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作文素材大全 第1篇
万点花影红,缀在翠屏中,一朵石榴花如朝霞般明丽耀眼,悄悄地点燃了夏日炫目的色彩。一百多年前的夏日,有一个少女坐在石榴花下的长椅上,遐想美好。她就是林徽因。
她,出身名家,高贵出身,集才情和才华颜值于一身,也知道勤奋刻苦才是后天成功的宝藏,从小便饱读诗书,随家人游览各地。如石榴花般的她也许心中早已装下一个大梦想,只是如此平凡的一个梦想“嫁个好夫君,做出一番成就”。于是,她在人生路上出发了,漫步着,缕缕沁人心脾的石榴花沿着这条路绽放着,她如愿考入了美国的那所大学。谁能不被这样风情满满、才华横溢的女子所吸引呢?梁启超的公子梁思成就被她的一颦一笑所吸引住了。他们在校园中邂逅了,对于林徽因来说,她是幸福的。民国才女林徽因就这样嫁给了梁思成。他们俩都学的是建筑学业。当时,在美国,没有多少女子能上的了大学,更没有哪个女子敢来建筑学院学习。当满是外国人的大学中,就有一个这样一位神奇多才的奇女子。她安静地坐在学校图书馆读书,专业总是这样一个中国人拿第一。她展现着石榴花最动人的风情。回国是每个留学子迫切的愿望,徽因与丈夫回了国,国内发生了大变动,林徽因与丈夫也是满满爱国心。当许多中华民族的古建筑、文物受到迫害时,她站出来了,给领导人写信,留下国家的.财富。她设计了许多著名的建筑物,当男子往施工地考察时,有这样一位才女,她每设计完一个建筑便来到原地勘察,进一步设计方案。天安门前两个高大的华表便是她所设计的。龙带给人们吉祥与如意,环绕在精美绝伦的柱子上,大理石雕刻得栩栩如生,仿佛龙腾欲舞。无数人欣赏着她,如徐志摩这样一位诗人,他欣赏着徽因的才情与诗作。林徽因所相遇的是她所有的成就与杰作,在民国的历史下挥洒下不可多得的一笔浓墨重彩。石榴花怒放,芳香四溢,泛着光亮,灿烂火红,她,这样的一位伟大才女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数不胜数。揉碎的阳光下,石榴花那般的女子迸发出了历史上浓厚的色彩,我因你而自豪,你是我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作文素材大全 第2篇
这是一部相对其他粗制滥造的记录片不知要强几倍的电视记录片。虽然已是八集,但对我还觉得远远不过瘾。最初知道林徽因,是先读到徐志摩的诗:“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他对林的爱恋,促使我想去了解林徽因。不过那也只是一张张美丽清秀的照片,以及不凡的家世。这种平面的认识不足以引起我对她有强烈的探究欲。然而,这部纪录片,着实触动了我的心灵,当然不只是林徽因,还有梁思成。影片多层次多角度地介绍了林徽因梁思成。林徽因,一位非凡的女性。从小接受西方自由民主教育。得力于她那远见卓识的父亲。这使我感叹:每个孩子的前途会有着那么大的偏差万别。这与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有着脱不了的干系。反观当下,家长依然面临着孩子们的教育问题,一百年前的林长民就能以超前的思想来引导教育自己的女儿,这不能不使人钦佩、汗颜啊!
林徽因,一个多情而富有思想的才女。在赴美留学期间,她首选的专业是建筑学。由于当时建筑学不招收女生,而选择了美术系。然而,最终,林不但完成自身的专业还尽可能多的选修了建筑学科目,并做了建筑学的助教。这表明,她功课不仅优秀而且极富主见。尤为令我感动的是当时的美国记者采访时,她所说的那段话:等我回到中国,我要带回什么是东西方碰撞的真正含义。令人沮丧的是,在所谓的:“和世界接轨”的口号下,我们自己国家独特的原创艺术正在被践踏,应该有一场运动,去向中国人展示西方人在艺术、文学、音乐戏剧上的成就。但是,绝不是要以此去取代我们自己的东西······在中国,一个女孩的价值最多体现在家庭中,我崇敬这里的民主精神。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绝大多数的.女孩甚至男孩不可能有这样的思想才情。这是林父的功劳。当然,当时的中国人能吃饱肚子还成问题,更何况言其他。但,其父的教育理念搁至当今,仍不是一般人所能企及的:“做一个天才女儿的父亲,不是容易享的福。你得放低你天伦的辈份,先做到友谊的了解。”林与梁生有一儿一女。对待他们的教育,影片中似乎没有涉及。但我却从中发现领悟了一二。
同样在美留学学习建筑的梁思成,在给父亲的信中抱怨说,这样终日的伏案绘图而担心最终成为一个只知绘图的匠人。而梁父的回复又一次的令我敬佩,令我学习:你有这样的想法说明你有很大进步,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凡是学校所教所学不外规矩方面。若巧则要离了学校方能发现。这与林长民对待女儿的教育如出一辙。看到这,我心升敬意!忘记了朋友的原话,大意是:凡是屁股坐在凳子上而得到的都不是真学问。
林徽因作文素材大全 第3篇
最近这一段时间特别钟爱于近代的那一批才女。三毛的自由;张爱玲的忧郁;萧红的流离……看过许多有关她们的传记和文字后,引用石白的一句话“明白了原来女性是可以这样活的,原来生命是可以这样张扬的。”
许是同一天的生日,所以在心底就拉近了距离的原因吧。最喜欢的是林徽因,比起张爱玲、萧红她们,林徽因似乎更为全面一些,人生际遇也更幸运。
第一次见到林徽因的照片,就觉得有一种诗意深深地透出,穿过一个世纪的光阴,就立在了眼前,然后看到了她的文字,便觉得眼前人有了灵魂了。
林徽因留下的'文字并不多,大多数是诗,不像张爱玲有那样多令人称赞的小说,但仅从这短短的诗和仅有的几段文字中林徽因的灵魂和个性便深深地凸现出来,很喜欢这样一段文字:
“凝望着幽黯的站台,默默地回忆许多不连续的过往残片,直到生和死间居然幻成一片模糊,人生和火车似的蜿蜒一串疑问在苍茫间奔驰……如果那个时候我的眼泪曾不自主的溢出睫外,我知道你会原谅我的。”
这是林徽因路过徐志摩的家乡时留下的,当初看的时候,就突然被感动,一下子明白她很多……毕竟,在徐志摩的生命突然的从高空陨落的时刻,在他坟头献上一个白色的小小的花圈的是林徽因……
看她的散文《一片阳光》的时候有很恬淡的感觉,因水珠(即水痘)这样一个诗意的名字而骄傲于自己得了病的人并不多见,兴许这就是最自然的林徽因吧,有着孩童的天真和才情的诗意。我不敢再妄自评论,最后只能象众人那样的概括:“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林徽因作文素材大全 第4篇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林徽因
时光微凉,那一场远去的往事被春水浸泡,秋风吹拂,早已洗净铅华,清绝明净。小院里润湿的青苔上,一柄泛黄的油纸伞,遮住了低过屋檐的光阴。谁还记得,曾有个女子,在这个季节,悠悠走过人间四月天。
她就是林徽因,那个让徐志摩爱了一辈子,让梁思成宠了一辈子,让金岳霖记挂了一辈子,以及让世界所有男子期盼一辈子的女子。
那年四月,林家大院的一声啼哭,让所有人绽开了笑脸,林徽因诞生。祖父欣喜的看着她,郑重的为她取名: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从此以后这个诗意的名字被历史永远的记住。
林徽因六岁来到北京,进入京师学堂读书,十二岁全家迁往天津,林徽因独身一人留在北京读书。十三岁,林徽因初见梁思成,十五岁,林徽因随父亲来到英国,在康桥见到了徐志摩,十六岁,她毅然回国,与梁思成成为当时的佳人才子。十八岁,她与梁思成在温哥华完婚,从此开始了浪漫的人生之旅。
她跟随梁思成,在加拿大读完课程,两人又双双回到北大任职,同时,她发现了自家对建筑狂热的喜爱。后来,她为云南大学设计宿舍,再后来,还参与设计了国徽。
她一生经历了战火时代的洗礼,病痛的折磨。她在病榻上写诗,带着残弱的身躯四处考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最后,她在同仁医院安然病逝。
有人说,林徽因一直活在四月天,无论百花盛开,还是秋叶凋零,她始终有着不会老去的.容颜。
是的,她经历了所有女子梦寐以求,但求之不得的一生,她在波涛中安然前行,从山温水暖的江南到气势磅礴的北京,从浪漫柔情的康桥到小桥流水的宋家庄,从温婉的诗人到坚强的建筑学家。
可是,人们只有看到了她光彩的一面,又有谁明白她的苦楚?她在康桥的犹豫不决,伤痛欲绝谁能看得到?她在病榻上卧听风雨的孤独寂寞谁能感受到?她拖着病躯奔走于山林之中谁又做得到?
她的光彩,是付出了一生发出的光,是经营了半生的偶然。
人只有将寂寞坐断,才可以重拾热闹,把悲伤过尽,才可以重见欢颜,把苦涩尝遍,就会自让回甘。
当我们回首历史,并不只是看到一个绝世女子,一个建筑学家,而是看到一种精神,一种永不磨灭的精神,熠熠闪光。
时光学会了沉默,因为它懂得,再完美的故事也要散场,但林徽因——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换。
林徽因作文素材大全 第5篇
考场寂寥无声,我的思绪却天马行空。搜寻着那个安然恬静、亭亭玉立于中国奇女子之首的林徽因,心里也不禁想到假如时光交错,在这个历史年轮中没有出现林徽因的痕迹,我又何时能受到如此震撼,又何时能够在懵懂的岁月里思考人生呢?
她是中国建筑奇女子。没有张爱玲的冷艳孤绝,亦没有三毛的执着热情,她只是她,有着世上女子们大都没有的理性的目光。在那样的岁月里,她没有浸泡在红尘的染缸里,而是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跨越20多个省市,在中国建筑史上谱写了辉煌的`一页。她和丈夫走过五台山,走过应县木塔,走过赵州桥,走过了千山万水,走过了春夏秋冬。随着她的步伐,我深受震撼。假如没有她,中国的建筑史是否还要停留一翻;假如没有她,我这个整日沉浸在书海之中的高中生,又如何思考学以致用经世致用呢?原来,在数十年之后的四月天里,她挥洒于世的,是她一身建筑才华,挥洒给我的,更是我一生受用的。
她是中国诗文奇女子。可以说,她是理性与感性最伟大的结合体。她以女性细腻而蕴藉的笔触写下了无数令人称奇的作品。《桃花》的热闹喧嚣,《深夜里听到乐声》的清雅而又弥散着淡淡的忧伤。小说《窘》、《吉公》,都以她独特的情感为读者切开了一个又一个人生的横切面。徜徉在她的诗歌中,仿佛与她对话,听到了她得到女儿的喜极而泣,听到了因志摩去世而发出的阵阵低语,听到了触景生情,充满哀伤的低吟。也许,诗歌的历史上没有她的印迹,也会以其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特色屹立于民族之林。然而,细品她的诗文,我们不禁可以知道,一个纤弱女子,如何在一个时代中留下后人所能记住的。而她,就是最好的答案。假如没有她,我们不可能从其诗文中得到如此之多情的精神慰藉;不可能思考如何做一个女子,尤其是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保持自身的素雅。
世上所有真性情的人,想法总是与众不同。在四月里,她美得让人敬畏。似水,如歌,似玉,如曲,在这样一个岁月里,演绎了她传奇的一生。
青年的旅居欧美,英文好得让费夫妇称赞的是她;_时期毅然留在中国的也是她;沙龙上作为中心人物,被他人众星拱月的是她;然而困居李庄,亲自上街打没买醋的也是她。
她将女子的美,诠释得如此淋漓尽致。假如没有她,世人会缺少领略这样一个女子的风采。
假如没有她,我更不可能,在书海之中有目的的徜徉。假如没有她,她许不会有人告诉我,女子的一生应当怎样过,而女子的人生价值又在何处。
后记:当命运偷走了如果,只留下苦果,偷走了初衷,只留下苦衷,当故事失去美梦,我还有一丝线索--林徽因。
林徽因作文素材大全 第6篇
《何以笙箫默》中说:“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生老病死;而是生命的旅途虽短,却充斥着永恒的孤寂;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永恒的孤寂;而是明明看见温暖与生机,我却无能为力;世上最痛苦的事;不是我无能为力,而是当一切都触手可及,我却不愿伸出手去。”
对于林徽因,金先生就是那个触手可及却无能为力的人。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了她;于千万年之中,在时间的无涯荒野里,没有早一步,没有晚一步,刚巧遇上了。可是,只是遇上了而已,他们的缘分只能是朋友,而不能是爱人。
金岳霖先生,哲学家,一生酷爱读小说。汪曾祺有一篇散文名曰《金岳霖先生》,里面写到他很爱看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凑巧,建筑学家林徽因也爱读小说,我想,腹有诗书气自华,林徽因大概就是作家李筱懿眼中那个灵魂具有香气的女子吧!
早在高中时代,语文老师在课上就讲过金岳霖与林徽因的故事,当时,老师讲的是梁思成,金岳霖,徐志摩之间的感情纠葛,可是,最打动我的还是金岳霖先生,他一生只爱一人,终身不娶,只为下一世能与他爱的人在天堂重逢,这是多么感人的故事啊!
对我而言,金先生是一位性情中人,他一生光明磊落,爱的深沉,将胸中一团烈火撒向所爱之人,尽管这烈火对他而言遥不可及。我愿在今生遇到这样的人,夫复何求。
林徽因作文素材大全 第7篇
在中国近现代的文化与学术领域,林徽因的名字犹如一颗熠熠生辉的明星,以其独特的才情、坚韧的精神和对事业的热爱,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绚丽多彩的人生画卷。她是新月派诗人的翘楚,是建筑学领域的先驱,更是现代女性独立自强、追求卓越的'杰出代表。
林徽因,原名林徽音,其诗词如繁星点点,照亮了中国文学的一片天空。她的诗歌语言优美,情感真挚,既有江南水乡女子的婉约柔情,又蕴含着对生活的深沉理解和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你是人间四月天》等脍炙人口的佳作,展现了她对美的热烈追求和对人性光辉的独特诠释。
然而,林徽因并未止步于文学创作,她更是一位将诗意融入建筑的灵魂人物。在与丈夫梁思成共同的探索之路上,他们遍访华夏大地,考察古建筑遗迹,致力于中国建筑艺术的保护与研究。从五台山佛光寺的千年木构,到北京故宫的红墙黄瓦,他们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深厚的艺术修养,挖掘并传承了中华建筑文化的瑰宝。
同时,林徽因也是新中国建筑设计的重要参与者,她参与设计了国徽,擘画了人民_,为中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她的贡献不仅在于具体的建筑设计,更在于她对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建筑理念的融合与创新,以及对于人与环境和谐共生的理想追求。
综上所述,林徽因以其跨界的才华,不仅在文学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更在建筑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她的一生,是一部充满诗意与智慧的传奇,也是一首颂扬执着追求、无私奉献的赞歌,为后世树立了知识女性独立自主、敬业乐群的卓越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