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事例摘抄及解析 第1篇
刘继卣是一位功力颇深的丹青高手,尤以画马、牛等动物见长。他小的时候,还曾被人称为“小马迷”呢!
刘继卣画马,是从临摹开始的。他父亲有很多印有外国名画的明信片,这些名画捕捉物象的精湛技巧,深深打动了刘继卣幼小的心灵。他临摹最多的是英国一位女画家画的《牧马图》。画面上八匹骏马各具神态,牧马人十分得意地骑在马背上,周围青山绿水,景色迷人,生动极了。刘继卣终日把这张明信片带在身上,想瞧了就拿出来瞧一瞧,总觉得瞧不够。有一天,他和弟弟闹了点小矛盾,弟弟为了报复,趁他睡觉的时候,把他的《牧马图》偷走了。他发现后,急得团团转,又哭又闹,简直快要发疯了。弟弟万万没料到,这么张小画会给哥哥带来那么大的痛苦。他心软了,赶忙把明信片又还给了哥哥。
经过一段时间的临摹,刘继卣又开始练习写生的真功夫了。他几乎每天都要跟着马群走一殷路,细细观察马在运动中的各部分形体和神态,然后把这些都画下来,旁边还写上许多说明文字。有一天,他和弟弟一块去东楼村买东西。他走在前面,弟弟跟在后面。走着走着,弟弟傻眼了:哥哥不往东楼村走,却离开大路,跟在两匹马后边,朝一条羊肠小道上走。他活像个机器人,两眼盯着马举足蹬蹄的动作,一直走出十来里远,累得弟弟直叫苦,而继卣心里却乐滋滋的。
名人事例摘抄及解析 第2篇
黄香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在他9岁时,母亲就去世了。黄香非常悲伤。他本就非常孝敬父母,在母亲生病期间,小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妈妈的病床前,母亲去世后,他对父亲更加关心、照顾,尽量让父亲少操心。
冬夜里,天气特别寒冷。那时,农户家里又没有任何取暖的设备,确实很难入睡。一天,黄香晚上读书时,感到特别冷,捧着书卷的手一会就冰凉冰凉的了。他想,这么冷的天气,爸爸一定很冷,他老人家白天干了一天的活,晚上还不能好好地睡觉。想到这里,小黄香心里很不安。为让父亲少挨冷受冻,他读完书便悄悄走进父亲的房里,给他铺好被,然后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用自己的体温,温暖了冰冷的被窝之后,才招呼父亲睡下。黄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亲的心。黄香温席的故事,就这样传开了,街坊邻居人人夸奖黄香。
夏天到了,黄香家低矮的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蚊蝇很多。到了晚上,大家都在院里乘凉,尽管每人都不停地摇着手中的蒲扇,可仍不觉得凉快。入夜了,大家也都困了,准备睡觉去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小黄香一直没有在这里。 “香儿,香儿。”父亲忙提高嗓门喊他。
“爸爸,我在这儿呢。”说着,黄香从父亲的房中走出来。满头的汗,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 “你干什么呢,怪热的天气,”爸爸心疼地说。
“屋里太热,蚊子又多,我用扇子使劲一扇,蚊虫就跑了,屋子也显得凉快些,您好睡觉。”黄香说。爸爸紧紧地搂住黄香,“我的好孩子,可你自己却出了一身汗呀!”
以后,黄香为了让父亲休息好,晚饭后,总是拿着扇了,把蚊蝇扇跑,还要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使劳累了一天的父亲早些入睡。
名人事例摘抄及解析 第3篇
宋时,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的消息,告诉他的'属官说: _寇准确是罕见的人才,可惜他的学问还不够。_这话很快传到了寇准耳里,他觉得张咏的话是有道理时。后来,寇准出任陕西,张咏恰好去官从成都回来,寇准供设帷帐,盛情款待。张咏将要回去,寇准亲自送到城郊,临别-德育名人小故事
时问道: _您有什么教导我吗?_张咏见寇准恭恭敬敬,尊重比自己职位低的人,心中暗暗赞赏。他说: _《霍光传》不可不读!_
寇准不明白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回到家里,找出《霍光传》认真研读起来。当读到_不学无术_一句,不禁笑了起来,恍然道: _这就是张咏说我的那句话了。_
名人事例摘抄及解析 第4篇
就在贝多芬一心准备投身音乐大干一场时,命运向他露出了狰狞的面孔。
从1796年开始,贝多芬就发现自己的听力急剧下降,对于一位风华正茂,踌躇满志的钢琴家和音乐家来说,听力的衰退不啻于世界末日。但贝多芬进行了顽强的抗争,并说出了那句传送千古的名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屈服。”当时的贝多芬还爱恋着一位叫朱丽叶塔的姑娘,著名的钢琴奏鸣曲《月光》就是献给她的。
然而幼稚风流的朱丽叶塔辜负了贝多芬的一番情意,后来竟与一位男爵订了婚。耳聋的治愈日渐渺茫,又痛失心仪已久的恋人,这双重的打击使顽强的贝多芬支持不住了。
1802年他写下了一封绝笔信,即现在被称之为著名的《海利根施塔特遗书》。在信中他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内心深处的理想和痛苦。凡是误解贝多芬的人,如果仔细总结了他的遗嘱,都能发现其中真实的原因,从而原谅他的种种缺点。不过他还是重新振作了起来,他那坚强的个性不可能屈服于命运摆布。
还是那篇遗嘱中,贝多芬说道:“是艺术,就只是艺术留住了我,啊!在我尚未感到把我的使命全部完成之前,我觉得我是不能离开这个世界的。他比从前更加发奋和努力。“一切休息都没有!--除了睡眠以外,我不知还有什么休息。……”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里,他创作出了一系列优秀的作品,特别是1824年完成的第九交响乐,成为他全部作品之冠。
名人事例摘抄及解析 第5篇
1933年,德国青年卜劳恩因发表了丑化希特勒的政治漫画,被取消了创作资格。他找工作四处碰壁,只能借酒浇愁。那天,卜劳恩醉醺醺地回家,瞥见妻子正领着3岁的儿子在门口玩耍,忍不住嘟囔道:“没一点正经事的家伙!”便进屋去呼呼大睡了。
醒来已是次日晌午,卜劳恩习惯性地拿起笔,补写昨天的日记:5月6日,真是倒霉日,工作仍没着落,钱却花光了,往后还怎么过?他打算再出门去赊账喝酒,无意间看见妻子替儿子写的日记,忍不住打开来看:5月6日,爸爸谈生意回来喝多了,他一定很辛苦。爸爸是个负责任的人,相信不久后,生活会越来越好!怎么会这样,自己明明是因失意而醉酒,竟然成了为工作而操劳。卜劳恩好奇地翻看了以前的日记:5月1日,山姆大叔的小提琴越拉越好,令人沉醉。到长大了,我可以请他教拉琴,真是妙不可言。
卜劳恩一惊,翻开自己的日记本:5月1日,该死的山姆,又在拉那把破提琴,真恨不得冲过去砸了它。
卜劳恩跌坐在椅子上,半天无语。一会儿,妻子抱着儿子回来,边走边说:“虽然咱家暂时没面包,但是有这筐土豆,照样可以做出丰盛美味的午餐。”卜劳恩缓缓地起身,想去迎,却迈不开步。
那之后,卜劳恩就像变了个人,白天做钳工,晚上则偷偷坚持画漫画,后来他在《柏林画报》发表了以自己和儿子故事为原型的连环画《父与子》,赢得了全球读者的喜爱。其实,生活不会抛弃任何人,只要你能从内心释放出积极向上的能量!
名人事例摘抄及解析 第6篇
1891年,罗丹接受了法国文学家协会的一份订单,为已故文学大师巴尔扎克塑像。为了更好地完成作品,罗丹一口气制作了17尊巴尔扎克塑像,但都不满意。罗丹的故事
一天,罗丹正对着一尊雕像思索,恰巧雕刻家布尔德尔来拜访他,看到巴尔扎克的手被塑造得十分精彩,不由得赞叹不已,并久久地凝视着这双手。罗丹发现了这个情况后,做了一件人们意料之外的事情——巴尔扎克原本完美的手消失了。罗丹坚持,“整体感高于一切”,“假如某一细节分散了观者的注意力,哪怕它本身多么优美动人,也要毫不留情地舍弃”。
这尊巴尔扎克像花费了罗丹6年的时间,但第一次展出时却遭到了猛烈攻击,文学家协会拒收这尊雕像,有人甚至嘲笑雕像是“麻布袋里装着的癞蛤蟆”。面对铺天盖地的谩骂,罗丹写道:“假如真理应该灭绝,那么后代就会把我的巴尔扎克像毁成碎块;若是真理不该死亡,那么我的巴尔扎克像终将立于不败之地。罗丹的故事
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别人的作品虽然“形似”方面做得很好,却不能体现巴尔扎克高傲的气势和动人的风采。罗丹的作品采用了中国画“大写意”的手法,在一定“形似”基础上加以夸张、取舍后达到了更高的“神似”——他正是人们心目中那个披着睡衣彻夜不眠、面对黑暗而怒火中烧的文学巨匠巴尔扎克。
罗丹最终胜利了。现在,《巴尔扎克像》早被铸成铜像,矗立在巴黎拉斯巴依大道,受到后人的礼赞。
名人事例摘抄及解析 第7篇
_出名以后,仿照他的画的人与日增多,一时弄得真假难辨。一天,一个专门贩卖艺术品的商人见到了_的壁画《和谐》,他对画面所表现的十分不解。为了充分了解_的绘画风格,谨防上当,他专程带了另一幅签有_名字的画来求教于_。商人开门见山地问_:“为什么在您的壁画《和谐》中,鱼在鸟笼里,鸟反而在鱼缸里呢?”_不假思索地答道:“在和谐中一切都是可能的.。”这时,商人取出那幅画,想证实一下这幅是不是_的真迹。
_向那幅画瞥了一眼,轻蔑地说道:“冒牌货!”通过这次会面,商人似乎领悟了_绘画的奥秘,于是,事隔不久,商人又兴冲冲地拿了一幅_的画来找_,问他这幅画是真是假。_看也没看便答道:“冒牌货!”“可是,先生,”商人急了,喊叫道,“这幅画可是您不久前亲笔画的,当时我在场!”_微笑着耸耸肩膀,说:“我自己有时也画冒牌货。”
名人事例摘抄及解析 第8篇
高尔基小时候家里很穷,没有办法,他只好到一家裁缝店当学徒。
在裁缝店里,高尔基一边干活,一边想方法读书,裁缝店老板订了一份《俄罗斯报》,小高尔基就趁老板不在时,偷偷看这份报纸。
有一次,小高尔基从邻居家借来一本小说,趁老板晚上睡着以后,在窗边借着月光津津有味地读起来。过了一会儿,月亮躲到了云层后面,小高尔基兴致正浓,怎肯罢手,就点燃一盏小油灯继续看下去。不一会儿,老板醒过来,他看见小高尔苦在油灯下如痴如醉地看一厚厚的书,不由怒气冲冲地说:“看什么看,你把我农的灯油都快用沟了!”老板娘也醒过来,像一头母狼似的扑上去打高尔基。
小高尔基无法忍受下去,他二话不说,头也不回地离开了裁缝店。
小高尔在背着行李来到伏尔加河边,他注视着波光点点的伏尔加河,心里感觉有些悲伤,可是很快他又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因为他在一艘轮船上遇到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胖厨师,并做起了胖厨师的洗碗小伙计。更让小高尔基感到惊喜的是,胖厨师也是个书迷,他有满满一箱的书,而且愿意让小高尔基随便读。小高尔基高兴极了,一有空闲时间就如饥似渴地读书,有时还和胖厨师一起探讨书中的各种问题。
小高尔基一边读书一边思索,从大量的书籍中明白了许多人世间的道理。大量的阅读也为他以后的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滋养,使他最终成为苏联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