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地看待事物作文素材(汇总5篇)

个人学习 7 0

理性地看待事物作文素材 第1篇

在网上看了关于砸车事件的新闻后,我觉得很气愤。日本人欺负中国人也就罢了,中国人居然欺负自己的同胞,实在是不可原谅。

砸的虽然是日本车,但实际上损失的却是中国人自己的财产。也许这可以起到一个警示作用,让国人都不敢再买日货,但也不能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砸车的人是痛快了,是把自己的“爱国热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可这让车主情何以堪呢?也许人家也不富裕,人家为了买辆车可能付出是大半辈子的心血呢?怎么能说砸就砸!这么爱国,这么有气节的话,怎么不自己去买辆来砸啊?砸别人的车毫不心疼,但这事如果发生在自己或亲属身上,又该作何感想?而且有些家伙砸完车,烧个店后,还顺带洗劫一番,连我都要怀疑他砸车是出于什么目的了。我记得网上有一幅挺有意思的漫画,讲的是两个劫匪,其中一个戴头套的劫匪教育另一个没戴头套的劫匪:“你这样出去打劫太危险了。”那个戴头套的劫匪问:“那应该怎么出去?”然后两个劫匪就在头上绑着面中国国旗出去打劫了。

我认为,这种砸车的行为实在是与抢劫无异。_是必须的,但并不是体现在这种砸人车辆,毁人财务的行为上。如果这在砸车者看来是爱国的表现的话,他还不如背颗_去轰了日本比较实际,那样说不定祖国会为他骄傲。

我们都知道“勿忘国耻”,却理解得并不一样。在那些砸车者看来,“勿忘国耻”便是破坏,而不是超越。破坏是人人都能会搞的,但超越却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我想有一天,中国的产品在性能上超越日本,以自己的技术走向世界,把日本的产品比下去,那才叫真正的扬眉吐气。砸车算什么?那只能证明你技不如人!不如把这份精力投入到建设祖国的伟大事业上去,那样也许国人会记住你的名字,而不是在这里,砸完车后偷偷摸摸地像老鼠一样溜走。

以技术立国,才是最为重要的,爱国并不是体现在这些愚蠢的行为上,所以,请理性爱国。

理性地看待事物作文素材 第2篇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陆军反间谍队的高级官员伯尼费德曼,在一次战地值勤中不幸被德_虏获,鉴于费德曼的特殊身份为了从他嘴里掏出所需要的情报,德国审讯员施出了种种手段:严刑拷打,心理压力,耍弄诡计,给以厚遇。然均未奏效,以至于德国审讯员无奈地道:费德曼大概愿意我们折腾他,这样给他机会成为英雄。但这位铁打硬汉,最终却被出卖了出卖他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弱点,

原来德国人后来把他送入德国一所培养领导间谍的干部学校去,并让他每人陪同一个教官上课。这位教官不知是有意还是无意,每次讲给学员的东西大都是错误的。起初,费德曼极力忍耐,冷笑置之。有一天他实人忍无可忍,便情不自禁地批驳了德国人一通,并谈了美英机关一些工作的内幕,还向德同人提了一些应该怎样搞清通讯网的建议。自然,这些正是德国人希望知道的。

费德曼的悲剧,在于他不容亵渎的职业神圣感和其强烈的敬业精神。德国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将欲取之,乃先诱之,刺激得他“一时技痒”,在维护他的职业尊严中落入对方的圈套。

分析:费德曼的职业神圣感和其强烈的敬业精神,本是优点,但优点有时却会成为别人攻击的弱点,德国人正是抓住这一点,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被斥责的勤奋

现代原子物理学的奠基者卢瑟福对思考极为推崇。一天深夜,他偶尔发现一位学生还在埋头实验,便好奇地问:“上午你在干什么?”学生回答:“在做实验。”卢瑟福不禁皱起了眉头,继续问:“那晚上呢?”“也在做实验。”

勤奋的学生本以为能够得到导师的一番夸奖,没想到卢瑟福居然大为光火,厉声斥责:“你一天到晚都在做实验,什么时间用于思考?”勤奋的学生遭到斥责,看似委屈,实际上大师是在传遍真经啊。很多时候人们宁可让岁月淹没在仿佛很有价值的忙碌中,却极不情愿拿出时间进行思考,以至于思维在低水平的层次上徘徊,最终一无所获。如果说智慧是创造的源泉,那思考便是智慧的起点。

苦难是道加法题

有一位赫赫有名的集团老总,在40岁以前,穷困潦倒,家徒四壁,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他的妻子。但他只身下海,从小本生意开始,在短短的十年内,把一家手工作坊扩张成了资产达亿元的私营企业。

有记者采访他:“如果你出生在城市,受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生活环境,你现在的成就会更大。”他沉默了一会儿,说:“也许可能。但我相信,如果我不时生活在农村,没有经受过那么多苦难,而像其他城市人一样有衣穿,有房住,有人看得起,我会心安理得地过下去,绝不会开办自的家庭作坊。从这个意义上说,我要感谢生活。”

苦难并不意味着永远苦难,幸福也并不意味着永远幸福。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处于逆境中做出的,思想上的压力甚至肉体上的痛苦,都可能成为精神上的_。

美国曾对一千位富翁做了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大都出生在普通人的家庭,甚至有一部分少年是在黑人区里度过的。

生活有时真的像魔术,会变幻出令人难以置信的结果。苦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没有认识到苦难本身蕴涵着无尽的契机,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减法题,那么答案你已经知道,它将减去你所有的一切,包括生命。如果你认为它是一道加法题,那么演算的结果可能就是一个无穷数。

华罗庚立志回国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早年在美国很受学术界器重。有人想和他签订合同,把他留在美国:严复保护中国 传统文化的良苦用心在当时能有几人明晓。出发前,但当他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立即决定回国,朋友们为他举行了一个送别晚会。肖邦满怀感激之情,趋向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他担忧中国丧失本民族的“国种特性”,他认为会“如鱼之离水而处空,如蹩跛者之挟拐以行,如短于精神者之恃_为发越,此谓之失其本性”,他声明。对祖国的眷念,是每一个爱国者的共同期望!”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波兰反动政府是不会允许把他的遗体运回华沙的。途经香港时。

肖邦的遗愿

1830年11月,费列德利克·肖邦(波兰作曲家,还在于他表达了这样的愿望,引发了人们的共鸣:“期望追随我全国人民之后,参加社会主义建设,接受了朋友们赠送的装满祖国泥土的银杯,表示永远不会忘记可爱的祖国。

肖邦辗转于维也纳,肖邦临终时告诉从华沙赶来的姐姐。可是,在辗转流离的生活中,他得了重病。

1849年秋天,给予优厚的待遇,彝伦道德文章于不坠”。这一行为在当时称得上用心良苦:“为了国家民族;山之上,由中国人自己解决中国的事情?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毅然回到祖国怀抱,为完成国家最后统一做出贡献。

理性地看待事物作文素材 第3篇

听到一对母女争吵,大致内容如下:刚刚退休不久的母亲听说老市区的超市有特价米和特价油,而且质量不错,就急匆匆赶去坐公交车,准备前往购买。但不凑巧的是,当她赶到时,公交车刚刚开走,等下一班车可能至少要半个小时之后。当然,还有的士、滴滴打车等可以坐,但母亲还是决定继续等。因为若坐的士等交通工具,必须多破费车费。若多破费车费,那么特价也就失去意义,可能比不特价便宜不到哪里。

等母亲终于等到公交车,坐上公交车,赶到超市时,特价米和特价油已经卖完。母亲好一阵沮丧,但既然来了,就不能空手而归吧。于是,她在所有特价处理的产品前一遍遍溜达,感觉没什么可买的,最后买了一箱苹果。苹果倒是很便宜,就是不能开箱全面检查,只能表面察看而已。

回到家,她打开一看:里面好些已经坏掉了。捡去那些坏掉的,价钱也就跟没有特价的差不多了。这通忙碌纯属无效劳动,而且把自己累得腰酸骨折的,她很是扫兴。

女儿回来时,她忍不住向女儿抱怨,不料女儿不仅不同情她,反而责怪她贪小便宜,气得她忍不住声音提高八度,对着女儿好一阵反击。

“你说,有便宜的东西谁会不要?”她气咻咻反问女儿。

女儿一脸漠然回应:“超市在老市区,那些便宜应该是针对居住在老市区的人的,你跑一大段路去抢购,合算吗?”

“如果不是因为误过一班车,会有这些事发生吗?”

“误了就误了,买不到也就算了,何必再不顾路程,不顾实际需要,非得买一点回来,结果劳累自己,又便宜不到哪里?”

她们母女你一言我一语地争执着,我没有继续听下去。心里倒是在想:母亲这样的行为其实现实中比比皆是,对于母亲这样年纪的人,倒也可以理解,终究俭朴的思维决定他们会尽可能寻找便宜的,但年轻人,在择业,在对待工作上不也常常如此吗?比如瞪着高收入,却未曾顾及自己各方面的条件是否允许,于是,只能碰一碰,有的最终碰了一鼻子灰,还不甘心,最终错失其他的机会,乃至浪费了美好的时光。

不为诱惑所动,学会理性对待,也许涉及的是生活的方方面面,是人生永远的课题。

理性地看待事物作文素材 第4篇

热点论据素材:关于敬业

【适用话题】严谨 精益求精 敬业 追求

2017热点论据素材:关于敬业

孙临道的字典

上海徐家汇三角街30号,30多年前的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小录音棚内,正在准备为修改后的大型艺术纪录片《大庆战歌》做后期配制解说词。忽然有人称解说词中有个字恐怕还有些问题,于是配音工作只得中断。有人说,大庆石油会战标兵“铁人”王进喜从钻井深处提起的钻杆以及手握把杆的“杆”字该是第三声“gǎn”,该片总导演张骏祥特邀前来配音的'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先生却读成了第一声“gān”,大家一时看法不一,甚至有些尴尬和沉闷。为确保准确无误,录音工作只得暂停。

孙道临当时是绝对少数,为说服大家,他立即从自己带的人造革拎包里取出一本翻旧的《新华字典》,且很快便翻到了“钻杆”的“杆”字,并对围拢来的人们说,较长的木棍如旗杆、电线杆、栏杆等“杆”字应读第一声“gān”;可是较小、较短的木条或像木条的东西,如笔杆儿、烟袋杆儿等才应读第三声“gǎn”。

【素材解读】“一本翻旧的《新华字典》”,以及耐心平实、毫不张扬的讲解,不能不令人对孙道临先生肃然起敬。

理性地看待事物作文素材 第5篇

我们知道,偶像最早指代的是宗教神灵、部落图腾。那时的崇拜即是烧香捐资、贴像诵经。这原本只是一类合理健康的文化,可在中国,显而易见的社会异化却便我们最后用强硬去破除这一类信仰,文化阵痛至今未愈。

类比以上,我们也明白,对青春偶像的崇拜,仅仅是个人喜好的表达,但如“王俊凯十七岁庆生”的事件,不得不让我们直视偶像文化异化的危险边缘。

这类行为的弊处堪称显著。

从少年偶像的个人角度而言,事业必然对其学业造成冲击。要明确的一点是,学习并不只是为了今后生活的优渥。事业成功,学习就可有可无,现代教育无疑要去防止这种看法,可惜的是这却是它本身隐现的论调。

回到话题,从少年偶像推广到整个青春偶像群体,偶像行业对于个人的极度吹捧对偶像个人产生了扭曲。相比欧美娱乐界从业者,中国娱乐行业的回报率实际上是过高的,演员偶像尤甚,王小波先生曾写过有关的杂文,这似乎由来已久。我们说,金钱与崇拜不会使人变质,但会使得变质力所能及。近来娱乐业内的吸毒、出轨丑闻是个人异化的缩影。

个人的异化必将致使社会的变化。这其中又有两个方面,首先是榜样效应,更多的年轻人看到了月亮的光鲜,于是对六便士弃若敝屣,这是名利观的异化;再者,关于此次“庆生活动”的耗资不必多言。这些粉丝难说没有家计非裕之人,他们对于信仰的奉献使人想到罗马的“赎罪券”,又与最近的“网红经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消费观的异化。

我想我们都体会到了害处。前面讲到过宗教,也提到过偶像本身无害甚至是经济发展的推手,但类似的“庆生”消耗大量社会资源,又对文化及人格的塑造无益。

罗马_失去了它的统治力;新文化运动颠覆式的破坏让人心痛。可以想见,假如偶像崇拜如斯恶化,终有一天社会将它回炉重造。其物力人力的耗损及文化缺口不言而喻。

因此,对偶像的理性对待是对个人、社会及这个行业的保护。今日我们不会将佛寺教堂看作迷信,也不把朝圣受洗视为陋习。这是因为什么?因为我们懂得更改权衡。那么对待一个如此的宗教意味的现象,我们也该保持理性。

理性难以耗去信仰,信仰可轻易毁却理性。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