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草原读后感 第1篇
今天,我读了《草原上的小屋》有了很大感受。
叔叔们帮爸爸把马车套上篷车,这时所有的堂兄弟姐妹也上前去。亲亲萝拉和梅莉,跟她们说再见,他们终于离开了小木屋。临走时,小木屋的窗户上都垂挂着百叶窗,所以小木屋无法看到他们离开的情景,小木屋安安静静地站在栅栏里的两棵大树后面。
她们热爱大自然,我很感动。罗拉的父母对子女的照顾真是无微不至,她们一家人非常幸福,开开心心地生活在一起,当她们告别大森林,要到西部大草原,重建家园的精神让我佩服。她们不断追求新的生活,经过千辛万苦,遇到困难勇敢面对,从不向困难低头。虽说孩子很怕,但还是坚强地去面对。这是一种永不退让的勇气。我们从中应该体会到幸福的生活来自上一辈人的艰苦开括。我们这一代应该把家园建设的更美好。
我看到罗拉的一家,我又想起了我的一家,罗拉的爸爸在他们一家人的心目中就是坚强,智慧的象征。看见狼群也不怕。我的爸爸是做酒生意的,很有智慧。他整天奔波在各个酒店和卖场之间。奋力地给我们挣钱。有时卖不出去或价格很低的好酒我们留下来聚餐时用。总是想出最妥当的办法。罗拉的母亲是位很勤劳的妇女做饭,做衣,做帽…… 她都会。我的妈妈又是多么的相似!我的妈妈也很勤劳,什么家务几乎都干。除此之外,我的妈妈还要上班,这样的妈妈就更辛苦了。我呢?也不劳他们太操心,放学不是回家就是回午托。从不乱去网吧,只是学习上还要努力。我以后要好好学习,解除爸爸妈妈的后顾之忧。
高尔基曾说过:_读一本好书就好象和一个高尚的人说话,_今年寒假,我有幸和美国作家威尔德对话,真是受益匪浅。
生命的草原读后感 第2篇
开学了,我学了《草原》这篇课文,使我想起了几年前我去内蒙古那边的情景。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们一家三口与红旗叔叔一家二口开着车,经过延庆、大同驶向朝思梦想的草原,四面都是草原与一些小山丘、还有几座敖包。敖包据说是怕在草原上迷路而建的,草原上有一群群的马、牛与羊,给无边的草原添上了生机。走着走着我们发现了一个绿色的国家生态保护基地,一进门,我立刻被眼前的情景吸引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芦苇丛,丛中有一条窄窄的曲折的水道,我们坐上了主人的快艇,进入芦苇丛,一进芦苇丛就听到鸟儿在叫,走了一会儿,鸟的'叫声就更多了,天上的鸟也多了起来。我们在一个小小的岛上停下来摘芦苇,突然我发现了一只红色尖嘴的白鹭和一群不知名的鸟,主人一叫,白鹭也跟着叫了起来,那些不知名的小鸟却被叫声吓跑了。我们还看到了几只绿脖子的鸭子在水面上悠然自得的玩耍,它们不时的捕捉水中的鱼,一眨眼的工夫,就见它们嘴里都叼着一条小鱼。接着我们又到了一个大岛,岛上有一户人家和几座空房子,还有一个高高的竹塔,登上高塔整个保护区都看得非常清楚。
我不禁感叹草原的辽阔与美丽,同时惊叹在茫茫无际的草原之中竟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乌梁素海湿地保护区。真希望中国多一些这样的“绿色基地”。
生命的草原读后感 第3篇
《狼图腾》主要讲述了文期间知青陈阵、杨克被下放到内蒙古额仑草原,跟着毕利格老人学习草原文化,陈阵也对草原狼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在一次掏小狼崽的活动中养了一条小狼的经过,陈阵对狼的感情也在这过程中发生了变化。一开始他认为狼是贪婪的、可恶的;渐渐地,他开始喜欢狼,崇拜狼。是什么使他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
狼有团队精神。在打围时,头狼在狼群的最前端,控制着狼群的速度、方向;小狼、老狼、弱狼在狼群的内部;年轻体壮的狼在狼群的外部,保护着里面的狼。整个队伍井然有序,一齐追击马群、羊群。有一些狼为了团队的胜利,甚至咬住马儿的肚皮,利用自身重力扯开马肚,自己同时也丧命于马蹄之下。我为狼的精神所感动,为狼的智慧而喝彩。狼有骨气。有一次,陈阵要搬蒙古包,准备牵着小狼一起走。可小狼坚决不动一步,它不希望被任何人牵着鼻子走。后来,陈阵把小狼拴在牛车上,希望能拖动小狼。但小狼仍不肯挪动一步,哪怕项圈勒住了它的咽喉,口中在冒血,也不愿乖乖地被牛拉着跑。在它生命的最后時刻,陈阵选择将它抛上腾格里,还它自由与尊严。狼就是这样,宁愿死,也不愿没有尊严地、苟且偷生的活着。
狼是草原的保护神。黄羊是草原的一大害,它啃食草皮,把一块块茂密的草地啃成了沙地。狼猎捕黄羊,保住了草原,也帮助了牧民。狼还掏獭子洞、鼠洞,有效地控制了鼠害。难怪牧民们那么拥护狼,把狼视为心中的图腾。狼对自己特别狠。一次,陈阵在追捕一只狼时,狼被一个狼夹子夹断了腿,本以为狼会就此放弃求生的信念,但它没有。它立刻转身,狠狠地连筋带骨地咬断了自己被夹住的腿,硬是用三条腿逃跑了。狼教会了我一个道理:要对自己狠一点,要对自己严格一点,这样就能激发自己的潜能,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但《狼图腾》却有一个悲剧的结局:小狼因伤情恶化而死,草原展开了一场灭狗行动,狼也越来越少,毕利格老人成了最后一个被_的老人,草原渐渐失去了它原本的美丽。看到这里,我的心被触动了。狼曾在全世界广泛分布,但目前主要只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和中东,一些亚种狼已绝种。面对这样的现况,人们该醒悟了,放下手中的屠刀,还狼一个美好的未来吧。合上《狼图腾》这本书,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向我展示了蒙古草原的辽阔,草原狼的勇猛。狼,你是草原文化的精髓,是腾格里的骄傲,是我心中永不消散的图腾!
生命的草原读后感 第4篇
夕阳、草原、毡包、羊群……一切显得那么静谧。倏然,一曲古老的蒙古长调,悠悠响起。歌声中,一行人从一座最大的蒙古包中走出。他们先是互相拥抱,继而又是握手。走不几步,却又再次拥抱,显得很是不舍。这些人中大都是身着民族服饰的蒙古人,另一些则明显是汉人。他们互相说着道别,又说着来年再见的话语。蒙古族的老人颤颤巍巍,却坚持拄着拐杖,来送远行的客人。小孩们围在那些汉人叔叔和阿姨的脚边,一个劲问道他们何时再来?
这些汉人明显来自大都市。他们衣着时髦,举止得体,处处显得大方而又自信。但在此分离时刻,也忍不住红了眼睛。在这荡漾着古老风情的草原上,面对着这一群豪爽诚朴的蒙古主人。作为客人的那一段记忆将浓浓的,深深的镌刻在他们的脑海里,回味一生。
最终汉人们走上他们的座驾。那是一辆线条流畅的“陆虎”越野车。车子鸣着汽笛,在可爱的羊群之间缓缓穿行。面对这一庞然怪物,羊儿们丝毫不觉诧异。依旧闲适地吃着草,安详地望着怪物的远去。显然,在它们心中,已视怪物为同伴。
便在这时,有几个年轻的蒙古汉子忽然跃上马背,追向远去的车子。他们一边驰骋,一边扯着脖子大声歌唱。与此同时,老人们、女人们拿起马头琴,拉奏起来。这会儿,虽然天地不再静谧,但他们原先难过的心情,却随着歌声和琴声渐渐明朗起来。与此同时,天涯、碧草、斜阳,三者间似乎也渐渐浑然一体,融为一幅永镌的画面。
是啊!暂时的离别,只是为了更为欢喜的重聚。
生命的草原读后感 第5篇
读了老舍先生的《草原》后,让我觉得草原不仅有美若仙境的自然环境,也对蒙古人民浓厚的民族风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好客的蒙古人大方、诚实待人,这些感染了访客们,好像回到了自己家,一点儿都不拘束。人们都那么亲切,如同多年未见的老朋友不知不觉就进了蒙古包。蒙古的特产都摆上了,大家边吃边聊,好似一家人。老舍先生用可爱来描写天空很恰当,仿佛躺在天底下,天空格外高,蓝地让人舒服。一团团的大白云挂在天空,白地让你忍不住摸一摸再舔一舔。有了它,天空不再那么空虚。老舍写到:“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的确,在这种环境下,谁都会不由自主地忘掉一切烦恼,只剩下天空一样纯洁而又明净的心,只有粗犷和豪放的歌声才能表达出回归自然的愉悦。
这篇文章放到现在也是给人类敲响了警钟。因为牧人无限扩张动物的数量和不停地开垦草原,蓝天碧草的景色已经不多了。我们一定不能让环境再恶化下去,必须保护这美丽的大草原!
老舍先生的优秀作品还有很多,只是我还没有读完,相信早晚会读完的,也许我理解的还是不够透彻,我只能够慢慢的拓宽我的知识面,将我的欣赏作品的能力提高几个档次,才值得也配写老舍先生的作品赏析!
生命的草原读后感 第6篇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在开拓新生活的期望鼓舞下,父母带着不满七岁的玛丽、洛兰、小宝宝琳琳,驾着大篷车离开了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他们经过明尼苏达州、艾奥瓦州和密苏里州,驶过结冰的湖面、渡过激流、攀登悬崖,到达堪萨斯州大草原。他们建起小木屋,在独立镇附近定居下来。爸爸为了维持生活,带领他们开垦荒地、打猎,一家人抵御过狼群的袭击,躲过草原上的大火,熬过热病的生死关头,烟囱着火的紧要关头,妈妈被木头压住……
因为当时印第安人保留区不能向定居移民开发,所以他们只能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他们最大的收获是交了两个很好的朋友。
读完这本书后,我要向玛丽的爸爸学习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向他们家的小孩子学习勤劳、勇敢的优点,向他们的妈妈学习不管夏天多热、冬天多冷都要出去采黑莓。我以后要乖乖听爸爸、妈妈的话,长大后做祖国的栋梁。另外,我还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增加想象力,让我们更好的发挥和利用所学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