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特岗历年真题作文素材 第1篇
有人曾经说,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在对话。的确,读书可以让你明辨自我,他会及时的给予你思考和感悟,不断的审视发现自我,让你的知识不再干涸,让你的生活多一份“机智”,带你走遍世界上与众不同的风景,这是一个全民阅读的时代,人人都在阅读,老师和学生同样也离不开阅读。
读书,是学生实现人生理想的精神旅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的典故一直流传至今,现在想来,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他们对知识如此的渴望,对书本如此的执着?学生想要学习知识,就必须要读书。文字就像是他们的精神食粮,让他们在孜孜不倦的阅读中获得思考和感悟。读书带领他们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精神旅途,不断的丰富他们的世界,每一站都有不同的风景,所以他们不愿停下跋涉的脚步,他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在文字的田野中奔跑,在书本的航船中发现自己的理想 ……所以他们渴望阅读,书本给予他们的想要飞跃的力量,不断前行。
读书,是唤醒教师成长的源泉和动力。在周国平看来,阅读是为了唤醒更好的自己。在教师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读书不但可以丰富老师专业的本体性知识和必要的科学文化知识,也可以给他们的精神世界带来洗礼,提高老师的思想道德水准,帮助老师不断的完善自我,更新自己的职业理念。现代教师观倡导的是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职业理念和教研反思精神的优秀教师,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力保障就是阅读。教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多读书,读好书,扩展新的知识层面,给自己增添养分,完善自己的人格魅力,在阅读中发现自我,反思自我,努力追求更好的自我。
读书,是教育事业进步最稳固的奠基石。从古至今,中华民族对于读书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从“朱子读书法”到现代所倡导的“营造书香校园”,可见读书在我国教育中占有不可取代的地位。国家想要进步,离不开教育,而教育的起点就是阅读,每个都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像是一块块无形的基石,把整个民族都凝聚在一起,形成伟大的力量,这就是读书的力量。基础稳固扎实,才能攀的更高,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阅读的有力支撑。阅读让我们充满智慧,我们要形成全民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多读书,读好书,让书本充实自己,实现现代所倡导的教育合力,把知识传递,让我们国家教育事业更加稳固的发展。
书,就像是无形的画笔给学生的生活增添了奇光异彩,他们在书中寻找、发现,读书让他们每一颗平静的心灵震撼,狂傲的心灵沉思,在阅读中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并且为之努力前行。教师通过读书,原本自身已经有的、深深埋在心里的一些东西被激发出来,越来越清晰,不断的去反省自我,超越自我。读书给整个民族带来了希望,让我们凝聚在一起,把知识传递,把力量传递,用智慧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云南特岗历年真题作文素材 第2篇
有的下岗工人下岗不下志,白手起家再创业,靠双手勤劳致富,终获人们称赞。有的人为官一身轻,不图名不图利,情系百姓,死而后已,历史上千古留名。“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向后看,也许看到的是满目狼藉,但是,走一走,向前看,也许就是另一片天空。
青山绿水,衣袂翩翩,是那诗酒为伴的李太白吗?“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杯酒之间,便留下满纸华章。在朝为官,却不谙官场的黑暗。即便郁郁不得志,犹令高力士磨墨脱靴。不羁的诗仙,怎能忍受朝堂上的倾轧与黑暗?倒骑青牛,寄情山水,清风为伴,明月为友,向前走,向前看,诗仙才成为真正的诗仙[h1] 。
一切向前看,不仅是一个脍炙人口的口号,更为重要的是,有时候它恰到好处的是一种激励和鼓舞,使那些丧失生活信念的人,猛然悔悟,善待人生。我们来到这个美妙的世界不易啊,为什么要萎靡不振和自暴自弃呢?向前看,洗去一身尘土,扬帆重新起航,未尝不能柳暗花明。
一切向前看,是一种生活态度,也是一种精神状态。倘若一个人总是生活在阴影里,什么东西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那么就是一种病了。范仲淹自幼孤贫,勤奋苦读,年轻时就才高志远,以天下为己任。他说:“一个人如果不能读书,立大志,即使能吃饱喝足,生活舒服又有多大意义。如果贪图好吃的,将来怎么能再吃苦呢?”人生可以把功名利禄看淡一点,把苦难苦弱化一点,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陶渊明,“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解无以改远”的诸葛亮。“去留无意笑望长空云卷云舒;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人的人生,不能只有苦难,还有远方。向前走,看一看,也许会有另一番感悟。
一切向前看,不是一味地向“前”不要“后” 。要知道,一个人的成长,是离不开自己昨天走过的路,离不开这个纷繁世界带给我们的各种信息,离不开所谓的经验教训。一切向前看,有必要回顾以往,弘扬真善美,抨击假恶丑,分清是非,总结过去的不是,改正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错误,才能走上一条人生幸福的康庄大道。
一切向前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善待别人,善待自己,生活更美好;一切向前看,立足现实,真诚做人,踏踏实实走好每一步;一切向前看,也要回顾自己走过的路,总结经验教训,多栽花,少栽刺。
云南特岗历年真题作文素材 第3篇
西汉文学家刘向说过:“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千百年来,多少思想家、教育家总在为我们阐述一个亘古不变的真理: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即知行合一,重于实践。
其实把听与见结合而论便是知,一个胸无点墨的人怎能有所作为?古人常讲“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如果没有博观或者博闻,想必无论是谁也是无处可取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行知”之名也正代表了他的“行动—知识—再行动”的教育思想。我们通过观察、听闻获得知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讲究“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样一种境界。齐白石学画虾时,曾终日蹲坐在虾池旁观虾的动态;徐悲鸿的奔马图,是他常在马厩观马的结果;达·芬奇为了完成《最后的晚餐》,曾用两年半的时间到酒馆、市集去搜寻人物形象,观摩人物神态。这些名人的事例无不启迪着我们要学有所成,就必须有“知”在肚里,“知”是“行”的前提和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达到教师传播知识,学生掌握知识的目的。
单有“知”是不行的,要紧的是“行”,是做。如果只有学知,有远见,但只空论,那不但不会美名远扬,反会被他人认为是“空水瓶”,没有真才实学。荀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孔子亦曰:“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光是知之,而不行之,想必其所学所知会胎死腹中吧。李时珍为确保所著医术的准确详尽,亲自到深山采取草药,向药农询问情况;徐霞客为完成游记,跋山涉水,遍游名川大山,历经许多城市;巴尔扎克为了使书中人物具有狮子般的品性和毅力,曾亲自到非洲猎狮;托尔斯泰为了刻画逼真的战争场面,曾亲自前去战场观察。所有的事例一再证明:实践出真知,唯有“行”了,方可验证所“闻”所“见”,只有“行”了,才能掌握真正意义上的“知”。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参与课外活动、观察自然环境等方式,使学生体验生活、体验自然。想到和得到,中间还有两个字便是做到。懒于动手实践,只会运用书本知识空发议论,那只会给人留下笑柄。昔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败北;今有学生空谈理想,最终无有成就。
学习知识,不能只是听,只是接受,更应该用眼、耳、手、脑等多个感官参与学习,实现闻、见、做的统一,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