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赴安西读后感100字 第1篇
来”。读的层次分明,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本课的教学就这样以诵读为主要手段,以情为主线,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学生读出了意,读出了境,读出了情,读出了韵,学生在读中真真切切体悟到情感。
商榷之处:
1、本诗主题内涵的把握。王维的诗作风格大多清新、隽永而富有禅意。但这一首诗却别具一格。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因为盛唐雄风在国人身上折射出的是豪迈、豁达,他们以能到边关建功立业为荣。相传这首诗在谱成《阳关三叠》后,因曲调高亢,竟然把伴奏的笛子给吹破了。诗中“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
送人赴安西读后感100字 第2篇
这是一个万象更新的春天早晨,天刚下过微微的细雨,空气是那么新鲜,那么湿润。客舍旁边的柳树上新生的稚嫩的枝叶芽儿,在那雨雾的滋润下显得更加青翠了,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朋友元二即将奉命出使遥远的安西,杜甫设宴在渭城的一个小客舍为他饯别。就在这一个春暖花开的季节,到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春天的景象。而在这么美好的季节,知心的朋友却要从此各分东西了。在这时送别友人,心中有无限的留恋和伤感啊!
筵席上,饮着一杯一杯又一杯的`美酒,酒入愁肠愁更愁啊!杜甫心中不时回想着两人往日种种:相邀畅游名山,冬夜煮茶论诗,月下对酒当歌……前人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望着窗外那依依杨柳,不免在心中产生依依惜别之情。两人想到:只要在此一分手,从此便参商两相隔,天各一方呀!于是二人更是对酒当歌,开怀畅饮,喝干了一杯又一杯的告别的酒了。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啊!千里送君终有一别,杜甫强忍内心的不舍,举起手中斟了满满一杯的香醇美酒动情地说:“元二君,请您再干一杯吧!”元二满怀醉意地推辞说:“杜甫兄,不,不,不能再喝了。我该走了。此去关山阻隔,相见不知何年啊!”望着老友,杜甫高举酒杯深情赋诗: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令元二热泪盈眶,元二怎能推辞这番盛情呢?他举起酒杯一饮而尽。带着老朋友的深情厚谊,骑上老马绝尘而去,杜甫心中满怀惆怅,孤独地站在柳树下,望着老友的背影渐渐消失在天边。
送人赴安西读后感100字 第3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唐代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然后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_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
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沿途他写下了《使至塞上》、《出塞作》等边塞名篇。《阳关曲》是王维晚年之作,其创作年代估计在“安史之乱”以后,据《资治通鉴》至德元年(756)七月载:“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载:“上至凤翔旬日,陇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会”。故当知“安史之乱”暴发后,边兵大量内调,此诗约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时,与此同期的诗作尚有《送张判关赴河西》、《送刘司直赴安西》等。无疑,然后当他送别友人临近分别时,诗人不会不考虑到战争将对他们今后产生的影响。诗的前两句写的是送别时的节物风光,描绘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却充满诗情画意。三四句表达了对友人一篇深挚的情谊。
但是,在一些权威的辞书和教材中对后两句均作出了这样的解释:“朋友,再干了这一杯酒吧,然后出了阳关,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笔者以为,这样的解释明显带有主观随意性,没有真实反映出王维如此造句所想表达的深意,更没有揭示出此两句在表达上的佳妙之处。首先,然后作出了这样浅显直白的解释,本诗显的似乎并无新意,与他在这一时期的同类作品相比也无特别之处,只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诗,这与后人将之一直誉为唐诗“压卷之作”的称谓显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赋有某种其他的寓意,而我们却一直尚未予以重视而挖掘出来;其次,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护边疆的诗,面对战争的残酷无情,曾经到访过边塞的诗人相当了解,“古来征战几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说出“你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这样的话去伤害友人且触犯诗谶——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说,从诗句的本身意义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阳关”后才看不到诗人,出了“渭城”不同样也就看不到诗人了吗?事实上,即便友人真到了边疆安西,他同样也能遇见来自家乡的“故人”,如岑参在《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诗中就这样写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来三五春”。
那么,“阳关”一词在这首诗中的特殊意义又会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诗人这两句其实是运用了逆挽(即叙事题材的“倒叙”)并结合了省略的写作手法,然后引导读者的思绪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后历经万种艰险,最后凯旋而归时,而“我”——现在的这个送行者却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历史的真实是,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
我们已无法知道他们后来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风明月苦相思,荡子从戎十载余”王维的这两句诗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长的戎马生涯与思者的无奈。因此,诗中的“西出阳关”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后走出了阳关,而应该是指将来友人完成任务胜利返回时路经“阳关”。长期以来,“西出阳关”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但是在这里却是真正的“一语双关”:它按着时空的发展次序有着两幅截然不同的场景,第一幅“西出阳关”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刚刚走出了阳关,渭城在东,阳关在西,是谓“西面出去”,一般人们均持此种观点;另一幅“西出阳关”就是指友人在经历许千辛万苦,完成了任务剀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却是谓“西面出来”,诗人的本意就是如此。可见,常人都把友人从“西面出来”误解成了从“西面出去”了!
不难理解,面对各自分离后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会引起诗人的无边遐想,而这种思绪一旦跨越了时空和个人后,便会产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无与伦比的震撼力,诗人正是为此成功地进行了时空的转换和压缩。必须指出,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时也是军事要塞。
送人赴安西读后感100字 第4篇
今天教学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诗中第一句“渭城朝雨徘岢尽毙吹氖乔宄扛障鹿一场蒙蒙细雨,湿润了小路上的尘埃。今天的天气也刚刚下过一场淅淅沥沥的细雨。正好是早上第一节课,我让同学们感受一下这样一个湿润的早上,空气是清新甜润的。你们听,听到了什么?一个孩子说:“我听到了叽叽喳喳的鸟叫声,鸟儿们仿佛很开心。”确实窗外的大树上不时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动听极了。另一个孩子站起来说:“我仿佛听到了大树在说,谢谢这一场雨,把我洗得干干净净的。”其他孩子也纷纷举手……
送人赴安西读后感100字 第5篇
早上窗外的雨淅淅沥沥的下着,湿润了尘土。灯从夜幕降临一直开到清晨,我和元二在那个小客栈里谈了整整一夜。客栈的墙壁被雨水打湿了,客栈前的柳树让雨水冲刷得更翠绿了!空气清新了!深呼一口气,啊!真是沁人心脾。人们也许都还沉浸在雨后的喜悦里。
但是我和元二却很伤心,因为元二就要和我分别了,我最亲爱的朋友就要出使安西。“元二啊,你这次出使安西,一去可能就得三年五载,什么时候回来,一定通知我啊!也许出了阳关,就没有像我这样的老朋友了。不过,我相信像你这样的君子,一定可以结交更多的朋友。这一杯酒!不!这不仅仅是一杯酒,这里面有我的心意、情谊。让所有的祝福都化作这杯酒,饮下吧,我的老朋友!”我禁不住泪流满面,元二也泪洒前襟,接过酒杯一饮而尽,说:“我会惦记着你的,到了那边,一切事安顿好了,我就给你写信,你放心吧!”
这时雨又淅淅沥沥的下了起来,细长的柳条在细雨中摇曳,好像在极力地挽留这位友人。暂别了,朋友!保重!
送人赴安西读后感100字 第6篇
送元二使安西
有一天,王维正在休息,突然,元二使的飞鸽传信,飞鸽在窗外咕咕地叫着,王维急忙将窗户打开让飞鸽进来,飞鸽将信放在桌子上,王维打开一看原来自己的老朋友元二使奉朝廷之命到安西去当钦差大人,王维看完信以后马上回信:老朋友你去安西当官我很高兴,但是我们毕竟十多年的朋友了,你走我还真有一点舍不得,如果你执意要走的话,那我们明天就在郊外的旅店做一次最后的告别吧!王维把信写完,让飞鸽把这份信给元二使。
第二天,渭城的天空下着蒙蒙细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得更加翠色欲滴,
王维已经到了,这时元二使也赶着马车来了,王维布好了酒席,俩人便坐了下来,王维便举起了酒杯说:“老朋友,请喝尽这杯醇香的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阳关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友了,我把这个柳枝送给你,当成告别礼物吧!”“好!谢谢你,我喝了这杯酒!”“啊!真是好酒哇!等我到了安西,我还会用飞鸽给你传信的,好了,时辰到了,我该走了,再见老朋友!”“再见,老朋友!希望我们之间的友谊直到永远”
渭城朝雨徘岢荆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人赴安西读后感100字 第7篇
一、复习导入背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讲谁送谁?到哪里去?检查学生预习情况,从而知道是唐代诗人王维送元二到安西去。元二:姓元,排行老二。安西:在今新疆。
二`、诗人简介: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讲的就是王维。曾担任过右丞的官职,所以也叫王右丞。三、抓关键词理解句意。
1、“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
抓住“朝”、“拧薄“客舍”三个重点词,“朝”这里指时间是早晨。而“”是沾湿、打湿的意思。“客舍”指旅舍、旅馆。教师特别解释“渭城”就是指长安城。这样学生可说说句意:早上的长安,刚下过一场小雨,雨点打湿旅馆前地上的尘土,路边的柳树被雨水洗过后,更加青翠。师:这两行通过写景告诉我们什么?生:送别的时间、地点、景色。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四、扩展,:王维喝酒送行,李白望舟远行。还有哪些送别形式?回顾《赠汪伦》,踏歌送行。那下面这些诗又是怎样的?
《劳劳亭》
年代:唐
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 ・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师:这两首共同的地方是什么?
生:都是送别诗,都很伤心,都有柳树。
师:为什么一提送别,就要写柳树、柳条?
生:?
师:送别时都不想让朋友、亲人走,想让他们……
生:留下来。
师:那“留”和“柳”读音……
生:相近。
师:看我们的老祖宗多聪明,不想让你走,就折几根柳条给你。意思是……
生:留下来。
师:这就是我们祖先的折柳送别。
李白写过一首《春夜洛城闻柳》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为什么听到折柳,就会思念家乡?
这里的折柳指的是乐曲《折柳》,听到有人在夜里用笛子在吹《折柳》的乐曲,诗人也想起家乡,想起亲人。
师:再看这首南浦别
南浦别
唐 ・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师:南浦指小河的南边,送别的地点。所以诗中有南浦,这诗也是送别诗。
王勃《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诸,佩王鸣鸾罢歌舞。朱帘暮卷西山雨,画栋朝飞南浦云。白云千载空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最后再把宋代词人王观的《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推荐给同学们。让他们感受诗与词的不同,和一样的情感。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 ・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东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对了,还有就是一般送别表现为伤心和依恋。但唐代高适的《别董大》却反其道而行之,心胸开阔,激励为主。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首诗没有丝毫的伤心,却多了几分盛唐诗人的开阔胸襟和大唐气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