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与牵牛花的读后感(推荐5篇)

个人学习 10 0

金牛与牵牛花的读后感 第1篇

清晨的阳光,伴着缕缕书香。一棵绿色植物映入我的眼帘——我亲手栽种的牵牛花。

_藤蔓从两瓣子叶中间引伸出来以后......_,我捧起我的牵牛花,颇感惊讶,昨日还是刚刚发芽的头儿,今晨竟长出了二寸长的小叶蔓,缀上两片毛绒绒的小叶子,尖芽像蛇头一般昂起,向着太阳,附着防盗网的不锈钢管,骄傲地向太阳宣告自己的存在

“今年的叶格外绿,绿得鲜明......_我抱着尚显柔弱的小苗苗,想象着它长大后的叶儿,会不会像文中说的_如丝绒剪成_那番美丽,那番成熟,那番充满活力?我想,因为今年不仅加了土,又加了肥,而且又是去年的留种,定会比书中的更加繁茂吧?!

_但兴趣并不专在看花……_是啊,望着那柔弱却又高昂的嫩头,我心中便无法克制地涌起一股柔情,这么一夜的工夫,这么浑忘意想之间,_生之力_,生命力不可得见也——日间,当人们努力的时候,它拼命回旋向上;夜晚,当我们进入梦香的时候,它却依旧回旋、抽枝、长叶。_好努力的一夜工夫!_我由衷的为牵牛花喝彩!

金牛与牵牛花的读后感 第2篇

花盆中牵牛花在叶老先生的哺育下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散发着醉人清香,不用我说,你们便知道叶老先生谁了吧,当然是叶圣陶老先生啊!

叶圣陶老先生原名叶绍钧,是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我看来,叶圣陶老先生写的最多的就是景,不管是牵牛花还是爬山虎,在叶圣陶老先生的笔下都能栩栩如生。而医生老老先生的灵感大多来自于自家小院的.各色植物与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就比如《记金华的双龙洞》,将输了双龙洞中的奇异景色与洞外的美丽风景。但与《牵牛花》这篇文章来说,风格却截然不同,《牵牛花》讲述了叶老先生从种花到开花的过程,通过倒叙的写作手法,写出了牵牛花的种植不易与美丽动人。

月圣陶老先生用文笔写下了各色的景物,他在世上做留下的痕迹永远也不会消失。

金牛与牵牛花的读后感 第3篇

今天,在阅读课上,我阅读了几篇叶圣陶老先生的作品,十分耐人寻味。

小学时,我也学过许多叶圣陶的课文,如《爬山虎的脚》、《荷花》、《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其中《牵牛花》这一文章也使我受益匪浅,重读这篇课文,又是别有一番风味。细细品味,才知叶老之文貌似平淡,却味之无穷。朴朴素素的语言,简简单单的叙述,仿佛是一位闲居在家的老伯向你推心置腹地传授种花的经验,且听着就不禁心为之驰,神为之往了。

我们做为一名初中,物质谈不上,通过这篇文章,也透出另外一个道理: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大胆发现,这样就能在日常中发现生活的精彩,生活的美。

金牛与牵牛花的读后感 第4篇

读了这篇文章后,使我更加明白了“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一句名言的道理。牵牛花的骄傲自大让自己没有经得住风雨的考验,所以得到了生活的教训;而小花小草却默默无闻,从来都不张扬自己,才使得自己经受住了风雨的考验,顽强的抵御着风吹雨打,像士兵一样绝对不向敌人屈服!风雨过后的他们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更加苍翠!更加夺目!更加顽强!

牵牛花虽然美丽,但他并没有像小花小草那样顽强的生命力,就像人一样,如果具有美丽的外表,没有积极向上的心,不懂得默默无闻的干好自己的事情,只会张扬自己,表现自己,那么,这个人就永远也学不会在社会上深深扎根的道理。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在众星捧月的环境下成长的话,那么这个人就会养成骄傲自大的心,就会瞧不起别人,觉得所有人都比不上他,自己永远是最好的!那样的人就永远不会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就永远不会在生活中深深扎根,茁壮成长!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学会默默无闻.锲而不舍的美好品质吧!一起荡漾理想的大海!一起打开我们心中那一扇虚心接受的窗户!一起拥有新的辉煌!

金牛与牵牛花的读后感 第5篇

在我上二年级的时候,老爸让我读叶先生的《牵牛花》,并让我重点读。那时,体会不深,不免有些偷懒。慢慢地,对作文有些兴趣,越发感到先生文章之大妙。

《牵牛花》不过八百多字,读着这不长的文字,我真正感受到先生对生活观察的文外功夫。文章描写可用三个字概括:准,细,微。例如,“从墙头垂下十条麻线,每两条距离七八寸,让牵牛的藤蔓缠绕上去。”寥寥数语,把种花的'数量、花的间距交代得清清楚楚,十分精准。例如,“前一晚只是绿豆般大一粒的嫩头,早起看时,便已透出二三寸长的新条,缀着一两张满是细白绒毛的小叶子,叶柄处是仅能辨认形状的小花蕾,而末梢又有了绿豆般头。”生动细致地描写了嫩头的大小、生长速度,十分精细。例如,“那藤蔓缠着麻线卷上去,嫩绿的头看似静止的,并不动弹;实际却无时不回旋向上,在先朝这边,停一歇再看,它便朝那边了。”这句描述,堪称绝妙,能捕捉到嫩头极其微小的变化,唯观察下过大功夫的人,方能如此。

慢慢品读、细细体会先生的文章,我惊叹于先生“观之入微,察之毫末”的功夫。不知不觉中,我也受先生文风的影响。三年级我曾写过一篇《蚂蚁王国》。为了做好这篇作文,我每天放学后就去寻找蚂蚁窝,观察蚂蚁的习性和状态,有时一看就是数小时,简直到了痴迷的状态。作文写成后,有人怀疑说,这不像出自一个十岁小孩的手笔。理由是,细节描写太过生动:庞大的蚂蚁帝国,精细的人员分工,一个孩童如何知晓?作文的结尾,还来了个画龙点睛,写了蚂蚁的团队协作精神,这更增加了人们的怀疑。这篇作文能得到如此抬举,细细想来,应该是借鉴了先生《牵牛花》中的一些描写手法,作文结尾处的神彩之笔,极可能是模仿了《牵牛花》的“生之力”。

叶先生说:“作文即生活。”只要我们用心观察,我们就能发现生活中的许多精彩。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