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励志说说 第1篇
在物理学和计量学中,根据国际单位制“米”约定,在提供国际米的装置中,特定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时间值里行进的路程,被约定为1米。这就相当于约定,在提供国际米的实验装置中,特定光相对装置本身,也就是相对静止在装置中的光源,特定光的运动速度值为v=Δs/Δt=1米/(1/299792458)秒=299792458米/秒。
对于上述特定情况下约定的光速值,可使用大写字母C表示为C=299792458米/秒。这样约定的光速值,相当于根据国际单位制,使用特定时钟和特定量尺测量确定了特定光相对特定参照物的速度值,这相当于实验结果。
在物理学的电磁学中,人们约定真空中的介电常数和磁导率时,也约定在特定的条件下,特定的电磁波,相对电磁波源的速度值为C=299792458米/秒。这就是人们可以从电磁学的麦克斯韦方程中推导出电磁波速度值是C=299792458米/秒的原因。这样约定的电磁波速度值,也相当于根据国际单位制,使用特定时钟和特定量尺测量确定了特定电磁波相对特定参照物的速度值,这也相当于实验结果。
但是,上述两种速度值C=299792458米/秒,都是特定条件下的约定,是基于国际单位制,针对特定光、特定电磁波、特定参照物、特定时钟、特定量尺、特定测量方法,所做的有限约定。不是针对所有单位制、所有光、所有电磁波、所有参照物、所有时钟、所有量尺、所有测量方法,所做的无限约定。所以,这样约定的两种速度值C=299792458米/秒,不具有无限推广的实验依据和理论依据。若无条件地推广到所有的情况,必然是缺乏时钟量尺测量实验的支持。
在实际情况中,即使同一光相对同一参照物,使用不同的时钟和量尺组合进行测量和计算,确定的光速值也可以有所不同。因为不同时钟可能是不同步时钟,快慢不一,不同量尺可能是不同长量尺,有长有短。
这也就是说,基于国际单位制,除了在约定光速值和约定电磁波速度值的两种特殊情况,可以无条件认定C=299792458米/秒之外,在其他情况中,任意光相对任意参照物的速度值,任意电磁波相对任意参照物的速度值,都应该使用具体的时钟和量尺组合,通过具体测量和计算来确定。而不能把特定条件下约定的速度值C=299792458米/秒无条件地推广应用,想当然地认为任意情况下的光速值电磁波速值,都是C=299792458米/秒。更不能把假设的光速值当做实验测量结果来说事,否则,就会制造矛盾,导致有关争论。
2014励志说说 第2篇
基于交叉学科时空观,可以说,相对运动的甲系乙系研究同一时空现象时,甲系观测者和乙系观测者分别使用自己的时钟量尺测得的物理量,例如时间值、长度值和速度值等,它们是否具有相等关系,跟甲系乙系是否都遵守国际单位制密切相关;与两系时钟的时间值关系密切相关;与两系量尺的长度值关系也密切相关;与两系观测者的测量活动也密切相关。
基于交叉学科研究,可以说,根据时钟时间值规律和量尺长度值规律,在非惯性系一般情况下,甲系甲时钟和乙系乙时钟不是同步时钟,甲系甲量尺和乙系乙量尺不是同长量尺,在此情况下,甲系乙系各自使用自己的时钟量尺测到的时间值、长度值和速度值等,具有何种具体关系,这是值得计量学等学科进行更广泛深入研究的问题。
在一般情况下,关于上述追光实验,在甲系时钟t=0秒暂停图上,在乙系时钟T1=0秒暂停图上,可以说,在理论研究上可以说,甲系原点o处观测者作为质点、乙系原点O处观测者(追光者)作为质点、点光源和光束作为质点,它们可以重合在甲系乙系原点,拥有共同出发点,其中光束和追光者,沿地月连线,向月球飞去。
针对甲系时钟t=1秒暂停图,乙时钟T2时刻暂停图,乙系追光者可以使用时钟量尺测量确定:光束相对甲系原点o的距离值和光速值分别是△S1、V1=△S1/△T;追光者相对甲系原点o的距离值和速度值分别为△S2、V2=△S2/△T;光束相对追光者的距离值和速度值分别为△S3、V3=△S3/△T。△T是乙系时钟从T1=0秒增加到T2秒的时间值,对应甲系时钟从t=0秒增加到t=1秒,经历△t=1秒的过程。
在一般情况下,如果无法确定甲系时钟和乙系时钟具有何种时间值关系,无法确定甲系量尺和乙系量尺具有何种长度值关系,那么在此情况下,乙系追光者使用时钟量尺测定的:V1=△S1/△T,V2=△S2/△T,V3=△S3/△T,跟甲系观测者使用时钟量尺测定的:v1=299792458米/秒,v2=米/秒,v3=米/秒,它们具有何种关系,就应该由具体的测量实验来决定,实验结果是啥样,就是啥样。
在目前条件下,类似航空实践中进行风洞电脑模拟实验,对本文设计的追光实验,也可以进行电脑模拟实验,或者进行实际的实验研究。
2014励志说说 第3篇
在国际单位制中,约定了七种基本单位: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质量单位“千克”,电流单位“安培”,热力学温度单位“开尔文”,物质的量单位“摩尔”,发光强度单位“坎德拉”。同时还对导出单位和实验测量方法等,给出了约定。在国际单位制中,与时间单位“秒”长度单位“米”速度单位“米/秒”等有关的那部分内容,可称之为时空单位制。
在国际单位制中,在相对静止的同一参照系,例如在地面参照系,关于相对静止的甲时钟和乙时钟的时间值关系,相对静止的甲量尺和乙量尺的长度值关系,使用甲时钟甲量尺,使用乙时钟乙量尺,分别测得的“1秒”“1米”“1米/秒”,具有何种关系,现有的计量学在量值基准约定、实验确定方法、生产时钟量尺、制造相关仪器和仪器设备使用等方面,均有较多的研究,并有大量的具体成果。
但是,在相对运动的不同参照系,例如甲系静止在地面,乙系相对地面匀速直线运动的情况,关于甲系时钟和乙系时钟的时间值关系,甲系量尺和乙系量尺的长度值关系,使用甲系时钟量尺,使用乙系时钟量尺,分别测得的“1秒”“1米”“1米/秒”,具有何种关系,现有的计量学还有很多待解问题,还需把国际单位制创新发展,还需要给甲系乙系“统一地”约定量值基准、确定实验方法、生产技术设备和给出理论说明。
通过交叉学科研究,可以发现,由于时钟和量尺是人造的仪器,时钟和量尺都要按照设计要求进行工作,按照时钟时间值规律显示时间值,按照量尺长度值规律显示长度值,因此,时钟显示的时间值和量尺显示的长度值,还有使用时钟量尺测到的时间值、长度值、速度值、光速值等,都存在约束和局限,都不能随心所欲地假设。
基于交叉学科研究,在理论研究上,可以说,根据时钟时间值规律,在惯性系理想条件下,如果甲系的时钟,乙系的时钟,它们的内部结构相同,均不受外力作用,而且,相对运动的甲系时钟和乙系时钟以穿过两时钟连线中点且垂直连线的平面为对称面,具有镜面对称关系,那么在此情况下,甲系时钟和乙系时钟是同步时钟,甲系时钟的“1秒”跟乙系时钟的“1秒”可以是相等长度的时间,即有(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
同理,根据量尺长度值规律,在惯性系理想条件下,如果甲系的量尺,乙系的量尺,它们的内部结构相同,均不受外力作用,而且,相对运动的甲系量尺和乙系量尺以穿过两量尺连线中点且垂直连线的平面为对称面,具有镜面对称关系,那么在此情况下,甲系量尺和乙系量尺是同长量尺,甲系量尺的“1米”跟系乙量尺的“1米”可以是相等的空间长度,即有(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
在上述条件下,甲系的时钟量尺,乙系的时钟量尺,都能遵守国际单位制进行工作,甲系观测者使用时钟量尺测定的“1秒”“1米”“1米/秒”等;跟乙系观测者使用时钟量尺测定的“1秒”“1米”“1米/秒”等,可以对应地相等。这样,就可以基于国际单位制,给甲系乙系建立统一的时空单位制了。
在上述条件下,在追光实验中,乙系追光者使用自己的时钟量尺测到的时间值、长度值、速度值和光速值等,跟甲系观测者使用自己的时钟量尺测到的时间值、长度值、速度值和光速值等,可以具有如下关系。
针对上述追光实验,基于甲系时钟t=0秒暂停图,t=1秒暂停图,t=秒暂停图,t=秒暂停图,可以获得基于乙系追光者时钟的T1=0秒暂停图,T2=1秒暂停图,T3=秒秒暂停图,T4=秒秒暂停图。
1、针对乙系时钟T2=1秒暂停图,即甲系时钟t=1秒暂停图,追光者可以使用乙系时钟量尺测量确定:甲系原点o相对追光者的距离值为△S2=米,甲系相对追光者的速度值为V2=△S2/△T=米/秒。
上述结果跟甲系观测者针对甲系时钟t=1秒暂停图,使用甲系时钟量尺测得的“追光者相对甲系原点o距离值△S2=299792458米,追光者相对甲系的速度值v2=米/秒”,二者存在相等关系,物理意义也相同。V2=米/秒和v2=米/秒,都是“秒飞地球七周半”的巨大速度值。
2、针对乙系时钟T2=1秒暂停图,即甲系时钟t=1秒暂停图,追光者可以使用乙系时钟量尺测量确定:向月球飞行的光束,相对追光者的距离值△S3=米,向月球飞行的光束相对追光者的速度值V3=△S3/△T=米/秒。
上述结果,跟甲系观测者针对甲系时钟t=1秒暂停图,使用甲系时钟量尺测得的“向月球运动的光束相对追光者的距离值△s3=米,光束相对追光者的速度值v3=米/秒”,二者存在相等关系,物理意义也相同。V3=米/秒和v3=米/秒,都是“一秒没飞一臂长”极小速度值。
3、针对乙系时钟T2=1秒暂停图,即甲系时钟t=1秒暂停图,乙系追光者可使用时钟量尺测定:飞向月球光束相对甲系原点o距离值△S1=△S2+△S3=米,飞向月球光束相对甲系的速度值V1=△S1/△T=299792458米/秒。
上述结果,跟甲系观测者针对甲系时钟t=1秒暂停图,使用甲系时钟量尺测得的“飞向月球光束相对甲系原点o距离值△s1=299792458米,光束相对甲系的光速值v1=299792458米/秒”,二者具有相等关系,物理意义也相同。V1=299792458米/秒和v1=299792458米/秒,都是“秒飞地球七周半”的巨大速度值。
2014励志说说 第4篇
在以往,针对追光实验和类似情况,爱因斯坦和相对论专家给出了如下说法:
首先,在甲系,系观测者使用自己的时钟量尺测量,可以获得如下测量结果:向月球飞行的光束相对追光者的速度值为v3=米/秒,是“一秒没飞一臂长”的极小速度值,这是可以的。
其次,在乙系,观测者使用自己的时钟量尺测量,可以获得如下测量结果:“向月球飞行的光束相对追光者的速度值”一定是C2=299792458米/秒,是巨大速度值,具有“秒飞地球七周半”的物理价值。因为在乙系,时钟发生了动钟变慢,量尺发生了动尺变短。
应该指出,按照逻辑规则,在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中,两系互测等速假设是一级假设。两系测光等速假设,也就是光速不变第一、第二、第三假设,是二级假设。动钟变慢、动尺变短等是从二级假设,经过数学推理得出的推理结论,是三级假设。因此,对动钟变慢、动尺变短,应称之为动钟变慢假设、动尺变短假设。使用动钟变慢假设、动尺变短假设这种三级假设,反过来证明逻辑前提二级假设是正确的,证明光速不变第二假设这种逻辑前提是正确的,这是违犯了逻辑规则,是无效证明。
另外,在追光实验的情况,建立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情况,如果甲系根据动钟变慢假设和动尺变短假设,认为乙系的高速运动,导致乙系确实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动钟变慢和动尺变短,追光者一定会观测到这种极其显著的动钟变慢和动尺变短。那么,由于动钟变慢假设和动尺变短假设是相对的,追光者也可以根据动钟变慢假设和动尺变短假设,反过来认定甲系也确实发生了极其显著的动钟变慢和动尺变短,而且甲系也一定会观测到这种极其显著的动钟变慢和动尺变短。但是,甲系的观测者,也就是地面参照系的观测者,也就是地球上的人们,谁观测到极其显著的动钟变慢和动尺变短了?
实际上,把甲系时钟t时刻暂停态立体宇宙图像,与t+△t时刻暂停态立体宇宙图像进行比较,爱因斯坦根据动钟变慢假设所说的情况:甲系说乙系时钟变慢了,乙系说甲系时钟变慢了,这样的情况根本不存在。爱因斯坦根据动尺变短假设所说的情况:甲系说乙系量尺变短了,乙系说甲系量尺变短了,这样的情况也根本不存在。
应该指出,在实验和实践中,静止的时钟变慢或变快,运动的时钟变慢或变快,类似的现象广泛存在。根据时钟时间值规律,都与时钟的内部结构运动和外界作用变化密切相关。同时存在的相对静止或相对运动,不过是表面现象而已。
有一些实验,被当做狭义相对论时空观动钟变慢假设的实验证据,但是,在这样的实验中,都是把两个相对运动“时钟”相应时间段Δt1、Δt2进行比较后,发现一个时钟绝对地变慢了,另一个时钟绝对地变快了。站在变快时钟参照系说,对方的时钟因为相对运动变慢了。但是站在变慢时钟参照系说,是对方的时钟因为相对运动变快了。这种动钟变慢现象和动钟变快现象共同存在的实验,虽然动钟变慢的那一半结果可以作为狭义相对论动钟变慢假设的支持证据,但是,动钟变快那一半实验结果,却是狭义相对论动钟变慢假设的否定证据。
研究表明,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第一假设符合实验和实际情况,有实验支持证据。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第二假设不符合实验和实际情况,没有实验支持证据。这是围绕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存在100多年矛盾和争论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4励志说说 第5篇
研究表明,在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中,在甲系拥有一套遵守国际单位制的时钟量尺的情况下,如果乙系仅有一套时钟量尺,那么,为了保证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众多假设的成立需求,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他们被要求具有如下众多功能:
1、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与甲系时钟量尺联合使用,可以支持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成立,因此有,(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
2、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与甲系时钟量尺联合使用,可以支持两系测光等速假设C=C1=C2=299792458米/秒的成立,因此有,(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
3、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与甲系时钟量尺联合使用,符合动钟变慢假设(7)的要求,即乙系时钟慢于甲系时钟,(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还符合动尺变短假设(9)的要求,即乙系量尺短于甲系量尺,(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
4、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与甲系时钟量尺联合使用,符合动钟变慢假设(8)的要求,即甲系时钟慢于乙系时钟,因此有,(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还符合动尺变短假设(10)的要求,即甲系量尺短于乙系量尺,因此有,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
5、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与甲系时钟量尺联合使用,支持洛仑兹变换和逆变换(3)(4)能够成立,支持同时的相对性假设(11)(12)能够成立。
6、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与甲系时钟量尺联合使用,可以产生有关的说法,可以对介子寿命实验、飞机载原子钟实验等,给出解释。
可以说,如果乙系仅有一套时钟量尺,这套唯一的时钟量尺,它将无法同时满足上述6个要求,具有六种功能。除非这套唯一的时钟量尺可以变魔术,变幻不定,在不同场景按照具体需要,乙系时钟可以随时改变仪器工作规律,乙系量尺也可以随时改变仪器工作规律。
在过去,正是因为爱因斯坦等人给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赋予了“魔术钟尺”功能,这种“魔术钟尺”可以按照需要变幻不定,“随时变脸”来满足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众多要求,为狭义相对论提供支持性说法。因此,这套“魔术钟尺”就引发了100多年争论。
研究表明,在甲系拥有一套遵守国际单位制的时钟量尺的情况下,如果给乙系制造并使用三套时钟量尺,就可以很好地满足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众多要求,这样,就不需要乙系的“唯一一套”时钟量尺成为“魔术钟尺”,“随时变脸”了。具体如下:
首先,让甲系拥有一套遵守国际单位制,并显示时间值的时钟,以及显示长度值的量尺。目前在地球上、各种飞行器上、卫星上、空间站,所使用的时钟量尺,都是这样的情况。
其次,给乙系制造并使用第一套时钟,让它与甲系时钟是同步时钟,(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给乙系制造并使用第一套量尺,让它与甲系量尺是同长量尺,(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把甲系时钟量尺和乙系第一套时钟量尺联合使用,互测对方速度值,专钟专尺专用,不能混淆使用,就能保证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的成立。
第三,给乙系制造并使用第二套时钟,让它与甲系时钟是非同步时钟,它们的时间值关系符合动钟变慢假设(7),(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给乙系制造并使用第二套量尺,让它与甲系量尺是非同长量尺,它们的长度值关系符合动尺变短假设(9),(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把甲系时钟量尺和乙系第二套时钟量尺联合使用,专钟专尺专用,不能混淆使用,就可以支持动钟变慢假设(7)和动尺变短假设(9)的成立。
研究表明,能够支持动钟变慢假设(7)和动尺变短假设(9)成立的上述甲系时钟量尺和乙系第二套时钟量尺,它们联合行动,把它们联合使用,专钟专尺专用,不能混淆使用,还能够保证两系测光等速假设C=C1=C2=299792458米/秒的成立。这也就是说,乙系的第二套时钟量尺可以具有多功能。
第四,研究表明,若考虑到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动钟变慢假设(8)的物理意义是:使用洛仑兹逆变换(4)可以推算出,甲系时钟的“1秒”慢于乙系时钟的“1秒”;甲系“1秒”乙系“1秒”不是相同长度的时间值,对这样的时钟时间值关系,可表示为(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在此情况下,甲系时钟和乙系时钟不是同步时钟。
再考虑到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动尺变短假设(10)的物理意义是:使用洛仑兹逆变换(4)可以推算出,甲系量尺的“1米”短于乙甲系量尺的“1米”;甲系“1米”乙系“1米”不是同长的空间距离,对这样的量尺长度值关系,可表示为(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在此情况下,甲系量尺和乙系量尺不是同长量尺。
所以,为了保证动钟变慢假设(8)和动尺变短假设(10)也能成立,还应该给乙系制造和使用第三套时钟量尺,这种第三套时钟量尺与甲系时钟量尺的关系,符合动钟变慢假设(8)和动尺变短假设(10),(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把这种第三套时钟量尺与甲系时钟量尺联合使用,专钟专尺专用,不能混淆使用,也能多功能,一方面能保证两系测光等速假设C=C1=C2=299792458米/秒的成立,另一方面还能保证动钟变慢假设(8)和动尺变短假设(10)等,均能成立。
然而,在实际情况中,人们不可能给乙系制造并使用三套时钟量尺,尤其是故意制造出第二套、第三套乙系时钟量尺,让它们跟甲系时钟量尺是非同步时钟和非同长量尺。如果这样做,就是违反现代科学技术宗旨,违反计量学原则,故意制造混乱,人为制造麻烦。所以,根据上述讨论,可以明确认知,围绕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产生100多年争论的原因,就是爱因斯坦等人为了维护狭义相对论众多假设的成立,对乙系时钟量尺提出了非物理学要求,并自始至今坚持100多年,而且一直缺乏实验证据,已有的所谓证据则是牵强附会。
现在,针对爱因斯坦未解之谜,可以说:
1、u常量的成立条件:在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中,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这是爱因斯坦继承了牛顿绝对时空观伽利略变换的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物理意义大同小异。
在甲系拥有一套遵守国际单位制的时钟量尺时,让乙系时钟与甲系时钟是同步时钟,(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让乙系量尺与甲系量尺是同长量尺,(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由此就能保证u常量、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成立。否则,u常量、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就不能成立。
但是,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的成立条件:(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和(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与动钟变慢假设(7)(8)要求的(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与动尺变短假设(9)(10)要求的(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相互矛盾,这是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第一个逻辑不自洽。
2、C常量的成立条件:让乙系时钟具有多功能,与甲系时钟的时间值关系符合动钟变慢假设(7)(8),即它们是非同步时钟,(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让乙系的量尺具有多功能,与甲系量尺的长度值关系符合动尺变短假设(9)(10),即它们是非同长量尺,(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这就可以保证C常量、两系测光等速假设C=C1=C2=299792458米/秒成立,以及保证动钟变慢假设(7)(8)和动尺变短假设(9)(10)等,均能成立。否则,C常量、两系测光等速假设C=C1=C2=299792458米/秒等就不能成立。
3、u常量,也就是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成立条件:(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与C常量,也就是两系测光等速假设C=C1=C2=299792458米/秒的成立条件:(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它们彼此相互矛盾,这是狭义相对论时空观的第二个逻辑不自洽。
4、洛仑兹变换(3)和逆变换(4)的成立条件是,u常量,也就是两系互测等速假设u=u1=u2,必须成立;C常量,也就是两系测光等速假设C=C1=C2=299792458米/秒,也必须成立。否则,洛仑兹变换(3)和逆变换(4)就不能成立。
在甲系拥有一套遵守国际单位制的时钟量尺的情况下,只有让乙系时钟具有多功能,与甲系的时钟既是同步时钟,(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又是非同步时钟,(甲系时钟△t=1秒)≠(乙系时钟△T=1秒);唯有让乙系量尺具有多功能,与甲系的量尺既是同长量尺,(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又是非同长量尺,(甲系量尺△s=1米)≠(乙系量尺△S=1米);唯有如此,才能保证u常量、C常量都能成立,进而保证洛仑兹变换(3)和逆变换(4)也能成立,同时还能保证动钟变慢假设、动尺变短假设和同时的相对性假设(7)(8)(9)(10)(11)(12)等,也都能成立。
但是,为了保证狭义相对论时空观众多假设的成立,被要求“随时变脸”的乙系时钟量尺,这种多功能“魔术钟尺”,它们难以得到实验的支持,它们在实际情况中根本无法存在。
交叉学科研究表明,在实际情况中,例如在地面实验室,在甲系所用时钟量尺遵守国际单位制情况下,在各种飞行器上、卫星上、空间站、有关的情况,乙系的时钟量尺,它们都不是满足狭义相对论时空观要求的“魔术钟尺”,它们都可以拒绝狭义相对论时空观要求的“随时变脸”。
在洛仑兹变换和逆变换(3)(4)中,有10个物理量,具体为(t、x、y、z)和(T、X、Y、Z),以及u和C。若要把u、C常量的物理意义,u、C常量都只能有条件成立这些重要事实表示出来,可以把10个物理量的洛仑兹变换和逆变换改写成12个物理量的形式,如下
在洛仑兹变换和逆变换(13)(14)中,分别有12个物理量,具体为:(t、x、y、z、u1、C1)和(T、X、Y、Z、u2、C2)。把洛仑兹变换和逆变换从原来10个物理量公式改写成现在12个物理量公式,从观测者使用时钟量尺进行测量活动的角度,研究12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对于发展时空认识,解决有关的100多年争论,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本文介绍交叉学科时空观的基本内容。在实际情况中,甲系有若干套时钟量尺,乙系也有若干套时钟量尺,例如在地球表面,地面站甲系有若干套时钟量尺,在乙系,在各种飞行器上、卫星上、空间站、有关的情况,乙系也有若干套时钟量尺,甲系的时钟量尺,乙系的时钟量尺,都遵守国际单位制并显示时间值和长度值。针对上述实际情况,综合集成,归纳总结,创新研究,就可以创建交叉学科时空观。交叉学科时空观可以广泛深入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发展。进行比较研究,还可以解决多种疑难问题。
2014励志说说 第6篇
针对追光实验等情况,追光者等乙系观测者,如果他们使用特制的时钟量尺进行测量,他们的确可以测定光束相对追光者的光速值为C=299792458米/秒,貌似巨大速度值,可以满足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第二假设的要求。但这样的情况,属于“换单位”操作。
一是相应于甲系观测者的时钟经历△t=1秒,显示时间值t=1秒时,让乙系的时钟也经历△T=1秒,显示时间值T=1秒;而且在此情况下,让乙系使用特制的“足够短”量尺,测得的“光束相对追光者的运动距离值”恰好是△S3=299792458米,这样,乙系使用自己的时钟量尺测得的“光束相对追光者的速度值”就可以是V3=△S3/△T=299792458米/秒。这样,就能符合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第二假设的要求了。
二是相应于甲系观测者的时钟经历△t=1秒,显示时间值t=1秒时,让乙系使用特制的“足够慢”时钟,该时钟经历△T=1/(2×299792458)秒时间值;而且在此情况下,让乙系使用自己的量尺测得“光束相对追光者的运动距离值”恰好是△S3=米,这样,乙系使用自己的时钟量尺测得的“光束相对追光者的速度值”,就可以是V3=△S3/△T=299792458米/秒。这样,就能符合爱因斯坦光速不变第二假设的要求了。
2014励志说说 第7篇
太阳发出的光,从太阳运动到地球,需要经历8分钟时间值,走过亿公里路程,这就是光信号延迟。在现代科技实验和实践中,光信号延迟普遍存在。参见图三。
在观看手机、电脑视频时,给播放中的视频按下暂停键,就可以得到暂停的视频平面图像。在暂停态视频平面图像中,图像中的每个具体内容都有确定的图像、形状、相对位置、相互关系等。
与上相似,针对物理学理论研究,可以做出如下假设:设甲观测者所持甲时钟显示t时刻值时(或者乙观测者所持时钟显示T时刻值时),给全宇宙按下“暂停键”,这就类似于给电脑、手机播放的视频图像按下暂停键。由此,立体的、运动变化的宇宙就静止不动了,宇宙中所有的事物就全都凝固不变了,这就构成了一幅t时刻暂停态立体宇宙图像(或者T时刻暂停态立体宇宙图像)。实际上,手机、电脑视频的“t时刻”暂停态图像,就相当于以平面图像形式,展示了t时刻暂停态立体宇宙图像的一部分内容,一种具体情况。
在t时刻暂停的、静止不动、凝固不变的立体宇宙图像中,所有事物都具有确定的结构、形状、相对位置、相互关系等。所有的光信号全都停在了路上,其中有些光信号停在了发出地,有些光信号停在了传播路上,有些光信号停在了观测者眼睛前面。在t时刻暂停态立体宇宙图像中存在的所有内容和状态,都是“t时刻同时事件”。
具体说,t时刻暂停态立体宇宙图像中,人说话,五官表情,身体活动的情况,在t时刻暂停的一瞬间,就凝固成雕塑了;枪打出的子弹,在t时刻暂停图中,停在枪口处,停止飞行了;天上飞行的卫星、飞机、导弹,地面上奔驰的汽车、火车、轮船,在t时刻暂停的一瞬间,全都静止在原地了;地球上所有的事物,全都在t时刻暂停的一瞬间,凝固静止成不变的立体图像了;太阳在t时刻暂停的一瞬间,停止了运动变化,太阳发出的光线,全都停在路上,静止凝固了;宇宙的万事万物,全都在t时刻暂停的一瞬间,静止不动,凝固不变了……
对于t时刻暂停态立体宇宙图像中的内容,可以按照需要,把其中的一些内容画出来,并简称为t时刻暂停图。t时刻暂停图,是t时刻暂停态全景立体宇宙图像的简化版。
根据暂停图的内容和作用,可以说,t时刻暂停图中的内容,就是当下、眼前的宇宙事物;t-△t时刻暂停图的内容,就是过去、以往的宇宙事物,它们发展变化的结果,构成了t时刻暂停图的内容;t+△t时刻暂停图的内容,就是将来、未来的宇宙事物,它们是t时刻暂停图内容发展变化的结果,正在迎面而来。宇宙事物,从过去到现在,从现在到将来,经历一个又一个暂停图内容,连绵不断,一往无前,运动作用,发展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