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剑桥读后感(推荐6篇)

个人学习 24 0

探寻剑桥读后感 第1篇

去年年中的时候,网上有过一次对中医的讨论,其中有个帖子的题目很惊人,名为“中医是当代中国最大的伪科学”。这个题目勾起了我长久以来对中医的某些怀疑,但由于我不是学医的,医学知识也很有限,所以虽然当时我对此很关注,但采取的态度还是隔岸观火,不置一词。

最近我读完了罗伊.波特教授的《剑桥医学史》(RoyPorter _TheCambridgeIllustrated History of Medicine_),了解到了一些我以前从来不曾关注的史实,对中医有了新的认识。我觉得很有必要将中医放在整个人类思想史的背景上,重新看待。

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医学是以哲学形式出现的。人类在对自身身体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医学理论。所以,任何医学都可被看作是文化的一部分,而各种不同的文化都有自己独特的医学理论。“西方医学实际上是西方文化的一部分,是西方自己的观念,西方宗教传统以及诸如主观性、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等价值相关的、更广泛的理性假设的一部分。”从这个观点出发,中医实际上是中国古人对人体和疾病的认识的思想产物,是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在医学领域的延伸。我们要研究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不仅要看中医的理论和治疗手段是否科学,还要看隐藏在中医背后的那些思想是否科学。

将西方医学的起源与中医做一个对比,对我们认识这个问题是大有帮助的。西方医学起源于古希腊的医学,代表人物是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460BC)和稍后古罗马时期的盖伦(Galen ofPergamum,129-216),以下是《剑桥医学史》对古希腊医学的一个简单描述:“它是一种整体医学,强调心与身、人体与自然的相互联系;它非常重视...

探寻剑桥读后感 第2篇

留学英国最初给我最直观的印象就是美丽的风景,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物,彬彬有礼的陌生人。或许归属感在短期难以形成,但是能在一个新的地方发现新的自己,学习到新的事物,何尝不是一件幸运的事。在剑桥,31个彼此独立的学院有独具特色的历史背景与学院文化,每周的formal dinner成为学院学生最常见的社交活动,在古老华丽的学院餐厅,身穿拖地的黑色长袍,与老师和学友一起共进晚餐,谈天说地,倒有几分“哈利波特”的梦幻意境;在三一学院的图书馆,亲自阅览牛顿的手稿,达尔文的笔记,或是霍金的课案,与历史伟人在同一空间中有如此微妙的交集;哪怕是在康河边散步,静静感受晴空流云,都能让自己暂别烦恼与压抑,心喜欢生。Pain is inevitable, but suffering is optional. 中国也有相应的隽语: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但是无论怎样,乐观的心境和积极的心态都能让我“不思八九,常想一二”。即使压力偶尔让人沮丧,我依然感到很幸运,能来到梦想的学府,能用心学术,能爱周围的朋友。无论处境如何糟糕,都有人守护着我,我感到非常幸运。留学英国,热爱生活,也是巨大的幸运。身在远方,幸运的是,一直在成长。

乔布斯说:“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的去追随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文字至此,生活继续,愿我的留英经历一切,能使您聊以一鉴。

探寻剑桥读后感 第3篇

这是一位好友写在书桌前的话,对我的触动很大。在国内,我们有师长的指点,父母的管教,同学的监督;上课,自习,学生活动,社会实践;教室,图书馆,食堂,大学生活动中心……这些所有的校园生活都是程式化地按部就班,无需我们做任何的自我规划与调整。而在剑桥,更准确的说是在英国留学,学校给我的是独立的生活空间,精简浓缩的课程,丰富的学习资源,自由的学术氛围,从而带来更多的是可以自己支配的时间。那么一个人如何有效地分配自己的时间呢?一个人怎样学会独处而不荒废时光?记得一位留英的校友说过,没有人可以做你一辈子的守护者。亲人恋人和友人,他们在你生命的某段特定时间里,都挖心掏肺地陪伴你关心你,可是你要明白,人生的路,有人陪伴是一种幸福,但缺失陪伴并不是痛苦。坚持与奋斗,往往只是你一个人的事情。做一个坚强包容独立的自己,感激所有你收获的爱与关怀,忘却岔路口别离的愁苦。与懒惰作战,与孤独为伍,这应该是我留学剑桥学到的最宝贵的一课。

探寻剑桥读后感 第4篇

接着谈“学习”。在剑桥的两个学期,我觉得最重要的并不是我在读什么专业,研究什么课题,而是在大半年的时间里养成怎样的学习习惯,形成了怎样的学习态度。记得开学典礼上,校长先生语重心长的那句忠告,“You don’t have to be brilliant to study in Cambridge, but you do have to be well-organized.”我承认聪明的才智对于成功申请到牛津剑桥这样的学校是至关重要的,但是,能否在众多优秀的候选人中脱颖而出,则要看你是否能踏实、有条理地完成你既定的学业计划,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怀着严谨的态度,以批判性的眼光,去认真思索你的专业领域,去拓宽你的视野,去让自己原创性的想法逐渐成形,书以成章。记得我在剑桥教育系写作论文期间,导师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I am here to direct you if you have any ideas before we start. But I am not giving you any prescriptions because this is your study.”来到任何一所英国的学校,你的最终目的是得到毕业证书,还是真正地沉浸在探求真理的过程有所进步?无论怎样,都不应忘记求知的敬畏心与好奇心才是你学业的起点。

探寻剑桥读后感 第5篇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剑桥的学生,不分国籍,总是有与世俗大众格格不入的精英气质。虽然“posh”(上流社会的)一词带有一股酸涩的讽刺意味,但在我看来,它更多的是象征一种追求卓越的品质,无论是他们优雅的言行举止,还是严谨的逻辑思辨能力,都令人心生向往。每当参加剑桥学院辩论或者论坛的时候,我都会为这些学子的才华而折服,他们语出成章,勤勉刻苦,而且始终保持极其真诚的态度与他人沟通。在卧虎藏龙、精英汇集的剑桥,因为无知而感到自卑几乎成为我的常态。论学术,我比不上国内外的研究型大牛;论语言,我也比不上会说数门欧洲语言的local British;辛辛苦苦熬出来的一篇论文,常常让导师眉头横皱。这种时候,不妨放下脆弱的颜面,用最坚定而简单的语气对自己说:再差也要自信,you have nothing to lose。对于一个来自中国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熟悉环境,与周围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学子一起交流,是挑战,更是机遇。和优秀的人在一起,欣赏他们品格与能力,并努力向他们学习,这何尝不是进步的动力。不如写下每天的计划与目标,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步地成长,有一天也将会成为那些优秀的人中的一员。

探寻剑桥读后感 第6篇

读了《每天一个剑桥思维游戏》,我知道了,成功者和失败者的差异,不是知识,也不是经验,是思维的方式。读了这一本书,我学到了,做题不一定要规规矩矩的按题目的信息来做,一定要产生联想,不然就是“死记硬背”,比如这一题:古欧洲有一条规定:“商人每经过一个关口,就要被没收一半的钱币,再退还一枚”。一位商人经过10个关口之后,只剩2枚钱币了,原来他有几枚钱币?不要往钱多的方面想,其实他只有2枚钱币。看待事物切忌将其复杂化,用简单的角度观察,就能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这一道题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还有,做题也要联系一点生活常识,没错,关键是多读书,多读书就能多积累生活常识。比如这一题:有一口井,深约20公尺,一只熊从井口跌到井底只花了2秒。请问这只熊是什么颜色?这一题很难联想,因为熊有很多颜色,你可能会觉得没头绪,因为题的信息跟熊的颜色没关系,那你就大错特错了!这道题的答案是白色。根据地心引力原理,离地心越近,其地球引力越大。只有在北极与南极,熊才能在2秒的时间里落下20公尺,而南极没有熊,北极有北极熊,所以这只熊是白色的。

读了《每天一个剑桥思维游戏》,我知道了,看待事情可以从任何角度观察,得出来的可能是不同的结论,有时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只要你敢于想像,勇于创造,任何事情都会迎刃而解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