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读后感(3篇)

个人学习 8 0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读后感 第1篇

太平天国的创立者洪秀全第四次参加科举考试落榜以后,觉得找不到出路,怨爹怨娘怨政府。于是洪秀全放弃科举,于1843年创办“拜上帝会”,自称是上帝耶火华的次子,耶稣的弟弟,下凡来到人间拯救天下苍生。

拜上帝会经过几年的发展实力越来越强大,此时两广地区的老百姓赋税沉重,加之长年干旱,生活十分艰苦,洪秀全觉得他起义的时机到了。

1850年七月,洪秀全号召各地会众到广西金田村韦昌辉家集合,准备起义。第二年一月,洪秀全集聚2万人在金田村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的核心领导人主要有杨秀清、冯云山、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人。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读后感 第2篇

太平天国起义未能成为清王朝的掘墓者,自身原因自然是主因,但在黑色大幕已经覆盖大清王朝的天空时,一颗耀眼的明星却将这大幕撕开了一角,使得阳光重新照耀着大清王朝又向前蹒跚了整整半个世纪,这颗明星就是曾子的第七十世孙,曾国藩,死后谥号文正。

曾文正公以下,对其评价可谓大起大落。在其身后,甚至清王朝结束很多年里,由于不同革命的需要,曾国藩有时成为残酷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而其一系列的忠君爱国的儒家思想也成为封建思想的残余而受到横加批判。但在现代,曾氏又被称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文学家,好像再怎么恭维也不为过。被人评价的两极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统治阶层为了巩固其统治而给出的一系列借口而已,《天国之秋》一书从一个外国人的角度给出了对曾氏的另一个评价或许会更中肯一点。不过有太多研究曾氏的文章与大家,这里倒无需争执太多。

但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在于,为何曾国藩在平定天国之乱后没有深入改革清王朝,尽管其兴办工厂,整治洋务。但所有这些基本没有动摇清王朝的统治根本,只是做了表面的修修补补。比如偏居东海一隅的日本,同时代的伊藤博文却改变了日本的走向,以至于之后的几十年中,泱泱大国几乎遭受了这个邻国的灭顶之灾。

平定天国之论,以曾氏之威望及其武力,想要推翻清王朝可能并不用太多的气力。即使保留清帝,挟天子而令诸侯,大力推行改革亦无人敢左右。然很可惜,曾氏都没有做,非但没有,其一点僭越之心也无。前面讲过,天王洪秀全可能完全不读史,而我们文正公又或许读史太深,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思想已深入骨髓。其后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之辈虽说权力日盛,却也甘心只做清王朝的顶梁之柱,所涉及的改革也是对清王朝的缝缝补补,都没有在最根本的制度上动摇王朝的国策。但在一个王朝的结束之时,成为这个王朝的肱骨之臣却又显得多么的不合时宜,这或许也是后世评价这些人的矛盾之所在。

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类似曾国藩的大有人在,这些人力挽大厦于将倾之际,阻止了下一个朝代迈进的步伐,甚至改变了历史的走向。但无论如何,历史依旧滚滚向前,而他们也成为历史长河中的璀璨一星,不管后人如何评价。

太平天国最后的战役读后感 第3篇

“人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样。”这是在书中第六章的开头,也是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

说来真的很可笑,一个离奇的梦竟然是这场浩大运动的“始作俑者”。没有人能够解释这个梦的真正含义,也没有人能够证明这个梦是否真的存在。也许这正是由于这样离奇和怪异,才给事情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面纱。人们总是倾向于将神秘的事想的更加神秘,把离奇的事讲的更加离奇。愈是难以解释愈是容易让人相信,或者更确切的说应该是“迷信”。一方面,人们对于永远不能得知的事情永远会保持一种好奇心,但是又不敢轻易去揭开面纱一探究竟,愈是好奇,愈是敬畏。另一方面,人对未知事物的恐惧容易给人带来崇拜感。也许正是这两方面奠定了宗教心理的基础,可能这也是是导致人逐步养成信仰的重要原因。

于是,人们都纷纷慕名而来。若说他们都在一瞬间顿悟,感应到了上帝的感召,谁都不会相信。也许是因为没有信仰,或者是原来的信仰已坍塌,人们不安的心灵无处安放,所以盲目的奔向了一个未知的方向。黑暗中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看见一丝光亮,便会毅然决然地顺着光亮走去。因为没有别的选择,那一丝光亮是唯一的出路。殊不知,那可能是通向地狱之路。

拜上帝教的信徒们笃信的东西缘起于一场梦,梦本身就是一种虚幻的东西,而如何证明梦的存在就人就更加不得而知了。

同样,在我们的.时代,我们是不是也对一些不知事实与否的事物深信不疑,而由此“创造”新的历史的一页又一页呢?即便心存怀疑,是否又在身不由己地随波逐流呢?或是干脆放任懒惰,沉迷于廉价的娱乐、放情于欺瞒的消费、满足于被阴谋构建的需求?

无论1837年的那场梦,是真有其事,还是刻意附会,甚至子虚乌有,都已经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大多数起义参与者“深信不疑”的心理,并且将之作为信念闯荡出了一大片历史的天地。也许历史上所有的革命或者起义都是因为这种笃信的力量的支撑。

我不能完全否定洪秀全是上帝的信徒,但我相信拜上帝教对于洪秀全来说,从一开始的懵懂后来渐渐发展成一种专制的工具。

洪秀全逐渐发现,正是人们的崇拜和畏惧在赋予他愈来愈多的权力。当一个人的权力欲被无限激发和满足时,他的欲望只会愈加膨胀。为了证明他的权力有多大,他会不断挑战权力的极限,而挑战的方式必然是用权力压制赋予他权力的人。很多人都在批判洪秀全的变态军规和管理方法,包括禁止男女发生性关系。也许当时太平军所处的处境的确需要通过控制人口的增加,但是撇开这一点,我想说一下权力对人的主宰。就像电影《死亡实验》里所说的,“我们中间有多少人可以手握权力而不丧失人性”?人在拥有无限权力的同时,人性必然被权力绑架。当处于权力金字塔的顶端时,每个人都会享受那权力带来的快感。为了满足自己愈来愈膨胀的权力欲,不会察觉自己做出了多么没人性的事。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