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读后感大学生作文 第1篇
一年级我不仅学会了拼音,认识了很多生字,而且我还可以独自阅读啦!书本上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老师说:是要我们多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放暑假了,当然要读好多好多的书啦!我最喜欢的读的还是小姨送给我的《古诗词》。
在《古诗词》中我最喜欢的古诗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诗人前两句是写登鹳雀楼所见的壮阔景象,后两句是写诗人登鹳雀楼后的所思,要想看到更远的风景,就需要登上更高的楼。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不断进取的精神。
记得有一次妈妈带我去爬大蜀山,爬到一半时,就累得气喘吁吁,我就不想要再继续往上爬了。妈妈说:既然这么多人都在往上爬,上面的景色肯定很美,难道你不想上去看看吗?然后妈妈就拉着我继续往上爬,终于我们到达了山顶。吹着山风,看着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妈妈感慨地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只有不怕困难,勇敢攀登,才能看到更美丽的景色。
这首诗不仅在生活中激励着我,在学习中也时刻激励着我,想要学习更好,想要知道更多的知识,就要不怕困难,不断努力。新学期我要更加认真听讲,好好学习,让成绩更上一层楼!
古诗读后感大学生作文 第2篇
藤野先生读后感
在《藤野先生》中,鲁迅日本的医学导师藤野先生是一位穿着不拘小节的人,_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_,字数要短悬赏好说。但藤野先生对工作是极其认真的,他把_我_的讲义都用红笔添改过了;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也要指出。这个对比手法,较好地写出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写出了鲁迅对他的景仰。另外,藤野先生对*留学生孜孜不倦的教诲及对学生的一视同仁,这与日本学生对*学生的轻蔑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藤野先生是个真正的君子
我的母亲读后感
看完了《我的母亲》这本书后,我根本不知道可以用什么样的语言来赞美这本书,觉得自己的赞美难以表达这本书内容之美好、意义之深远于万一。我深信,只有能力+社会责任心才能创造幸福。也只有为社会带来幸福的人,才有自身心灵的幸福。_母亲_的伟大正在于她为社会谋求幸福的心灵。
我的第一本书读后感
列夫托尔斯泰读后感
在不知不觉中,托尔斯泰为少年的热情、强烈的情感和夸大的自尊心所驱使,以至这种追求完美的信念丧失了无功利观念的*质,变成了实用的*质与物质的了。他慢慢地也学会了放荡自己。最后,有一样东西救了他:那就是绝对的真诚、坦白和善良。最终他以自己的努力而成了俄国作家,成为了_俄国的一面镜子_。影响我们成功的决不是环境,或者遭遇。而是我们是否能保持一颗坚强的心,一种不屈的信念。
再塑生命读后感
古诗读后感大学生作文 第3篇
这本书是高二时语文组推荐的,买回来以后老师也没做什么讲解和阅读要求,一直拖到现在才捡起来读完。当时尤其对本书第二部分的《诗言志辩》敬而远之,现在耐心之余,静待满篇文言的信心也增加了不少。“古诗九首”释得真好,让我想起高一时教我们班地理的老师田佩淮,一位年近六旬的特级教师执教理科班的地理,自然循循善诱、驾轻就熟,我们都钦佩地称他“田爷爷”。
朱自清也是这样,像一个老先生教乳臭未干的孩子识字似的,旁征博引、剥丝抽茧,践行他“非得细密的分析工夫,不能捉住它的意旨”的考据立场。以前总听到人讲,诗是不能翻译的,一翻译就失去了诗的原味云云。但坦诚地讲,很多诗我真的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对其中字与词,我也只是以时下的意思附会穿凿,恐怕更少不了错讹之处。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翻译”或可免,“分析”却不能省,否则“欣赏”就成了自欺欺人。应该说,并不是每个读者都有朱自清这样学养的积淀来读诗的,诗的欣赏大概只能“授人以鱼”而很难“授人以渔”。当诗的讨论缺乏分析与论辩时,我们所见到的“诗的欣赏”就沦为“看成败人生豪迈”式的故作沧桑和“人生若只如初见”式的小清新沉湎,其实这二者都是附庸风雅、顾影自怜,倒也不失为一种畸形的“诗言志”。这样看来,“古诗十九首释”仅释到第九首就平添了更多遗憾,我希望更多的诗词可以这样被“释”。
《诗言志辨》不太好读。想不到朱自清还有如此“学术”的一面,读完之后,我简直没法把“桨声灯影里的”朱自清和“诗言志辨”的朱自清重叠起来。作文这本书的腰封中赫然写着“一般人以为诗只能综合地欣赏,一分析诗就没有了”,其实这后半部分正是在谈中国古代“综合欣赏”诗的道统。选文有“诗言志”、“诗教”、“正变”三节,梳理了一套纯熟的本土理论。第一节集中探讨“志”,给出“诗有什么用”这一问题的传统答案;“诗教”一节从六经的关系出发,兼论礼教、乐教,展现了一套立体的儒家经典;“变”的词源研究更让人印象深刻,申明了诗的发展规律和诗与时代关系的一般观点。时下,不少人对“西方话语”颇为忌惮,议论纷纷。在我看来,“诗言志辨”搭起的诗论框架,正是深植于传统的中国声音,这种声音难道令人生厌吗?恰恰相反,令人生厌的是那些打着传统旗号而另有他谋的申韩之辈。
“古诗九首释”和“综合欣赏”辨既是“细密分析”和“综合欣赏”的样板,又是普及文学素养和深耕学术的典范,更是磊落的“中国之音”。
古诗读后感大学生作文 第4篇
我从小就喜欢读唐诗,每首诗读起来只要读懂了都是那么的精彩,每句诗都是古代著名诗人从脑子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词语而组成的。
我读过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题西林壁》、孟浩然的《春晓》、李坤的《悯农》等等。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首诗是李坤写的《悯农》的第二首。讲的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锄草,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土中。有谁知道这盘中的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呢!这首诗告诫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艰辛。有句格言写得真好:“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呀!反映了不是个别农民伯伯的艰苦都是这样过着简朴的生活。深刻的揭露了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农民伯伯不幸的命运。
记得一次暑假期间,中午我随着爸爸来到了乡下是舅舅家,可他不在,只有他的儿子在家,据舅舅的儿子说舅舅还在田地里锄草。我和爸爸在舅舅的家里喝了一杯水后就跟着舅舅的儿子来到了舅舅正在忙活的那块田地上。这是已是烈日当头了,看见舅舅在锄草就非常地好奇,也想去锄草,就走到舅舅面前兴奋地对舅舅说:“舅舅我也想锄草。”舅舅答应了,然后又给我做示范,在示范的时候我看见了舅舅那一颗颗晶莹的汗水从红彤彤的脸夹旁流下,滴在了禾苗下的土中。随后,我接过锄头后开始锄草了,一开始,锄起来不是很累,但后来锄着锄着手就开始酸了,手指都起泡了。突然我想起了那首《悯农,这首诗真实写照了我这是的情景。晚上在舅舅家吃饭时,感受这饭来之不易。在盛饭的时候我非常地小心,怕把饭撒到地上去,吃饭时,平时,饭闻起来淡淡的,可今天闻起来却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我呼吁不珍惜粮食的人,不要在浪费粮食了,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要知道这粮食来之不易。千万不要愧对了我们的农民伯伯呀!
古诗读后感大学生作文 第5篇
从第一天上学,古诗就被做为是语文这门学科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每一学期都要学习1-2单元的古诗,我对于古诗的第一次接触,也是来自于语文课本。不管是五言律诗还是七言绝句,它都有着独特的韵律之美,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古诗”是占有着崇高而又独特的地位。
而不同的人读古诗会有不用的感悟,也会看到不同的美感。古人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大序》)
你看,古人早就知道诗是抒发情感、表达意志的方式,而情感和意志,是人的最主要特征。那些古时遗留下的独具匠心、形态各异的古诗篇幅,都能够在现今发光发亮,成为一缕不灭的曙光,点亮漫长的黑夜,使每个白天都泛着彩虹之光。
《寻找古诗之美》是我最近陪着小侄子在读的一本古诗解析本。我总觉得,品古诗之美要从娃娃抓起,才会传承下来这份珍贵的传统文化,在时间的洪流中也许某天古诗之美就被新兴文化泯灭了,所以就赶紧和小侄子来了次《寻找故事之美》的旅程。
本书一共是三册,第一册收录了60首,为了方便孩子们阅读,以及考虑到孩子们的汉子识别程度,这一册的60首古诗,每一首都加注了拼音详解,且搭配了画家任学林的绘画作品,将诗、画这两种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地位的文化类目融为一体,增加了孩子们阅读古诗时的乐趣。
第二册是70首古诗,适合8-10岁的孩子们,同样具有详尽的诗歌解读,又从古诗本身引到对诗人的细腻解读,引发孩子们的共情与思考。作文在读第二册的时候,我总觉得,这一册不仅仅是启发孩子们如何去构思一篇好的作品,更是在教授成年人如何从根本上品读古诗之美。
第三册一共82首,适合10—12岁孩子。这一册每首诗的生僻字、生僻词、关键词等都附注注解,不仅详尽如此,还添加了诗人生平详解、诗歌意境详解,诗歌典故详解、题外知识链接等模块,缓解了孩子们阅读诗歌时的难度,增加了孩子们阅读诗歌的兴趣。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性的生活,是古代每一个诗人、现今每一个文人的理想,从古至今一直感动着我们的心灵,今天学古诗,如果没有解析便无法深刻体会诗意,若是能在关键处得到点拨,便能豁然开朗,品鉴诗词的美与奥妙,当我们读懂一首诗,甚至是能够写好一首诗时,也许我们就能多一点灵犀,多一分慧心,而这份灵犀与慧心,也许需要大小培养开始,现在就给孩子们一个寻找古诗之美、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的机会,也给自己一个全面解读古诗画意的媒介,陪着孩子一起寻找古诗之美吧!
古诗读后感大学生作文 第6篇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