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摘抄妙招 第1篇
现在年轻人遇到了问题,第一个念头就是上网查。搜索引擎可以快速给到我们答案,无论靠不靠谱,当然这个还需要仔细辨别。但相对于如此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方式,为什么还要去翻一本动辄几万字的书呢?
因为书籍可以给你许多意料之外的知识,帮你打破自己的信息茧房,给你你不知道自己需要的东西。
书中写到一个故事,一个小学生告诉他的爸爸今天学到了新知识,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龙是霸王龙。但是当他爸爸问第二大的是什么时,他说不知道,因为老师只让他们查世界上最大的肉食恐龙是什么,没有问其他的,而他只要在网上一搜就知道了答案。
如果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想要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人们需要去找一本关于恐龙的书来看,会发现第一大的恐龙是什么,第二大的恐龙是什么等等。
读书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在B站因为法外狂徒张三而爆火的罗翔老师说:
“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有多么辉煌的时候,相信让你登上辉煌的舞台,你也会有辉煌的成就,但关键在于你遭遇挫折的时候,在你低迷的时候,你是不是有勇气继续前行。只有非功利性的阅读,才能给我们提供一种真正的人生勇气,去面对人生的大风大浪。 ”
阅读摘抄妙招 第2篇
书中说:“怎样才能快速阅读并抓住重点?最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你的理解力的池子有多大,你就能读懂多难的书。”
不知道你是否有同感,理解能力差的人往往阅读的时候读了半天也没有抓到重点,只能看点简单易懂的书,稍微有点深度就感到很吃力。
书中讲到的理解力的池子主要包含7个部分:经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国学常识、管理学知识、逻辑学知识、哲学知识、人生经验。
也就是说,你要想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需要多学科的基础知识,涉猎多个方面,当然不需要像专家学者研究那么深,但至少当别人讲到某些话题时感到不陌生。
量变引起质变,当你输入的量达到了,你会发现自己的理解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
我非常喜欢的一个博主,北京电影学院的老师尹珊珊,常年保持每周阅读两三本书的阅读量,且能写出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我非常佩服这个阅读效率,她说阅读非虚构类书籍对她来说是一种“行活儿”,即不怎么需要动脑子。原因也在于她已经有了大量的人文社科知识基础,看书时只需要留意那些新知识就行。
阅读摘抄妙招 第3篇
无论是写讲书稿也好,写书评也好,很多人会犯一个错误,即写成原书的缩略版,或者大幅引用原书的内容。
这样的话,其实读者听你讲书或者看你的书评的意义就不大了。
樊登老师写到:“切记,讲书的过程一定不是念原稿,也不是删节版原稿。讲书是再创作的过程,是用自己的语言使它通俗化以便于大家理解的过程,所以你可以加入很多创作的东西在里面。”
通过阅读全书,我认为这里的坡道指的是如何切入讲书的话题。这一点和写书评时常说的破题很类似。
破题就是一篇书评的开头,起到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可以采用书中的故事、名人的评价、知乎问答等作为破题。
樊登老师还写了组织整个讲稿的其他过程,以及绘制思维导图的方法,都是基于他多年讲书的经验心得,十分具有学习价值。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当我们遇到困难与挫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能够指引我们砥砺前行。希望每个人都能学会阅读,喜欢阅读,成为更好的自己。
阅读摘抄妙招 第4篇
樊登老师在《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中写到:“如果你现在还没有找到更好的学习方式,我强烈建议你开始讲书。不一定要挣钱,你可以给家人和朋友讲,甚至看完一本书以后绘制一张思维导图,给自己讲,让知识和学习形成一个循环。”
我经常会有这种感觉,看完一本书合上之后,感觉虽然从头到尾都看完了但其实啥也没记住,下次看又跟新的一样,真正的“常看常新”。
这种阅读效率很低,非常浪费时间,我也会问自己:如何让一本书真正属于我?
因为如果你需要把一本书讲给别人听,首先你要对书的内容非常熟悉,而且要有条理的讲出来。这个过程非常锻炼人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樊登老师喜欢在看完一本书之后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把书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在给别人讲过一遍之后,能记住绝大部分内容并且很难忘掉。
讲给别人听,这个别人可以是任何人,有的人会问:但是我没有合适的听众怎么办?
我认为更简单的方式是把你要讲的话写下来,写成一篇书评或者读书笔记的形式,发到一些网络平台,这样所有的网民都是你的听众,而且还可以通过大家的阅读数、点赞数等得到即时反馈。
无论是讲书、写书评、绘制思维导图,其实都是输出,也就是说输出会让你的输入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