尊重。这本语录主要是他的学生把孔子上课说的话和生活中做的事记录下来。

《论语》记录了很多孔子说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帮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公冶长第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句话是孔子通过称赞伯夷叔齐俩兄弟不记仇,因此别人就就不记得他们的旧怨这样一个故事讲述了为人处世应有的态度。

平时在班里,我与同学之间相处难免会有吵架,闹意见的时候,这时我就应该学会“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这样我们才能够友好相处,互相帮助!

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本语录还有很多宝贝,虽然我只会诵读,还没有完全弄懂所有的语句,但古人说过,读书千遍,其义自现!所以,我已经约好妈妈每天继续诵读了《论语》,多学学里面为人处世的道理。你呢,要不一起来吧!

关雎读后感300 第5篇

诵读可以使我们陶冶情操、增长知识。书香四溢、书富五车,读书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变得丰富,精神上拥有巨大而宝贵的财富。俗话说得好“书中自有黄金屋”。相信在读书的旅途中,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黄金屋。

最近,我看了古代着名诗人白居易写的《邯郸冬至夜思家》这篇古诗。这首诗充分具体地描写了诗人白居易自己出门在外的孤独。他思念家人,思念家乡。这首诗的诗文是: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话说着远行人。译文:我旅居在邯郸客店的时候,晚上,抱膝坐在灯前,只有影子与我相伴。 当我想起家里的人也许也像我这样深夜坐着, 还应该谈论着我这个“远行人”,心中不由得思念起家乡来。我读了这首诗,深深地体会到了白居易在邯郸驿站是多么地思念家人。

关雎读后感300 第6篇

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我们学习国学,不只是为了了解,还要运用到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知道“融四岁,能让梨”的三字经典,明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含义,也都能背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的《论语》名句,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是如何做的呢?父母为我们日夜操劳,做饭洗衣,我们是不是觉得理所当然?同学朋友间有了矛盾争执,我们会不会谦让宽容?看到老人摔倒需要帮助,我们能不能伸出援手?为人处事,我们有没有正直诚信,做不做得到“言必行,行必果”呢?现在是高速发展的社会,科技发展,物质丰富,人类的道德修养和精神文明,也应该跟上时代的进步。不要有了变幻莫测风险刺激的游戏和网络,就忘记了我们横平竖直一笔一划的书写;有了饶舌rap和重金属的撞击,就丢弃了我们的字正腔圆高山流水;更不要为了不拘小节放荡不羁,唾弃我们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礼仪和传统美德!要记住,我们是中国人,是一把把黄土塑成的,五千年的文化,是我们生生不息的脉搏,失去了这些,我们就没有了灵魂,没有了生命力!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弘扬民族文化,传承国学经典,我们的国家才能和谐稳步的发展,我们的民族才能真正的壮大富强!

关雎读后感300 第7篇

初看这个题目,以为这是一个浪漫唯美的爱情故事抑或又是一部穿越剧。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不过这本书,爱情绝对不是重点,但是却不妨碍我一口气就读完。因为它的真实,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那些琐碎的家长里短,感觉我就走在这些场景里面,像一个隐形人一样,观察着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喜怒哀乐,无奈,妥协,计较,看着他们一年年,走过的路,发生的变化。

我是喜欢小鱼的,也许在她身上能找我的一些影子,单纯,没有经历过太多的社会经验,爱画画,对人真诚,在最后有自己的爱情归宿和不错的事业。我也不讨厌戴菁,身边也会有这样的女孩子,她们漂亮,嚣张,霸气,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也知道利用自己的优势去得到想要的东西,在现代这样的社会中,足够强势的女孩才能生存的更好。只是一直读到最后,我也没有能到体会到她到底是幸福的吗?抑或这对她根本不重要。

其他的一些人无论是颜立菲和骆波,望里锋和罗晓姣等等,感觉这些人就生活在我周围的邻居里面,也许不再是筒子楼了,但是同样的.事情还在继续,婚变,房子,出国,孩子。。。我看这书的时候有些悲观,因为所有这些事都赤裸裸的摆放在我的面前,告诉着我,这就似乎活生生的现实。

关雎读后感300 第8篇

诗经凯风全文诵读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

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令人。

爰有寒痊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劳苦。

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1.凯风:和风。一说南风,夏天的风。马瑞辰《毛传笺通释》“凯之义本为大,故《广雅》云:‘凯,大也.’秋为敛而主愁,夏为大而主乐,大与乐义正相因.”

2.棘:落叶灌木,即酸枣。枝上多刺,开黄绿色小花,实小,味酸。心:指纤小尖刺。

3.夭夭:树木嫩壮貌。

4.劬(qú渠):辛苦。劬劳:操劳。

5.棘薪:长到可以当柴烧的酸枣树。

6.圣善:明理而有美德。

7.令:善。

8.爰(yuán元):何处;一说发语词,无义。

9.浚:卫国地名。

10.睍睆(xiàn huǎn现缓):犹“间关”,清和宛转的鸟鸣声。一说美丽,好看。黄鸟:黄雀。

11.载:传载,载送。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酸枣小树苗。树苗长得茁又壮,母亲养子多辛劳。

和风吹自南方来,吹拂枣树长成柴。母亲贤惠又慈祥,我辈有愧不成材。

泉水寒冷透骨凉,就在浚城墙外边。养育儿女七个人,母亲养育多辛劳。

美丽可爱的黄鸟叫,清脆婉转似歌唱。养育儿女七个人,无谁能安母亲心。

关于《凯风》的主题,说法不一。《毛诗序》说:“《凯风》,美孝子也。卫之淫风流行,虽有七子之母,犹不能安其室。故美七子能尽其孝道,以慰母心,而成其志尔。”认为是赞美孝子的'诗。朱熹《诗集传》承其意,进一步说:“母以淫风流行,不能自守,而诸子自责,但以不能事母,使母劳苦为词。婉词几谏,不显其亲之恶,可谓孝矣。”这种说法在我们看来显然有些牵强。而魏源、皮锡瑞、王先谦总结今文三家遗说,认为是七子孝事其继母的诗,则比较通达。现代诗人闻一多认为这是一首“名为慰母,实为谏父”的诗(《诗经通义》)。笔者认为这是一首儿子歌颂母亲并作自责的诗,这样比较宽泛的理解,似乎更稳妥一些。

诗的前二章的前二句都以凯风吹棘心、棘薪,比喻母养七子。凯风是夏天长养万物的风,用来比喻母亲。棘心,酸枣树初发芽时心赤,喻儿子初生。棘薪,酸枣树长到可以当柴烧,比喻儿子已成长。后两句一方面极言母亲抚养儿子的辛劳,另一方面极言兄弟不成材,反躬以自责。诗以平直的语言传达出孝子婉曲的心意。

诗的后二章寒泉、黄鸟作比兴,“言寒泉在浚之下,犹能有所滋益于浚,而有子七人,反不能事母,而使母至于劳苦”,“言黄鸟犹能好其音以悦人,而我七子独不能慰悦母心”,“其自责也深矣”(朱熹《诗集传》)。寒泉在浚邑,水冬夏常冷,宜于夏时,人饮而甘之;而黄鸟清和宛转,鸣于夏木,人听而赏之。诗人以此反衬自己兄弟不能安慰母亲的心。

诗中各章前二句,凯风、棘树、寒泉、黄鸟等兴象构成有声有色的夏日景色图。后二句反覆叠唱的无不是孝子对母亲的深情。设喻贴切,用字工稳。钟惺评曰:“棘心、棘薪,易一字而意各入妙。用笔之工若此。”(《评点诗经》)刘沅评曰:“悱恻哀鸣,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与《蓼莪》皆千秋绝调。”(《诗经恒解》)

古乐府《长歌行》为游子颂母之作,诗云:“远游使心思,游子恋所生。凯风吹长棘,夭夭枝叶倾。黄鸟鸣相追,咬咬弄好音。伫立望西河,泣下沾罗缨。”命意遣辞全出于《凯风》。唐孟郊的五言古诗《游子吟》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际上也是脱胎于《凯风》“棘心夭夭,母氏劬劳”两句。蒋立甫指出:“六朝以前的人替妇女作的挽词、诔文,甚至皇帝下的诏书,都常用‘凯风’‘寒泉’这个典故来代表母爱,直到宋代苏轼在《为胡完夫母周夫人挽词》中,还有‘凯风吹尽棘有薪’的句子。”(《诗经》选注)

关雎读后感300 第9篇

《诗经》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乐歌原来的主要用途,一是作为各种典礼的一部分,二是娱乐,三是表达看法。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所以到汉代《诗经》又得到流传。

读了这个故事,我想到了《诗经》秦风《蒹葭》,因为这首诗我刚刚背过。这首诗风格缠绵、朦胧凄美、如梦如幻,表达的是对朝思暮想的人的赞美和思念,其中我最喜欢“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句,因为“所谓伊人”就是诗人思慕的对象,“在水一方”写出了云烟飘渺、茫茫无际的景象。我还想起了卫风《木瓜》,这首诗描写了青年男女两情相悦后相互赠答,它告诉我人和人相处要投桃报李。通过这两首诗,我迷上了《诗经》,今后我要多读,争取把它们都背下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