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父母的教育观读后感 第1篇
作为记者,我们也想从个人体验的视角来讨论教育议题。
不同于小说或者评论这样的个人署名稿件,大部分刊登在报纸上的报道虽然也经由一名名记者之手,但是为了证明报道的“客观性”,并不会标注记者姓名,记者的身影被隐藏在了报纸背后,读者则只能听到“某某新闻”这样空洞无物的“法人”的声音。实际上,“法人”看似客观讲述的新闻报道,也是每一名记者综合运用自己的感觉、知识和判断力,从诸多事实中选取能展现事物本质的部分而创作出来的,其实也算是主观感受的产物。
在撰写这部纪实文学作品的时候,我们将试着强调这种主观感受。一般来说,为了体现客观性,记者们会克制想要呈现个人情感的欲望,但我们打破了这种通常的习惯,将“我”或者“我们”呈现在报道中。我们试着将采访过程中映入内心的东西,转化为反映报道主题的素材,呈现在读者面前。
当今日本的教育现状不是以所谓的客观报道的方式就能描绘出来。换言之,这样的状况迫使我们作为活生生的现代人,而非记者来作出反应。之所以会采取这种报道方式,是因为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紧迫感。这种个人感情很强的表达方式是否符合当今大众传媒的标准?对此,我们并没有确切的理论可以参考。或许可以说,正因为与众多孩子每时每刻的成长相关联,所以我们才没有犹豫不决。
但是,直到真的由“我”开始讲述故事之时,我才明白,这比将自己藏在报道背后要难得多。只要“我”出场,就需要更加严密的现实感来支撑起论述中的客观基调,也要时刻警惕会损害现实感的感伤情怀。不仅如此,大概是因为早已经习惯了为了“客观”而克制自己的欲望,我发现,在向人们讲述的时候,我总是要尽量减少自己的身影,这甚至会让我有些许寒意。
就这样,我又是担心这个,又是顾虑那个。起初,我一腔热血想要把“我”的故事生动地讲出来,却迟迟也不能动笔。尽管如此,我们还是抱着会出丑的觉悟,保持住了那一份率直。
日本父母的教育观读后感 第2篇
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终于告别了在生存线上挣扎的饥荒状况,进入了物质丰饶的时代。可以说,战后教育体制在其中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日本振兴输送了大量职业技术人才。然而,这种幸福神话的背后却暗影丛生。
在“能力主义”和指标化管理的指导下,学校的教育机能逐步丧失,沦为以分数取人的学历发行所。拒绝上学的孩子年年激增,校园暴力、霸凌事件层出不穷,学生身心异常现象频发。心怀理想的教师也在巨大的工作压力下迷失方向,甚至自寻短见。在家庭中,亲子间更是无法沟通理解。身为“企业战士”的父亲,缺席孩子的日常生活;热衷育儿的“鸡娃妈妈”,却培养出厌学儿童或恋母的幼儿。与此同时,课外辅导班正往欲望产业的方向一路狂飙……
“内卷”而残酷的学业竞赛,闭塞而逼仄的社会环境,《何谓教育——光明中的黑暗》映射出日本经济繁荣下令人窒息的教育现状。
另一方面,日本的考试机制究竟选拔出怎样的人?唯命是从的孩子是优等生吗?用分数代表的学力是真正的学力吗?学校是什么场所?教师又在交给孩子什么样的东西?如何才能让孩子获得真正的学力?正是出于对以上问题的思虑,日本教育界涌现出一批为改变现状、同教科书的谎言教育作斗争的勇士。
日本父母的教育观读后感 第3篇
福泽谕吉对于日本的小朋友和家庭都有哪些要求?
1、教孩子以礼相处
福泽谕吉认为,礼貌交往,养成文明的生活习惯,对孩子的终身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句好听的话、一个好的举止、一身洁净的衣着,都能反映出一个人的良好修养。而从小养成的习惯,往往能改变人的一生。
他在《童蒙教草》一书中指出,礼貌问题不是个小问题。他借用朱熹的诗句“自敬,则人敬之;自慢,则人慢之。”以作证先教孩子做人,后学知识对孩子的发展最有益的观点。他认为,尊敬与傲慢,也是展现在外的一种礼仪。内里没有一颗尊敬他人的心,外表再靓丽也会让人瞧不起。
他的这一教育理念在日本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