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瓷片 读后感 第1篇
他叫树耳,一个小叫花子。
他和一个只有一条腿的鹤人“饥一顿饱一顿”地生活在桥下。
我们曾经下意识地认为:小叫花子,都是一些脏兮兮的、活着没有意义的人。但是,至少在我看来,树耳不是,他有自己的志向,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毅力——坚持。
在他每天的“偷窥行动”中,他认识了一个当地著名陶匠——明师傅,也爱上了陶艺这门深奥的艺术。虽然树耳知道自己的身份卑微,但是他仍然放不下对陶艺的那份发自内心地、由衷地热爱。如那句歌词所言,“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想来倒是有几分道理。但是,一个笨手笨脚的小乞丐,怎么会有人愿意收他为徒?
终于有一次,他忍不住,趁明师傅不在家,偷偷溜进了他的家里去。但由于一不小心,打碎了一个制作精美的瓷器。
这一次意外,似乎就是命中注定,注定了树耳和明师傅将会在这个世界相遇。
从此以后,树耳的身份变成了一个“赎罪者”,他原以为自己能以“赎罪者”的身份开始学习这门手艺。在前一天晚上,他兴奋得难以入睡,想象着自己坐在转盘前,注视着手中的黏土一起一落。
可事实跟他想象的“赎罪”完全不是一回事。一切幻想都变成了泡影。
你们听过西叙福斯的故事吗?传说是因为西叙福斯太狡猾,蒙骗了死神,他就被判要将大石推上陡峭的高山。每次他用尽全力,大石快要到顶时,石头就会从其手中滑脱,又得重新推回去,干着无止境的劳动。
其实树耳跟他的“下场”几乎一样——在明师傅那里,他无止境地干着砍柴、挖黏土等劳动,有时连续砍几小时的柴,走一步木柴就会掉落,树耳就得停下来捡起来,重新摆放整齐;挖完黏土后,他就像裹了第二层皮肤,整个人是虚脱的状态。
而且,这项工作,日复一日。
有人说,理想之路不是用鲜花铺成的,每一个实现他的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挫折以至挑战。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克里斯·加德纳曾说过一句话:“You want something. Go get it!”没错,如果我们不全力以赴,定了目标又有什么用呢?如果我们只是“喊口号”,不将梦想一步步地落实到自己的行动中去,那梦想又怎么能够实现呢?
树耳聪明,他明白这个道理。
他不顾肉体上的伤痛,用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并且经过了不懈地努力,在特使进村挑选做工精良的陶匠时,帮明师傅争取到了一次获得委任的机会。
他虽然很替师傅高兴,却没有飘飘然,并且他认为该说的总得说——
“将来有一天,您是不是可以教我制作陶器。”
明师傅惊了。他终于从牙齿底下挤出了六个字:“你不是我儿子。”
明师傅的这一番话犹如晴天霹雳,让树耳的“陶艺梦”几乎破灭。就因为这是“世袭的” 父传子的传统就不能教给他吗?那并不是他的错啊。
树耳从此失去了对工作的热忱,“风往哪个方向吹,草就要往哪个方向倒。”曾经,树耳以为自己是风。可是最后遍体鳞伤,他才知道自己原来只是明师傅手中的一根草!
“但是,我的朋友,一阵风吹来关上一扇门的同时,通常也会吹开另一扇门。”
雕塑!他想,制作陶器的方法不止一种。陶艺学不成学雕塑!于是在给明师傅打工的这段日子以来,他第一次露出了笑容。
看来另一扇门已经打开了。他又一次坚持了下来。
可是这个世界,从来都不让他好过。
为了师傅的名誉,树耳主动提议要带“师傅的作品”去松岛的皇宫,可是在前往皇宫的一条必经之路——落花岩的陡峭山路上,树耳遇到了两个强盗,那两个可恶的强盗将树耳身上的所有东西洗劫一空,包括那两个瓷瓶,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于是他站起来朝悬崖边走去,但是他记得鹤人曾对他说过:“求死并不是展示勇气的唯一办法。”他又满心羞愧地从悬崖上折了回来,因为面对明师傅比寻死还需要更大的勇气。树耳决意继续坚持往前走,将这片碎瓷片呈现给特使。因为,犹豫,只会让自己产生怀疑。
他做到了!他利用智慧成功地将“师傅的作品”送达!师傅接到了这项皇家的委任!从此师傅就是皇宫御用的陶艺师了!
但是在他去皇宫的路上时,他的朋友——鹤人不幸身亡,树耳应该怎么度过这寒冷的冬天呢?他也不知道,它就像一只无助的小兔子。
就在这时候,生命出现了契机,坚持打破了惯例。明师傅要教树耳拉坯了!从此“树耳”这个名字就不存在了,世界上多了一个属于陶匠明师傅儿子的名字——韩璧。
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何炅曾说过:“要得到你必须要付出,要付出你还要学会坚持,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那你就放弃,但是放弃了你就不要抱怨……”
我想,何炅的成功离不开他的坚持不懈,那明师傅一定也是被树耳身上闪烁的那种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精神所感化。其实,树耳已经经过了明师傅的重重考验,命运不可能就这么白白辜负他。
记得一个朋友说过,在美国,有一位穷困潦倒的年轻人,带着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剧本前去拜访好莱坞所有的公司。但是等来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拒绝。可是他没有放弃。终于,在第1501次拜访时,一家公司老板同意投资开拍他的这部电影,并由他担任男主角。这部电影就是之后红遍全世界的《洛奇》,而这位年轻人就是席维·史泰龙。
假设,史泰龙停住了第1501次的拜访,现在还有这个巨星吗?还有他参与的电影佳作吗?还能成就他美好的梦想吗?相信答案是否定的。正是因为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让他取得了最后的成功,最终的胜利。
树耳也一样,假设他当时做不到用毅力克服困难,放弃了自己的梦想,那么他这辈子还有可能接触到黏土和转盘而成为陶艺师吗?答案是否定的。
王佩瑜——当下一个比较热门的节目《跨界歌王》的评委之一,是一个京剧演员,当时,她被余派学者范石人看上了,建议她改唱老生。但自建国以来,中国戏曲学校的老生专业从不招女生。可是,王佩瑜就是不管,她一心想自己喜欢京剧,就要坚持去学。于是便煞费苦心地写自荐书,和母亲一起守在上海市文化局门口。由于被她们的执着坚持打动,文化局答应破例收了她。
在自己的京剧之路上,王佩瑜说,是坚持,让他走到了今天,舞台上所有的光鲜都是背后皮肉苦身心苦的万般忍受,是一步步含着泪咬着牙坚持的回馈。
由此可见,有些事情不是因为看到希望了才去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能看到希望永恒,才能收获渴求已久的硕果。
坚持是一种信念,坚持是一种责任,坚持是一种收获。
之所以树耳的陶艺梦在经历绝望时不会垮下,是因为“坚持”走他的道路。而他的道路,是一片星辰大海。
碎瓷片 读后感 第2篇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想的道路,只是我们没有地图,但我们一直在寻找着……
树耳也一样,他凭着自己的毅力在梦想的道路上寻找着、追逐着。
但后来树耳的梦想成真了,他终于成为一名陶艺师了!树耳梦想的实现有他自身对艺术孜孜不倦的追求,更离不开他身边的边缘人物——鹤人、明师傅、明伯母对他的关怀和帮助,是这些边缘人物,给了他追梦路上无限的温情与力量。
鹤人——树耳相依为命的“朋友”。
话说那鹤人的家庭背景到底是怎么样的呢?原来那鹤人是这一个家族中唯一存活下来的人,却因为只有一条腿,无法工作,也没有住处,才蜗居在一座桥下。
而小树耳则是因为父母感染热病而双双过世,被自己的叔叔送到这个海边小村——茁浦的。当时,因为热病已经蔓延到寺庙里了,一个寺庙的僧侣就把小树耳暂时寄养在了鹤人这里,却没有想到过了几个月,僧侣来把小树耳接走时,他却像小猴子一样紧紧地抱住鹤人的那条好腿而不愿意离开。
看到这里,我的心都融化了,这是一个多么美的故事啊!一个被遗弃的孩子和一个断腿的流浪汉竟然生活在一起,竟然生活地那么融洽。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使他们产生了这么浓厚的感情。是什么促成他们之间的这份浓浓的情谊呢?
是鹤人的温情付出。
为了养活一个与他并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鹤人省吃俭用;为了不让这个被遗弃的孩子饿肚子,他不怕脏,不怕累,靠着自己的毅力在垃圾堆里捡食物;为了能让孩子吃到好的食物,他不顾自己的安危,不惜赖以生存的拐杖,一瘸一拐地到海边捕捉洄游的鱼。
鹤人对于树耳来说,“如师亦如父”,每当树耳遇到无法抉择的问题时,鹤人会冷静地帮他分析;遇到让树耳心情不好的事时,鹤人便会成为他心灵的钥匙,帮他慢慢解读。
鹤人还是树耳年长的朋友,树耳所有的烦心事都愿意跟他讲,所有的开心事都愿意跟他分享。
鹤人更多的是给了他一种家的温暖:
“虽然我不记得住在这里多久了,可是我知道你到这多久了。”鹤人指着桥的里侧上方。
树耳仔细看着:“这是什么?”
“从你来这儿后,每年一到春天我就做一个记号,没有中断过,因为我想总有一天你会想知道自己几岁了。”
鹤人对树耳的关心正如这些爱的记号,没有中断过。
因为有了这份温情,流浪的人才能重返家园;
因为这份温情,疲惫的灵魂才能活力如初。
这使我想起了一对无儿无女的八旬老人,从1988年到现在,陈尚义老人共抚养过45个弃婴。几十年来,老伴张兰英几乎没有走出过他们家十来平米的小院,每天做饭,洗衣,收拾被窝,擦屎端尿,从早忙到晚。而为了维持这个家,让孩子们吃得好一点,活得健康一点,陈尚义每天都要去拾荒,哪怕只能卖上几分钱,他也一包一包地捡回家。
鹤人和这位陈尚义爷爷是何曾相似,他们对待这些与自己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孩子像对待亲人一样,给予他们生活的全部。
他们与孩子之间不是有人故意牵连,而是与生俱来的温情。对他们来说,这是一种遇见,没有等待,不用准备;这是一种付出,不是拥有,而是成全。这种是何等的气度与情怀。
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告诉你什么是真情,就像有的人来到你身边是为了给你温暖。这份真情,是人性中最美的种子,不分彼此,无关多少。
在鹤人与树耳之间,鹤人总是对树耳关怀备至,树耳得到的爱比鹤人要多得多。但是,鹤人不会有任何抱怨。因为这份温情是患难见真情,是相互的付出。
树耳在得到鹤人无微不至的照料时,会把自己得到的“宝贝”分享给鹤人;每当遇到什么事情时他都先为鹤人着想。他们之间的温情就如冬日的暖阳,相互融化对方冰窖般的心。
直到鹤人死去的那天,鹤人的手里还紧紧地攥着树耳当初赠送给他的小猴子。
据韩国的记载,在古代韩国众多文化瑰宝中,十二世纪确实有这么一只洋李花瓶。它是韩国镶嵌青瓷中的杰作。这只花瓶就是“千鹤瓶”。想来,必定是树耳用来纪念他故去的朋友鹤人的吧。树耳希望,鹤人在下辈子,能有一双健全的腿,能翱翔在属于他自己的天空中。
因为爱,所以爱。正因为这样,相互交织着的爱才得以传递。
明伯母——陶匠明师傅的爱妻,一个仁慈又善良的女人。
“你来砍柴很好,他已经不如年轻时那样……”她的声音轻柔到让人快要听不见。
树耳第一次遇见她,他看到的是一张和善的脸庞上交织着许多细纹,语言中流淌着一个中年妇女的成熟。两人目光交汇时树耳看到那明亮而又柔和的眼神,顿时感到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树耳觉得她甚至和鹤人有几分相像——一样温情,一样和蔼。
在当学徒的那些日子里,每天中午总有一个身影在忙碌着;每顿丰盛的午饭总是在静静地等待着;每顿准备留给鹤人吃的那半碗饭总是平白无故地被加满了……树耳知道,那些关怀,那些温暖,均是明伯母悄悄地给予。
我看过理查·基尔的一部电影——《忠犬八公的故事》,里面的八公真得很温暖人心。从一开始出现,就那么乖巧,温存,听话。最后的坚持和执着让每个人都惊叹和动容。他和教授在一起的时光不过短短几年,可是却用了整整十年去等候再也不会出现的主人。
我想树耳也是用自己的这份执着,温暖了明伯母的内心吧。所以她把树耳看成自己的儿子。
“我们想给你取一个新名字,要是你同意的话,我们打算从现在起叫你韩璧”
树耳知道明师傅的亲儿子叫韩谷。韩璧和韩谷有一个相同的韩字,这是同胞手足才会取得名字。树耳何其荣幸。
树耳的生活中因为有了明伯母,而变得温馨美好。
你们还记得凡卡吗?那个可怜的孩子,几乎每天都会遭到老板和老板娘的毒打、伙计的捉弄。也许是因为他的身边没有这样慈善女人吧。可是树耳却拥有明伯母这样体贴温柔的照料。这份温情就像一把火,照亮了树耳人生的道路。
如果说明师母给予树耳的温情是一条金丝带,那么这份温情能让人心相拥,让爱汇聚。
明师傅——明师母的丈夫。典型的“刀子嘴豆腐心”。别看他外表那么冷漠,但内心亦有大爱。
说他冷漠,是因为在树耳做学徒的日子里,在一次又一次的任务中,树耳都完成得非常出色,可明师傅仍然用那种训斥的口吻来和树耳沟通。
也许在明师傅的心中,失去儿子是永远的痛。我现在还可以想象出明师傅讲到自己因车祸已故的儿子——韩谷时那悲痛欲绝的样子。我想,当初明师傅要将陶艺这门本领传授给树耳的时候,心里一定挣扎了很久,出于手艺人的本能,他终不愿意。他会想到自己不在人世的儿子,无比心痛;他会想着手艺终将落入外人之手,无比心酸。
可是后来明师傅还是同意将陶艺传给树耳了。也许是树耳一次次的优秀表现,明师傅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也许他感受到了树耳对陶艺那由衷的热爱,被树耳心底里的那一份毅力和韧劲所融化。
明师傅做出了一个正确的抉择。这种做法何尝不是一种大爱的表现。这种爱如挺拔的大山一样厚重。这一份师徒情使我联想到魏明伦的一篇剧本——《变脸》。我觉得里面的“水上漂”跟“狗娃”的那种师徒关系与“明师傅”和“树耳”的关系可以相比拟。水上漂,他跟明师傅一样固执,对艺术却追求完美。而里面的“狗娃”则也跟树耳一样对师傅忠心耿耿。我们都知道,变脸这门绝技是传男不传女的,但是谁也不曾想到,冷漠的“水上漂”竟然被温情的“狗娃”打动了,并且同意将这门手艺传给她。可见,人间的真情可以融化“坚硬的山石”。
一份温情的付出,爱与梦想得以传递。
在三个边缘人洒下的温暖阳光下,树耳自那个碌碌无为的少年,变成为一名陶艺大师。树耳的陶艺大师梦的实现,使明师傅的陶艺也后继有人。这种传承又何尝不是一件令人欣慰的事情。
仔细想想,我们生活的城市,那些曾在时光中精彩纷呈的老行当,老手艺,在时代的进程中慢慢地褪去了繁华,被遗忘冷落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这里面包含着手艺人多少酸甜苦辣、无奈和困惑。要如何努力才能让老手艺代代相传呢?也许我们能在本文中找到一部分的答案。
鹤人、明师傅、明伯母……三个边缘人物,三个平凡的人。他们在平凡之间书写生活,在饱蘸浓墨,挥毫情感之际,把平凡涂成伟大,染成崇高。这伟大与崇高,在感恩的岁月里,像一幅经典的水墨丹青,超凡脱俗,人间无价。
碎瓷片 读后感 第3篇
一块碎瓷片,成就树耳的梦想,一种坚持,打破陶艺界惯例,一份智慧,爱与梦想得以传递。
昨天晚上,我和爸爸妈妈一起读完了《碎瓷片》这本小说,我不禁为树耳的毅力,坚持和智慧感到振奋,同时也明白了追求梦想的途中,都不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都要坚持下去,靠着自己的信念和智慧勇敢前进,才会完成目标。
这本小说以简短精炼的文字写出《碎瓷片》这个题目,娓娓道来整个故事:主人公树耳从小就和他的朋友鹤人相依为命,虽然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他们都积极乐观,他们一起住在桥下,从不怨人忧天。树耳非常喜欢陶艺,一次偶然的机会,致使他帮助陶匠工作,在皇家特使走后,他自告奋勇,带着明师傅的作品,要到松岛呈现给金特使,路上,他遇到强盗,险些丧命,但他却靠着自己的毅力和智慧,替师傅争取到一次终身的委任荣耀。
本书以宁静质朴的笔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为了梦想不懈奋斗,运用智慧最后成功的画卷,也让我感受到热情的力量,让人难以忘怀。从而也说明梦想的力量。书中有一句话是:“他心中的希望之火变小了,但是亮度和炙热度并未减退,反而天天在想着将来要做出一些什么样的陶器来。”这句话写出了树耳对自己的陶艺梦想的追求心和不懈奋斗的勇气,值得我们学习。
梦想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懈地去努力,坚持,运用自己的智慧,才会成功,勇敢前进吧!
碎瓷片 读后感 第4篇
有人说:每个人都有一道自己的光芒,在照亮我们的生命前行。
《碎瓷片》里的人物亦是如此。他们在这个世界中看似那么地默默无闻,但在感情面前却无一不展现出自己的光芒。
树耳,他有一种同龄人所缺乏的光——毅力之光。他的毅力之光不仅唤醒了自己的心灵,也照亮了别人前行的道路。
我从树耳的身上联想到了自己。身为学艺术的我跟同龄人不一样,在学艺术这条路上,我们需要很强大的意志力——因为这个学习的过程是枯燥而又乏味的。曾几何时,我会感到内心的那盏灯被一阵风吹灭了,那时候,我会迷茫,我会消极,甚至想过放弃自己的美术梦。但是,当我读懂树耳以后,这样的念头已经不复存在。因为,树耳那种毅力之光照亮了我的心灵。我知道,只要我也愿意这样付出,又有什么梦想是实现不了的呢?心灵深处迷茫时,就像航行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在这时,只有在心里暗暗鼓励自己,在心里扬起前进的风帆并且能够做到不放弃,才是唯一能够成功的做法。今后我会带着自己获得的光芒,开始一生的行程。
而鹤人、明师傅和明伯母,三个具有阳光品质的人。在他们的身上,不约而同地体现出了一种光——无私之光。他们把自己的光芒,不仅用在了照亮自己,也在行进的路上,照亮了同行的人。
他们关怀树耳,给予他无限的温暖和力量。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们之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这种关心是真心实意的付出,没有利益关系却不约而同般地互相帮助,互相补给。
但是,当今社会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呢?
据报道,在今年的六月份,一名白衣女子被一辆红色出租车撞飞,随后的一分多钟时间里,有多名路人经过,竟然无一人将其扶起。随后,一辆轿车将再次碾压躺在地上的女子,女子当场身亡。试问一下,人性的美好都去哪儿了?
和谐社会,当发扬光大人间真情的美德,“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为人民,为国家,也为自己。所以在行路累了的时候,莫忘停下来看看,切记保持一份心灵的清醒。希望,现实生活中能够涌现出更多像鹤人、明伯母、明师傅这样对他人同情关爱、无私奉献的人。
因为,他们就是这个社会的光。
这种光芒,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人们的心灵。
这种光芒,就像精神的食粮,哺育着沉睡的人们……
而这一切,需要内心的修炼。
修炼一颗强大的内心,在心底挂一轮明亮的光芒。不惧怕!生命给予了什么,我们就去拥抱什么。无论是磨难还是残酷,无论是喜悦还是欢欣,都一起来吧。让生命的光芒里,多一份力量。
因为你是一道光,有能力照亮自己,更有能力去带领别人。
因为你是一道光,所以,不惧怕生命的黑暗。
愿我们每个人,都散发自己的光芒。
慢慢地合上了书页。思绪中拂过关于碎瓷片的记忆……
我相信,如果再次阅读《碎瓷片》,只要手指停留在封面时,便能感受到这本书内里所蕴涵的义理。是在十三岁这样的花样年华里,我读懂了这本书,我学会了以几分从容的姿态,去迎接那璀璨的光芒。
感谢树耳,感谢鹤人、明伯母、明师傅。感谢你们让我看到了人性真正的光芒。
看,那是一道光。
碎瓷片 读后感 第5篇
今天,我看了《碎瓷片》这本书,它是美国作家琳达休帕克写的,曾获得过2002年美国纽伯瑞儿童文学金牌奖。
《碎瓷片》讲述了从小被鹤人收养的孤儿树耳迷上了制陶,他承诺将师傅的作品送到皇家特使手里,历尽艰辛,不了路上遇劫,只剩下一堆碎瓷片,最后,他将碎瓷片交给了皇家特使。
读了这本书,我感觉到数耳这种坚持的精神很值得我学习。记得有一次,我刚学游泳时,游到泳池中间就没劲了,可是我坚持、坚持,终于游到了池边。生活中,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坚持,才能获得成果,半途而废只能前功尽弃。
碎瓷片 读后感 第6篇
俗话说得好:“好书重读。”今天,我便又读完了一本好书——《碎瓷片》。
碎瓷片的主要内容:本书的主人公树耳是一名孤儿,从小与坡脚的鹤人住在桥洞底下,过着相依为命的日子,物质生活虽然异常艰苦,但他们积极乐观,从不怨天尤人。树耳是个有追求的孩子,在艰苦谋生的同时,他一有空暇就到当地最著名明师傅家中去偷偷学艺……明师傅终于打破父职,收他学艺。在为明师傅执行一些特殊任务的过程中,他遇到劫匪,险些丧命,但仍然靠着毅力和智慧,替他师傅争取到一次终生的委任荣耀……
我为树耳的行为而感动:虽然家里贫困,但是仍然想方设法做“平生中的第一个花瓶”,世界上也没几个人有这样坚强的意志。我觉得一个路边的路人更没理由坐到这点。而且,他们不是乞丐,虽然鹤人缺了一条腿,家里贫困,但是他仍然维持自己的尊严,让自己做到不像路边可怜的乞丐一样的人。我认为这也是让人尊敬的一点。
最让我是明家的老夫老妻,他们打破了一个规矩,不把自己的艺传给自己的儿子,而传给树耳。最后,鹤人死了,是被一个农夫推着超载的车过桥时把桥压断而死的。最后,明家收留了树耳,并给他取了一个名字,叫韩壁,他们原来的儿子叫韩谷,但是因为一场车祸丧失了宝贵的生命,所以最后树耳,欧不,是韩壁也学会了如何制作“平生中的第一只花瓶”。
这是个令人感人至深的故事,这个故事虽然简单,可是里面包含着无数的精华,这个故事就是--《碎瓷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