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1篇
最近,暑假里我读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内容十分精彩、有趣。
令我记忆犹新的是:一天,萧红和他的祖父来到田野里。祖父给田地锄草,萧红看到很多玫瑰花,就去摘了一些玫瑰花。一边给爷爷的帽子上插花,一边笑。祖父闻到了玫瑰花的香味说道:“我家的玫瑰花真香,哪怕十里路都闻得到。”听到爷爷如此夸张的说自家的玫瑰花,萧红情不自禁的开怀大笑。
从这段故事里,我可以体会到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多么的无忧无虑,另外也让我感受到她是那么的天真可爱。但是我又为萧红的英年早逝而惋惜,像她这样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作家若还在人世,一定会给我们带来更多更多的优秀作品。
萧红的童年生活也让我忆起了我的.美好童年生活。记得10岁时,我和姐姐在一片雪白的草地上打雪仗。当时我们打得不分胜负,两人脸上都洋溢出灿烂而快乐的笑容。虽然过去了好久,每当回忆起,我的心田间就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暖暖的快乐感。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上帝送给我们最美好的时光——童年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2篇
最近在读萧红的《呼兰河传》,其实最初是在儿子读小学时看到过节选的-火烧云这篇课文。
第二影响加上去年国庆节那段时间电影《黄金时代》已上映了,汤唯演的。陆陆续续只是记得电影中萧红是怀了未婚夫的孩子,跟了萧军。后了怀了萧军的孩子,又跟端木结婚了,最后在香港病逝才31岁呀。
她的黄金十年。我想这应该是那时代造成的。她的追求生活最接近自己的内心吧,随性。书的内容写的很朴实。接近当时生活的状态。很容易看懂。有时都不忍看下去。呼兰河传中描写后花园跟祖父劳动场景童年的美好记忆。
生死场---中王婆买老马的场景,
月英是打鱼村最美丽的女人的下场竟是…
金枝最后想做尼姑,庙庵已空了…
小城三月---其中翠姨应该就是萧红自己的影子吧,想当年逃婚是为了表哥。王阿嫂的死---身怀六甲王阿嫂被地主无情地剥削,但是贫穷地乡亲们还在关心着她,最终…
是否也有萧红自己的影子,想当年自己也是身怀六甲住在东三顺旅馆走投无路向报社投稿,文青年想继在接救她而认识了萧军…
手---这一篇节,王亚明家人开染缸房的,因此手染的,蓝的、黑的,又好像紫的,从指甲一直变色到手腕,
王亚明努力要读书,这也是萧红的影子,相当年也是逃婚到北京来上学。
再想想我自己是不是身处在黄金时代,一生中遇见的.人和事…想想一切都源于爱。
把美的句子摘抄一段。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在墙根靠着,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头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他刚想说:“你们也变了……”旁边走来个乘凉的人对他说:“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天上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红彤彤的,一会儿金灿灿的,一会儿半紫半黄,一会儿半灰半百合色。葡萄灰、梨黄、茄子紫,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说也说不出来、见也没见过的颜色。
一会儿,天空出现一匹马,马头向南,马尾向西。马是跪着的,像等人骑上它的背,它才站起来似的。过了两三秒钟,那匹马大起来了,腿伸开了,脖子也长了,尾巴可不见了。看的人正在寻找马尾巴,那匹马变模糊了。
忽然又来了一条大狗。那条狗十分凶猛,在向前跑,后边似乎还跟着好几条小狗。跑着跑着,小狗不知哪里去了,大狗也不见了。
接着又来了一头大狮子,跟庙门前的石头狮子一模一样,也那么大,也那样蹲着,很威武很镇静地蹲着。可是一转眼就变了,再也找不着了。
一时恍恍惚惚的,天空里又像这个,又像那个,其实什么也不像,什么也看不清了。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天空偏偏不等待那些爱好它的孩子。一会儿工夫,火烧云下去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3篇
呼兰河城,一个不繁华、不富裕的地方。这里的人们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读着读着,总觉得十分安静,他们为了活着而活着,像木头人一样。
这本书似乎把我们带到了过去,那个灰色的世界。人们的无知与愚昧,活生生地害死了一个12岁活泼可爱的女孩。就因为太大方不符合这里的规矩,所以婆婆狠狠地打了小团圆媳妇,生病后婆婆又想了很多办法让小团圆媳妇好过来。我都不知道这个婆婆到底是讨厌小团圆媳妇还是可怜小团圆媳妇了。越往后读心情就越沉重,十分同情她的遭遇,为她愤愤不平。为什么要打她?生病了为什么不去医院?
通过这些,也反映出了我们现在的幸福,好好地珍惜它们吧!这些来这不易。
再说说冯歪嘴子吧!他虽然是个普通的下等人,但生性乐观,他一生肯定都是快乐的。他虽然受到别人的嘲笑,但并不把它放在心上,而且生活得更勇敢。如果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那再也不会有像小团圆媳妇那样的`悲剧了。
《呼兰河传》记载了萧红童年时的欢乐与悲伤,感触与同情。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4篇
“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是大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评价。这部书是著名作家萧红的重要作品,也是她的最后一部作品。年轻女作家萧红以她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东北边陲小镇呼兰河城的风土人情。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小团圆媳妇那一章,那样的经历让人透不过气来。一个和当时萧红年龄相仿,一样是12岁的女孩。12岁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年龄,本该陪在父母身边,但她却千里迢迢到这儿来当童养媳。因为她活泼爱笑,不像媳妇,所以经常受到婆婆的打骂。一打就打骂了一个冬天,不分昼夜,她这样做是为了让她听话。“一天打八顿,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叫她叔公公用皮鞭狠狠地抽。我也用烧红过的烙铁烙她的脚心……”她婆婆炫耀地说。小团圆媳妇被折磨出了病,他们没有给她看医生,而是听信了_的话,请人用滚烫的热水给她洗澡,昏过去了,就用冷水浇醒后再洗……就这样最终把她折磨死了!我真的'很同情她!
想想这太愚昧了,迷信害死人啊!而自己呢?
记得有一次,我生病了。我的爸爸和妈妈从单位赶到家,心急如焚,他们火速拦下一辆的士,火速赶往医院。今后,他们每天按时给我吃药,烧饭……想想自己,比小团圆媳妇幸福多了!
我们要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不美好的事物包含,留下美好的记忆,拥有一个充实的童年。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5篇
读完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一面斑驳的墙点缀着零散的山茶。
呼兰河是一面旧墙。呼兰河是灰色的,在书的开头就写了严冬下的呼兰河,地皮冻裂了,井被冻住了,水缸被冻裂了,所有的东西都被冻住了,好像人心也是。人们都漠不关心地“仍还是静静地活着”。
呼兰河的人们是山茶花。呼兰河的人们是贫穷麻木的。印象深刻的是草房上长出的蘑菇居然也可以带给那些人们很多的乐趣和话题,他们竟然恨自己没有住在长在蘑菇的草房里,可以看出当时的贫穷与麻木。虽然情景描述的很有趣,但读过之后又不禁让人心酸,有一种凄凉之感。还有许多悲惨的事例,让我体会到人们在命运面前显得渺小又无奈。到处可见的是人们的无知愚昧和自私冷漠带来的悲剧,他们麻木地活着,又麻木地死去,激不起一点内心的波澜,让人同情,也让人愤恨。但其实在这些悲惨人物中,萧红塑造了冯歪嘴子这个人物形象,他面临着贫穷和旁人的冷嘲热讽,却依然坚强而乐观地活着,慢慢看着他的儿子长大。
很多的人说,呼兰河传是颓败的,因为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我却不这么认为。虽然小说的基调是灰色的,但是在那灰色中,也有一些光亮,那就是萧红与祖父一起度过的童年的美好时光,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顽皮可爱的.小女孩。“一抬头看见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边飞过去,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这一段让我至今印象深刻,还有在趁祖父不注意在他帽子上摆满花。那些零散星点的小故事妙趣横生,让我也不禁想起了爷爷的菜园子,小时候在那里下池塘,摘野花,抓泥鳅。让我记忆中也有着一段快乐又任性的童年。也许正是因为童年的美好吧,一生坎坷流离,如飘蓬流转的萧红,在生命的最后旅途中更加怀念童年的时光。用自己淡然的文笔,写下了这部小说。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但处处都是故事。
萧红用淡然的笔调,细碎地描写着记忆中的呼兰河,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淡然地生存着,又默然死去,像一朵朵红色的山茶开在斑驳的旧墙上,越鲜艳,越凄凉,就像萧红她那短暂飘零的人生。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6篇
全书一共有七个章节,加上一个尾声,其中最令我难忘的是第二章。主要血呼河兰传精神上的盛举。反映出生活在呼和兰这个小城里人们的精神风貌。内容大多以介绍东北小城为主或许也只有这么多烦恼的小事,才能在我们脑海中显现呼兰河的风貌。其中有泥泞的道路,很不好走,但是却要走了过去人过不去的坎,这里,却走了出出来。人都要努力,却为何有些人不劳而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可以因小事而不开心,例如有一次我考试成绩不太好,于是我觉得我对这门科目失去了信心。第二次考试也同样没考好,但我这次努力改正了我以前的错误。最终取得了自己满意的成绩,还有一次我学自行车,但因为我跌倒了,于是我不骑了,但是我又转念一想,如果下次有事那肯定不行,于是我努力骑。后来我学会了骑自行车
在上学期由于我不遵守纪律,上课未能认真听讲,学习不主动,导致学的东西不扎实,学习也有所退步,考试成绩不理想,今后我要努力改掉以前不好的习惯。看完第二张,我觉得这本书很精彩,你们认为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7篇
这充斥着北风雪雨的东北小城,仿佛麻木了扎根在这片土地的人们。春来秋去、日出日落,是那么无关紧要,没有希望,没有未来。时光马不停蹄地掠过小城里千篇一律的节奏。前两章,萧红用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描述了一座小城里,人们流水线般的日常。那平静如死海的生活,把人性中最丑陋的一面,赤裸裸地展现在阳光下,没有一丝波澜。轻风吹到胆瓶梅,心字已成灰。因为空虚,所以热切地等待他人的糗事来旁观。因为麻木,所以肆意嘲弄着比自己窘迫的不幸人。因为可悲,所以从未想过对命运掀起一丝挣 扎。“人活着是为吃饭穿衣。”一百年前有人如是说,一百年后的今天,是否还会有这个声音?第三章,萧红开始叙述她童年的世界,属于她的后园,属于她和祖父的象牙塔。说实话,我是惊讶的。
小娃有小圆,偷睡蒿草里。我没想到,那一幕幕可爱调皮的形象原来是萧红的童年剪影。曾经读过萧红的生平,那充斥着沉郁、漂泊、固执又传奇的人,原来小时候也如所有的孩童一般,有着天生的小恶趣和发现世界每一处美丽的明朗。
忘记了,萧红也曾天真烂漫。可能旁人总是喜欢偷偷给传奇的人生蒙上一份悲情。
我从萧红的笔下,真切地感受到了她对儿时无忧无虑新鲜自由生活的迷恋,祖父对她百般疼爱的渴求。只有相思无尽处,越长大,离故乡的'根便越远,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接下来,团圆媳妇的凄惨离世、其婆婆的愚弄可恨、有二爷的可悲无知,都未能真正将我的心击垮,虽然那众众压抑的人生已经让我的心感到黑压压的伤痛。
可直到,直到。。。直到,冯歪嘴子的坚强和乐观,平凡和善良,隐忍又自声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8篇
这本书从题材上看是一部自传式长篇小说,结构自由如散文诗,语音朴素自然。从思想上看,小说用回忆式的笔调,表达了对旧中国人,扭曲人性的强烈控诉,对国民团体盲目、愚昧、麻木、残忍等等劣根性忧愤和悲悯。
令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章,这章介绍了小团圆媳妇是怎样被捉弄,又是怎样死去的。写尽了婆婆的狠毒、残忍,更写出了当时人们的残忍、麻木。
令我感悟最深的是第七章,这章里冯歪子和其他人不同,他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妻子,但还是坚强、乐观的活着,他为人善良,善解人意,乐于助人,这都是值得我学习的。
在萧红的童年,对萧红最好的就是萧红的祖父了,他是她唯一的亲人,雨萧红相比,我比她幸福多了,萧红在恶劣的社会下都那么坚强、乐观,那我们这些吃穿不愁的人又该怎样呢?我们要比他们更坚强、更乐观,好好珍惜我们现在的每一天!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9篇
冰心说:“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落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桂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也认为,书就像调味剂,让枯燥的生活变得活力四射。在今年寒假中,当我关上这本书时,心中早已有了这种感慨。它就是—《呼兰河传》。
等祖父发现我铲的.那块满留着尾巴草的一片地,他就问我:“这是什么?”
我说:“谷子”。
祖父笑起来,笑得够了,把草摘下来问我:“你每天吃的就是这个吗?”
我说:“是的”。
我看祖父还在笑,就说:“你不信,我到屋里拿来你看。”
我跑到屋里拿了鸟笼上的一束谷穗,远远地抛给祖父了,说:“这不是一样的吗?”
祖父慢慢地把我叫过去,讲给我听,说:“谷子是有芒针的。狗尾草则没有,只是毛嘟嘟的,就像狗尾巴。”
呼兰河传读后感小段 第10篇
这几天,我连续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这本书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卑琐,落后的生活和愚昧的精神。
在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中,有一个故事让我记忆犹新:小团圆媳妇是封建愚昧思想与恶俗的牺牲品,她是老胡家花钱买来的童养媳。初进家门是一个_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_孩子,后来被婆婆打出了毛病,接着被庸医,云游直入等不同人不断折磨,摧残,最终离开了人世。
多好的一个姑娘啊!那健康,活泼,天真可爱的女孩去哪儿了?她的青春和童心呢?对,是她的婆婆,她的婆婆迷信了_的鬼话,亲手一步一步地将这姑娘送上黄泉之路,使12岁的'女孩子永永远远地合上了眼。看到这,我多么想冲上前,一把救下那可怜的团圆媳妇,让她不在饱受痛苦。可是——我,不能!为什么人们只顾看,他们怎么这么没人性呢?这便是他们的愚昧!
还有冯歪嘴子,他是生活中的强者,不合理社会的抗争者。在封建思想意识浓重的小城中,他勇敢地和王大姑娘恋爱。他任凭人们奚落,平静地生活着。他爱着自己的孩子,体贴妻子,当他的妻子生下第二个孩子不久死后,他没有绝望,仍然坚强地活着。他身上闪耀着鲁迅先生所赞颂过得战斗的韧性精神。
《呼兰河传》告示我们:不能愚昧的迷信和自私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