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园课堂读后感 第1篇
寻千里马读后感《寻千里马》这篇故事是《感动学生100个寓言故事》的其中一个。在这一百个故事中,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最深。《寻千里马》主要讲述了伯乐善于相马,于是就写了一篇《相马经》。他的儿子想学相马本领,认为相马很简单,只要照着《相马经》上的描更多相关范文>>寻千里马读后感《寻千里马》这篇故事是《感动学生100个寓言故事》的其中一个。在这一百个故事中,这个故事令我印象最深。
《寻千里马》主要讲述了伯乐善于相马,于是就写了一篇《相马经》。他的儿子想学相马本领,认为相马很简单,只要照着《相马经》上的描述去找就可以了。伯乐语重心长地就:相马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不是说说就能领会的,你想去实践一下也好,也许从中能得到启示。有一天,他儿子带着《相马经》就出发了。走了一个多月,经过了许多地方,终于在一个马市找到了并买了一匹和《相马经》上相似的千里马。他就高高兴兴地往家赶,可是没走过百里,马就倒地而死。这时他才明白出门前父亲说过的话。
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外婆种菜。在我家前院前有一块地,外婆在这里种了许多菜。有一天,我又看见外婆在种菜,看着她种菜这么简单,于是我也学着种起来,并告诉外婆这棵是我种的,不让外婆动我的菜,我要自己通过劳动获得结果。过了没几天,外婆种的菜郁郁葱葱,而我种的菜枯死了,于是我迷惑不解,就去问外婆。外婆对我说:种菜并不是简单的事,它的程序很复杂。首先要选好菜苗,菜苗的根不能断,然后挖坑也十分重要,坑不深不浅才行;还要经过浇水、施肥等环节,这里面有很多的科学。
哦,原来种菜和相马的道理是一样。其实一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做起来却很难。
燕园课堂读后感 第2篇
“对于我们经常跑野外的人,能睡在房间里的沙发上已经算很舒服了。”生命科学学院张蔚老师笑着说,刚住进学校时,办公室的沙发就是她的卧榻。
每周四到五天线上授课、指导博士生做实验、修改科研论文、审核研究生材料,参与学院夏令营招生策划……排得满满的日程表,就是张蔚的日常工作。
临近毕业季,更是老师们最忙碌的一段时间。五一假期前,张蔚关注着疫情形势,担心疫情发展对入校造成困难。如果居家,家里网络信号时常不稳定,很多工作没法开展。五一假期第二天,她就住进了学校。像张蔚这样提前入校的老师还有很多。学校230多名科研人员留校,他们与时间赛跑,为确保学生上课、答辩、实验等各项任务不受影响而承担着超负荷的工作。
教学方面遇到的问题是现实的,也是全新的。和2020年疫情期间全部采取线上教学不同,现在的教学模式是一部分同学完全在线上听课,一部分同学坐在教室上网课。“这对老师很有挑战,收不到教室里同学们的反馈,就不知道哪里需要展开讲。”张蔚坦言,刚开始对这种授课方式有点不适应。后来,张蔚和相关部门协调后,通过在教室加装摄像头、鼓励线上同学留言等方式,课堂互动多起来了、气氛更好了,不过对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
“我要做到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随时留意线上、线下不同类型同学们的反馈,及时调整我的授课节奏。”在张蔚看来,“教学是第一位的,不能迁就,必须精益求精。”
张蔚在实验室指导学生做实验
张蔚深知,挑战还不止这些,2020年疫情期间同学们在家里上课,至少有家人的陪伴。现在同学们虽然身在校园,却不能与一屏之隔的老师面对面相见。加之毕业、考试临近,有些同学还是有一些心理压力的。张蔚经常在专业课中融入一些轻松的内容,希望转变同学们看待问题的方式。“What doesn't kill you makes you stronger”(磨难会使你变得更强大),张蔚经常借用尼采的这句名言来表述演化生物学专业的知识点,鼓励同学们把这段时间的挑战看作成长的历练。
张蔚作线上科普讲座
日常教学外,张蔚还为北大学生作了题为“蝴蝶之美”的科普讲座,线上参与人数达到两万人;为中学生开展演化生物学方面的科普讲座,参与人数上千人。
张蔚给孩子制作的折纸
“至少要住到学生考试结束、答辩完成。”张蔚说,家人的支持与理解让她能够心无旁骛地工作。张蔚的办公桌上放着一个手提袋,装满五颜六色的海洋动物折纸,这是张蔚给她两个孩子制作的。“回家时给他们带回去。”
燕园课堂读后感 第3篇
图书馆为学术科研正常开展提供着重要支持。这段时间,在馆馆员人数减少了,但服务量反增。其间,图书馆平均每日服务入馆读者6117人次,比去年同期高出10%。疫情防控、后勤保障、读者咨询、图书借还、送书到楼、馆内巡视、设备维护、馆际互借……驻守在图书馆的39位老师一人多岗,从早8点到晚10点坚守在服务一线,为师生学术科研筑起坚强后盾。
工作专班会议
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周春霞介绍,校园加强管理初期,关于图书续借等方面咨询量特别大,咨询台老师每天能接六七十个电话,有的师生还带有一些情绪。针对遇到的新问题,图书馆馆长陈建龙牵头成立了疫情防控与坚守服务工作专班,每天无论多晚都开会讨论、汇总问题,确保“问题不过夜”,及时制订解决方案,调整政策,满足读者诉求。“比如我们及时在图书馆主页、公众号发布通知,告知圆明园、中关新园等校外学生不及时还书是没有影响的。”
胡希琴是知识中心的一名老师,她负责咨询台答疑、借还书服务以及筹办讲座和阅读活动等工作。让她印象深刻的是,同事间、师生间的互相理解、互相“补台”。交班时,借还书处上一班的同事总是不急于离岗,帮助下一班同事找书、处理临时事务。平时人手不够,学生志愿者成为重要补充力量,从解答问题,到送书到楼、找书取书,在一起为师生服务的过程中,大家加深了理解,也拉近了心上距离。
工作中的胡希琴
图书馆内大多为公共空间,不具备居住条件。拼装折叠床、行李箱当桌子、系上绳子晾衣服、给卫生间加装淋浴喷头……大家撸起袖子,把一间间会议室、办公室改造为临时生活空间。对胡希琴来说,这些都不算什么。“只是在图书馆这样一个神圣的学习空间进行日常生活,总觉得不太得体,在心态上还有点不适应。”胡希琴笑着说。
搭建馆内临时住宿场地
虽然居住条件艰苦,但是胡希琴总能收获同事和同学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一天清晨,有个女生看到胡希琴在卫生间端着盆洗衣服,得知她是驻校老师时,开口问:“你要不要去我宿舍洗衣服?那里有洗衣机。”天气热了,居家办公的同事为胡希琴网购了几件T恤,晚上还打来电话相互鼓励。
胡希琴说,每当完成了重要的任务,一句来自同事简单的“辛苦了”,会让自己有一种英雄般的感觉。“每一个打来的电话、咨询的问题,我都会认真地解决。尽自己最大努力和诚意去做好本职工作,为北大师生的学术科研尽绵薄之力。”
眼下,张蔚正在为课程期末考试工作做准备;尚鹏杰正在准备给教师培训使用考试系统;范雪松接到任务,正在筹备今年北京市高考语文科目在线阅卷的系统保障工作;胡希琴正忙着筹办图书馆毕业季活动……为迎接疫情阴霾散去的那一天,为与学生、与同事、与家人重逢的那一刻,他们在各自岗位上,继续为守护燕园、服务师生而努力付出。
(部分照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