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读后感600 第1篇
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诗曰:「嗟尔君子,无恒安息。靖共尔位,好是正直。神之听之,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酰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两君者不容。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螣蛇无足而飞,鼫鼠五技而穷。《诗》曰:“尸鸠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仪一兮。其仪一兮,心如结兮!”故君子结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故声无小而不闻,行无隐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为善不积邪?安有不闻者乎?
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 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 ,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 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故不问而告谓之傲,问一而告二谓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学莫便乎近其人。礼乐法而不说,诗书故而不切,春秋约而不速。方其人之习君子之说,则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学莫便乎近其人。
学之经莫速乎好其人,隆礼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礼,安特将学杂识志,顺诗书而已耳。则末世穷年,不免为陋儒而已。将原**,本仁义,则礼正其经纬蹊径也。若挈裘领,诎五指而顿之,顺者不可胜数也。不道礼宪,以诗书为之,譬之犹以指测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锥餐壶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礼,虽未明,法士也;不隆礼,虽察辩,散儒也。
问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问也;说楛者,勿听也。有争气者,勿与辩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则避之。故礼恭,而后可与言道之方;辞顺,而后可与言道之理;色从而后可与言道之致。故未可与言而言,谓之傲;可与言而不言,谓之隐;不观气色而言,谓瞽。故君子不傲、不隐、不瞽,谨顺其身。诗曰:_匪交匪舒,天子所予。_此之谓也。
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谓善御;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也者,固学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纣盗跖也;全之尽之,然后学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口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声,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应。能定能应,夫是之谓**。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无题读后感600 第2篇
7、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语从形式上说,同现代汉语的某个词语相同,但含义却大不一样,对于这种词法现象,我们称之为“古今异义”,请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和今义。
①车柔以为轮 古义: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
③蚓无爪牙之利 古义:
④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古义:
8、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④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9、本文题目“劝学”的含义是什么?请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谈谈你的看法。
10、阅读本文后,你受到了哪些启发?请就其中一点谈谈认识或体会。
答案:
7、 ①古义:把它做成 今义:认为
②古义:广泛的学习 今义:学识渊博
③古义:爪子和牙齿 今义:比喻为坏人效力的人
④古义:托身 今义:把理想、希望、感情等放在(某人或某种事物上)
8、①即使又晒干了,也不再挺直的原因,是人力加工使它变成这样。
②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检查自己,就能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了。
③登上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增长,但是看的人(却)能看得很远;顺着风向呼喊,声音并没有加强,但是听的人却听得特别清楚。
④雕刻一下就放弃它,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雕刻不停的话,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⑤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上吃泥土,下饮地下水。
无题读后感600 第3篇
昨天中午,翻开了早上在学校抄的一篇短文,读了起来,关于五年级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读《无题》有感
昨天中午,翻开了早上在学校抄的一篇短文,读了起来,短文主要讲了一群老鼠在一起商量怎样才能避开猫的追捕。一个小老鼠提出在猫的脖子上挂个铃铛,这样,猫一来,铃铛就会响,这样就起到一个报警的作用,老鼠们听了大喜,认为这是个好办法,可是谁又能在猫脖子上挂这个铃铛呢,大家一个个都很失望。
看了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了两个词,“自作聪明”、“自不量力”。自已以为自已的方法十分的好,但自己却没有想到还有更大的阻碍在前面,自己也不称称自己有多在的能力就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老鼠生性怕猫,主人养猫是为了捉老鼠,主人是不会给猫戴铃铛的,可是老鼠更不可能给猫戴上铃铛,
五年级读后感作文是不是对同学们有所帮助呢?希望同学们认真阅读,祝大家学业有成。
小学五年级暑假感受作文:暑假感想
五年级暑假感受作文500字:暑假心得
无题读后感600 第4篇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二乔:即大乔、小乔,她们分别是东吴前国主孙策和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阅读训练及答案
2、东风”指火烧赤壁事(或周瑜火攻赤壁大败曹操的事),诗中写到的历史事件是:赤壁之战
3、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且隐含着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的诗句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4、借古讽今,告诫**者不要寄希望于侥幸的句子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5、诗人借物起兴来对前朝人物和事迹慨叹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6、试从“即小见大”的角度进行赏析杜牧的《赤壁》。
[答]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这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了,但这大内容、大主题却是通过“小物”“小事”来显示的。诗的开头两句由一个小小的沉埋于沙中的“折戟”,想到汉末****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的风云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王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
无题读后感600 第5篇
古诗描写爱情的.佳句
爱情是一个不老的话题,在古诗中佳句颇多。以下撷取数十,以飨读者。部分诗句可作多角度理解,不一定非得理解成爱情诗。
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小雅·伐木》
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唐·李白《长干行》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宋·柳永《昼夜乐》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欧阳修《生查子》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木瓜》
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唐·李益《写情》
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李商隐《无题》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宋·柳永《凤栖梧》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唐·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魏·曹植《赠白马王彪》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唐·杜甫《徒步归行》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汉·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词》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五首》
无题读后感600 第6篇
蝉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①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写蝉栖身在高树上餐风饮露,因而难以饱腹,费力地鸣叫怨恨也是徒劳。
B.颔联写五更时蝉的鸣叫声稀疏欲断,而一树绿叶却依旧苍翠,显得冷酷无情。
C.颈联上句写诗人只是一个官职卑微的小官,就像水中的一根树枝到处漂流。
D.尾联烦劳蝉最好常与自己互相提醒,因为诗人与蝉境遇相似,也是举家清贫。
②“故园芜已*”化用陶渊明的“田园将芜胡不归”,请解释“故园芜已*”这句诗的含义。(3分)
③有评论赞誉这首诗“咏物最上乘”,请简要分析诗中蝉的形象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答案.(10分)
①(3分)D(“相警”不是“互相提醒”的意思)选错不得分。
无题读后感600 第7篇
《金陵杂兴二百首》苏泂
立夏连朝划地寒,
看承芍药倩园官。
秋千拆罢无聊赖,
轩槛周遭绿一般。
《立夏》吴藕汀
多年不见小黄鱼,
寄客何来樱笋厨。
立夏将离春去也,
几枝蕙草正芳舒。
《初夏即事十二解》杨万里
莲叶头巾道样裁,
仙桃扇子午时回。
扑蝇堕地犹能施,
闭合生尘底处来。
《山亭夏日》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
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精帘动微风起,
满架蔷薇一院香。
——劝学古诗阅读答案通用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