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如何找到艾特我 第1篇
「搜一搜」VS「看一看」,哪一个的流量更大?为什么? @问多多
关于微信发现一栏里的搜一搜和看一看在2017年5月份正式更新上线。但对于一个产品来说都属于半成品都未全面的打开流量入口,当然凭借微信月活跃用户量10亿来说,未来这两个依旧是不可估量的流量入口,目前都还停留在“实验室”中。
「搜一搜」:
搜一搜的feed流则提供了长尾流量的能力,一方面是给公众号导流,另一方面也提供了变现的可能性。同时出现了很多可选内容,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文章、小说、音乐、表情、视频、搜狗、知乎、外部资讯;搜一搜将搜索能力延申到更多外部信息内容,这一举措算是比较大的创新了,打破了以往腾讯的封闭圈。
对于全网搜索,已经是一片红海了,百度在移动端依然覆盖80%左右的市场份额,别说“怼”百度了,就是和360搜索“PK”起来都不是很容易。另外在用户搜索上,已经习惯性的通过百度或者谷歌等浏览器去搜索信息,很少人会去使用微信搜内容?用户习惯暂时形成不了,所以说搜一搜目前还是一个未成熟的功能。
「看一看」:
看一看的内容主要是以展现朋友圈,好友,微信群,公众号等渠道看到的内容——统称为“已关注或已关联”内容。但还有未关注和未关联的内容也将展现在这里(这部分未关联内容可能和个人的兴趣关注、地理位置、热点资讯、好友的分享,转发,点赞等相关维度做信息推荐及展现)属于微信的个性化智能化推荐。
微信对于「搜一搜」和「看一看」的流量分配中“看一看”目前的流量大于“搜一搜”。“搜一搜”则是用来帮助用户快速查找内容或服务,搜索项目包括朋友圈、文章、公众号、小说和表情等,但,” 搜一搜 “基于知乎用户的使用习惯和操作方式来看目前使用频次较少;
“看一看” 所呈现内容,目前跟它们的阅读量、点赞量、转发量、留言评论量及赞赏数量等尚未显现出强关联的关系。看一看的主要呈现为:已认证公众号内容、原创内容、长篇内容这几大类型;用户可以浏览热点资讯、好友关注的资讯以及自己感兴趣的文章,“看一看”则提供了用户感兴趣的热点资讯“集合”,并且有小红点加持,消灭小红点的时候你也会打开它。
其中,微信对于用户停留时长,即用户如果阅读这篇文章的时间越长,它越有可能被精选、分发到 “看一看”、“搜一搜”等页面。
再说一句,其中还存在用户使用习惯和人性的特点:被动获取内容 > 主动获取内容,人性上都是比较懒惰的……
【看一看】的流量更大。
先说为啥看一看的流量大,再说搜一搜为啥流量相对较小的原因。
看一看,看的是啥呢,两部分:一部分是朋友在读,一部分精选。
综上,社交阅读互动,或称为社交货币,把朋友圈的一部分功能变形为朋友在读,满足一部分社交或窥视需求,好友推荐和精选也给用户一个看一看的理由。
为啥搜一搜流量相对较小?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人们的搜索习惯一时改不过来。
遇到问题,大家的第一反应普遍是使用百度等大众搜索产品。
搜一搜相对于其他搜索产品来说,内容不是很多,搜索范围相对较小。
搜一搜搜索算法不是最好的,需要长久的优化积累,现阶段命中率不是很好。如果是搜索聊天或公众号小程序,用户的第一习惯是按原来的路径去搜索。也就是说没有发现页的搜一搜入口,对微信使用毫无影响,像搜公众号,搜表情,搜小程序等大家都已经知道什么内容去那里搜索。
以公众号举例:右上角加号–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名称–搜索,或有二维码直接扫码,基本不会想起来,发现页面还有一个搜一搜的功能。
搜一搜的存在感很弱~
或许有的人,看完这个才感叹:ヾ(。`Д´。)!原来这里也能搜索!
结论:现阶段应该看一看流量大,以后说不准。
从场景与需求来看
看一看的场景主要有三种:了解朋友推荐/看了啥内容; 这个红点是啥,谁又看了我的推荐/谁对我看过的内容有了评价 ;系统推荐了啥内容。
朋友圈如何找到艾特我 第2篇
朋友圈的小广告为啥要用 不相关的美女图? @杨过我是雕啊
属于典型的利用人性的一种营销策略,这里对应的是七宗罪“色欲”。使用美女头像,可以吸引用户眼球。
吸引的眼球多了,即使大部分用户现在用不着,对广告方也会形成一定印象,广告效果也算不错了。
如果用户现在就有相关需求,让这部分用户注意到你的广告,这广告的目的就已经达成一半了,剩下的就是其他手段如文案引导等促进转化了。
我觉得或许也不是完全不相关?可以解读为:
朋友圈如何找到艾特我 第3篇
微信愚人节小彩蛋:输入我喜欢你,会掉落黑脸,是不是过于干预用户了? @喵小咪
我也想到了这个问题,这一点我觉得微信做得还是不够妥当,与去年AntD圣诞彩蛋事件类似,也与几年前支付宝“宝宝”昵称事件相似。
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愚人节文化,也不是所有的人在这天都想通过戏谑的方式表白。根本上微信这是自作主张替用户做决定,这是剥夺了用户表达真实想法的权利。
同理,为什么用户对“恭喜发财”掉元宝不反感呢?因为几乎所有中国人对“恭喜发财”这个词的认知是统一的,词性比较喜庆,而掉元宝也非常贴合这个词,所以用户乐意接受掉元宝。
另外由此我想到一个问题,当平台用户达到一定用户量时,它算不算社会的公共设施?
我认为设计这个的产品经理只想到了告白后被拒绝的尴尬,但没想到在发消息时,以及没回复时的用户心理。也就是如果你只想开个玩笑,愚人节的氛围可能会因此增加;但如果你真心表白,其中莫名的滑稽可就有些煞风景了。虽是愚人节,具体场景应该具体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