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作文素材韩愈(实用5篇)

个人学习 6 0

语文作文素材韩愈 第1篇

1、“唯陈言之务去。”

2、“不务修其诚于内,而务其盛饰于外,匹夫之不可。”

3、“夫所谓文者,必有诸其中,故君子慎其实。”

4、“气,水也,言,浮物也。水大而物之浮者大小毕浮,气与言犹是也。”

5、“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6、“师古圣贤人,师其意不师其辞。”

7、“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8、“日出扶桑一丈高,人间万事细如毛。野夫怒见不平处,磨损胸中万古刀。”

9、“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10、“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语文作文素材韩愈 第2篇

▲贡献概述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在思想上崇奉儒学,力排佛老,同时宣扬天命论,认为“天”能赏善罚恶,人只能顺应和服从天命。他的这种有神论思想,适应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在文学上,韩愈反对骈体文,提倡散体文,主张文以载道,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人。古文家李翱、皇甫湜及著名诗人张籍、王建、贾岛、李贺均出其门下或受其提掖。其作品雄奇奔放,风格鲜明,语言上亦独具特色,除贯彻其务去陈言和文从字顺的主张外,尤善锤炼词句,推陈出新。

▲突出成就

他是古文运动中的一员健将,也是由汉唐注疏之学向宋明新转变过程中的一位关键人物。他和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开辟了唐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文学主张与创作理论有:

▲评论资料

柳宗元《答韦中立书》说:“今之世不闻有师,……独韩愈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

晚唐诗论家司空图称其文章“驱驾气势,若掀雷挟电,奋腾于天地之间”。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说:“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苏东坡云:“欧阳文忠公言,‘晋无文章,唯陶渊明《归去来》一篇而已。’余亦谓唐无文章,唯韩退之《送李愿归盘谷序》一篇而已。平生欲效此作一文,每执笔辄罢,因自笑曰:不若且放,教退之独步。”

语文作文素材韩愈 第3篇

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臣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但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语文作文素材韩愈 第4篇

韩愈来到潮州后,有一天在街上碰见一个和尚,面貌十分凶恶,特别是翻出口外的两个长牙,韩愈想这决非好人,心想着要敲掉他那长牙。韩愈回到衙里,看门的人便拿来一个红包,说这是一个和尚送来的。韩愈打开一看,里面竟是一对长牙,和那和尚的两只长牙一模一样。他想,我想敲掉他的牙齿,并没说出来,他怎么就知道了呢?韩愈立即派人四处寻找那个和尚。见面交谈后,韩愈才知道,原来他就是很有名的潮州灵山寺的大颠和尚,是个学识渊博的人。韩愈自愧以貌看人,忙向他赔礼道歉。从此,两人成了好朋友。后人为纪念韩愈和大颠和尚的友谊,就在城里修了座庵,叫“叩齿庵”。

孤胆雄心

长庆元年,王廷凑发动兵变。作为朝廷_,韩愈前往镇州。当时他的官职是兵部侍郎。众人都很忧心,因为当时颜真卿深入叛军之后有去无回,人们担心韩愈也会和他一样有去无回。就连当时的皇帝也有些担心,嘱咐他要多加小心。到了镇州,王庭凑勒兵严阵以待,虎视眈眈地看着这个文弱书生。韩愈很淡定,进入大堂坐下,见院子里的士兵还拿着兵器像看着猎物一样看着自己,笑了笑问,“皇上让我来任命你为节度使,你们这是干什么?”王庭凑一听,心放了下来,马上说,“这是士兵们的意思啊,不是我的意思。”韩愈脸色突变,指着他骂道,“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才任命你为新节度使,没想到你竟然连这些士兵都指挥不动?”韩愈没有多说一句话,镇州的叛乱就被他解决了。

语文作文素材韩愈 第5篇

韩愈(768—824),字退之,因郡望昌黎,故他又自称昌黎人,世称韩昌黎。因官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朝河阳(今河南孟县)人。他是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后人对韩愈评价颇高,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其诗对宋诗影响极大,与孟郊等人被称为“韩孟诗派”。

他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后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

作品有《韩昌黎文集》。其中有议论文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传记文学如《柳子厚墓志铭》等;赠序如《送孟东野序》、《送董邵南序》等;诗歌如《山石》、《左迁蓝关示侄孙湘》、《早春》等。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