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育作文素材摘抄(推荐9篇)

个人学习 31 0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1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蔡元培先生曾大声疾呼:“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可是,现实生活中,也有一些同学不理解美育,不懂得审美。有的说:“我们学习这样忙,哪有时间欣赏美?”有的说:“考上大学主要靠智育,审美能力的有无是无关紧要的啊!”也有的说:“人无德不立,只要品德好,就能拥有一切。”此外,我们身边还有一些其他不重视美育的现象。

上面的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认识与思考?请以学习委员“小明”的身份为主题班会写一篇“倡议书”。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2篇

1.中华文化浩浩汤汤,先是醉心于蜀绣、《千里江山图》袅袅泛崇光,沉湎于颐和园、故宫,匠心独运,此去经年,种种文化经烈火峥嵘熔铸,“故宫口红”爆红于网络,博物馆文创《粤光宝盒》蛋糕热销……中华文化深蕴博远,又如地下的泉水,汩汩涌动,生生不息。

2.俯仰中华上下五千年,笔墨纸砚、唐诗宋词、京剧昆曲……五千年文明的薪火相传,为华夏儿女留下了灿如星河的宝贵文化财富。柴静说:“文化看上去无形无色,却决定了我们的社会从何处来。往哪里去。”在科技蓬勃发展、时局风云激荡的当今时代,如何让文化更好地延续,让文化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以合适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这是每一个人需要回答的问题。我认为的传承方式应是巧借创新活水,为文化赋能,才能为文化拂去历史尘埃,重新“活”起来。

3.中华文明是柔软的,是坚硬的。它是日月星辰,挥洒光芒而不与萤火争辉。它亦是坚实铁胚,经得起烈火灼烧,千锤百炼,誓死不屈的龙脊柱。中华文明的韧性成就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延续至今。中华文明的韧性支撑着这座华夏大厦屹立不倒,在未来强盛之路上破浪前行。

4.“凡益之道,与时偕行”。五千年的`上下求索,中国文化沉淀下来的深厚底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财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将会是一条漫漫长途。吾辈少年需肩挑重任,方可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5.“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纵使新、旧文化多有龃龉,但同学们请记住,无论如何,只要我们坚定文化传承的初心,以文化创新为旨归,一路乘风破浪,中华文化必将风光旖旎一片!

6.吾辈青年当传承文化,引领征程,切莫让传统文化渐渐远去,切莫让文明_逐渐暗淡。云海苍苍,江水泱泱,文化之风,山高水长。

7.中华民族之文化,生生不息,源远流长,历久弥新,此乃家喻户晓之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深远人文之精神,展现中华儿女之气质,具有深厚历史之积淀。

8.从卧薪尝胆到闻鸡起舞,从替父从军到精忠报国,从唐诗汉赋到宋词元曲。_曾言:“锦绣河山收拾好,万民尽作主人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穿梭于时光长河,新时代的它依旧散发着富有的魅力,国家之复兴,民族之富强,离不开传统文化之滋养。它如精神图腾,始终与民族发生产生着共鸣。

9.秉传承之力,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传承。“嫦娥号”飞天,“玉兔”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墨子”量子通信,大兴国际机场“凤凰展翅”等等,此种种中国之伟业,正是科技创新秉承文化传承之作,使中华文化为世界所认识,不断砥砺前行。

10.过去的一年是重大的一年,我们始终在路上,始终践行着先人之智慧,奋力前行。正如网红李子柒,虽粉丝千万,但也不忘中华文化根底,用创新性的现代直播技术,把中华美食文化传播世界各地。透过她的视频,可知其植根于内心的中华文化底蕴。故曰:秉传承之力,是以文化为基础的传承。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3篇

1.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蔡邕《石室神授笔势》

2. 光荣的路是狭窄的,一个人只能前进,不能后退;所以你应该继续在这一条狭路上迈步前进,因为无数竞争的人都在你背后,一个紧随着一个。 —— 莎士比亚

3. 生活的全部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在于不断地增加更多的知识。 —— 左拉

4. 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弘一大师

5. 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 ——雨 果

6.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松年《颐园画论》

7. 无中不能生有,无缝的石头流不出水来。谁不能燃烧,就只有冒烟--这是定理。生活的烈火万岁! —— 奥斯特洛夫斯基

8.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不顺心的时候暂且容忍: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就会到来。 —— 普希金

9.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的才华,而不在他的衣饰。——雨果

10. 一个能思想的人,才真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 —— 巴尔扎克

11. 患难困苦,是磨炼人格之最高学校。 ——梁启超

12. 如果习惯于说空话,最可敬的人也会失掉尊严。——格言

13. 不须犯一口说,不须着一意念,只凭真真诚诚行将去,久则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吕坤

14. 为了在生活中努力发挥自己的作用,热爱人生吧! —— 罗丹

15.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_

16.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王妤

17. 挥毫落笔如云烟。——杜甫

18. 真话说一半常是弥天大谎。——_

19. 伟大人格的素质,重要的是一个诚字。——鲁迅

20. 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马克思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4篇

1. 在他握有意志的完全自由去行动时,他才能对他的这些行为负完全责任。——马克思

2. 责任感与机遇成正比。——威尔逊

3. 有良知的人有责任心和事业心。——苏霍姆林斯基

4. 真正的管理者必须有不推卸责任的精神。——佚名

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6. 尽管责任有时使人厌烦,但不履行责任,只能是懦夫,不折不扣的废物。——刘易斯

7. 每个人都被生命询问,而他只有用自己的生命才能回答此问题;只有以“负责”来答复生命。因此,“能够负责”是人类存在最重要的本质。——维克多·费兰克

8. 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这样的信心:人所能负的责任,我必能负;人所不能负的责任,我亦能负。如此,你才能磨炼自己,求得更高的知识而进入更高的境界。——林肯

9.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10. 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马克思

11. 自由不在于在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说,“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_

12. 自由的第一个意义就是担负自己的责任。——阿来

13. 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的乐趣。——梁启超

14. 生命跟时代的崇高责任联系在一起就会永垂不朽。——车尔尼雪夫斯基

15.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5篇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在莫扎特幼年时期,父亲就对他进行了严格的、有目的的训练,最终将他培养成为著名音乐家。

材料二:美育专家戴亚楠说:“让孩子接受美育,不一定要让孩子成为舞台上的表演者,也可以做台下的欣赏者。”

材料三:“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钱学森说:“艺术修养对我的科研工作很重要,它开拓了科学的创新思维。”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美育的目的”的看法。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由三则材料组成。共同点是都涉及了“美育”的问题,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审美教育”“审美观和美学素养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人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狭义的美育,专指“艺术教育”。题目指向为“美育的目的”。围绕“美育的目的”这一指向,三则材料体现的内容如下:

材料一是说经过严格有目的的美育训练,可使人成为具备精湛艺术专业水平的表演者,说明美育和训练的关系,体现美育在技能方面的作用;

材料二意在说明让孩子接受美育的目的,并非一定成为表演者,成为艺术家,也可以是成为具备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欣赏者,最终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体现美育目的的多元化;

材料三指出美育的素养对科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可以影响人在其他领域的思维创新能力,体现美育目的的综合性。

行文构思时,采用总分总式结构,以“美育的目的在于提升综合素养”为中心,然后从美育和训练的关系、美育目的的多元化和美育目的的综合性三个层次展开论述,在论证过程中可以结合当今对美育的认识误区,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正确的美育观和错误的美育观进行对比,列现象,挖根源,指出危害,然后重申美育的目的在于以人为本,提升综合素养和能力。最后倡导大家正确认识美育,形成正确的美育观,通过美育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享受更美好的人生体验。

【立意】

1.美育的目的在于使人具备精湛的技艺和提升综合素养。

2.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审美情趣,不能过于功利与狭隘。

3.美育既可以培养表演者,也可以培养欣赏者。

4.美育的目的是普及艺术修养与开拓思维品质。

5.美育的终极目的是提升个人的综合素养。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6篇

要成就事业,必须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这是众周知的,只是真正能这样做的人并不太多。物欲的勾诱,功利的驱使,游乐的招引,你抵挡得住么?数载苦索,十年寒窗,乃至一生埋下头去,你承受得住么?一些人退却了,只得半途而废。一些人气馁了,只得前功尽弃。一些人一曝十寒,只得一事无成。只有持恒者迈着坚定不移的步伐义无反顾,终于沐浴到胜利的光辉。

可以这样说,持之以恒是一个人意志的考验,而且是对一个人的品格测检。在它面前,一切伪作浮饰的东西都将原形毕露,经过它筛选的应该是物华人杰。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吧,如果你不甘于平庸的话!

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

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王充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班固

绳可锯木断,水可滴石穿。苦干加巧干,坚持持久战。——郭沫若

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矗。——柏拉图

成大事不在力量大小,而在于能坚持多久。——塞·约翰生

只有恒心可以使你达到目的,只有博学可以使你明辨世事。——席勒全部秘决只有两句话:不屈不挠,坚持到底。——陀思妥耶夫斯基

耐心和恒心总会得到报酬的。——爱因斯坦

只要持之以恒,知识丰富了,终能发现其奥秘。——_宁

做学问要花工夫,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吴玉章

伟大的人做事决不半途而废。——维特兰

涓滴之水终可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贝多芬

一个人如果做事没有恒心,他是任何事也做不成功的。——牛顿

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汉族谚语成功之因,在于不屈不挠。——荷兰俗语

孟子论“持之以恒”。

最令人感佩的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孟子曾作过一个比喻:“有为者譬若掘井。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孟子·尽心上》)他说,学习就好比挖井,必须持续不断地努力才能见效。如果挖井挖下几丈不见水就放弃,那就只能是一口废井。持之以恒,是学习意志和持久力的表现,是学习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条件。

陶渊明论“持之以恒”。

一个读书少年向陶渊明求教。陶渊明带他来到田边,指着尺把高的稻禾问:“你仔细瞧瞧,它现在是否在长高呢?”少年蹲下目不转睛地盯着禾苗,看了半天,说:“没见长埃”陶渊明反问:“真的没见长吗?那么,春天的`秧苗又是怎样变成尺把高的呢?”少年不解地摇头,

陶渊明开导说:“其实这禾苗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只是我们没学察到。读书学习也是这样。知识的增长是一点一滴积累的,有时自己都觉察不到。但只要勤学不辍,持之以恒,就会由知之不多变为知之甚多。所以,有人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接着,陶渊明又指着一块大磨石问:“你看那磨石,为什么会出现像马鞍一样凹面呢?”少年答:“那是磨损的。”“那你可曾见到,它是哪一天被磨损成这样的呢?”少年说:“不曾见过。”陶渊明又进一不诱导说:“这是农夫们天天在它上面磨刀、磨镰、磨锄,久而久之,磨损而成。由此可见,‘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间断,所学知识就会不知不学地慢慢忘掉。”循循善诱的开导,使少年悟到了为学必须“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

名人的“每日”。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每日黎明即起,坚持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六时的“科学知识讲座”;

著名画家黄宾虹生前每晚必画,一次可画8张;

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每天观察天气,记录气象日记;

_在国外流亡时期,经济十分困难,但他省钱买书,每日必读,他说:“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俄国大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每天必写,1862年,他被沙皇政府关进牢房,在那里的778天,克服了重重困难,坚持写出了举世闻名的长篇小说《怎么办》等一系列作品。

成功的“铁律”。

马克思写《资本论》花了40年。达尔文写《物种起源》花了20年。

哥白尼写《天体运行论》花了36年。摩尔根写《古代社会》花了40年。

歌德写《浮士德》花了60年。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花了37年。

司马迁写《史记》花了15年。左思写《三都赋》花了10年。

李时珍写《本草纲目》花了27年。曹雪芹写《红楼梦》花了10年。

徐霞客写《徐霞客游记》花了34年。

从以上几个数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要成就一项事业,需要持久的恒心。所以,巴尔扎克说:“持续不断的劳动是人生的铁律,也是艺术的铁律。”

成功在于持恒。

音乐家冼星海,练奏乐谱缺少钢琴,就用碗、碟、盆、罐作为替代,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苦练,终于孕育出了振奋人心的、史诗般的歌曲——《黄河大合唱》。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7篇

独立思考能力是科学研究和创造发明的一项必备才能。在历史上任何一个较重要的科学上的创造和发明都是和创造发明者的独立地深入地看问题的方法分不开的。——华罗庚,数学家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美国物理学家

思想家帮助人们进行思维,因为他们给别人定下了思维的方式。没有哪一个人能闭门独自写作或思维,思维是无形的,但是为了创造出有形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东西,就有必要将思想表达出来。——哈伯德,美国幽默家

懒于思索,不愿意钻研和深入理解,自满或满足于微不足道的知识,都是智力贫乏的原因。这种贫乏用一个词来称呼,就是“愚蠢”。——高尔基,前苏联作家

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布莱希特

真知灼见,首先来自多思善疑。——洛克威尔

把时间用在思考上是最能节省时间的事情。——卡曾斯

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柏拉图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爱迪生

思维世界的发展,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惊奇的不断摆脱。——爱因斯坦

疑惑随着知识而增长。——歌德

伟大不只在事业上惊天动地,他时常不声不响地深思熟虑。——克雷洛夫

和自己的心进行斗争是很难堪的,但这种胜利则标志着这是深思熟虑的人。——德谟克利特

在艺术创作中,第一个意念最佳;在其它的事情上,反复思考的结果最好。——布莱克

人应当相信,不了解的东西总是可以了解的,否则他就不会再去思考。——歌德

思考者巴金,用他的笔和他的声音,贡献出了由血与泪凝聚、由心与思锤炼而成的真知灼见。

毋庸讳言,作为作家的巴金,在人生的前期,已经完成了辉煌的文学创作,“激流三部曲”以及《憩园》、《寒夜》等作品,使巴金垂名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殿堂。巴金的后半生,作家的身份虽然愈加显著,而其思考者的角色却愈加明晰。历史给予巴金长寿的人生,使他可以身历时代变迁之波澜和奇诡,品味个人命运之艰辛和微渺,进而思考,并著之竹帛,流布四方,为读者所知,启读者之思。

思考者,首先必须是一个独立的人,进而必须拥有独立思考的权利,才可以展开独立之思考。巴金曾经说过:“有些人自己不习惯‘独立思考’,也不习惯别人‘独立思考’,他们把自己装在套子里。”一方面,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就是冲破“套子”的人,既冲破别人所设的诸多套子和禁忌,也冲破自己已有思想的樊篱。另一方面,作为思考者的巴金,在思考的过程中,愈加清晰地认识到独立思考之于人,就像面孔和空气之于人,既是维系一个人存在的精神基础,也是人之基本权利。这其中,支撑着思考者的,不是“勇气”和“良知”等易于被摧垮的道德评判,而是对人之生命的尊重。若无独立思考,人如何证明自己的存在,人如何成为人而异于鹦鹉或木偶?

思考者巴金,在年老力衰之暮年,以饱经忧患之身躯,与生命的自然衰竭赛跑,勤力著述,把自己的思考所得贡献给民众。巴金的思考所得,概括起来就是一句众人皆知的常识:“讲真话。”巴金自述:“所谓的讲真话不过是把心交给读者,讲自己心里的话,讲自己相信的话,讲自己思考过的话。”这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在真话被讲出之前,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情况下,由于丧失了独立思考的环境、绵密思考的能力,或者迫于压力,或者寐于潮流,说话的人会把“自己心里的话”、“自己相信的话”都当成真话。思考者巴金告诉我们,“真话”不仅是心之所感、身之所信所行,而且必须经过独立思考的锤炼,才能够说出来并成其为真。

“讲真话”是一句素朴的话,这句话因为巴金的讲述而被中国当代的思想史所记录并广为人知。历史赋予了巴金“讲真话”的机会和能力。在漫长人生的后半生,巴金不仅经历了历史和“真话”的变迁,以厚厚的《随想录》说出了关于我们的历史和时代的真话,而且说出了自己对真话的思考,这是思考者巴金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

儒家曾经说过每日三省吾身、反求诸己之类的话,说出了思考的表面流程,却淡化了它的艰辛。巴金说:“我在写作中不断探索,在探索中逐渐认识自己。为了认识自己才不得不解剖自己。”思考的过程,包含着探索、认识和解剖——对社会的探索,对自己的解剖和认识。很多情况下,一些所谓的思考者,有着对时代和历史的诸多言之成理的看法,却没有解剖和认识自己的勇气和途径。时代的变迁,由每一个人的行动和思想构成,积小流而成江河,积小隙而溃长堤。在时代面前,个人必须思考自己,解剖自己,认识自己;同时,个人必须承担自己的那一部分,不可轻易地推卸给他人、时代等诸种因素,更不可以时代和外部环境为借口,为自己的懒惰、人云亦云和随大流寻找借口。思考者巴金告诉我们,所谓独立思考,就是借由解剖和认识自己进而建立自己的过程。这个“自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

巴金先生逝世,我们的时代失去了一个思考者。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8篇

蔡元培说:“美育之目的在于陶冶活泼敏锐之性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然而,网络“污文化”在网络媒体的推动下,可谓“甚嚣尘上”,大有代替主流媒体的趋势。这样粗糙怪异的文化不断刷新着国人对美的认知,冲击着青少年尚不成熟的三观,使得中华文化的美好高洁被侵染,让人们不知“何为美”。故此,唯有加大美育的培养灌溉,才能成就个人之福,国家之幸。

加强美育培养是个人之福。_发表时评,大声疾呼:“美育是一种刚需,为美而献身,比为面包而活着更加幸福。”拥有审美能力,就拥有了发现美的眼睛,就能够善于在苦难的生活中找到美,从而制造美,然后让自己即使在地狱中也能笑出声来,在苦难中也能开出花来。正如上海市某儿童画展,一个小朋友的作品上有一个洞,引来了评审们的好奇,“这是不是一幅破损的作品?”小朋友说“这是进入世外桃源的入口。”同样的破损,不同的角度得出不一样的答案,哪种答案更让人有幸福感?结果应该是不言而喻的。由此可见,倘若一个人的心灵和境界没有受到美的熏陶和启示,没有保留住一片审美的心灵的净土,任何美的种子播下,也不会生根发芽,也就不可能具备成就大学问和大事业的胸襟和气象。因此,个人的成绩系于美育培养之上。

加强美育培养是国家之福。中华传统文化中,高山流水是伯牙子期的阳春白雪的音律之美;《兰亭集序》是王羲之的精妙绝伦的书法之美;秦腔梆子是黄土地人民的下里巴人的独特之美。美是一种享受,一种修行,虽说美的种类有千千万万,然美绝不能堕于低俗、下流,美决然不能成为恶俗文化的代名词。“污”文化的流行,折射出的恰恰就是现如今美育培养的缺位,这些低俗的审美观大行其道时,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品德修养,更会在向国外展示形象的时候,拉低国人的素质,抹黑大国形象。冯骥才的感叹:“中华民族的审美,现在是低谷,充满了乱象。”因此,对于美育的培养和灌溉,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唯有加强美育培养,才能使国家形象高大伟岸。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要加强美育培养,必须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做下去。美是一片沃土,只有勤加耕耘、施肥、浇水,才能使这片土壤更加肥沃,才能让美育出更加高尚的品德修养,才能成就个人之福,才能撑起国家之幸。

智育作文素材摘抄 第9篇

“育人”的目的在于有较高的思想道德修养, 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从小就养成自尊、自强、积极进取、诚实守信、宽厚善良、为人正直、助人为乐、孝亲敬长、勤劳节俭、富有责任感的优良美德;从小就成为一个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人。而“成才”的目的在于业务技能的锤炼,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夯实业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增强业务能力,在实践的磨练中,在优胜劣汰的经济大潮中有生存能力,能创造财富。育人与成才到底孰轻孰重呢?_元帅曾经说过:一个空军飞行员,如果开不好飞机,那总不好吧;然而,飞机开得再好,开到敌人那边去了,反过来打自己的国家,那就很糟了。这段话极为深入浅出。它告诉我们,一个人无能,固然不好;无德,就更不好;才高而德缺,是灾难。

教育究竟为了什么?这位二战中_集中营的幸存者提出的问题值得深思。教育不是为了培养科学家、艺术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最重要的是培养人。成人比成才更重要。成人是头等重要的事,人性是教育的精髓和根本。我们教育的使命应该在于“育人”而非“制器”,做人、情感、人性、人格的教育亦即人文德育,应占有优先地位。我们要用美德占据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心灵里播种上高尚人格的种子、人性的种子、博爱的种子。教师教不好学生一门课,影响的可能是学生某个方面的技能;教不会学生做人,没有人性,就有可能毁掉学生的一生,因此,我们要把人性植入孩子的心田。肖川教授说:“我们教师面对的是一群鲜活的生命个体,是一个个对世界充满新奇的心灵,如何把人性中最善良、最美好、最纯真的东西植入孩子的心田, 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凝聚‘人情味’,富有同情心和正义感,是我们教育价值最为完美的体现。”

然而,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却表现出忽视学生人性教育的偏差: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这种“以分为本”取代“以人为本”的情况,只重学生一时的成绩,忽视学生心灵的成长,会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危害。

有人云:“德才兼备是能人,有德无才是庸人,有才无德会害人。”因此,我们的教育要想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才兼备的接班人,就必须以人为本,育人以德为先。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