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文学形象对话作文素材(推荐3篇)

个人学习 24 0

与文学形象对话作文素材 第1篇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典型。

他的主要性格特征是精神胜利法。表现为盲目的自尊自大、自轻自贱、自譬自解、麻木健忘、欺软怕硬,自欺欺人。与人口角,常以“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用并不存在的过去,来骄傲于人;被人打后自称“虫豸”,以自己是“第一个”能自轻自贱的人而得意非凡;在赌博中赢来的一大堆钱被抢走,他用力在自己脸上打嘴巴,似乎打的是另一个人,仿佛报了仇,由此转败为胜;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虽然觉得是“生平第二件屈辱”,但随即忘得一干二净;在强者面前苟且偷生,在弱者面前逞强欺凌,分不清敌友。他的这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悲惨地位。

此外,阿Q头脑里还存在着相当浓厚的封建的传统观念和正统思想。他想讨老婆,向吴妈求爱,一方面是出于人的自然本性,同时也明显地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观念所驱使,害怕断子绝孙;他严格执行男女之大防,认为一个女人在外面走,一定是想引诱野男人,一男一女在那里讲话,一定要有勾当了,所以往往怒目而视,或说几句“诛心话”,或从冷僻处掷一块小石头。这也是合乎“圣经贤传”的思想;甚至当初听说了革命党,也以为革命党便是造反,造反便是与他为难,所以一向是“深恶痛绝之”的,这是不许犯上作乱的封建正统思想在他头脑里的反映。

作为一个劳动农民,他还是表现出自发的革命要求。当辛亥革命爆发的消息传来时,他发觉赵太爷之流听到革命的风声惶惶不可终日,本能地感到革命大概是于他有益的了,不觉“神往”革命。但阿Q的“革命”实质上是贪婪的占有和盲目的报复,充斥着原始的复仇欲和非理性的破坏欲。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财产,转变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可以痛痛快快地占有地主的财物,还可以随意选择一个女人做自己的老婆,等等。总之,是他“要什么就是什么,欢喜谁就是谁”。

小说通过阿Q这一形象的塑造,鞭挞了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同时通过阿Q的悲剧,在客观上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觉悟的重要性这一重大问题。

与文学形象对话作文素材 第2篇

文学典籍类灯谜

尖(打《论语》一句)——小大由之

莫中美人计(打《论语》一句)——戒之在色

齐楚燕赵皆降服(打《史记》一句)——四国顺之

口道恒河沙复沙(打《史记》一句)——不可胜数

故(打《史记》一句)——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

坚持到底(打《史记》一句)——虽死不易

死而轻于鸿毛(打《史记》一句)——故无贵无贱

退席(打《论语》一句)——不在其位

门外汉(打《论语》一句)——未入于室也

为储户保密(打《四书》一句)——慎言其余

洪湖歌声融暮色(打《滕王阁序》一句)——窜梁鸿于海曲

回归洛阳(打《前出师表》一句)——还于旧都

科举制度(打《前出师表》一句)——试用于昔日

人家在何处(打《前出师表》一句)——以咨诹zōu善道

子游(打《聊斋志异》一篇名)——鼠戏

使女择焉(打《孟子》一句)——决汝汉

易之而教之(打《孟子》一句)——选宾为主

与文学形象对话作文素材 第3篇

论文学的形象本质

近些年来,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理论界不大谈文学的本质问题,有的学者干脆回避或否认文学的本质问题,然而本质问题却依然存在。文学理论不是杂多观点的偶然堆积,而是系列观念的有机组合。在这种组合中,总有几块基石存在,整个理论体系便建立在这些基石之上。文学本质便是这样的基石之一。对文学本质的不同看法,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基本走向,而且决定着文学理论的具体内容。因此,在对文学本质的`看法日益模糊、混乱的今天,重新探讨文学的本质问题,不能说是没有意义的。

讨论文学的本质,首先有一个讨论的角度和出发点的问题。因为文学是复杂的,任何复杂的事物其本质也不会是单一的。不同的角度和出发点,得出的结论也肯定不会一样。国内一般从意识形态的角度探讨文学的本质,从而得出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用语言来塑造形象的审美的意识形态的结论。这种学说着眼的主要是从人类的整个活动中将文学区分出来,进行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探讨,未能深入到作品之中。而文学作品乃至整个文学活动作为一个具体、复杂、系统的整体,对其本质的探讨不能仅仅着眼于整个的人类活动,满足于将它与人类的其他活动区分开来,更应着眼于其本身,从中探索出更为符合其本性的结论。由此可见,意识形态说虽然正确,但也不是没有局限,它透视了文学本质的一个方面,却忽视了其他的方面,而且就文学本身来看,有些甚至是更重要的方面。

笔者以为,探讨文学本质的最重要的角度与出发点,应当是也只能是文学作品。这不仅是因为在文学四要素中,作品处于核心的地位,也是因为作品是文学的思想、形式、功能等唯一的具有物化形式的载体,还因为在供我们研究的文学材料中,作品是最为可靠、最为准确、最为长久、也最便于操作的一个组成部分。可以说,文学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文学作品的本质决定的。因此从作品切入,是把握文学本质的最好的途径。

从作品的角度出发,文学有两大要素,一是它所表现的生活,一是它用来表现这种生活的语言。在我们看来,表现在作品中的生活就是形象,因为形象不是别的,就是形式化了的生活,即是经过作家主体的把握、转换,去掉了其物质实在,只留下其感性形式的生活。[1]从这个角度出发,文学的本质便只可能有两个,或者是形象,或者是语言。

西方语言论文论反对文学的形象本质,强调文学的本质在于语言。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第一,西方语言论文论的语言本质论是建立在“现实是语言的建构”和“语言的现实决定着思想的现实”这两大理论支柱之上的,而这两个命题虽然有片面的正确性,但在总体上却是不正确的,无法撑起语言本质论的大厦。[2]第二,不光文学文本由语言构成,非文学文本也是由语言构成的。要肯定文学的语言本质,首先得确定文学语言与非文学语言的区别。而在我们看来,文学语言的特性不是别的,就是它的构象性。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1] [2] [3]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