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读后感800 第1篇
初中化学基本功大赛课,我非常有幸聆听了各位参赛教师的教学活动。参赛选手的激烈的比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多,受益匪浅,很想和同仁们一起交流。
一、感慨基本功大赛课的精彩
说真的,一天一天听下来感觉一点都不累,课中高潮迭起,令我们观摩者心旷神怡,基本上是在享受盛餐。总体的特点有:
1.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各不相同,但各位老师的开场白却告诉了我们一个共同的道理:导入新课应新颖别致、亲切自然、切合主题、有吸引力。形式主要有:①复习导入:如从学过的氧气的用途而进入主题。②谜语猜测导入。③图片导入:氧气的用途图片。④实验导入:用什么验证集气瓶中的气体是氧气。
2.探究活动实实在在
科学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学习方式,这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在双氧水可制氧气中的科学探究真可谓本次活动中的一大亮点:通过研究实验、讨论、寻找规律等;探究活动实在,每一个活动都是形成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不象是为了渲染气氛,贪图热闹的秀场。
3.多媒体应用恰到好处
多媒体的最大优势就是可达到直观,高效,生动有趣的效果。从上课教师的表演中,我们真正感受到的选手们多媒体使用的那种绝佳的效果。
4.我的课堂我做主
教学过程其实是师生交往的过程。基本功大赛课明显以学生活动为主,保证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主要为学生创设思维空间、思维的范围、思维的时间,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有些教师的语言幽默时尚,有些教师的声音优美动听,在和谐、热烈、亲切、活跃的气氛中一节课就悄悄结束了。
5.实验中颇有创新
在基本功大赛课中多数老师做的实验都有一定的创新,让学生的知识尽可能得到增长。例如通过微型实验让学生在课堂上探究双氧水制取氧气的条件,以及得出二氧化锰在此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催化剂的特征等。
总之,课程设计的严谨;知识过渡和衔接的自然;课题引入的新颖与巧妙;实验探究的深入和有序;师生的真切互动和沟通,等等很多很多,很难用几句话能说清楚。
二、感受课改形势的改变
新的形势下应关注:
1、体现新课程目标、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2、创造性使用教科书(用教科书教),
3、建设新型的课堂文化:民主、平等、科学、对话、协商,
4、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学习、社会发展,
5、课堂的生成性(上课时出现的意外问题),
6、以科学探究为突破口:多元化学习方式,
7、师生互动,
8、课堂情景,
9、个体差异,
10、促进学习的多元化。
三、听课后的感触
一堂好课应该是教与学完美的结合,应该通过教师的“教”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学”。教学的归属应该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课堂教学要注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位一体。这些在平时觉得有些空洞的话,而现在却有切身体会。我们真的学到了很多,也产生了一些想法:
1.我的课离他们的课有多远?
在听课过程中,我都在有意无意地冒出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的课与他们的课相比有多远?”说实在的话,当时真有“时近时远”的感觉,一会儿觉得自已也是这样做的,一会儿觉得“我怎么没有想到这样做呢?”,诚然,基本功大赛课大多是通过“智囊团”再三推敲,选出优秀教师反复演练,才拿到赛场上来的,好像在平时的教学中是不可能的,但是,如果这样想一想:“如果每一年都钻研一点、学习一点、改变一点,那么十几年或二十几年下来,情况会不会发生一些本质性的变化?”所以,教师时常有一颗学习心是最重要的。 2.教师的教学一定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学风格是有经验的教师经过长期教学实践的探索,在符合教学目的和教学规范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自己教学素养条件的能动性,对教学的诸要素和全过程予以和谐的统摄,从而使教学表现出浓郁的个人特色和艺术倾向性。从本次优质课评比中就可以看出,没有形成自己鲜明风格的课堂教学,显得那么苍白无力,无法引起学生和观摩老师的共鸣。相反有自己鲜明教学风格的课堂教学,就显得那么活泼生动,学生与老师的情感容易形成共鸣,课堂也较出彩,给观摩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化学课一定要以实验为基础
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强调实验都不过分,《化学课程标准》中已经不是简单的“初步掌握??”“练习”等等,而是“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单的化学实验”。我们这儿实验设施还不完善,就特别需要教师动脑筋想办法做好实验。但不管怎样,首先得让学生动起手来。药品用量大,可做微型实验;仪器不够,可让学生将生活用品代替或改装。例如:矿泉水瓶剪开就成漏斗和烧杯;药瓶就变为药剂瓶;筷子代替玻璃棒;吸管变成导管,将食品垫板改成多孔井穴板等等。只有做了,学生才会有体会和收获,才会有实验技能和探究能力的提高。这对老师来讲,可能更需要一种精神和一种对学生负责任的信念。
当然,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和同仁们讨论、交流。例如:
①教师应该如何点评学生的发言?
②很多活动的情节设计得不错,老师应该如何在活动的基础上展开、顺势扩大成果?
③上评比课的实验平时都能做到吗?都能这样去精心准备吗?
④上课时可以就一个问题展开长时间的讨论吗?
⑤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给学生奖品吗?
总之,通过这次活动,我们对新课程改革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从这些优秀的选手的上课中,我们确实开阔了眼界,更新了理念,认识到了自身教学中的不足,明确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也非常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这次活动的感受,共同思考还存在的疑惑。
化学与社会读后感800 第2篇
· 2克氢和32克氧含有相同的分子数,这里2克和32克分别是氢和氧的“克分子量”;“克分子量(gram-molecular-weight)是以克表示的分子量的数值,化学家把“gram-molecular-weight”缩短成“mole”;一个克分子的任何物质都有相同数量的分子。
· 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取升的任何气体,不论它们的质量如何,它们总是1克分子;在固定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同样体积的气体含有同样数目的分子,意大利物理学家阿佛加德罗在1811年首先得出了这个结论。
· 一个克分子量的任何物质含有的分子数量被称作阿佛加德罗常数,在一克分子的物质中,分子总数证明是×10^23,可以用阿佛加德罗常数除分子量而求出任何分子的质量。
· 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一立方厘米气体中的分子数称作“洛喜米特数”,用22415(由升得到)除以阿佛加德罗常数即得洛喜米特数,洛喜米特数为×10^19。
· 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气体中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10^-7厘米。若用1厘米的一亿分之一,即“埃单位”(Å)来表示,气体分子间的平均距离是Å。
· 一个小分子的半径大约稍大于3Å,小分子间的距离大约是它们本身半径的10倍,故小的气体分子所占的空间只是气体总体积的千分之一。
· 分子间之所以相隔甚远,是因为它们具有能量,能量是以快速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运动通过不停地碰撞,把分子彼此推开。
· 如果温度下降或压力增大,气体的体积就变小;对于理想气体,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气态方程式”来表示,而对于实际的气体,这个公式要复杂得多。
· 在英国和美国,人们把气体的温度、压力和体积之间关系说成是“波义耳定律”,而在欧洲大陆则称之为“马里奥脱定律”,它还被称为“查尔斯定律”和“盖·吕萨克定律”。
· 苏格兰物理学家麦克斯韦把气体当作一种具有完全弹性的分子集合体,这些分子不断地进行着无规则的快速运动,他还用严密的统计方法来对这种分子集合体进行探讨;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独立地作了同样的工作(“气体的动力学理论”)。
· 麦克斯韦的动力学理论利用了并不完全正确的假设,为了简单性,他假设单独的气体分子的体积等于零,彼此之间也没有引力,而这只对理想气体成立,对实际气体不成立。
· 从一个克分子量的理想气体着手,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求得的体积为22,415立方厘米;温度每升高l℃,体积就增加约82立方厘米,温度每降低l℃,体积就减小约82立方厘米。
· 等温度降到℃时,体积就变成零了,这样就产生了℃为“绝对零度”这样一个概念,这是极端低的、也是不能再低的温度。
· 假设某一种气体的分子半径为1Å,当分子表而互相接触时,两个分子中心间的距离等于2Å,在-257℃(绝对零度以上16º,即16K)时分子中心间的距离减小到2Å;如果分子特别小,其半径仅达到Å,那么到8K时就会出现分子彼此紧贴的情况。
· 一旦分子达到紧贴的地步,物质在一般条件下将不再显示出气体的特有性质,这时我们所得到的是一种“凝聚相”。
· 当刚达到各分子彼此紧贴这样地步时,分子还具有足够的能量可以自由滑动,这时它们处于“液态”;假如温度再往下降,能量继续降低,分子就被固定起来,物质就处于“固态”了。
· 理想气体永远也不能液化,因为其分子除了在绝对零度外,永远也做不到彼此紧贴,而绝对零度是永远达不到的;实际的气体在不到绝对零度而离绝对零度也不远时,必定会液化。
· 最接近理想状态的氦在时液化,氢在时液化,氖在时液化。
· 氧离理想状态也不太远,液化点却高达;在时,气体分子中心与中心的平均距离大约是11Å,即使我们定氧分子的半径为2Å,这时分子与分子的表面距离将是7Å,要达到分子彼此紧贴的地步,温度需要下降到接近30K。
· 氧之所以是在而不是在30K时液化的,是因为实际气体不符合理想状态的第二个方面,即分子间具有引力,氧分子之间的引力要比氦原子、氖原子或氢分子间的引力大得多。
· 许多物质的分子间(或原子间或离子间)的吸引力是如此之大,即使在高温下也不转变成气体,其中有少数几种要等温度达到6000℃时才转变成气体。
· 液氢在其沸点时,密度为克/立方厘米,这是所有物质的凝聚相的最低密度;克氢就大约含有×10^22个氢分子,因此分子的中心到中心的平均距离是Å,这也可以作为液态氢中氢分子的有效直径。
· 原子的体积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子中电子的排列方式决定的,在有些原子里,最外面的一层只有一个电子占据着,而这个电子与核联系得很不牢,向远离原子核的方向移动,使得这个原子具有非常大的体积,如钠、钾、铷和铯等都是这样。
· 在室温下,铯的密度是克/立方厘米,因而1立方厘米的铯大约含有×10^21个原子,铯原子在固体铯中的有效直径因此大约是5Å。
· 如果最外面电子层只充满半数电子时,这个原子是很小的,这些电子被拉到离中央原子核很近的地方,这就意味着相邻的原子可以彼此结合得很近。
· 密度是以周期性的波浪形式进行的:当每一次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时,原子直径就上升至一最高点,密度最小,而每一次最外层的电子数只达半满时,原子直径就下降到低槽,密度最大。
· 按照原子结构复杂性的顺序来排列,可以分成几组,如:(1)铍、硼和碳,(2)铁、钴和镍,(3)钌、铑和钯,(4)锇、铱和铂。
· 金刚石是所有固体中最密实的,金刚石中每一个碳原子被四个离它特别近的碳原子牢牢地结合着,这使得金刚石成为迄今已知物质中最坚硬的物质(氮化硼的情况和金刚石很接近)。
· 个体原子的质量愈大,密度也愈大,锇、铱和铂的原子质量最大,因此它们应该是也确实是密度最大的元素,铂的密度是克/立方厘米,铱的密度是克/立方厘米,锇是最高记录的保持者,其密度为克/立方厘米。
· 在其它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原子间的距离愈大,则不论用加热或用其它的化学方法把它们完全拉开也就愈容易,因此铯的熔点为℃,沸点为670℃,而锇则要到2700℃才熔化,在超过5300℃的某一温度时才沸腾。
· 铯最容易与别的原子结合,所以它是金属中最活泼的一员,而锇、铱和铂则是所有金属中最不活泼的成员。
· 在所有的固体中,碳最结实,其熔点也最高,在接近3700℃时,它才不再以固体形式存在,而且它不熔化而升华,直接变成气体碳。
阿西莫夫,《阿西莫夫论化学》
化学与社会读后感800 第3篇
时光飞逝,转眼间一学年已经结束,这一学年我担任的是高一年7班的班主任和7、8班的化学的教学工作,由于刚参加工作,又是新课改年段,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回想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感觉有成功也有不足,现本人就从政治思想方面、教育教学方面、班级管理和工作考勤方面做如下总结:
一、政治思想方面:
本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认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认真学习新课改的教育理论,认真钻研课标,不断学习和探索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教学方法,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帮助学生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同时本人积极参加校本培训,并做了大量的探索与反思。 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教育教学水平,以适应教育的发展,时刻以做为一个优秀数学教师应该具备的条件来要求自己,努力做到更好。
二、教育教学方面:
要提高教学质量,关键是把握住重要的课堂时间。为了上好每一堂课,我坚持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做到全面的备课
新课改使得原来简单的写写教案,列列知识点就算是备课的方法再也不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的要求了,所以我们的备课要认真做到如下三个方面:
⑴、备教材: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吃透,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⑵、备学生: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⑶、备教法: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2、努力营造活跃的课堂
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固然重要,但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情感,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显得更为重要,所以我努力做课堂语言简洁明,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重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引发学生学化学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作业少而精,注重层次。
3、注重抓好后进生转化
要提高教学质量,还要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包括辅导学生课业和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本学期在对后进生转化工作上,注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先全面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争取准确的找出导致“差”的原因。并在情感上温暖他们,取得他们的信任。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和差生交谈时,对他的处境、想法表示深刻的理解和尊重;还有在批评学生时,注意阳光语言的使用,使他们真正意识到自己所犯的错误或自身存在的缺点,通过自身的努力尽快的赶超其他同学
三、班级管理方面:
班主任工作琐碎繁杂,所以一个好的班主任要细心耐心,宽严并济。培养优秀的学风班风,培养好班干部,辅助班级管理。从生活、思想和学习上多方面关心学生,争取做学生的朋友,使学生信任自己亲近自己,才能做到亲其师信其道。另一方面,多和学生沟通,多理解他们,争取做到民主处理各种问题,不能一味的处罚,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多给学生解释和改正的机会。在这一学年的班级管理中收获很多,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也有很多不足,继续努力,多读书、多学习、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努力提高自身修养。
四、工作考勤方面:
本人热爱自己的事业,从不因为个人的私事耽误工作的时间。并积极运用有效的工作时间尽力将自己的分内工作做得更好。但是作为一名年轻的、刚入职的新老师,在工作中还有很多不足:
1、工作中大胆实践、对管理工作零碎的思考多,整体的谋划少。
2、自身各方面的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尽管平时注重了学习,但学得不深,学得不透。学习的层次不高。尤其科学思想、管理方法、学习水平等诸多方面还很欠缺,与其他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新课改的形式下,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更高了,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更严格要求自己,多方面全方位的提高自己的素质,使自己成为新形式下学生喜爱、家长放心、学校肯定的合格教师。
化学与社会读后感800 第4篇
一、抓主干
研究下高中化学书的目录就会发现,其实化学教材的内容说起来也很简单:元素周期表中的5个纵行〔Ⅰ,Ⅳ,Ⅴ,Ⅵ,Ⅶ〕,反应类型,平衡,有机。还是我前面多次提过的那个思想,得对化学到底学了些什么有个大体的概念,才能在现在已经算很较短的时间内有个更快更大的进步。还有前面在讲数学时说的玩数学的方法,也可用在化学上的。
这样的目的,是要抓住主干。只有主干知识过硬才不怕考题有多灵活,这同样在数学和物理中也很重要,再罗嗦下,完全空中楼阁式靠大量练题而产生对各种题做法的认知,试图借以弥补或代替夯实基础的作用,是很难有质的进步的,也很容易出问题。
但并不否定练题的必要和重要作用,练题也是提高应试能里的最重要途径。用一个数学语言来解释,基础和练题都是提高成绩的必要非充分条件
二、记零散
我当时是遇到一个零散的知识点就抄下来,有点记点,记忆也讲方法把有颜色的沉淀溶液什么的归纳到一起记,其实说起来真的大家都知道,但是却只有真的在坚持的人才能看到效果。
三、针对应试
分析试卷考点安排,提炼常考考点。由于各地试卷考点安排和常考考点不同,我就拿四川卷为例,8个选择题,一般考点分别为:化学在前沿科学的应用,实验,离子共存或反应,热化学方程式,周期表与周期率,化学计算,平衡,溶液中离子浓度关系。
化学与社会读后感800 第5篇
· 德国科学家基尔霍夫和本生发明了分光镜,其基本原理是当元素加热时,它所发出的光通过棱镜的折射而产生光谱,由光谱可以测定光的波长;每一种元素都能产生各自特征的一定波长的光,故各种元素可以按它们产生的波长加以鉴定。
· 基尔霍夫和本生将某些矿石加热时,发现了稀有元素“铯”和“铷”。
· 居里夫人于1898年在铀矿中发现了不寻常的元素“镭”,然而不出十年,又在铀矿中发现了另一种元素,它是所有元素中最不寻常的一种,它就是氦。
· 法国天文学家杨森在太阳的大气光谱中,观察到一条与所有已知的谱线都不同的黄色谱线;英国天文学家洛克厄断定这条线所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元素,并把它命名为“氦”。
· 人们认为在某种星云光谱中出现的奇怪线条是一种叫“星云素”的元素所导致的,日冕中的未知线条则是由“光轮素”引起的,曙光中类似的线条又是由“地球光轮素”造成的。
· 这些所谓的新元素只是由旧的、熟知的元素在特殊情况下产生的:“星云素”和“地球光轮素”仅仅是氧和氮在高度离子化状态下的混合物,“光轮素”线则是由高度离子化的金属所产生的。
· 在十八世纪,空气被认为是由氧及氮两种气体组成的;氮是一种惰性气体,它有很多与氧相反的性质,它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不溶、不燃,本身无毒,但不能维持生命。
· 卡文迪许发现用电弧可以促使氮与氧化合,还可以用适当的化学试剂吸收这种化合物(氧化氮),加入更多的氧可以消耗更多的氮,直至最后他所提供的全部空气减少成一个小泡;卡文迪许认为,大气中有少量甚至比氮更不活泼的未知气体。
· 英国物理学家瑞利爵士通过不同的方法制备氮(从氨制备氮/从空气中除去氧、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制备氮),测得的氮气的密度不同。
· 苏格兰化学家拉姆塞将氮通过灼热的金属镁,从而生成氮化镁,但是留下的一个小气泡不与灼热的美发生反应,且它的密度明显大于氮;把这个未知气体加热并观察它的光谱,发现其线条是新的,这是一种新的元素,它被命名为“氩”。
· 每一种元素都是由含有特定数量的电子的原子组成的,这些电子排列成一系列壳层;化学反应就是以除掉几个或夺取几个电子的方式进行的,最后使电子数达到8;如果一种元素的原子其最外层本来就有8个电子,它就不会发生反应。
· 如今已知的惰性气体一共有六种:氦、氩、氖、氪、氙、氡;氦是所有惰性气体中最轻的,它比除了氢以外的所有已知物质都轻;氦是惰性气体中,也是所有已知物质中最不活泼的。
· 当原子或分子的最外电子层具有稳定的8个电子的排列时,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吸引力特别弱,因此因此它们通常保持气体状态,一直到温度非常低时才开始液化。
· 现在已经确认在常压下氦永远也不会固化,就是在所有其它已知物质都成了固体的绝对零度下也是如此;一般认为在绝对零度时,所有原子和分子的运动全都停止了,可是量子力学指出,有一种非常小的残余运动永不停止,这一点点的能量就足以使氦保持为液体状态。
· 当把氦冷却到以下时,它突然开始成为非常好的导热体;氦II基本上没有什么粘度,它比气体还容易流动,具有“超流动性”。
· 在接近液氢温度时,有少数几种物质(如汞)就能成为超导电体,有些铌合金在高达18K 时即变成超导电性的物质。
· 有些物质是“抗磁的”,也就是排斥磁力线的,磁力线通过这些物质比通过同样体积的真空还少;任何超导电的物质都是完全抗磁的,但是假如把磁场弄得很强,最终还是有一些磁力线会渗入到抗磁物质中去,当这种极端状态被破坏后,所有其它的绝对性,包括超导电性会消失。
· 利用超导电现象,可以制作“冷子管(低温管)”,其最简单的形式是由一根小钽线缠绕着铌线所组成,假如把线浸入液氦中,就可以使铌线变成超导电;这样的“冷子管”可以用来取代真空管或晶体管,可以取代大量的庞大的电子管或者是也不算小的晶体管,假如能全部冷子管化,计算机的尺寸将会大幅缩小。
· 氦存在于大气和土壤中,地球外壳的氦资源大约为大气中的两千万倍,但是氦在地球外壳中的稀释度甚至比在大气里还要大。
化学与社会读后感800 第6篇
· 氙元素由拉姆赛和特拉弗斯发现,属于“惰性气体”(化学性质不活泼)或“稀有气体”(稀少);氙是所有惰性气体中最稀少的,它也是地球上所有稳定元素中最稀少的,氙只存在于大气中。
· 任何物质在-100℃(-148℉)还保持气态的,我们就称它为“气体”,而氙是一种气体。
· 每种物质都是由原子或者分子组成的,原子或分子间具有吸引力,这就使它们有保持在一起的倾向;热能够给这些原子或分子一定的动能,这种动能具有使它们分离的倾向。
· 一组特定的原子或分子间的引力是相对地稳定不变的,但它们的动能则随着温度改变,故当温度升得足够高的时候,任何一组原子或分子就会迅速分开,这个物质就成了气体;在6000℃以上的温度下,所有已知物质都是气体。
· 分子间或原子间的引力是由原子内或分子内电子的分布情况产生的,电子分布在不同的“电子层”;电子层中最稳定,最匀称的电子分布是最外层拥有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电子或者是8个电子。
· 其它没有这种饱和的电子分布的原子,就只好试图通过攫取额外的电子或者扔掉一些它们已有的电子,或者与别的原子共享电子来达到这种分布,当它们这样做的时候,它们就发生化学反应。
· 假如一个钠原子遇到一个氯原子,一个电子从钠原子传递给氯原子,失掉了一个带负电的电子,就会使钠原子变成带正电的钠离子(Na+),获得了一个电子的氯原子成为带负电的氯离子(Cl-);异电相吸,这些离子牢牢地抱成一团,这足以使“氯化钠”(食盐)成为固体。
· 碳原子(C)的电子分布是2,4,每一个碳原子就有另外四个碳原子围着它,在其最外层有4个它自己的电子和4个由邻近的四个碳原子提供的电子(每个碳原子提供1个);每个碳原子就有了2,8构型,其代价是要与邻近原子靠紧,强大的原子间引力使得碳是固体。
· 当原子通过获取电荷那样的方式的电子传递或者通过共享电子从而使大量的原子抱成一团,以达到稳定的电子分布时,我们不能期望它们会成“气体”。
· 氢只有一个电子,两个氢原子可以各提供一个电子形成共享电子对;分子中原子间的吸引力是大的,然而各个氢分子之间的引力是弱的,故氢是一种不是象惰性气体那样由单个原子组成,而是由双原子的分子组成的“气体”。
· 氧,氮和氟都可以形成双原子“气体”分子,它们之间还能彼此化合成“气体”分子,那些自己不能形成“气体”的原子,如与氢、氧、氮或氟化合,也可以形成“气体”。
· 总共可以列出二十种“气体”分属下列各类:(1)由单个原子组成的气体有5种:氦,氖、氩,氪和氙,(2)由两个原子的分子组成的气体有4种:氢、氯、氧和氟,(3)由三个原子的分子组成的气体有1种:臭氧,(4)10种化合物,其分子由两种不同元素组成,至少其中有一种元素属于第(2)类。
· 氟分子即使在常温下也确有拆开的倾向,自由的氟原子基本上会袭击周围一切非氟物质,其反应所产生的热量会提高温度,从而引起更大范围的氟分子的分裂,因此分子氟成了所有“气体”中化学性最活泼的物质。
· 氧分子只有在高温时变得很活泼;某些细菌可以使氮分子分裂,一旦氮分子被拆开,单个氮原子就相当活泼。
· 化学家们在把惰性气体原子和其它原子联在一起时,他们所取得的唯一成功就是形成了“笼形包合物”,在笼形包合物中,原子组成分子,形成一种笼状的结构;有时一个外来的原子在笼状结构形成的时候就陷在里面了,除非这个分子破裂,它才能摆脱,然而这个外来的原子只是物理地被约束在里面,并没有形成化学键。
· 随着惰性气体原子质量的增加,电离势(一种测定从原子中除掉电子的难易程度的量)下降,沸点的增加和电离势的下降意味着随着单个原子质量的上升,情性气体的惰性下降。
· 巴特莱特把六氟化铂(PtF6)蒸气与氙混合,竟然得到一种看来好象是六氟化氙铂(XePtF6)的化合物,但六氟化氙铂有可能形成一个笼形包合物,并把氙包在里面。
· 阿尔贡国立实验室的在一个镍制容器中,将1份氙与5份氟在加压下加温到400℃,制得了四氟化氙(XeF4),一种简单的惰性气体化合物,而不可能是什么笼形包合物。
· 人们把足够的氡凑在一起作成了四氟化氡(RnF4),连惰性比氙还大的氪也被人们所驯服,并合成了二氟化氪(KrF2)和四氟化氪(KrF4);剩下的三种惰性气体,氩、氖和氦(以惰性从小到大排列)至今还未被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