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文选摘抄(必备7篇)

个人学习 27 0

活页文选摘抄 第1篇

关键词:农村中学;课外阅读;写作

虽说是刚刚参加工作,但在两年多的教学生活中我深刻认识到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问题之严重。学生阅读的内容多限于应考的教辅读物,课外资料非常之少。课外阅读量的严重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课堂内所提的一些问题因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此类知识而无法进行讨论,导致学生很多方面的潜能得不到挖掘。我在本校几个年级中做过一次问卷调查,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89%的学生没读过四大名著,59%的学生没读过一本课外书,每天读报刊、杂志的学生为零,63%从不读报、杂志的同学。

第二,非常渴望阅读课外书的同学仅占38%,而抱无所谓态度的却高达49%,不愿意阅读课外书的也有13%。

第三,家里能提供课外书、并支持课外阅读的都不到15%,不能提供课外书的却达到12%,不支持阅读课外书的更是高达31%。

从以上的调查中不难看出当前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现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正常的状况?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第一,家庭条件的限制。大部分人认为学生只要学好课本内的知识就行,课本以外的书都是“闲书”,读课外书就是不务正业。使孩子只能望“书”兴叹。不买课外书籍,更不用说网络阅读了,学生面对的往往仅仅是教科书,有时就是想读也无书可读。

第二,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虽然现在提倡素质教育,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学习任务依然繁重。在他们看来,阅读小说、杂志等课外书籍,就是在白白浪费研究数理化难题的时间,学习中“唯书本而书本”,“唯成绩而定论”导致了学生课外阅读意识淡漠,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因此,为了考一所好的高中,更多学生宁愿花更多时间在数理化这些短效科目上,将课外阅读放在最后。

第三,学校教学条件有限。对于学校而言,大部分农村中学教育经费不足,学校对图书的投入很少。图书馆藏书量少,种类不多。有的学校虽有部分图书,也时隔久远,内容陈旧;同时,由于缺乏认识,管理不善,学校图书室形同虚设,平时不对外开放,仅在上级检查时作为备查项目,使学生课外阅读成了“空白”,学生的读写能力较弱。这不仅影响了语文教学质量,也影响了其他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

第四,学生自身原因。在教学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对课外读物始终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在小学时就未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生大多数学习时间学习理科题目而忽略阅读。还有许多学生虽然也喜欢读书,可他们在课外阅读上重故事性,轻理论性;重随意性,轻摘记吸收。我经常看到有的同学看写武侠小说、故事会、民间传奇这些倾向娱乐性、故事性的书籍。

当这些问题一次又一次暴露在我们面前时,我们应该意识到:让农村学生学好语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课外阅读的指导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我们新课标一直宣传要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孔子也说过要“因材施教”,因此针对农村教育教学,要走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了以下一些提高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能力的方法。

第一,创造条件,改善环境,树立观念。学校要尽可能的为学生的课外阅读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学生阅读有益的课外书。为学生创造好的阅读环境,培养阅读氛围。经常向家长宣传让孩子多看课外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列出一些刊物名称供家长参考,使每位家长所购买的书能少而精。

第二,开放课堂,培养兴趣、转变观念。向学生说明课外阅读的重要性,在学生心理上引起重视,在课堂上讲授课本知识时,把课外的知识与课本知识联系起来,如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就叙述鲁迅小时“早”的故事,介绍了他一生刚直不阿的高尚品德和不辍笔耕、不懈探索救国之路的革命精神,激起学生对这位伟大的崇敬热爱之情,进而引导他们读《朝花夕拾》、《呐喊》等书,自然而然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向了课外,又进行了思想教育,真可谓一箭双雕。这对扩展学生知识面、培养课外阅读兴趣、转变观念是有很大作用的。

第三,多想办法,解决课外书的来源。建立班级图书角,同学们互相交换阅读,那样课外书的数量就会增加很多。学生也能读到许多别的课外书,也能从一定程度上解决课外书的来源问题。每年报刊征订的时候,教师可筛选一些适合学生订阅的报刊目录推荐给学生,让学生自由选择订阅。也可由教师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品,简短的美文,可打印张贴,让学生抄录,还可由学生轮流互相推荐,可开设美文欣赏课,让学生开展朗读、品味、交流等活动,放大阅读效应,展示阅读成果!

第四,加强指导、提高课外阅读质量。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会事半功倍。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曾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想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x读其中部分章节、片断进行阅读。其次,指导学生做好课外阅读的积累。初中生应学会用摘录或制作卡片等方法积累阅读材料,要写好读书笔记。做读书笔记的方法不拘一格,可以分门别类,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或是索引式的,或是节本式的。做好摘录并作简单的评价,对自己订阅的报纸,也可以作剪贴分类,做成剪报本。最后,指导学生以读带说促写,全面提高语文能力。语文教学强调的是听说读写结合,学生通过课外阅读,博览群书,博闻强记,开阔了视野,积累了。但这还远远不够,阅读积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综合运用,要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使阅读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结合课外阅读,可对学生进行一些语文能力的指导训练。例如,口语交际能力训练、写作能力训练、美文赏析能力训练等等。

活页文选摘抄 第2篇

怎样做读书笔记呢?归纳起来大致有9种:

2.符号法。读者阅读时用各种符号在书上标出内容的要点、疑点等。同志曾阅读过一套线装二十四史,850册每册都有他用圈圈、点点、勾勾、叉叉、单杠、双框等做的标记。一般来说,单线(――),表示特别重要的内容或关键语句。小圆圈(。),画在关键性的词语的下面。斜线(\),标明段内层次。惊叹号(!),表示对精彩语句的欣赏。问号(?),表示对某些观点和某些意思的质疑。有时还可自己创造一些符号,根据需要赋予它某种代表义。这种符号的笔记既是对材料思考、分析、综合的过程,又可为日后复读、翻阅作提示。

3.批注法。读者阅读时在书面的空白处加注有关解释和评语。批注的内容很灵活,可以是对词义的理解,句义的分析,段义的概括,表现手法的说明,也可以是由此及彼的联想……批注记录方便易行,可边读边记,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金瓶梅》、《红楼梦》等名著的点评者毛纶、毛宗岗父子,金圣叹、张竹坡、脂砚斋等人就是采用这种方法在书中批注。

4.纠谬法。读者阅读时,对书中的谬误包括错误的观点和引用不当的材料等用笔记形式改正。如读《新唐书・徐有功传》时,看到书中说:“命系庖厨,何足惜哉”,指出这种说法不恰当,认为历史上的志士仁人“以身殉志,不亦伟乎”!

6.提要法。读者用自己的语言将书和文章的主要内容、观点写下来。方法有二:一是将原文用自己的话缩写下来,此法适用较长篇段和不需要直接引用的资料;二是对于较为艰深的书和文章,将其内容用观点排列的形式记下来,便于掌握全书内容和逻辑结构,也可以把原文的章节标题抄下来,再把每章节的纲目写出来,有时照抄原文,有时自己概括,自己概括的内容,写完后,要与原文查对,看有无片面和遗漏之处。

7.心得法。也就是写读后感,这是一种比较正规的笔记形式。读者把读书的心得写成短小的文章、札记、随笔,既可以巩固和提高阅读效果,又可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它是读者阅读、思考、写作有机结合的产物。如_研究自然辩证法,阅读资料时写了170多篇札记和片断,他逝世后,这些笔记被发表,后来成为自然辩证法的奠基性经典。

活页文选摘抄 第3篇

采蜜本是摘抄本,由于这样的摘取行为很像蜜蜂一点点采蜜,因此得名为采蜜本。摘抄本中素材可随个人爱好的不同而变化,可以摘抄报章、广告、短信、诗句、歌词、乐谱、美文、名篇甚至法律。一般地说,就是摘抄文字用的笔记本。常见于学生的书包当中。由于其多样性和灵活性深受学生、学者们的喜爱,是以流传广泛。古时有人将随想、所见记于树叶之上,这与摘抄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采蜜本:

把阅读中遇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写在笔记本上,就像蜜蜂一点点采蜜一样,虽然辛苦,但很实用,我们把这样的笔记本叫做采蜜本。这样的名字既符合本子的实用意义,又有童真可爱味。多用于小学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中。读书笔记指读书时为了把自己的读书心得记录下来或为了把文中的精彩部分整理出来而做的笔记。

活页文选摘抄 第4篇

关键词: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方法;阅读评价

我们知道,课外阅读能让学生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开阔视野等。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学生没有时间读、不知道读什么书、不知道如何读等,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忙于教学和班级管理事务等,无瑕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导致小学生阅读漫无目的,课外阅读成了可有可无的“摆设”。这势必会让小学语文教学水平大打折扣。那么,怎样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呢?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课外阅读指导体会。

一、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笔者认为,激发和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是关键。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古今中外因读书而成功的名人及名言,为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感知读书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利用多媒体资源向学生推荐优秀的阅读书目,特别是要呈现作品的故事梗概、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作品的文学成就等要素,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学作品,以此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为进一步走进阅读,做好心理准备。其次,语文学习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及时进行拓展延伸,促使学生去阅读。教材中的许多课文都选材于名篇名著的一个章节,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过程中,我能积极地进行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读整本书。如,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之后,可以向学生推荐读《朝花夕拾》;学习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后,我会向学生推荐读课外读一读《史记》。当然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策略还有许多,只要教师能积极发掘,用心去培养和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和阅读自信心,相信学生会喜欢上课外阅读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质量。让学生感觉到读书是人生的一大乐事,认识到没有阅读的人生是平庸的、不健全的人生,因为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进行对话。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切记不能单调,要让学生读大量的书,读多种多样的书。要指导学生首先做到阅读面要“广”,要从不同类型的书籍中汲取营养,开拓自己的知识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其次要增大阅读“量”,俗话说得好“开卷有益”,读书总是多多益善。没有一定的阅读量作为保障,学生的语文素养根基必然不牢。

三、明确阅读目标和任务

课标对各学段的阅读任务都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要求。这就要求学生在选择好阅读书籍后,要带着一定的任务去读书,不能仅仅停留在阅读消遣这一“语表层面”,要根据不同体裁的作品特点,去达成自己的阅读目标。如,读完一本书,要让学生读后能用简洁的言语去概括作品的的主要内容,能向同伴讲述自己的阅读体会和感悟,能对作品中的人物、情节、情境等做简单的评判,以此内化作品语言。这样,每读完一本书就达成一个目标或完成一项预定的阅读任务,如能长期坚持,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就会潜移默化地逐渐形成。

四、让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

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比阅读更多的书籍更重要。

1.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精读”和“略读”的方法去读书

对于一些重要的文章和书籍要鼓励学生去“精读”,即反复地读,做到熟读精思;但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还应该指导学生学会“略读”。当然精读和略读也不是完全割裂开的,有时它们也是一个不可分割整体,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地运用这两种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四大名著”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精华,指导学生阅读“四大名著”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然而受学生阅读水平的限制,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为了激发学生阅读四大名著的兴趣,在课外阅读时间,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去展示作品,采取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去赏析品味作品。由于教师能较好地引领,加之阅读方法得当,学生会渐渐喜欢上四大名著的阅读。

2.指导学生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主要指导他们养成以下做记录的方法。

(1)做摘抄

我让每位学生准备一本精致的摘抄本,指导他们进行个性化的摘抄设计。同时,我还在班级定期举行摘抄展览,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促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加批注

加批注是学生创造性阅读的形式之一,有助于良好阅读品质的形成。在进行课外阅读时,我常常要求学生把自己感受深刻的地方,在旁边写上自己的体会,定期和同学交流分享。

(3)画记号

在读书的时候,我让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地方进行圈画,隔一段时间让他们再重读一遍画记号的地方,以此巩固记忆。

五、及时进行交流反馈,检查阅读效果

活页文选摘抄 第5篇

关键词:激发;初中生;课外阅读;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一书中指出,

“让学生在图书世界里生活,这是当今学校一个重要的教育问题。”他还说:“我把人类宝库中最优秀的图书给自己的学生们读。”可见,阅读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有着多么重要的地位。对中小学生课外名著阅读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7~9年级的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堪忧,一项调查显示:有阅读课外书习惯的同学占,无聊时才看课外书的同学占,极少阅读课外书的同学占。而且这里的课外书还包括一些不值得阅读的卡通漫画、言情小说、网络小说等书籍,由此可见,真正有文学阅读习惯的初中生确实太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不容乐观。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呢?近些年,笔者就如何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做了如下尝试。

一、以课内文章为基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借助课文,以点带面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就必须具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意识,具有整合包括教科书在内的语文教育资源的能力,从而不断地走向大语文课堂,走向较为开放的语文教学境界。

比如教学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文中讲到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我随即一转,问道,大家想不想了解一下这个讲故事的长妈妈的故事?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在讲完看社戏这个情节时,我又适时地问学生,在鲁迅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除了去看戏,还有没有其他的好玩的事情了呢?大家去《朝花夕拾》中找答案,看看谁了解得最多!课后,很快掀起了课外阅读《朝花夕拾》的热潮。

2.结合节选,抛砖引玉

叶圣陶曾经说过,课外阅读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在7~9

年级的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每册书均有一部名著入选,比如《汤姆索亚历险记》《西游记》《水浒传》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书中仅节选其中的一两个篇章,不可能全部放入教材中。为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的进度,挖掘兴趣点,适时向学生推荐这些相关的名著。

比如讲到书中《西游记》的节选部分——孙悟空两调芭蕉扇时,我课前给学生几个问题:①铁扇公主为什么那么恨孙悟空?

②孙悟空为什么称铁扇公主为嫂嫂?③孙悟空最后怎么借到芭蕉扇的,是靠他自己吗?这些问题节选部分或有(但不详细)或没有,需要学生去名著中找答案。课堂上让找到答案的同学给大家讲解,其他同学看他讲得对不对,并进行补充。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会自觉地去阅读《西游记》。其他的名著阅读也可以这样安排。

二、以营造班级阅读为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地方,良好的班级阅读氛围对学生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受熏陶,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班级中浓浓的书香氛围毫无疑问会对每一位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产生很强的感染激发作用。我在自己的班级,一般都会从以下几方面去营造阅读的氛围。

1.精美的图书柜

在我们教室的后面,有一个由我们学校统一订制的精美的图书柜,图书柜的上面两层排满了文学、地理、科技以及历史等各类图书,下面挂着一排报纸或摆着一些杂志。《环球时报》《苏州日报》《扬子晚报》《读者》《青年文摘》《小说月报》等读物。这里是一个小型的班级图书馆。由大家统一负责整理、更新,课间饭后,图书柜的读者很多,大家边读边交流。原来那些不爱看书的学生也渐渐地成了图书柜的常客。

2.办公室读物角

如果教室里的图书不够用,还可以到我的办公室里来选。在我的办公桌后面,还有一张桌子,专供摆放一些优秀书籍。这些书籍大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还有一些是我家里的藏书。我把这些书都编了号供大家借阅,并制订了阅读细则,比如爱护书籍、及时归还等就是其中内容。

3.阅览室阅读课

我们学校每周有课外阅读课,我经常带着学生到学校阅览室去阅读,这里整洁明亮,图书种类繁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爱读的书籍。在这里,大家安静地享受着这里的资源和环境,是个不错的阅读之地。

三、以开展系列活动为辅助,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为了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经常在班上开展一些读书比赛活动,让学生在快乐中阅读,在阅读中快乐成长。

1.开展课前演讲

每次上课前5分钟,我们都邀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演讲,内容不限,可以播报一则新闻,可以评说见到的一种现象,还可以向大家推荐一本好书,讲明理由。其他同学从姿态、语速和内容等方面为其打分,差不多一个月一轮(我们的班级大都二十几个人),分数前面的十个人会得到一个小惊喜(小礼物)。当然,有些人有扭捏之态,不愿张口,我们平时就多鼓励他们,还为其设了个进步奖。

2.举办故事演讲比赛

初中生大都喜欢听故事,也很喜欢讲故事。为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我们每个学期都会在班上举办一次讲故事比赛或演讲赛,让班级同学做评委来打分。这种竞赛方式,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而且大大激发了学生课外进行广泛阅读的兴趣。

3.摘抄评比

积累是学生课外阅读的首要任务。“不动笔墨不读书。”在课外阅读的积累过程中,我引导学生要做的摘抄,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摘抄本,摘抄一些优美的有哲理性的语句,还可以在所摘语句的下面写写自己的心得体会,或从修辞的角度加以鉴赏,这也是对自己阅读的整理巩固。我会不定期检查摘抄,评出一些优秀摘抄,并把它们复印下来,张贴在教室后面的语文园地里,以供大家品味、欣赏。如此一来,学生们为了自己的摘抄能上墙,更加积极阅读、摘抄。摘抄评比无疑是对名著阅读的一个有效的检查方法。

活页文选摘抄 第6篇

哪里抄袭了我的文章

1.搜索引擎大法

2.做网站者应该这么搜

如果你是一个网站、论坛或者博客的所有者,其实完全可以不必自行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你只要访问CopySpace网站(省略),输入自己需要查找文章的网址,就让它去决定是否有抄袭的地方吧(如图2)。

3.抄袭自动报警

其也许,我们应该更偷懒一些,登录“Google快讯”网站(省略/alerts),输入你的文章的关键句,谷歌就会每天关注相关的内容。发现有抄袭者,马上给你的谷歌账号发邮件通知(或者指定的邮箱),够智能了吧(如图3)!

对于那种摘抄了我的文章,但仍保留了原来的署名,有的甚至会将引用的地方写出来的抄袭者,我一般是不会介意的,毕竟知识是共享的,而且他们帮我做了免费宣传!

谁抄袭了我的文章

知道了抄袭自己文章所在地,接下来当然还要找出来抄袭人。操作起来一般比较简单,如果是网站,就从他们网站的“关于”中寻找,如果是论坛,也可以发帖交涉。

如果实在找不到抄袭者,我们还可以把抄袭者的网页发到其他人气比较旺盛的地方,声讨他们,也许你还会碰到热心的朋友帮你找出到底他是谁,看看“_”的威力……

小知识knowledge

_

2008年5月21日,在国外最大的视频网站YouToBe上出现了一个视频。视频中的女子身处网吧,用很是轻蔑的口气大谈对四川地震和灾区难民的看法,肮脏的字眼从她口中不断涌出。原来,国人为了哀悼四川灾区地震和受难的难民的网站不用颜色的举动,电视里的大量报道,甚至最后的哀悼日让她不能玩游戏,这些都成了她抱怨的理由。

于是,一个“号召13亿人一起动手把她找出来”的“搜索令”在网上迅速传开。网友通过其上网的IP地址,找到上网的具体地点,随后,QQ号和QQ空间被找到,里面存储的相关资料,包括年龄、血型、居住地被公开,随着QQ密码被网友攻破,其同事的QQ号也被查出……。这就是典型的“_”,通过人找人,人文人的网络社区活动来寻找当事方。

如今,不少大型网站都提供了“_”服务,比如Google的“_”( 省略/intl/zh-CN/renrou),百度的“百度知道”(zhidao.省略/),雅虎的知识堂(省略.省略/)等。

惩罚抄袭

既然找到了是谁抄袭了自己的文章,当然要让他受点小小的惩罚才好。

1.检举他

活页文选摘抄 第7篇

[关键词]引导 山区中学生 名著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读名著是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可以从中获得很多有益的启示。正如所说:读《三国演义》,可以领略到诸葛亮口战群儒的风采;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读《西游记》能学习孙悟空的疾恶如仇……许多名著内容丰富,结构巧妙,情节精彩,主题深刻,是文学之精华。因此我认为:教师如能引导学生到名著里遨游,让名著知识伴随学生,定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增长见识,活跃思维,陶冶情操,发展能力。可在经济落后,条件较差的山区中学,老师应怎样引导好山区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呢?这是重要而又难执行的任务。下面,谈谈我在此方面探索出的一点思考与方法。

一、根据现状要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1.山区中学生名著阅读的现状

目前山区中学生在名著阅读中存在令人忧虑的现象。主要表现为:⑴教学资源缺乏,不能满足学生阅读的需求。经调查,学生除了作文选之外,其他书少得可怜,有的甚至一本都没有。多数学生的父母长期外出大工,无法直接对孩子的学习、生活进行指导。山区镇连一家正规的书店都没有,就是想买书、租书,也没地方。⑵很多家长和部分教师只热衷于教科书,只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课外名著阅读教育或不允许学生阅读课外书籍;⑶缺乏兴趣。大多数学生喜欢听流行歌曲、看动画片、看球赛或电视剧。而对名著却不感兴趣,不想看。⑷缺乏引导,名著难以理解,特别是半懂不懂的文言文名著和外国名著,许多青少年无所适从。

因此,对于山区中学生的课外阅读问题,我们在高度重视之余更应明确:应当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加以正确引导,通过有效途径,来开辟学生学习的新天地,开拓学习知识的新领域。

2.利用一切资源,创建阅读名著条件

⑴是以学校的图书室为主要阵地,鼓励学生到读书室借名著来阅读;⑵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找或借,凑几十本书。学生就可以有书可读了;⑶利用上网查看。个别同学家有电脑的,并提醒学生上健康的网站如:教育服务网等;⑷争取家长的支持。与家长联系,如:用至家长信,让家长了解阅读名著的好处,赢得家长的支持,尽量为子女提供名著书籍与阅读时间。

二、培养兴趣,使名著阅读成为学生的强烈愿望

“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要让学生乐于读,自愿读,把名著阅读作为自己学习、生活的需要,才能使其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

1.教师和同学推荐名著的好片断读给大家听,或选取一些合乎学生心理特点的影片看,如《真假美猴王》、《醉打蒋门神》等。让大家去感受其中的情节。创造机会让同学们自己把喜欢的名著阅读材料向同学们介绍。这样做有利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还可起到促进大家多读书,发挥读好书的作用,形成榜样和竞争的力量的氛围。

2.为了鼓励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运用歇后语、名言警句、人物介绍和名著知识竞赛等。形成学生学习强烈的心理动机,从而引发学生阅读名著兴趣。

3.开展名著阅读比赛和成果展览。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外阅读评比表”,一月进行一次小结,一学期进行总结,看谁读得多,看哪个小组读得多,并做到持之以恒。可以借用活动课等时间,让学生通过朗读、背诵、知识竞赛、讲故事、谈读后感、讲与课文相关的知识等形式汇报阅读的成果,以检验大家的阅读效果。这样,既可检查学生名著阅读的效果,也可激发学生名著阅读的热情,又能让学生主动、自觉的阅读名著。

三、指导学生阅读名著的方法

1.轻松读得,富有实效。培根在《论求知》中说过,有的书只要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其中梗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我们也可对名著阅读的方法大体分为两种,即略读和精读。略读,就是简略地读,涉猎性地读。要引导学生学会通过看目录、读故事梗概和抓其中片断读等方法来了解图书、文章的大意,力求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有用的信息。则要采用精读的方法。精读,可以理解为积累性的阅读或探究性的阅读,更注重内容的内化和运用。精读时应引导学生采用品读、背诵、摘录、等方法促进对精读内容的理解、积累乃至运用。精读和略读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精读往往建立在略读的基础之上。如《朝花夕拾》一本书,常常是先浏览一番其中的十篇作品,通过逐步了解、感知才会发现其中是否有值得精读的内容。比如当读到某段话对自己人生有很大启迪时,就可以细细品读,深入感悟;如果读到描写百草园景物的十分优美的语句,对自己习作有帮助,不妨把它摘录下来,背一背。这样,略读和精读有机结合起来,既能保证有较大的阅读量,又能确保阅读的效果。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