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读后感(共3篇)

个人学习 12 0

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读后感 第1篇

司马迁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一文中,以生动传神的笔触刻划了蔺相如这样一个光彩夺目的外交家形象,他不畏强权、顾全大局、有勇有谋、辩艺高超,读后叫人思之难忘,千载之后,仍可想见其逼人的神采,耀眼的光芒。而更令人叫绝的还是他那出神入化的语言艺术,在这篇文章中,蔺相如比较重要的对话有五段,分别与缪贤、赵王、秦王、廉颇等人展开,每段对话都各具特色,各显其妙,现略作陈述。

一、与缪贤对话:条分缕析,直陈利弊。

秦王得知赵国有价值连城的宝物“和氏璧”,便依仗其国力强盛,用十五座城池强行向赵王要求交换,赵国君臣慌作一团,和秦国做这个生意吧,都知道秦王的底细,从不做赔本的买卖,这次多半会空手套白狼;不答应吧,秦国早就对赵国虎视眈眈,正可以此为借口向赵动兵。当大家束手无策之时,缪贤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借缪贤之口隆重登场,横空出世,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缪贤为何要推荐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门客呢?只因蔺曾跟他出谋划策,给他留下太深的印象。缪贤犯法,怕赵王惩罚他,想跑到燕国去投靠燕王,他满以为自己和燕王有一面之缘,燕王会收留他。他将此事说给蔺相如听,蔺马上阻止了他,一条一条的将利害关系分析给他听:燕王和你交好,一是因为赵强燕弱,燕想讨好赵;二是因为你正被赵王宠爱,燕王只不过想借你和赵王搞好关系。你这一走,形势就会发生逆转;燕王不但不收留你,还会将你捆送赵王。你不如坦白一点,向赵王认个错,说不定他还会宽恕你。三言两语就把缪贤是否“亡赵走燕“的利害得失辩个一清二楚,不由得缪贤不信服,事情发展也果如蔺相如所料。如此一来,蔺的能言善辩在缪贤的心中扎下了根,在缪贤的穿针引线下,蔺相如进入赵国君臣的视线,参与了秦赵之间的争斗,也开始演绎他人生的精彩与辉煌。

二、与赵王对话:权衡得失,入情入理。

换和氏璧不行,不换和氏璧还是不行,怎么办?赵国君臣欠议未决,在这两难之际,在缪贤的大力举荐下,应召前来的蔺相如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斩钉截铁地回答:换!秦强赵弱,不还不行,如果不换,理亏在赵国,就给秦出兵以口实;如果换,而秦国拿不出城池,那就理亏在秦国。两害相较取其轻,宁可赵吃亏,也要让秦理亏。这样一说,孰重孰轻,是得多还是失少,赵王心里跟明镜似的亮堂,赵王明白:宁可让赵国吃点小亏,也不能让秦国占大便宜。他当即决定派人出使秦国,去做成这一笔不可不做的生意,蔺相如又主动请缨,要求亲自前往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并表示“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真正是“璧在人在,璧亡人亡”,掷地有声,赵王自然首肯。自此,一连串的传奇故事即将发生,一个英勇不屈的身影也即将在外交舞台上大放异彩。

三、与秦王在秦庭对话:有理有节,进退自如。

蔺相如护璧入秦,他和秦王的交锋是全文的重头戏,也是精彩戏,司马迁在此不吝笔墨,蔺相如也因之光芒四射。故事较为复杂,两人几度交手,但大体可看出,蔺相如审时度势,主动出击,该进时进,该退时退,进可贬斥秦王祖宗八代,退可求秦王三思而行,刀下留人。真正是有理有节,让秦王哭不得,笑不得,喜不得,怒不得,有力无处使,有气无处出,尴尬至极,狼狈不堪。如秦王和美人及左右赏玩玉璧时,蔺相如看出他没有偿还城地之意,即上前说:“璧有瑕,请指示王。”以谦恭有礼的语言骗回玉璧。玉璧一到手,又改变辞色,怒气冲冲,指责秦王傲慢无礼:“今臣至,大王见臣列馆,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并表示,如果秦王想硬取,那就“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秦王无奈之下,答应以城换璧,蔺相如又要他“斋戒五日”,以作缓兵之计,暗地里却派人怀璧归赵。读至此时,我们不由得为蔺相如捏一把冷汗,且看他如何收拾残局。五日后,蔺相如如期而至,面无惧色,侃侃而谈,“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不提自己的过错,反倒打一耙,揪住对方的小辫子大做文章,将不践约之责推到秦国一边。“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使,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事情并非无法挽救,关键看你秦国态度,你若心诚,先割城池,赵国立马捧璧前来。一个烫手的山芋又抛到秦王手上。“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这件事我处理欠妥,任你处置,但请三思,杀我容易,掩天下之口却难。绵里藏刀,暗中施压。读完此段,我们既为司马迁穷形尽相的描叙叫好,又为蔺相如从容不迫的外交辞令折服。如何处置蔺相如?的确棘手,不杀他,心中这口气难咽;杀了他,后面的局面难以收拾,自己嗜杀的名声远扬天下。秦王与群臣只好“相视而嘻”,“卒庭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四、与秦王在边境对话:针锋相对,义正辞严。

蔺相如的个人威望和政治地位自“完璧归赵”后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做了赵国的上大夫,但赵国的日子似乎并不好过,“其后秦伐赵,拔石城。明年复攻赵,杀二万人。”在这种情势下,秦王想和赵王交好,双方在边境相会。秦王挟战胜的余威,在见面会上以其一贯的咄咄逼人之势,向赵王发难,要赵王为他奏瑟,还要赵拿十五座城池为他做寿。蔺相如再一次挺身而出,决地反击。如果说蔺相如在秦庭上有理有节,是因为他身处险境,不得已而为之。但渑池之会就不同了,一是有军事撑腰,廉颇已陈兵边境,严阵以待,腰杆硬了,自然就胆粗气壮许多;二是赵王在侧,此事关涉赵王脸面和国家尊严,蔺相如唯有以针尖对秦王之麦芒。秦王要赵王奏瑟,蔺相如还以颜色,要秦王击缶;秦国群臣要赵国拿十五城为秦王祝寿,蔺相如气势如虹,也要拿秦国咸阳为赵王祝寿。秦王自恃兵强马壮,国力强盛,欲行不轨,但碰到蔺相如,却连半点上风也没有占到。

甚为有趣的是,当秦王不肯击缶的时候,蔺相如出言威胁:“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左右的侍卫想上前阻止,蔺相如“张目叱制,左右皆靡”,在这里蔺一改书生本色,再现侠士风采,前有秦庭的“怒发冲冠”之壮举,今有边境的“张目而叱”之神威,令秦王及其左右颜面扫地,真如樊哙再世,张飞重生,智慧与勇敢在蔺相如身上得到集中展示,怎不叫人羡慕和妒嫉!

五、与廉颇对话:巧妙类比,以德服人。

蔺相如再一次将其人生的辉煌演绎到极致,归国后又被拜为上卿,超过了以攻城野战而立下汗马功劳的廉颇,廉颇自然不高兴,用他的话说:“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每每与之作对,出言羞辱,蔺相如却毫不计较,避而远之。这一举动,蔺的门客很不理解,认为跟着他没什么出息,纷纷闹着要离开他,另谋高就。如何平息门客的纷扰,如何解开自己和廉颇的死节?蔺相如真不愧为语言大师,轻轻一番点拨,就化干戈为玉帛,化风雷为祥云。他对门客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门客自然回答:“不若也。”蔺相如要的就是这个小国,他又对门客谆谆善诱:我并非怕廉将军,因为我连秦王都不怕,我怕的是我和廉将军闹矛盾,让秦国有机可乘,两虎相争,最后损害的必然是国家。”无需太多的辩白,也无需表功劳、诉冤屈,这番举重若轻的话谁都得出份量,听得出其中包含的沉甸甸的宽仁厚德和国家大义。门客为之拆服,廉颇也为之折服,最后负荆请罪,将相交欢,携手保国。

总之,蔺相如能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权衡利弊得失,分析敌我情态,并结合不同的时势局面说出切中肯綮的话。文中除了蔺相如精妙的语言艺术令人称道外,还有他那超出常人的远见卓识,临危不乱的心理品质,见机而行的处事方法,以及忠心为国的高尚情怀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读后感 第2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_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_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讲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学生: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代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情况:学生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注:括号内的话是答案要点,其中加着重号的语句即点评语,可写在黑板上。下同。

2.齐读第3段。

①让学生概括大意。(故事缘起)

②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为相如出场作铺垫)

③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

3.齐读第4段。

①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

②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

③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5段。

①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见事深刻、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早已成竹在胸。)

②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

①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

②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

“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

试比较二者的不同。

六、布置作业

1.熟读下面两段话:

①“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②“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6至13段。熟读如下两段:

①“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②“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作业第1题

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

二、讲解第6至13段

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

①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章台”——“列观”;“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③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

“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

“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由抑转扬,缓和气氛)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

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等周密)

不可“逆强秦之欢”(又何等委曲)“戏弄”(“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

“臣头与璧俱碎于柱”(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

④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⑤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

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全过程。

“璧有瑕”(“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

⑥小结蔺相如的性格特点。(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

⑦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

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①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

②划分这段话的层次。(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

③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④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与赵王无关。)

⑤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

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

①次要人物的处理。

关于廉颇蔺相如的读后感 第3篇

刚读完了汉朝司马迁写的《史记》,里边有一个《廉颇蔺相如列传》,我对这篇列传很感兴趣,多看了几遍。

?廉颇蔺相如列传》共介绍了关于蔺相如和廉颇的三个故事:《完壁归赵》、《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通读全文,品读之时,会首先为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不畏强权而惊叹。全文我最欣赏的还是司马迁关于《负荆请罪》段落的描写: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而面对廉颇的不满,蔺相如所表现出的大度与宽容:

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读罢,不禁为蔺相如的宽容大度而喝彩。想起我们现在创建和谐社会的目标,我们更多的应该好好的审视自己的言行了。

诗人曾经说过: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广,便可以包容一切。蔺相如胸怀广阔,所以宽容就是种子植根于他的心中,开出宽容之花。多一份包容,多一点理解,多一些付出……让埋怨在宽容中消失,让争吵在宽容中消失,让我们的心灵家园常开和谐之花,让我们的心灵永存宽容净土。

国家因为和谐,产生了巨大的凝聚力,势不可挡;社会因为和谐,发生了神奇的变化,日新月异;人们因为和谐萌生了真情,爱满人间……

和谐产生美丽,和谐生发力量。宽容之美,和谐之美,将谱写出新社会最令人动容的华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