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作文素材 第1篇
乡村医生防控疫情先进事迹(医生)
zz,男,汉族,zz岁,zz县zz镇zz村人。19zz年从医,是一名在农村医疗防保战线上工作了近50年的老乡村医生,50年如一日,默默奉献,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曾被zz日报报道,年年都被镇卫生院评为“年度乡村医生先进个人”。
2020年1月26日(大年初二),zz接到zz镇中心卫生院的紧急通知,立即马不停蹄赶往镇卫生院参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紧急会议。由于疫情紧急,医用口罩、“84”消毒液、酒精、体温计等防护物资成了紧俏物,防护服、护目镜更是极度缺乏,镇卫生院库存告急。会后,他开始思考如何在防护物资极度缺乏的情况下有效防控疫情,如何圆满完成镇政府及卫生院安排的工作任务。
由于病情较严重,需行手术治疗,临进手术室前,他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好饿,真想吃点东西后继续奋斗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目前,他还在重症监护室,未脱离生命危险。(妻子zz是一位村干部,一位优秀的_员,一直非常支持他的工作。)
惟其艰难方显勇毅,惟其笃行方显珍贵。zz是千千万万乡村医生的缩影,在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他们默默奉献、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艰苦奋斗。虽然他们没有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正是他们几十年来扎根基层,心系群众疾苦,关心群众安危,疫情面前,才会毫不退缩、勇担职责、践行使命,保障了一方百姓的健康安全。
2020抗击疫情作文素材五
乡村医生防控疫情先进事迹(医生)
党员防控疫情先进事迹(交通运输局)
“我是党员,我先上!”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从z月z日大年初二接到任务后,zz交通运输分局zz站长zz就没有离开过疫控卡点工作岗位,直至z月z日上午z时发生心梗晕倒。
为全力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按照zz区统一部署,z月z日上午,zz交通运输分局负责协调设立公路交通疫控卡点。接到任务,zz同志主动请缨去辖区内最远、情况最复杂的zz高速服务区。作为卡点的负责人他一边组织卡点值班室活动板房搭建,一边协调解决工作人员的饮食、休息,防护等问题。他亲自制作登记本、卡点指示牌等保障用品,组织卡点工作人员召开现场工作会议,安排部署卡点的各项工作任务,要求大家要严格按照要求逐一登记过往车辆和人员,协助医护人员测量体温,严防死守疫情的扩散。在没有隔离服和防护服的情况下,zz总是抢在其他同志的前面,去询问来往车辆的情况。卡点任务较重,人员有限,执法人员按照24小时轮班制,但zz心系疫情防控,从年初二到大年初六没有离开过zz高速服务区疫控卡点,吃住全在卡点上,卡点条件有限,累了就只能和衣而卧,饮食只有简单的快餐及方便食品。
鉴于zz服务区的车辆流动较多,工作量较大,局领导按排zz交管站站长zz协助他工作,初六上午八点本该他下夜班,他向zz交接了相关工作后并没有离开岗位,上午十点左右连续奋战了近百个小时的zz感觉胸闷、气喘、出冷汗,他也没有和同事们说起,只是说zz来了,有人掌舵了,他就可放心下班了。他还说从年前到现在忙着工作都没有时间回家看看生病在家的老父亲,准备回家洗个澡换件衣服去给老人做顿饭,陪陪他老人家。可是上午11时,刚到家的zz便晕了过去,家人急忙拨打120,将他送往zz医院进行抢救。由于救治急时,手术也非常成功,目前已脱离了生命安全,正在ICU病房进行密切观察。经诊断,zz本来就患有高血压,又因长时间熬夜、工作劳累,这才导致突发下壁心梗。
得知zz生病一事后,zz交通运输分局领导立即赶到医院进行探望,并及时向区政府、市局领导进行汇报。苏醒后的zz仍不忘向前来探望的领导询问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情况。
在日常工作中,zz作为zz交通运输分局治超站站长,一名普通的_员,他就长期坚守在工作一线默默耕耘,不计名利,踏实工作,经常熬夜加班。面对疫情,他更是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用极短的时间就协调建好z个疫控卡点z座活动板房,做为值班室、休息室、隔离室使用,保障了卡点防控工作的开展。zz的工作也赢得了过往车主旅客、服务区同仁和兄弟单位同事的一致称赞。zz用行动彰显了交通人的爱岗敬业、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光荣形象。
2020年作文素材 第2篇
1、不能让冲在最前面的人,连饭都吃不上
武汉的一家餐馆老板小邱因为在朋友圈中看到医护人员在这段特殊时期不能吃上热乎的饭菜而感到内心难受,因为自家就是经营餐饮的,因此对于医护人员表示自己愿意24小时为医护人员送餐,虽然店里面只有五个人,做出饭菜的分量也是有限的,但是他们愿意一直坚持下去,这一件事也迅速登上了热搜。对于店老板有力出力的做法,许多网友表示这是一间非常有爱的餐馆,为他们所传递的正能量点赞。
2、剪掉长发,你依旧很美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护士单霞为了节约穿防化服的时间,在奔赴一线工作前就将自己的长发剃光,她说头发可以再长,而现在最重要的是要保护那些需要保护的人。
3、15000只口罩全部捐出
郝进曾经是一家口罩生产工厂的员工,但是工厂里发不出工资,于是就用口罩来抵工资,而在这一次疫情爆发的时候他听说到疫情的严重更是直接捐出了15000只口罩。
4、最美“逆行者”
1月29日,一名来自陕西的“逆行者”在武汉封城的时候选择支援逆行,在短视频app上他记录着自己的抗疫行为。用自己最平凡的举动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病毒无情,但是人间有爱。
2020年作文素材 第3篇
导读: 有“网红县委书记”之称的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湖北巴东县委书记陈行甲,近日再度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近日,在一篇署名文章中,陈行甲表示,在扶贫过程中,有些贫困户“不懂感恩”,需要加强对群众的感恩教育,陈的话引起舆论热议。那么,贫困户“不感恩”需要“教育”吗?
时事评论观点:
说贫困户“不懂感恩”,其实更多表现为贫困户对于扶贫工作和扶贫干部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从现实来看,确实存在这样的情况。但放在全国来看,这毕竟是极少数。有问题需要正视,但也不能夸大问题,更不能制造问题。不能把个别贫困户的不理解、不支持、不配合,当成普遍的状态,进而就要号召什么“感恩教育”。
这种所谓“不懂感恩”的心态,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恐怕并非无中生有,它主要还是出于贫困户对扶贫工作没有信心,或者看不到希望。在一些地方,“扶贫口号年年喊,一年更比一年响”,可干了很多年还是“涛声依旧”,工作内容每年都是重复“昨天的故事”,扶贫成绩寥寥。
在扶贫没有做出成绩的情况下,何以要求贫困户要“感恩”?当前社会背景下,扶贫工作仅靠上级给一点扶贫款,发一点扶贫物资,又能解决多大困难?应看到,有些地方,确实存在“扶贫只靠口号,帮扶只靠要钱”、敷衍其事的情况,对此,很多贫困户看在眼里,疲惫在心里。这一语境下,贫困户对扶贫工作不感恩,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怀疑和观望心态。
正所谓“心病还须心药医”。即便在现实中,一些贫困户存在消极心态,也急不得,恨不得。陈行甲说,“当干部的肯定不能与老百姓计较、赌气,因为躬身为民是当干部的本分,为了老百姓的事当干部的也应当受得了气。”对于地方扶贫官员来说,必须正视消极心态的存在,追问消极心态的由来,反躬自问一下,如果工作做到位了,成效出来了,贫困户还会“不感恩”、需要“教育”吗?
因此,陈行甲所谓贫困户“不懂感恩”、“加强对群众的感恩教育”的论调,更像是无的放矢。扶贫不能只盯着贫困户得到了什么,而应该及时觉察到还有哪些扶贫工作没做到位,并在此基础上改善扶贫内容与措施,让贫困户看到希望。果能如此,贫困户岂会“不懂感恩”?
2020年作文素材 第4篇
导读:近期,一项在线调查显示,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因孩子学习而焦虑的父母多,其中的受访者表示非常多。 在经济市场化、人口流动化的当下,不同社会阶层生存生态的鲜明反差,让许多家长渴望“争上游”。教育作为一种社会流动的渠道,能够打破“出身论”。就此而言,“为孩子学习焦虑”折射了家长们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价值认同,隐伏着他们对社会流动向上的深切渴望。
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教育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连续谱,任何一个环节掉队,都有可能让孩子在社会分层中处于劣势地位。说到底,纵向社会流动既包括“向上爬”,也包括“往下跌”,在教育竞争中落败,意味着孩子难以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过上一种有尊严的生活。
按照著名人类学家闫云翔的说法,关心孩子的学习成绩不仅说明了一种亲子关系,也恰恰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人格建构模式。作为一种关系性的存在,中国的个体必须扮演好一生中各种各样的角色之后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在道德义务和情感责任的驱使下,许多父母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一个美好的前程,千方百计地让孩子在应试教育的竞赛场里绝尘狂奔。
许多时候,家长不是不懂快乐童年对于孩子的价值,而是担忧孩子将来在社会流动中“往下跌”。读懂家长们的无奈与纠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为孩子学习焦虑”。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牵动着无数国人的心...
2020年对全国人民来说,最热门的事情就是此次的新...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而作文素材的积累...
2020年作文素材 第5篇
导读:清华大学颜宁教授关于“幸福”的一次演讲火了。学生曾问她,与电视剧《欢乐颂》的主角安迪相比,你付出的努力更多、名望更高,赚得却很少,会感觉不平衡吗?答曰:金钱不能成为衡量幸福感的标准。一问一答,道出了多数人“想要与得到”的挣扎。以下是关于“拜物主义”的时评观点。
现代人面前都摆着一道“幸福难题”。就像斯基德尔斯基父子在写《金钱与好的生活》这本书时,他们的朋友问道,“你们不是打算告诉我们,你们认为多少钱才够吧?”这本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探讨金钱与美好生活关系的著作,正是聚焦于此,“多少钱才够”“够是相对于什么来说”等问题伴随始终。
之所以是“难题”,是因为有关金钱与幸福感相关性的讨论,从未停止过,结论更是悬而未决。即便在马克思看来,“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的资本主义,也没能满足人们对财富和金钱的追求。相反,经济上的不知足也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这种渴望植根于人的本性。
曾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经济增长几乎就等同于美好生活。美国“大萧条”时期,很多人对资本主义不抱有任何幻想。凯恩斯在1928年对剑桥大学本科生做了一次演讲,题为“我们后代的经济前景”。他预测,“100年后,先进国家的生活标准将是今天的4—8倍”,并且描绘了舒适工作和美好生活的前景。研究表明,自1930年后70年里,人均收入增长了4倍,而工时预计到2030年才能达到每周35个小时。“一个无须工作的未来”并没有到来,在一些国家,富人的工时甚至不降反升。
在当时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减少工作时间或者用更多自由时间做喜欢的事情,代表了一种美好的生活。现实情况是,经济增长并未实现预言中的美好,大多数人还需要辛苦地工作,考虑到不同时期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世界形势等多重因素的变化,“凯恩斯”们的失败预测也不足为奇。
经济增长或财富增加,确实是实现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但是对国家而言,单纯追求GDP的高速增长,加重污染、挤压闲暇、贫富分化等经济增长负效应可能会逐渐凸显。1974年,经济学家理查德·伊斯特林在对多国进行幸福感与GDP的调查后,发表了论文《经济增长是否能改善人类命运?》,他的答案是“可能不会”,这是著名的“伊斯特林矛盾”。
对个人而言,美好生活里不能只有金钱。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人的钱包逐渐变鼓,但也带来“你幸福吗”的困惑。金钱没有“原罪”,与美好生活也密切相关,但当一个人把对生活的追求框定于物质与金钱时,就会像传说中的迈达斯国王,虽被赋予点石成金的魔力,最终却被饿死。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活着的目的应该是让自己开心,但人们终其一生忙碌又受罪,想到这些还真是让人不解。”如今,我们的国家正在面临着从高速增长过渡到可持续增长的阶段,我们每个人则面临着从追求物质过渡到追求幸福的时刻。全面小康带给人们的意义,就是在可物化的指标之外,还要补全健康、安全、尊重、个性、闲暇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等种种目标。在发展起来的语境下,更多人的人生选择将不再是被迫或者孤立的。未来几十年,无论是国家还是个人,拜物都将退位成生活的附属品,而探寻可能性、关注幸福感、为爱好打拼,一定会成为公共空间中不断出现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