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太空读后感 第1篇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1012千米×140亿≈×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19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 (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公转周期:76年 方向:自东向西 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 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 组成:彗核→慧发→彗尾 地月系:是由地球和它的卫星月球组成的天体系统 1》地月系概况 方向:自西向东(自转、公转) 月球的运动周期:日(恒星月)地月系(自公同步) (最低级) 其他天体系统:火、木、土、天王、海王月相成因:
儿童太空读后感 第2篇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们对宇宙的认识 1、宇宙概念:一般当做天地万物的总称。“四方上下为宇、古往今来曰宙”,用时间和空间来表达宇宙的内涵。从哲学上讲宇宙是无边无际、无始无终的。 2、认识过程:“天圆地方说”、“地心说”—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日心说”—波兰哥白尼、“星系说”—德康德、科学技术发展对宇宙的认识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1)光年:光在“真空”里一年所传播的距离,约等于×1012千米 3、范围: (2)可见宇宙:半径约140亿光年,×1012千米×140亿≈ ×1023千米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概念:天体是指宇宙中各种形态物质的总称 1、天体的概念及类型自然天体: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等 (2)类型
人造天体: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 2、天体系统 (1)概念:宇宙中的各种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 (2)天体系统的层次: 主要组成:恒星等天体(银河系中有2000多亿颗恒星) 银河系主要组成天体:恒星和星云两类 离太阳最近的恒星:比邻星距离太阳约为光年(3)银河系及河外星系河外星系:超过1250亿个 总星系(可见宇宙):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共同构成(4)太阳系和地月系 1》组成:由太阳、行星,以及卫星、彗星、流星体和行星际物质等组成宇宙(总星 系) 银河 系 河外星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中心天体:太阳①同向性:都是自西向东 主A运动特征②共面性:几乎在同一个平面上 ③近圆性:公转轨道都接近正圆 成 2》 成 行 员星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 B分类②巨行星:木星和土星 ③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太阳系 C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公转周期:76年 方向:自东向西 彗星成因:冰物质→升华→太阳风排斥 特征:核心→云雾状→背向太阳 组成:彗核→慧发→彗尾
儿童太空读后感 第3篇
在我们为航天器发射成功、航天员顺利开展工作、又顺利返回地球欢呼庆祝的时候,也要知道探索太空之路并不是像我们目前看到的一样每次都很顺利,它经历了很多波折,才有了现在的更多次成功。
比如探测火星就出现了很多次失败。
火星3号在飞向火星时,由于计算错误,偏离轨道,调整姿势后,又出小故障,切换太阳敏感器才成功登陆火星,但是信号又很快丢失,只工作了10几秒,拍的照片只传回一小部分。
海盗1号倒是顺利登陆火星开展工作,但是因为接收到了错误指令,清楚了天线位置数据,导致与地面失去联系。
凤凰号在火星上开展了很多工作,却因为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在严寒中和地面失去联系,在火星北极长眠。
在这些失败的基础上,探索火星的成功率越来越高,对火星的了解越来越多,对人类移居火星充满了期待。
在探索太空的征程中,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甚至有人付出生命,但是人类依然孜孜不倦地去挑战,这种不怕失败、勇于探索、不断进步的精神,会传递给孩子一种勇往直前的力量,更坚定的去探索太空。
总的来说,这套《太空的一天》很有感染力。
从视觉体验上来说,图片精美又震撼,吸引孩子的注意力。
从内容上来说,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风趣幽默的互动讲解专业知识,让孩子在收获知识的同时,激发对太空的兴趣和好奇,更新认知、汲取积极的力量。
儿童太空读后感 第4篇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课后练习区·基础过关 一、选择题 1.以下天体与我们的视觉对应正确的是 ( ) A.星云---------一闪即逝 B.行星----------圆缺多变 C.彗星----------拖着长尾 D.月亮 ---------轮廓模糊 2.下列事物中,与“天宫—号”空间实验室不属于同—类的是 ( ) A. 太空中的人造卫星 B.“天宫一号”中的科学家不小心丢在太空中 的牙刷 C. 太空中的航天飞机 D. 拖着长尾的哈雷彗星 3.下列属于天体的是() ①地球②河外星③天空中飘动的云④星际空间的气体和尘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太阳大,地球小,太阳带着地球跑;地球大,月亮小,地球带着月亮跑。”重温儿时的童谣,完成4~5题。 4.童谣中出现的天体属 ( ) ①太阳系②地月系③银河系④河外星系⑤总星系 A.①③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 ④⑤ 5.童谣中涉及的天体系统共有 ( ) 级 级 级 级 6.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小到大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A.太阳系→银河系→地月系→总星系 B.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总星系 C.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D.地月系→银河系→总星系→河外星系 7.与银河系处于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是() A.总星系 B.河外星系 C.太阳 系 D.地月系 8.人类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时间,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可见宇宙的范围尺 度取决于 A.观测时间的延长 B.观测位置的变化 ( ) C.观测空间的差异 D.观测技术的提高
地球 1 1 1年23时56分 火星 年24时37分 9.从表中可以看出四颗行星最接近的是 ( ) A.质量相近 B.体积接近 C.公转周期最为接近 D.平均密 度 10.材料中所反映的太阳系的部分行星,其绕日公转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下列分析不正 确的是 A.同向性一一各行星的自转方向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同 ( ) B.共面性——各行星的公转轨道面与地球的公转轨道面近乎在同一平面 C.近圆性——各行星绕日公转的轨道都为近似正圆的椭圆 D.各行星都在各自的轨道上按一定规律绕日运转行其道,互不干扰 11.如果把太阳系中地球和水星的位置互换一下,则 ( ) A.地球上将会被水淹没,人类无法在地球上生存下 B.地表温度太高,原子无法结合起来形成生物大分子,也就不会有生命物质 C.地球上将不会有大气 D.地球上将只有固态和晶体物质 12.液态水的存在是地球生命起源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下列叙述中与地球“液态水存在” 有密切关系的是 ( ) ①地球的质量和体积适中②地球上昼夜更替的周期比 较适中 ③太阳光照条件稳定④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比较适 中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13.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的三颗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 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 ( ) A.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二、综合题: 14.读下面“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图”,回答问题。 A B C E F G H S D
儿童太空读后感 第5篇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一、教材分析:该专题内容作为高二地理第一篇《宇宙与地球》的第一个专题,对学生高中阶段的地理学习影响很大。教材包括天体系统、太阳系、太阳和只有一个地球四部分以及五个“专栏” 、七个“思考与实践”题,教学内容相当丰富和开放。本专题的学习对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有重要意义,亦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下面的专题学习做好铺垫。 二、学生分析 作为普通中学的学生,课前课后的任务完成质量较差,教学任务的完成主要立足于课堂。从学生的心理上来看:刚开始的地理课学生好奇心强、情感单纯而热烈,高中阶段正处于形象思维强而抽象思维正在形成的阶段。学生们受到多种传媒的影响,有着较广的知识面,对教学的内容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所以作为教师要根据现状和学生的特征,找到学生们的兴趣点切入教学,再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一定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教学目标的确定 知识与技能 ①能说出天体系统的层次并用图表表示,知道主要天体类型及特点 ②知道太阳系的组成,太阳的基本概况(日地距离、能量源泉),太阳大气的分层和特点,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的主要影响。 ③能列表说出八大行星分类及特征,能在“太阳系模式图”中熟练判读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根据材料归纳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过程与方法 ①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与技能对相关图、表进行比较分析,并且归纳总结; ②学会从相关资料中获取所需的知识,最后启发自己的思维,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③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他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树立正确的宇宙观,激发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敬畏心,唤起对浩瀚宇宙的求知欲和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 ②在探究地球生命物质存在条件和地外文明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关心和爱护地球环境的意识,培养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的意识。 四.重点与难点 1、重点: ①天体系统的层次;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②八大行星的分类及特征,地球上有生命存在的条件 2、难点:如何在“润物细无声”的教学中初步达成正确宇宙观和科学精神的培养。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①引导启发式 ②探究式教学 ③多媒体辅助教学 2、学法 发现学习 六、课时安排 2课时 七、教学过程 引入:06年8月国际天文联合会决议将冥王星赶出九大行星之列! (以热点引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直接进入主题) 专题1 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第一课时) 一、人类认识宇宙的过程 教师简单介绍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盖天说→浑天说→地心说→日心说(伟大的哥白尼)其中突出日心说的科学家,使学生领悟科学家追求真理,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通过浏览第4页“专栏”使学生简单了解宇宙大爆炸
儿童太空读后感 第6篇
外太空生存 可以这么说,人类想移民外星球,需要解决的问题:通信、交通、生存、世界观、人生观。其中世界观、人生观是根本,通信、交通是基本条件,生存是目的。 先谈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宇宙位置,我们对世界、种族、亲情、爱情、友情的观念将发生变化,因为在宇宙时期初期,人类所需要追求的是生存,不是简单地指个人生存,而是指全人类的生存。为了这个优先考虑的问题,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我谈谈自己的观点:世界观,更准确地说这个世界不再指,国家、民族、或者地球表面,已经上升到整个宇宙,我们生存的环境不再是平面,而是空间,四维的、五维的、甚至更多维。这时,我们要有一颗探索的心,去征服其他的星球,其他的资源。人生观,以前只要在集体中混得好就可以了,现在我们要解放自己,开拓眼界,将人生目标定的高高的,能发现新的星球,资源,找到人类前进的动力将成为我们的基本目标,什么亲情,爱情等都成了奢侈品,我们要成为全人类的英雄。 通信,交通将是这部发动机前进的基础条件。信息要传达,节省时间,交通要顺达,方便资源、人员、设备等必备物及时有效传输。这些需要技术的强有力支持,我说的技术包括科学(科学理论、科学实验、科学创新、科学实践)。 生存是人类探索外太空的原始目的,随着探索的深入,人类的目的将发生千奇百怪的变化。 我所要阐述的是,在我们想着找到合适人类生存的星球,找到能支持人类探索,或者只移接地球上的理论知识来前进,而产生新理论只能通过推导等没有亲生经历的产生的方法来发展科技时,我们是否可以开辟新的道路。新的道路,需要我们抛弃固有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人类固有的道德观,七情六欲等。首先,不同于人类的生存的环境,我们就不能生存了吗?我们就没有适应力吗?我们能不能以其他存在形式生存下去?在通信交通方面,开辟新的方式,绝对是唯一的选择。这需要新的理论,新的技术的应用(从维数上突破是关键)。我提出数和量决定论。 它包括:①基本原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②基本原可存在可消失。 ③基本原具有数、量和运动的性质。 ④数(S)不同于我们熟悉的记数,确定或约数。它可用程度来表 示,数的各种程度都有可能发生对象的变化。 ⑤量(L)是基本原的表现形式,是基本原的静态。 ⑥基本原在坐标维中的数的变化称为运动(Y)。运动的表述用Y| 来表示。公式Y|=团S即L(现在仍不能用具体的数学符号来表 示,需要开辟新的数学形式) ⑦基本原有三种或三种以上形态(现在只能假设三种)静态、动态 和静动态(又可分为静前动后、动前静后、动静一体,或许还可 分) 本人高三的时候就思考这个问题了,现在加以完善。 其它的提一下,人抛弃身体,用其他的身体,或者对人的身体进行改造。
儿童太空读后感 第7篇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数字地球教案湘教版必修3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数字地球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2.能举例说明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 二、过程与方法 运用资料,说明数字地球、数字城市的含义及现实生活中如何综合运用地理信息技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关注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和对科学技术的热情。[教学重点] 数字地球的应用前景。 [教学难点] 数字地球的基本原理。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3S”技术之间有何关系? 实用文档
【点拨】(1)联系:既互为独立发展又相互促进。(2)区别:①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 地理信息的空间定位;②遥感主要用于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③地理信息系统主要用来又对地理信息数据进行管理、查询、更新、空间分析和应用评价。 【新课导入】地理信息技术是现代地理科学研究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包括:GPS、RS、GIS,三者的结合即为数字地球。 【活动】阅读课本,回答:什么是数字地球? 【板书】第四节数字地球 一、数字地球的含义 【讲解】通俗地讲,数字地球(Digital Earth)就是用数字的手法将地球、地球上的活动及整个地球环境的时空变化装入电脑中,实现网上流通,并使之最大限度地为人类的生存、可持续发展和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娱乐服务。严格地讲,数字地球是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大规模存储技术为基础,以宽带网络为纽带,运用海量地球信息对地球进行多分辨率、多尺度、多时空和多种类的三维描述,并利用它作为工具来支持和改善人类活动和生活质量。 【投影归纳】指数字化的地球,即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把地球上每一个确定点(点的范围因需要可大可小)的相关信息和数据组织起来,然后进一步组合地球上所有这样的点,构造一个能包容自然和人类大多数数据和信息的虚拟地球,这就是数字地球。 【讨论活动】阅读课本,概括数字地球的原理。 【小组发言,整理归纳】(1)数字地球的核心思想:是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整个地球 的自然和社会活动诸方面的问题。是最大限度地利用资源,并使普通百姓能够通过一定实用文档
儿童太空读后感 第8篇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专题训练 考点一地球在宇宙中 基础反馈 (2018湖北襄阳高三摸底考试)“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据此完成第1~2题。 1.在图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温度条件 B.恒星质量 C.行星体积 D.大气成分 2.如果太阳质量是现在的两倍,则出现生命的行星应该是() A.金星 B.地球 C.木星 D.水星 真题通关 (2016上海卷,3~4)太空中隐藏着无限的奥秘,人类对太空的探索越来越深入……据此完成第3~4题。 3.人类在探月过程中发现,月球表面覆盖着厚厚的月壤。月壤的形成主要是由于月球表面() A.平均温度过低 B.平均温度过高 C.温度变化无常 D.昼夜温差过大 年我国将发射嫦娥4号飞行器,实现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飞行器在月球表面会受到诸多来自宇宙空间的威胁,其中人类难以预估的威胁可能是月球表面() A.空气太稀薄 B.宇宙辐射太强 C.陨石撞击太多 D.月球引力太小 我国新一代大型运载火箭长征5号在天津制造完成后,拟运至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基地进行首次发射。完成5~6题。 5.选择天津制造长征5号运载火箭的主要原因是() A.土地成本较低B.劳动力成本较低 C.铁路运输发达D.产业协作条件好 6.与西昌、酒泉、太原相比,选择文昌作为我国大型航天器发射基地,考虑的主要因素是() A.运输能力B.科技力量C.国防安全D.劳动力素质
考点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下表为北半球年总辐射随纬度的分布表(可能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有效总辐射:考虑了受大气和云的减弱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据表完成第1~2题。 纬度64°N50°N40°N30°N20°N0° 可能总辐射(瓦/米2) 有效总辐射(瓦/米2) 1.影响可能总辐射量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 B.地形 C.大气环流 D.洋流 2.导致表中最大有效总辐射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①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②多晴天,云层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纬度高,白昼时间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④云层厚,保温效应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读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域日照时数逐月变化图,完成第3~4题。 3.图中①②③所代表的省级行政区域依次为() A.青海、陕西、新疆 B.新疆、陕西、青海 C.新疆、青海、陕西 D.陕西、青海、新疆 4.影响①省级行政区域日照时数逐月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海陆位置 B.海拔 C.天气状况 D.昼夜长短 2017年7月22日至8月1日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不向其火星轨道探测器和火星车发出任何指令。NASA有关人员解释:“预计到通讯会明显变差,谨慎起见,这段时间我们不会和我们的火星设备交流。我们不想冒险让航天器执行错误指令”。完成下面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