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纪念袁隆平的作文素材 第1篇
有一位老人他经常漫游在金灿灿的稻田中,他有两个梦想,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位老人就是可爱的袁隆平爷爷。
他是一位伟大的人。他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我们碗中的每一粒米饭都是他的孩子。1960年,严重的大饥荒像蝗虫般掠过中华大地,饿殍遍野,惨不忍睹。袁隆平爷爷发誓,一定要研究出一种高产的水稻,让自己的`同胞吃饱!当时,科学家都认定水稻杂交没有优势,可是倔强的袁隆平爷爷不认输,他相信自己的判断没有错,无数次实验、无数次失败,都没有使他气馁,最终研制出了杂交水稻。是他的努力与坚持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
他是一位具有国际精神的人。“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而是付诸于行动。非洲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那里炎热干旱,农作物产粮不好,人民依然解决不了温饱问题。袁隆平爷爷带着他的团队前往非洲,开展了杂交水稻技术培训国际班,为非洲人民带去杂交水稻的种植技术,如今30年过去了,这个培训项目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了近万名水稻种植专家。接受了这项培训的一位非洲农民非强,一直忘不了那一位将救命的种子播撒在非洲的老人,每当在电视上看到中国时,总会想到“不知道那位和蔼的老人现在怎么样了。”
可惜……我们再也见不到那位慈祥的老人了。昨日袁隆平爷爷安详的离去,有网友说“是上帝也需要杂交水稻了。”还有网友拍到了一片像麦穗一样的云彩,我想那是袁隆平爷爷怀揣着他梦想的种子在天上看着我们吧……
可我依然觉得上帝是一位无情的人,他怎么舍得带走这位和蔼的老人呢!在其离去之前,他躺在病床上,伸出满是皱纹的手,轻轻拍了拍护士,轻声说道:“你们可不能为了我而不吃饭啊。”听到这么一句话哪一个人不会潸然泪下呢?
昨日袁隆平爷爷的灵车从研究所开出,长沙的街道上站满了与袁隆平爷爷告别的人。马路上,汽车司机们停下汽车鸣笛以表悼念。无数学生在道路上奔跑着,追赶着灵车。用那低沉而有力度的声音一直喊着“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天上下着小雨,滴落在学生们的脸庞,他们已不知道脸上流淌的是雨还是泪水了。
这位老人走了,我们应该铭记他为人们做成的贡献;我们应该将那一张带着慈祥微笑的脸庞牢记于我们的脑海;我们更应该把他还未完成的梦想印刻在我们的心中。努力学习,艰苦奋斗,让袁隆平爷爷在天上看到他的梦想在某一天实现了。
袁隆平爷爷一路走好。
有关纪念袁隆平的作文素材 第2篇
2021年5月22日是个平凡的日子,但也是个悲伤的日子,我们亲爱的袁隆平爷爷去世了。
袁隆平爷爷出生于1930年,那是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也是一个吃不饱,穿不暖的年代,袁隆平爷爷看到了太多吃不饱饭的人,与他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农业,他把让全国人民吃饱饭做了终生理想。他在31岁那年在湖南田间工作时,偶然和同学一起发现了一株特殊的水稻,她想如果能把这株水稻作为种子去培育,那是不是第二年也也能如此饱满呢?从此他便开始了长达十几年的科学研究,在这几十年里,他经历了人为的破坏,经历了外界的质疑,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973年的十月,袁隆平43岁那年,先行的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了,这一年也是中国杂交水稻的元年,在袁隆平的带领,亩产普遍提升了百分之二十,十几年间,中国的产量就增加了上亿吨,解决了几千万人吃饭的`问题,也让整个世界为之一振,凭借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1/5的人口,中国的杂交水稻遍布了世界,每一个角落,为世界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让我们敬爱的袁隆平也成为了世界上名副其实的杂交水稻之父
禾下乘凉梦,一稻一人生,致敬我们敬爱的袁隆平爷爷。我能和您生活在同一个时代而骄傲。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长忆袁爷爷。
有关纪念袁隆平的作文素材 第3篇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带来了严重的粮食饥荒,一个个蜡黄脸色的水肿病患者倒下了……袁隆平的5尺之躯也直接经历了饥饿的痛苦。
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人民当家作主人,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学过的专业知识,尽快培育出亩产过800斤、1000斤、20__斤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
他依据对遗传学已有的较深的认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论证“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
可是,杂交水稻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难解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
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科学通报》第17卷第4期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 (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 (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又经过8年历经磨难的“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到1974年配制种子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1975年冬,_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1976年定点示范208万亩,在全国范围开始应用于生产,到1988年全国杂交稻面积亿亩,占水稻面积的,而总产量占。20__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_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并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他便果断迅速地从核质杂种研究中跳了出来,向新的希望更大的研究领域去探索。
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认真总结了百年农作物育种史和20__年“三系杂交稻”育种经验,以及他所掌握的丰富的育种材料,于1987年提出了“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高瞻远瞩地设想了杂交水稻的二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三系法为主的器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杂种优势利用;一系法为主的远缘杂种优势利用。这是袁隆平杂交水稻理论发展的又一座新高峰。
在袁隆平的战略思想指引下,继湖北石明松1973年在晚粳农垦58自然群体中发现一株不育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之后,1987年7月16日,李必湖的助手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不育期在安江稳定50天以上,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关于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进展,也使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研究的前景,充满必胜信心。
自1981年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成果在国内获得建国以来第一个特等发明奖之后,从1985~1988年的短短4年内,又连续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袁隆平,从湖南省偏僻的安江农校里走来,从一个山村中等农校的青年教师,成长为举世瞩目的名人,登上了“杂交水稻之父”的宝座。杂交水稻研究事业方兴未艾,正朝着袁隆平新的战略设想的方向迅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