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信条 第1篇
1、乌克兰基辅大剧院
电影一开场,就是发生在乌克兰基辅大剧院的恐袭,枪战+爆炸,电影一开始就非常地激烈,加上急促的配乐,给观众一种紧张和惊险的感觉。
不过由于观众此时尚不清楚电影的故事,一开始就这样激烈,再加上许多角色都戴着头盔,分不清楚,让观众在一刷时上来就有些懵。
不过在二刷的时候,由于能够注意到更多的细节,就能够把开头这场戏看明白了。
这场戏中可以分为四波+1个自由人,这其中四波人都是围绕着钚241的争夺展开的。
(1)美国CIA
开场坐在剧院二层的人,公开的身份是美国外交人员,而其实际的身份则是CIA的间谍,所以他能够和同样是CIA特工的主角对接暗号,而藏在衣帽间的钚241就是这位美国间谍窃取的。
然后就是主角领导的CIA小队,算上主角一共是4个人,他们的任务就是营救剧院内的美国间谍,取走钚241.
由于接到情报,剧院内的美国间谍身份已经暴露,即将有_前来夺取钚241,而乌克兰官方也不会允许钚241被带走,所以他们早早地等在了剧院的门口。
他们早就准备好了乌克兰各支部队的臂章,只待乌克兰警方赶到之后,选择与之一致的臂章,然后混入其中。
(2)萨托的手下
从主角提到“歌剧”一词时,萨托的反应可以知道,萨托派人参与了剧院恐袭事件。
在剧院恐袭开始前,与主角所在的CIA小队坐在同一辆车的驾驶和副驾驶位置的,两名俄罗斯雇佣兵就是萨托的手下。
他们表面上受CIA雇佣,实际上却是受到了萨托的雇佣来截取CIA小队的钚。
还好主角在剧场内安排撤离的时候并不相信这两个人,特意安排另两名队员及被营救的外交人员从其他出口带着钚撤离。
萨托手下抓住了主角及另一名CIA队员,虽然主角宁死不愿出卖队友,但另一名同伴却交待了信息,使得CIA小队被萨托的手下杀害。
(3)_
很明显,_袭击剧院也是奔着钚241来的,毕竟用这东西可以造出核弹来。
不过目前尚不确定,这波_是不是也是萨托派来的,如果也是的话,这波_主要是起到打草惊蛇的作用,而前面说的俄罗斯雇佣兵则是第二道保险。
(4)乌克兰特警
乌克兰特警表面上的任务是前来剧场消灭_、解救人质;
而其最主要的任务也是夺取钚241,所以这次恐袭反倒给了乌克兰官方出手的借口,好趁乱夺回钚241,否则没有证据想直接动美国的外交人员还真不好办。
而这次剧院恐袭事件的最大赢家也是乌克兰官方,正所谓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最终钚241落到了乌克兰官方手中。
片中把乌克兰特警着实黑了一把,无视剧场内观众的生命,大面积的应用麻醉气体,而这个情节影射了一个在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莫斯科剧院人质事件。
2002年10月23日,40多名_绑匪闯入一座位于莫斯科东南区的莫斯科轴承厂文化宫大楼剧院,胁持文化宫内的850多名人质,要求俄罗斯军队撤出_。
10月27日,俄_警及阿尔法小组以秘密化学气体麻醉表演厅内所有人,将_绑匪歼灭,事件导致39名_被击毙,至少129名人质因为俄罗斯军队的麻醉气体而死亡。
也不知是为了掩盖乌克兰特警大面积应用麻醉气体的事,还是为了隐藏钚241被窃的事,总之,反正能够嫁祸到_身上,乌克兰特警干脆想要将整个大剧院炸掉,杀掉所有人质灭口。
(5)1个自由人
主角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发现乌克兰特警在剧场内安装了炸弹,于是在任务完成后,率领另一名同伴返身回到剧场救人。
正当主角拆除炸弹的时候,被一名最后撤离的乌克兰特警发现了。
就在主角将要被射杀之际,一个神秘人出现,用神奇的逆子弹杀掉了那名特警,救了主角。
这个镜头是逆物质的第一次亮相,着实惊艳,也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而这名神秘人背包后面的配饰出卖了他的身份,告诉观众他就是罗伯特·帕丁森所饰演的尼尔。
从这个救人的情节,我们能够看出,主角是一个有温度的特工,他不是那种眼中只有任务的人,他会在意其他人的生命,尤其不会放任无辜的生命死亡,这也为他后面致力于拯救世界埋下了伏笔。
2、加入信条
面对萨托手下的逼供,主角吞下了同伴递送的小药丸,宁死也不肯出卖CIA。
然而,主角吃下的药丸已经被CIA更换成了只是让人陷入假死状态的药物,并非真正的氰化钾毒药。
这样CIA就能够分辨,吞食药物的人不是叛徒,是忠贞、可信赖的人。
听到自己率领的小队成员都死了,主角陷入到了伤心和自责之中,他提出要辞职。
然而这个时候救醒他的CIA头目却给了他一项新的任务:拯救世界。
他说主角已经死了,不再为CIA工作,接下来他要隐姓埋名执行一项拯救全人类的任务,但是具体任务他并没有说,只是告诉主角了一个关键词“信条(tenet)”以及一个两手交叉的手势。
自此,主角正式加入了由未来的他一手创建的信条组织当中。
从前面的剧情可以推测出,未来的主角在创建信条组织的过程中,应该利用了很多他曾经在CIA中的关系,所以信条组织得以利用CIA开展一些行动。
只是,底层的CIA特工并不清楚行动的最终目的,一如加入信条组织前在大剧院行动中的主角一样。
3、首次接触逆时物质
主角按照指令,来到女科学家的办公室,听其介绍逆时子弹,通过化验成分,找出子弹的生产地是印度。
4、孟买见印度女军火贩
来到印度之后,男主“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搭档尼尔。
在两人的第一次见面中,尼尔表现出对男主非常熟悉,很笃定的说他喜欢喝健怡可乐。
这个细节暗示了,其实尼尔早就认识男主,并对他非常熟悉。
两_射进了印度军火贩的高层住宅中,之后主角从印度女军火贩(以下简称印度女)说的“信条”暗号中,得知了她也是信条组织的一员。
印度女说这个子弹是她卖给萨托的,但卖之前子弹只是普通的子弹,应该是萨托通过什么方法自己转化的。
印度女还告诉主角,萨托应该是扮演了和未来人联络的角色,具体是什么情况,还需要主角自己去调查。
5、约见克罗斯比爵士
为了能够与萨托接触,在印度女的引荐之下,主角约见了迈克尔·克罗斯比爵士,这个角色由诺兰的御用配角迈克尔·凯恩饰演。
爵士主要给主角提供了两个帮助:
(1)萨托的信息:成长于前苏联斯塔克12市,并由此发迹,之后移民英国在军情六处中有很多眼线;
(2)为主角准备了一个接近萨托的方法:拿着AREPO仿做的戈雅的画,通过萨托的妻子接近萨托。
萨托的妻子凯特(伊丽莎白·德比茨基饰)在拍卖行工作,之前她将AREPO模仿戈雅的作品当作原作在拍卖行拍卖,而这幅赝品恰好被萨托拍下。
萨托和妻子凯特本就不合,外面又流传凯特与AREPO关系亲近,无论是出于骗萨托的钱、还是凯特无心的失误,如果让萨托知道自己从妻子手中买到的是假画,必然对凯特不利。
因此,主角可以威胁凯特,让其帮他制造与萨托见面的机会,否则就将假画的事说出去。
这就是爵士为主角谋划的渠道,为了更能震慑住凯特,爵士还特意为主角准备了另一幅AREPO模仿戈雅的画作。
6、与凯特达成合作
主角很顺利的通过戈雅画作的赝品与凯特搭上了话,不过出乎意料的是凯特透露萨托早就知道这是赝品了,并通过这个赝品作为要挟,使她不能离开他。
于是主角放弃了原本打算要挟凯特的计划,转而改为与凯特合作,即:他帮凯特把那副伪画偷出来,这样萨托就没了她的把柄,她就能自由了;相应的,凯特则为主角接触萨托创造机会。
对于一个这样突然出现的陌生人,凯特并不清楚主角有什么目的,更不清楚主角的实力,所以她不能直接相信他。
正好萨托的手下在他俩吃饭的时候一定会过来找茬,凯特也没有进行阻止,而是顺便看看男主有什么手段。
结果证明,男主还是很能打的,于是两人成功达成了合作。
萨托将这幅画保存在了挪威奥斯陆机场自由港的仓库内,这个仓库就是萨托的公司建造的。
这座五角大楼式的仓库成功引起了主角的注意,这个仓库私密性好、安保级别高,位于中心的区域一定藏着萨托的秘密。
7、飞机撞仓库,与自己互搏
仓库的防盗系统很严格,但是一旦消防系统启动,防盗门就会恢复为出厂设置,而撬开防火门则容易很多。
并且一旦触发消防系统,仓库内的工作人员也会撤离,这样方便两个人开展行动。
因此,想要悄悄进入仓库中心,只需要大规模触发仓库的消防系统就可以了。
但问题是,仓库位于机场内,而机场的安保是很严格的,如何在不携带重武器或大量燃油的情况下,引起仓库的火灾呢?
尼尔帮主角想到了一个方法,那就是用飞机撞仓库引发火灾。
在具体敲定如何引发事故的过程中,主角反复确认了飞机机组人员及驾驶飞机撞仓库的人员如何安全脱身等细节问题,这里再次体现出主角是一个善良的特工,不愿意牵连到无辜的人。
事情按照计划进行得很顺利,主角和尼尔顺利到达了五角仓库的内部,发现了两扇门。
主角进去之后,就发现房间里面藏着的就是一台逆时装置(当然,主角当时并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然后从装置中凭空出现两个人,其中一个快速跑掉了,另一个则和主角殴打在了一起。
看完电影的朋友都知道了,这两个从装置中跑出来的人也都是主角。
但有一个问题非常值得思考,为什么会同时从装置中凭空出现两个主角呢?
这个问题我们暂时先放下不表,等到后面说到主角逆时回来那块再详细分析。
8、设计进一步接近调查萨托
主角和尼尔在仓库事件后讨论逆时装置的事,最后决定回孟买问印度女详细的信息。
印度女只说这个装置是逆时装置,应该是未来人逆转送过来的;至于更详细的信息,印度女提议由主角帮助萨托窃取钚241,借此进一步接近调查萨托。
主角一开始并不愿意帮军火商窃取武器级核材料,想要直接杀了萨托。
但印度女阻止了他,提出萨托的身份很关键,他在帮助未来消灭现在的人类,所以关键的不是杀死萨托,而是搞清楚未来人消灭现在人类的方法并阻止它。
9、利用凯特接近萨托
从主角调查仓库的计划以及行动来看,他只是想调查仓库,并没有想去找那副画,更不用说帮凯特销毁了。
但为了能够接近萨托,主角再一次找到凯特,并欺骗她说已经把画销毁掉了,让她把他介绍给萨托。
由此可以看出,主角一开始并没有真正想帮助凯特,只是在利用她。
主角成功的把自己塑造成了萨托的情敌,引起了萨托的注意,然后就在萨托将要派手下处理掉他之前,他提到了“歌剧”,使萨托邀请自己一起驾驶帆船。
出发前,萨托将画展现在凯特的面前,凯特意识到自己被主角骗了,想摆脱萨托只能靠自己,所以她找准机会将萨托推下了海。
事情还没调查清楚,主角不能让萨托就这么死掉,于是立刻将萨托救了上来。
回到房间之后,凯特自然是不满主角的做法,而主角为了凯特母子的安全,给了她一把自卫的手枪,并向萨托说情。
最终主角和萨托达成了合作,萨托出钱,而主角负责偷钚241,由凯特负责交易。
萨托支付定金的金块来自未来人给他送来的时间胶囊,主角通过金块上面的土壤成分,推断出萨托与未来人埋藏时间胶囊进行交流的地点应该就在斯塔克12市。
10、爱沙尼亚塔林窃取钚241
主角和尼尔最终商定,在爱沙尼亚的首都塔林窃取钚241。
相对来说,安保最松懈,最方便下手的时候就是在钚241运输的途中;
但问题是,运输车上装了GPS定位系统,如果截停运输车,或者追击运输车导致车辆行进路线改变,都会立刻有警察赶来。
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车辆按照正常路线行进,并在行进过程中窃取钚241?
主角最终采用的方法是用四辆大车裹挟着运输车队前进,需要注意的是要选择不同的4辆大车以掩人耳目,否则容易引起运输车队的警觉。
11、追车和审讯
追车和审讯这段情节是电影第一次向观众详细讲述如何开展时间钳形攻势,看懂这段剧情,就能够理解萨托是如何利用时间钳形攻势战胜主角,夺得钚241的。
这部分剧情可以说是整部电影中最难理解的了,主要是镜头采用了不同角色的视角,而这些视角的时间方向又不相同,这块的很多问题我也是三刷之后才想明白的。
下面我们就分别从不同角色的视角梳理一下这块的剧情,为了更加方便直观,我做了一个表格:
12、集装箱内的对话
尼尔(逆)带着主角(逆)和凯特(逆)进入了一个大集装箱内,按照计划,他们要一路逆时回到一周前的奥斯陆机场,通过该处的逆时装置转回正向。
在集装箱内,通过和尼尔(逆)对话,主角(逆)了解到钚241是算法的九个部分之一。而这个算法的最终作用,就是一旦启动,就会使整个世界转为逆熵,最终导致主角所在的世界毁灭。
在谈及祖父悖论的时候,尼尔(逆)说这是个悖论,没有人知道答案,但从未来人的行动来看,未来人是相信毁灭过去的人类,不会对他们的世界造成影响的(或者像我前面分析的,虽然不确定,但未来人也没有别的方法能够生存下去了,所以只能冒险一试)。
13、机场仓库与自己互殴
这部分情节,就是从主角(逆)的视角把机场仓库与自己互殴的故事又讲了一遍,通过视角的变换,解答了很多之前留下的谜团。
现在重点分析一下前面留下的疑问:为什么会同时从装置中凭空出现两个主角呢?
这里再次具体说明了逆时装置的作用,比如在t时刻,主角(逆)在逆时装置中完成逆转,那么在之后的(t+1)s的时刻,重新逆转为正的主角开始从逆时装置中出来往外跑;
而与此同时,在(t+1)s的时刻,之前的主角(逆)也正好在从外跳进逆时装置的过程中,而从正常视角看来,则是主角(逆)在t到(t+1)s从逆时装置中跳了出来。
所以,才会出现电影中,按照正常视角来看,同时有两个主角从逆时装置中凭空出现的现象,其中一个是主角(逆),而另一个则是重新逆转为正的主角。
在主角逆转为正之后,尼尔带着凯特也通过逆时装置回归正向。
14、印度女的计划
虽然凯特已经得救,主角和尼尔也都已经回归正向了,但萨托已经在未来一周后得到了钚241.
主角想要改变即将到来的已经发生的事,所以他通过尼尔再次找到印度女,想让她这次提前告诉主角后面的事,好改变未来,阻止萨托拿到钚241.
这次主角与印度女的对话,透露了许多关键信息,解决了电影中的很多悬念。
(1)算法的唯一性:
这个逆转整个世界的算法是一位未来的女科学家发明出来的,她在发明出来这个算法之后,认为这个东西就像_一样,对人类生存会造成非常大的威胁。
因此,她将算法拆分为9个部分,分别存放到主角所处时代的9个有核国家的核武库内,然后就自杀了。
(2)未来人为什么选中了萨托?
因为萨托出生在前苏联这个核大国用于核研究的秘密城市中,而其成年之后,也恰好是前苏联解体、这个人类历史上核武最动荡的年代。
(3)萨托拿到钚241在印度女的计划中
主角偷到钚241,然后再被萨托拿到都在印度女的计划内。她的目的就是让萨托得到钚241,然后通过跟踪他,得到其他八个部件的位置。
(4)对凯特的利用与保护
由于未来已经得到全部算法的萨托用逆子弹射伤了凯特,认为凯特已经死亡了,但在过去的时间里,萨托是信任凯特的,因此可以利用伤愈的凯特假装成过去的自己接近来自未来的萨托。
相应的,主角要求印度女承诺事后不会杀凯特灭口。
(5)信条组织在未来建立
信条组织并非在过去成立,而是在未来建立。
因此信条组织也拥有来自未来的逆时装置。
15、制定最终的计划
从死亡线上爬回来的凯特对萨托可谓是恨之入骨,她希望主角能杀了萨托替她报仇。
然而主角和尼尔说现在不能杀萨托,因为萨托一死,逆转世界的装置就会启动,这样所有人都会死。
这时凯特透露出一个关键信息,萨托现在是胰腺癌晚期,命不久矣,他应该会选择一个有仪式感的时间点自杀,让全世界陪葬。
最终三人讨论得出结论:萨托会回到10天前的14号,在越南的游艇上自杀。
理由一首先是动机:这个时候是他最近这段时间中最幸福的时光;
理由二是具备条件:这天他会从越南的游艇离开前往乌克兰,这样逆转回去再重新转为正的他可以随后出现在游艇上,而不与当时的他碰面。
理由三是情报吻合:14号这天,恰好斯塔克12市的地下发生了爆炸,而这个爆炸应该就是用于将算法封存于地下的。也就是说,在14号斯塔克12市的爆炸发生之后,算法将被彻底封存,这之后算法与萨托生命之间的联系也将难以切断。
那么萨托选择自杀的时间,应该就是在14号斯塔克12市爆炸发生之后。
敌人的目的搞清楚了,接下来主角团要制定自己最终的计划了。
首先是需要凯特前往越南游艇,拖住萨托,保证其在主角团成功拆除算法之前不会自杀;
然后就是信条小队兵分两路,在斯塔克12市开展时间钳形攻势,主角在时间正向的红队;而尼尔在时间逆向的蓝队,两支队伍相互配合,为彼此提供掩护。
在14号行动前,主角与凯特告别时嘱咐了三件事:
(1)凯特的任务不是去杀萨托,而是阻止萨托在信条小组成功之前自杀:
这之后,凯特也没必要自己动手杀萨托报仇,只要让萨托自杀就好了。
(2)让凯特逆行回到13日,这样她才有充足的时间前往越南的游艇。
(3)如果未来她感觉遇到了危险,就用主角给她的手机按下通话键,说出位置之后挂断就可以了。
16、大决战的时间钳形攻势
(1)战前会议:
信条组织的红、蓝两队分别在作战行动的前、后根据友方队伍提供的情报,召开了作战会议,并制定了作战计划:
本次作战的目标是由红、蓝两队掩护小分队进入隧道在爆炸发生前完成任务(拿到算法,切断萨托和算法的联系)。
具体的作战部署为:红、蓝两队共同行动,相互支援。红队在爆炸发生前10分钟开始行动,在爆炸发生前撤离;而蓝队则是在爆炸发生前夕开始行动,在爆炸发生前10分钟撤离。
为了完成对小分队的掩护,以及红、蓝两队的及时撤离,计划要求红蓝两队在爆炸前5分钟的时间点同时到达隧道口外,掩护小分队进入隧道,并在完成掩护任务后开始撤退。
这样在蓝军撤离的时候,红军刚刚到达,由红军掩护蓝军撤离;而当爆炸前红军撤离的时候,蓝军刚刚到达,此时由蓝军负责掩护红军撤离。
也就是说,无论在作战行动中的哪一时刻,在一支队伍撤退的时候,都有另一支队伍前进为其提供掩护。
(2)凯特的复仇
信条小队这边基本上顺利地按照计划执行了任务,但凯特这边却没有听从主角的劝告,提前十几秒钟射杀了萨托。
为什么凯特这样不听劝告不惜拿所有人的性命去冒险呢?
首先凯特本来是一直在拖延萨托、等待主角的信号的,但眼看着那个时间点的自己马上就要带着孩子上游艇了,眼看着就要暴露了拖不下去了,只能抓住最后的机会铤而走险;
二是想保护自己的儿子,不让他看到血腥的画面;
三是不想让萨托觉得自己赢了,她想要复仇,想要让萨托死的时候知道他自己输了,而不是心满意足的自杀。
(3)尼尔的拯救与牺牲
决战这块的时间钳形攻势其他人的行动都比较简单,没什么好说的,这里需要重点分析一下尼尔的行动。
a:在爆炸前10分钟到爆炸前5分钟,也就是在蓝队爆破隧道口大楼后不久,尼尔发现了萨托手下坐直升飞机来到隧道,并在隧道口埋设了炸药;
b:尼尔继续逆行,他找到了位于斯塔克12市的逆时装置,然后将自己转为正向;
c:在爆炸前5分钟,隧道口大楼爆破后不久,尼尔驾车追赶小分队二人组并鸣笛示警,但没有来得及阻止他们进入隧道;
d:随后尼尔驱车来到隧道上方,在洞_炸的前一刻将主角两人拉了上来;
e:尔后三人将算法重新拆分为三个部分,尼尔将他拿的那部分递给主角,与主角告别之后继续去完成任务;
f:尼尔通过逆时装置回到过去,回到爆炸至爆炸前5分钟时候的隧道内,看到主角二人组被关在门内,于是冲过去开门;
g:之后在主角二人组同萨托手下打斗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门的开启状态,然后将门锁上;
h:被萨托手下开枪打中,倒地死亡。
17、守护凯特
一切归于平静之后的某天,印度女带着杀手跟踪凯特,想要按照信条组织的原则杀了凯特灭口;
而凯特也感觉到了危险的临近,拿出主角送她的手机说出了也许有危险的信息。
主角在未来检索那部手机的通话记录,以及通过监控录像,确定了凯特发出预警的时间和地点,提前回到这个时间点之前,阻止了印度女的行动并将印度女灭口。
18、友情的开始
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主角在未来创建了信条组织,接管了他所处年代信条组织及萨托的所有逆时设备,然后回到过去,找到几年前的尼尔,与其搭档行动,直到电影开始的那一刻,安排尼尔出现在乌克兰基辅大剧院拯救主角。
至于再后面发生的事,大家都已经知道了。
以上,就是整部《信条》的全部剧情线梳理了。
读后感 信条 第2篇
《信条》是我自新冠疫情发生之后的半年以来,首次回到电影院观看的新片,并且一看就连着看了三遍。
可以确定的是,《信条》是一部非常值得二刷,甚至多刷的电影。
《信条》不似盗梦空间那般以先交代任务的方式展开;
《信条》中的主人公像观众一样,一开始并不清楚自己的任务究竟是什么,也不知道反派的真正目的,他也要随着剧情展开逐渐弄清楚真相。
所以,要弄清楚《信条》,就要把握住整部影片中的所有细节,弄清楚它们之间的关系才行。
我相信大多数观众在第一次观看《信条》的时候,都很难把握住电影中的细节,这主要是因为第一遍观看,光是消化电影时间逆行的设定就需要一番功夫,这就导致初看《信条》之后,一般都是似懂非懂、一脸懵逼的状态。
不同人的区别只是懵逼的程度不同,有的理解的多点,有的理解的少点,一遍能全看明白的人应该很少。
所以,想要真正看懂《信条》,我推荐一定要二刷。
但如果您只想看一遍,不想多花时间,那《信条》还值不值得看呢?
我的建议还是值得看的,看《信条》一刷和二刷完全是不同的观影体验。
而一刷的秘诀,诺兰在电影开头已经告诉观众了,就是不要试图去理解它,而是感受它。
一刷的时候,知道时间逆行的逆世界的设定之后,不用深究其原理,只享受诺兰呈现给我们的光影奇观就好了。
正时间的主角同逆时间的主角打斗的场景可以说非常地惊奇,你很难想像,一个正常动作的人如何能够同一个动作“倒放”的人搏斗?
而影片的高潮,正反两派同时派出了,正向和逆向的部队,炮火纷飞,既有正常轰炸的炮火,又有反向爆炸的炮弹,真可谓是光影奇观了!
所以说,一刷只要享受影片带来的充满想象力的、震撼的视听体验就好了,强烈建议IMAX或杜比厅,本片的音响效果非常重要;
而如果您一刷之后,感觉还有很多想要弄清楚的问题,就非常值得二刷了。
一刷会让您感觉震惊,而二刷则会给您带来豁然开朗的快感。
二刷的过程中,您会发现诸多一刷时不曾注意的细节,然后发现原来诺兰早有铺垫和提示,诸多一刷时困扰的问题也都会迎刃而解。
(《信条》不怕剧透,您在看完本文之后观影依然能够享受二刷带来的快感,每个人的观影体验与收获也都不尽相同,本文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剧透分割线——————
读后感 信条 第3篇
我做事情本能的喜欢去找最优解,喜欢抓细节,喜欢反复去权衡利弊,所以,快进快出对我来说是一件相当不容易的事情。
随着手里掌控的盘子越来越大,我越来越无法掌握每一件事情的细节,失控的感觉也越来越强烈,一种不能胜任和失控的焦虑最近经常在折磨我。
我也在努力的去训练,让自己脱敏,但是这个不断和自己的本能做对抗的过程还是非常辛苦。
几年前,我记得程维做过一个演讲,有个段落我印象很深刻:
2014年初,滴滴率先发动了“补贴大战”,快的紧跟而上。
两家打车公司的背后站着的是阿里和腾讯,补贴大战亦是支付宝和微信的“支付决战”。
程维自己讲:一开始只做了400万的预算,但是没想到后面订单快速翻倍。
那时的滴滴,短短两周,订单量极速狂飙50倍,滴滴的服务器告急,程维连夜给马化腾打电话求援。
据传,马化腾连夜从腾讯内部调集了一支技术精锐,一夜就给滴滴备好了打仗用的1000台服务器。
这场关于移动支付的“补贴大战”,滴滴快的赤身肉搏,腾讯阿里站在身后,几乎每天都要烧掉几百上千万。
那个时候的程维,刚从阿里跑出来创业,确实没花过这么多钱,一个月砸进去了一个多亿,他自己讲:
读后感 信条 第4篇
他一如既往还是那个玩弄时间的高手,整整150分钟,一脸懵逼的时间穿上衣服,哭着直呼内行。
剧情就不多讲了,这次,我的关注点在钱上。
查了一下,IMDB的官网资料,《信条》的预算大概在两亿美金左右,是诺兰职业生涯中拍过的第二贵的片子。
最贵的是那部经典的《黑暗骑士崛起》,花了亿美金。
《信条》电影中飞机怼大楼的关键情节,是讲究实拍的诺兰斥巨资淘来的“二手99新经典旗舰款”波音747。
有钱,确实是可以为所欲为。
不过,诺兰确实是个天才,他创造性的又把很多镜头倒放了一遍,这样一来,估计起码能省下一半的预算,也算是一个能省会花,会过日子的经济适用型导演了。
以后,这种“会过日子”的倒放流派,可能会被行业称作:时间钳形拍摄。
一部片子,烧掉14亿的预算,换回来密集又刺激的大场面:
用飞机去撞烂一幢楼,调动无数的运输机和船,花式毁掉几十上百辆车,顺手再炸掉几幢楼。
一个心多么硬的人,才能受得了每天那么多钱从自己的手里哗哗哗地淌出去,被一个又一个的摄像机粉碎掉 ?
而且是为了自己脑海中,一些个人化的创作想法,庸俗一点讲,几乎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就是一段光影。
确实是艺术家才能干出来的事儿。
你们看到的是心动,我看到的是心痛。
不恰当的化用一下经典:
天地不仁,万物皆是猪狗
诺兰不仁,美金亦是猪狗
当然,这么去想很不艺术,也相当的不浪漫,但我是一个被匮乏感折磨过的人,我知道每一分钱意味着什么,我会控制不住的这么去想。
诺兰这样的人,一定是个残酷的怪物。
残酷,是相对于我来讲的,我并不认为“斥巨资”来拍电影,搞艺术是浪费,恰恰相反,我快要羡慕死了。
但是很可惜:当下的我还做不到。
这段时间,我情绪崩溃过很多次。
我是一个对自己很苛刻的人,喜欢在事儿上跟自己较劲,热衷和自己过不去,随着手里负责的事情越来越复杂,一种“不能胜任”的感觉时常跳出来折磨我。
情绪,也受累于此。
我常说敏感是我的天赋之一,我经常会举一个例子,一屋子人开会,谁的情绪有哪些起伏变化,我总是比其他人更容易察觉到。
敏感是我观察生活的一双眼睛,同时,我也被这双眼睛负累。
环境中的人,人的情绪,事情的动态变化,局部的失控,都容易给我造成比其他人更大的压力。
外部的压力一大,敏感的那个“我”就不再是我了,这种挤压会让“我”产生形变。
读后感 信条 第5篇
简单来说,《信条》讲了一个主角阻止反派阴谋,拯救世界的故事。
看起来很俗套是不是?特工片都是这个套路嘛。
但本片最惊艳的地方,就在于设定:反派妄图“毁灭世界”的方法,与主角拯救世界的方法,是同一个原理!
即:通过时间逆行改写历史。
而影片最令人深思的地方在于结尾:已经发生的事情即是事实,无法改变。
影片中角色的初衷与事实的矛盾,可以引发观众对于时间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