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拉黑又偷看我朋友圈(优选3篇)

个人学习 29 0

被拉黑又偷看我朋友圈 第1篇

任何一家企业,都有两个最核心的职能:生产和销售(Build and Sell)——公司创造某些产品(或服务),然后把它们卖出去。

HAT项目组在,Build 和 Sell上,无疑都踩过大坑。

项目组同学的手机大都是旗舰机;日常使用的电脑都是笔记本电脑;......。

这也就导致了我们设计的产品,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是适合的;而对于我们想要服务的目标人群(例如居家健身人群、大学游戏玩家)而言,有着不低的门槛。

大家都知道市场营销的STP理论,首先我们要对整个市场进行细分(Market Segmentation),然后找到企业的目标市场进行选择(Market Targeting),进而占领市场(Market Positioning,也译作“市场定位”)。

钥石系统在占领市场的阶段,无疑是存在重大失误的。最重大的失误就在于产品的设计,和人群的需求,存在错配。

如果我们把要服务的对象定位成自己,一群手机买旗舰、平时用笔记本,有稳定的WiFi网络、工作中需要科学上网,因为时间有限,轻度游戏、轻度健身的人。那么我们就必须接受,这类人群的规模非常有限,而且触达这样“精准”的一批人,是非常有难度的。

做产品的时候,不能想当然的完全把自己代入进用户的角色,按照“我想要什么”来设计产品。

重要的不是“我们能做什么”、“我们想要什么”;而是“市场想要什么?”、“用户想要什么?”。

在项目规划初期,PM很自然的沿用了成熟企业的项目管理工具,写项目计划、PRD文档,画甘特图。而在一段时间的实际推动,我们发现由于对于相关技术的不熟悉、研发投入时间的不确定、产品设计的变更,研发交付延期率几乎100%。项目进度几乎失控。

对于创新型的项目,或者即使是相对成熟的技术,但对团队来说是新工作的项目,按照计划驱动,基本上是行不通的。

大约在半年前,项目管理的方式,由计划驱动的瀑布式开发,调整为了价值驱动的敏捷开发。有需求丢PB,每周评估Sprint中代办事项的优先级,并确定本周Sprint要交付的工作事项。上周Sprint中未完成的工作事项,本周重新评估优先级,以及是否排入Sprint投入开发。PB中的需求可以是相对抽象、概括的,但Sprint中的工作事项必须是清晰的、具体的,符合DOR(Definition of Ready)定义的。

无论是什么样的组织,迎来送往,在所难免。人岗不匹配,是团队成员离开的主要原因。

人岗不匹配的问题可以大概分为两类:① 能力不匹配、② 意愿不匹配。

能力不匹配:是指团队同学的技术栈,和目前需要完成的工作不匹配。过去的经验无法有效的迁移到新的工作当中;且重新学习的学习曲线又过于陡峭。

意愿不匹配:是指团队的工作,在团队同学的日程安排中,优先级非常低,无法保证应有的时间投入。

无论是能力不匹配,还是意愿不匹配,问题的根源都在于PM。

● 首先,在同学加入前,PM没有提供足够的信息,给同学做判断;也没有了解到足够的信息,供团队做判断。

● 其次,在同学加入后,PM没能提供与成员能力匹配的工作,或者是提供满足成员诉求的激励。

就实际情况而言:

● 小团队并没有环境、资源,来帮助成员成长;有的是一个个待解的问题。理想的情况是,团队成员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如果他尚不具备解决问题所需的技能,那他至少需要具备自行寻找解决方案的能力。倘若他并不具备这样能力,团队能给予的帮助,其实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对于PM而言,应该寻找合适的人,而不是期望培养合适的人。

● 人岗不匹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阶段不匹配。在产品研发的阶段,过多的市场同学进场,结果只能是无事可做。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项目,在项目投入的初期,不应该招募期望短期财务回报的同学。所以PM应该定位清楚项目所处的阶段,然后招募适合这个阶段的同学

HAT项目组最初希望通过做游戏内容来获取粉丝,然后将账号的粉丝转化为用户。但这个策略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的游戏内容质量,并没有出众到能够吸引大量的粉丝;

其二,从B站粉丝,到私域粉丝,再到产品用户的转化链路非常长,而且时间跨度也很大,整个转化过程并不理想。这就导致了团队通过游戏内容来做营销的ROI,其实是非常低的

然后我们转变了策略,希望能够通过自媒体平台的达人投放,电商平台的广告投放,来获取用户。实际投放下来的效果也并不理想。

达人投放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我们并没有能力去“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原因在于,团队没有足够的经验去识别、接触专业的人,对达人产出的内容,也缺乏专业的判断。所以我们的达人投放,基本上都是在交学费。

电商商业化流量(平台广告投放) 的问题在于,钥石系统对于大多数的消费者而言是一个全新的品类。因此,在从看到商品,到支付下单的整个购买决策过程其实是比较复杂的。我们并没有给到访客,足够的信息和信心去打动TA,让他下单购买

这整个链路中,除了上述提及过的产品设计的问题外,有种草环节内容的量和质量,有人群投放方向的问题,也有主图、商详信息展示的问题,也有售前咨询的一些问题。一个个听上去很简单的词,实际上背后有大量的功课要做,才能将将达到行业的平均水平。

本文是好好在PM视角下,对钥石项目的阶段性复盘。我们收获了很多,也吃了不少教训。

除此之外,好好会一直记得:

会记得同行的每一个人,记得我们的共进共退,记得我们的齐上齐落。

希望今后,我们都能做的更好,好上加好!

以之自勉,与君共勉。

被拉黑又偷看我朋友圈 第2篇

所谓做项目,简单来说就是找些人,做些事。

钥石系统,能够最终落地的首要因素,就是找对了人——找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人。

HAT项目组中的产品技术和市场营销两侧,都有非常靠谱的核心同学在负责相应的工作。靠谱体现在4个方面:

(1)有相应的经验:之前做过PD、设计、开发、营销、网店,并且有过成功的经历。

(2)有成熟的心智:有足够的心力去接受失败,不断的积极尝试、试错;对团队的变动、短板,有合理的预期。创新团队,需要快速失败、认清现实、放弃幻想、再次出发。

(3)有稳定的投入:项目组的同学是一群理想

(4)有确定性的产出:在对目标进行WBS拆解后,能按时履约的交付工作项。

以上是人的因素;而对于事情,最重要的是,有机制去保障工作的推进。

项目伊始,每个团队成员都充满激情与憧憬,摩拳擦掌,打算大干一场。但随着工作的展开,团队会遇到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例如研发过程中,遇到技术难点需要攻关;或是有的同学身体不适,需要休息。

这时候如果仅仅靠激情和憧憬来推动工作,存在着巨大的不确定性。项目很可能只是被某个小问题卡住,就潦草收场了。

因此我们要通过一些项目管理工具来保障工作长期的、有效、有序的推进,例如:

(1)必要的规划:项目组在组建初期,就对关键里程碑节点(例如:MVP、产品原型、试生产、用户测试、发布上线)有明确的目标。变更,是计划难逃的宿命,对于创新项目而言更是如此。但是明确的计划,能够提供一个清晰的基线,告诉团队目前进展如何。

(2)定期的会议:可以说每个人都参加过“无效的会议”;但不可否认,会议是一种简单、直接的协同方式。团队的周例会,很好的保证了信息的共享,以及进度的可视。

(3)明确的交付物:无论是市场调研,还是技术调研,无论是起一个策划案、建联一家供应商,还是开发一个新功能;在HAT项目组,任何一项工作,都要有明确的交付产物。交付物可以是文档、代码、软件、一个网页、一个店铺,或者是一个实物商品。明确的交付产物,加上明确的责任人,并由责任人给出预期的完成时间

(4)分工与协作:“小团队需要多面手”——此言非虚,“敏捷开发团队中每个人都是开发者,不分前后端。”——有点断章取义。项目组中的每个同学,都有一个自己主要负责的工作模块;而且每个人也都知道其他人主要的工作职责是什么。相对明确的分工,让团队能够形成一个自组织的协作关系。

被拉黑又偷看我朋友圈 第3篇

简而言之,钥石系统,实现了一个通用的Switch手柄。

将手机/手表/传感器等日用电子消费品和家用健身器材结合起来,用于捕捉用户的一些列动作。再通过算法,将这些动作映射为键鼠指令,从而实现对电脑游戏的体感控制。

最终我们通过这套设备实现了:体感原神、居家滑雪等使用场景。

也就是说,我们成功的开发了一套包含软硬件协同、跨端协同(PC端、安卓端、iOS端)的体感游戏外设产品。

作为一个没有IoT行业相关经验、兴趣驱动、业余时间投入的团队,我们觉得这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从团队成长的角度而言,我愿意为每一位项目组成员鼓掌。

但于此同时,作为一套2月26号正式发布上线的产品,截止8月14日,总共卖出去了137台。必须承认,从市场的角度而言,钥石系统在商业上是失败的。

本文将简单梳理一下,整个钥石项目推动过程中的成与败、得与失。希望对大家今后的工作能有所帮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