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读后感1500 第1篇
《1984》讲的不(只)是关于红色的寓言,是一切集体对个人的吞噬,把《1984》过度代入中国无疑是太过狭隘的自恋。这里的高墙,有着更广的含义。_,奥斯维辛,法国大革命,五月风暴,太多太多的高墙,它们不只在中国耸立着。
我开始的犹疑,不是对高墙的依恋,而是对蛋的警惕,无条件站在蛋这一边,也是在建筑另一堵高墙啊。凡个体汇聚成集体的洪流,都将成为高墙!无条件站哪一边,都是危险的,《1984》里捍卫的,正是不把脑袋拱手让人的权利。
远离洪流,保持距离。孤独的蛋是好蛋。
代入中国来读看得津津有味,也似乎隐隐约约解答了心里的一些疑惑。总觉得吧,像中国这样古老的文明,不论换哪个朝代何种制度,都免不了投上历史重重的影子。现代社会的.种种问题,看似新,其实旧,都藏在文明的基因里,不停复刻。
看到中央集权制在本世纪初如此轻而易举地在法国重建起来,我们丝毫不必感到惊异。1789年的勇士们曾推翻这座建筑,但是它的基础却留在这些摧毁者的心灵里,在这基础上,它才能突然间重新崛起,而且比以往更为坚固。
可见历史是一座画廊,在那里原作很少,复制品很多。
当我在那个时代的法律、思想、风尚中碰到吞噬过旧社会,如今仍在折磨我们的某些弊病的痕迹时,我也特别将它们揭露出来,以便人们看清楚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上产生的恶果,从而深深懂得它们还可能在我们身上作恶。
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继承了大部分感情、习惯、思想,他们甚至是依靠这一切领导了这场摧毁旧制度的大革命;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尽管他们并不情愿这样做;因此,若要充分理解大革命及其功绩,必须暂时忘记我们今天看到的法国,而去考察那逝去的、坟墓中的法国。
这些旧制度仿佛原封不动地倒塌在自己身上。
一九八四读后感1500 第2篇
这本书在我看来是充满“极权主义”色彩的书籍。书中处处可见权力的泛滥运用,控制别人的一切,包括行为与想法。书中“老大哥”对人们的监视无处不在,吃饭、睡觉、做爱,甚至上厕所都完全暴露在“老大哥”的监控之下。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一个没有一点点隐私的社会,唯一免于暴露的空间或许就是那么几立方厘米的脑袋了。
“思想罪”是什么罪?《一九八四》中,主人公温斯顿犯的就是“思想罪”。他想要跟自己喜欢的人做爱,但是这在统治者看来就是不允许的,是犯罪行为,不论你是有这种想法还是实施行为。自由这个词汇在他们那里是一个不存在的词语。因为他们为了实施思想控制,已经发行“新话词典”。其实也就是通过删除表达意思相近的词语,只留下几个简单的经过他们筛选的词语。
熊培云在《自由在高处》里面曾经说过一句话“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是你能够决定你几点起床”,但是在《一九八四》里面描述的社会看来,就连你几点起床也会受到控制。“不自由,犹可活”,温斯顿也却是活了下来,只是,变成了如同行尸走肉般,没有了思想,或者思想已经麻木,不会表达自己思想,不敢表达自己思想的人。
这是一个极权主义的社会,书中人物奥勃良说“权力就在于把人类思想撕得粉碎,然后按照他们自己选择的样子把它再粘合起来”。这是一个要控制人的思想的极权社会,因为在他们看来,世界的一切都是依靠意识而存在。显然,他们是犯了主观唯心主义,是一个自欺欺人的想法。为什么这么认为?从下面这句话就可以看出一点点主观唯心的迹象。“我们可以否定它们的存在,大洋国就是世界。”
“和平就是战争;无知就是力量;自由就是奴役”。这是里面党的口号。真理部是负责谣言的,和平部是负责战争的,富裕部是负责挨饿的,友爱部是负责拷打的。这是多么的讽刺。篡改历史、散布谣言、隐瞒真相,以此达到迷惑群众,控制他们思想的目的。这种事情毕竟早在几千年前秦始皇就做过了,我们管那叫“焚尸坑儒”。但是,貌似这里面的“老大哥”更加穷凶极恶点,还想修改过去已经发生过的事情,跟现在的日本首相想要篡改侵华历史真相有的比,应该说他们篡改历史的能力不相伯仲。和平部负责跟其他国家的战争,跟他们国家的口号“和平就是战争”想符合。此外,这也是他们具有双重思想的表现之一。双重思想的人,他们要同时接受两个矛盾的事物,在今天看来就是双重人格的人。不同的是,他们是有意识要人们接受两种不同的事物,而双重人格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双重人格。
能够伤害自己的往往是自己最喜欢的事情,有的是人。为什么能够被喜欢的事情伤害,因为付出了真心,真的应了那句话“认真你就输了”。如果只是一颗逗你玩的心态去对待,哪里管得着你死活?就算你耍脾气关掉手机一晚上,以为会引起别人的注意,殊不知第二天起来还是会没有新信息。这书里面也是一样,令人觉得痛心的莫过于派逊斯的小女儿告发他思想罪。因为是自己最亲的人,所以难免会伤心难过,换做是其他陌生人的话或许没有那么难受。另一方面,这也说明在“老大哥”的思想控制下,亲人之间已经没有亲情可言,恋人之间也可能会随时背叛你。做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态度,或许能够早点看淡一切。
我一直认为,勇气就是:不是不害怕,不害怕某种程度上是神经出现问题,真正的勇气是尽管害怕,遇到事情也会惊悚不已,但是还是会硬着头皮往上冲。在每个人的内心都会住着一个胆怯的小老鼠,每当谈及这个黑暗房间的小老鼠的时候,就是能看清楚这个人是否真的能够战胜自己的时候了。书中的101号房间是一个令人生畏的房间,温斯顿就是害怕这个房子从而被奥勃良抓住了自己的弱点,控制了自己。他的弱点是老鼠,我们每个人也有自己害怕的“老鼠”,有的人是钱、有的人是恶、有的人是女人,那令你害怕的是什么呢?
虽然其中有很多事情描述的很真实,比如审温斯顿的时候,里面出现的场景现实中也听到过一点点。什么时候听到过贪官被抓之后,审问的手段都会听到用灯光照,没天没夜的折磨,牙齿都磨掉,头发掉几层,什么脑洞大开的审犯技能都能见识到。但是里面的人物奥勃良说“这是古代中华帝国的常用惩罚”,这我就不认同了。任凭我自己怎么说我的母校一万句丑,也不允许你一个外人说我的母校半句。虽说是小说人物说出来的话,但是很显然就是奥威尔本身对我们国家的偏见认识,认为我们国家只有落后残忍的国家机器。不能不说,这是我不能允许甚至是厌恶的。有人说,当别人打你一拳的时候,你可以宽容的原谅他;当他打你第二拳的时候,你还是可以稍稍宽容,但有点脾气的原谅他,当他打你第三拳的时候,你就要还手了,而且有必要还可以还以一脚。自己脾气好,不代表别人可以毫无底线的挑战自己,绵羊也会有发怒的时候,不要一味地挑战别人的道德底线。
《一九八四》虽然写的不是真实的事情,但是,希望它可以只是存在于那个年代的,而不是成为预言小说。有两个预言家,一个成功预言了灾难发生时间,并且让人类避免了灾难;另外一个预言家成功地预言了灾难不可避免,人类终究会躲不过那一劫难。这两个都是成就很大的预言家,但是,我更加希望看到第一个预言家的结果。
一九八四读后感1500 第3篇
《1984》这是一部著名的反乌托邦小说,它属于我根本就不会感兴趣的题材。奥威尔构建的这个世界离生活太遥远,属于那种懒得去了解,了解也无用的范畴。因为我打心底里觉得真正的自由思想不可能被控制,就算有这样一个政体控制群众,“思想罪”也肯定是每个人都会犯的,人们会利用一切能集结的能力形成一个政党然后迅速推翻这个_。也许我这么个乐天派就不适合看这么个小说。不过我还是看了。阅书量如此少的我还是应该每个种类的书都了解一下,以明确自己的兴趣。
小说中党员每天都在思想警察的监控下按部就班的生活就像是设定好程序的机器,除了每日的工作外,他们还必须热情盲目地崇拜老大哥。一切关于思想文化艺术等等的书籍都被焚毁,历史也在不断的被篡改,使民众相信自己生活在幸福的年代。我不知道为什么明明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他们为什么还会相信党的谎言,可这确实是可能发生的事儿,_便是一个例子。安于现状便不会反抗。即便群众有自由思想,他们表现出来便会被思想警察发现,而他们不表现出来就是没有。这种情况下有没有自由思想又都不重要了,不如跟着老大哥做个自由有盲目的奴隶。在这个黑暗的时代中,历史被篡改,过去的真相(或者只是上一个谎言)都被扔进记忆洞销毁,甚至连年份都不能确定。这些粗暴的做法却没有任何人提出疑问,其实人们并不在乎他们是跟什么国打战或者交好,什么人存在或者不存在,他们只需要一个明确的仇恨对象。“在成功的思想控制下,一个人再不会有他想法的对立面,而只知道什么才是真理的对立面。”只要大多数人认可的.就是真理,在群体氛围中人们总是会变得盲目愚蠢而又义无反顾。
这样的环境中仍有人反抗,直到小说的最后都不知道是否存在与党对抗的组织,但与党反抗的个人如温斯顿如茱莉亚,这样的人肯定是存在的。我想如果我生存在那个年代或许会与茱莉亚一般,装作狂热的爱党分子,为自己换取私下里更多的自由,然而对于政治并不像温斯顿那么热衷,不想要反抗只是想把脑筋用在如何偷偷的在党的控制下过的更愉快些上。大部分人或许也都会这么选择,毕竟那样也是能还算安逸的生活下去。咦,忽然觉得好像也不是那么绝望了。可是当我死后,我的后辈呢,那些小孩儿从小就接受着党的教育,他们被训练成没有感情的侦探,以举报自己的亲人为荣耀。他们从小接受这样的教育,这便是真理,人类终将失去所有的情感成为统治者的机器。
一九八四读后感1500 第4篇
神存在吗?
神的信徒存在,神的旨意存在,神的形象存在。可神存在吗?怎么定义存在,自我意识,亦或者自我形态,宇宙中占据一个独特位置。最终,造神的人现身了。他躲在巨幅海报后面,睁着狭长双眼,鬼祟的目光射向你。你身着华服或衣衫褴褛,体态美好或如同倒坍的山,杯中盛着黄水或合成杜松子酒,在刺眼的聚光灯下毫无分别。他躲在四幢高楼后面,手中握着控制杆或说写器,用僵硬的动作击打真理。真理部制造迷理,和平部制造战争,仁爱部借酷刑折磨改变思想,裕民部负责愚民。
深夜中你在海上朝着唯一的明灯航行,灯光微弱地闪烁着,耳语般告诉你这里是桃花源,这里是乌托邦。你抵达上岸,沉醉于此。但在一个如常的清晨,在窗外黄雀的鸣叫声中,在咖啡与面包的香气里,泥土散泻,海水涨潮,顷刻间岛屿消失。昨晚摆放在床边的靴子此刻在海面颤抖。
而造神的人面无表情通过明灯看着这一切。他僵硬的手扳动控制杆,靴子停止颤抖,开始破碎。碎屑如烟花般炸开又坠落,海水舔舐过后重归于平静。
位高权重拥神者的双重思想,泱泱底层群众失去思想。你知道现在发生的,记得过去曾有的,明白未来将到的。“我会死去”,你想,“留下这些去教化谁呢?”你的爱人只有下半身在革命,你的盟友正狂热于挖去你的记忆。
剃须刀片是退出游戏的唯一通行证。你不拥有,只得一腔孤勇向前走,身体在瓦解,思想成为碎屑,控制杆连着的嘴巴张着,高喊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通道尽头站立的,应该是神吧。你拼命地睁着眼,血挡住了视线。神向你伸手,周身散发着柔和温暖的蒸汽。“说吧,我的孩子。”神发言,声音宽厚慈爱。
“二加二等于五”,你虔诚的跪下了,“让老鼠去咬她。”
一九八四读后感1500 第5篇
读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我才第一次知道“反乌托邦”小说。
乌托邦是人类思想意识中最美好的社会,人人平等、没有压迫、就像世外桃源。而反乌托邦就是指充满丑恶与不幸之地。这种社会表面上充满和平,但内在却充斥着无法控制的各种弊病,如阶级矛盾、资源紧缺、犯罪、迫迫害等,刻画出一个令人绝望的未来。
在黄昏的小屋里,窗外夕阳的光芒投射在他们的身上,外面有一个洗衣妇人的歌声。那样的时刻,那样的爱情,它真实地存在,不容抗拒,是极寒的世界里可怜的一点温情。他们都知道这样的时光不会长久,但是从此复活的人性之光照亮在阴暗的头顶,这缕阳光一直支撑着温斯顿对茱莉亚的忠贞,被俘后严刑拷打都不出卖茱莉亚,直到他最恐惧的老鼠出现。。。。。。背叛了茱莉亚他就获得了自由。自由即奴役。奴役即自由。老大哥完成了他的自圆其说,成功的又_了一个人。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阅读时我一直在想,第二句话为什么不是“奴役即自由”。后来明白,在那个时代,廉价的自由已然泛滥,奴役才是被摆上台面的民众所需,也是最终目的。人民最终的麻木和奴性才是极权统治者最终想要得到的结果。
《1984》警醒我们,权利运用不当会导致可怕的结果。
一九八四读后感1500 第6篇
《一九八四》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一部充满深刻思考和对权力滥用的警示小说。这部小说让我深感震撼,它通过对极权主义社会的描绘,勾勒出一种极端的现实主义,带来对人类自由、真理和权利的深刻反思。
首先,小说中对政府对信息的操控以及历史的篡改描写得淋漓尽致。奥威尔通过“新思语”和不断改写历史的方式,展示了一个对过去进行无情否定和塑造的_。这让我不禁思考,当权力掌握了信息的时候,对于个体而言,真相又有多么难以捉摸。
同时,小说中的“思想警察”和“思想犯罪”更让我深感对个体思想的强制和限制。主人公温斯顿在思想审查和精神折磨中,不得不逐渐接受虚假的'现实,放弃了自己的理性和反抗。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让我开始反思社会中对于个体独立思考的尊重程度。
小说中的爱情元素也给予了我深刻的印象。在充满监控和恐惧的社会里,温斯顿和朱莉娅的爱情被赋予了一种反叛的意义。他们试图通过爱情来寻找真实和人性的回归,这在严苛的社会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这点让我思考,即便在最严苛的环境下,人性中对爱情和自由的渴望仍然难以被扼杀。
最后,小说中的“大哥”形象成为了对权力滥用的象征。对于统治者来说,“大哥”不仅仅是一个领袖,更是一种意识形态的工具,通过对他的崇拜,控制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这让我反思了权力如何通过媒体和意识形态的渗透来实现对社会的操控。
总体而言,《一九八四》是一部令人深思的文学巨著。它通过对权力、思想控制和个体自由的揭示,引发了我对社会制度、信息传播和人性本质的深刻思考。这是一部永远不会过时,让人反复品味的经典之作,对于理解和思考现实社会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九八四读后感1500 第7篇
这本书是由英国小说家乔治·奥威尔于20世纪所作,也是反乌托邦的经典著作之一,这本书以文学的方式来讽刺政治和偏激思想,抨击社会的丑恶现象,以达到警醒世人的目的。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1984年,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年代,三个超级大国之间不断发生战争,而国内的社会秩序全无,一切进入战时状态,为战争服务。
大洋国的老大哥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地位,对民众实行了极端的独裁统治:党的意志高于一切,个人的行为24小时暴露在电幕之下,思想由“思想警察”来监视并且鼓励亲人间互相监视与揭发,篡改历史,建立他国为仇恨目标来统一国内民众思想。这样的结果就是造成了国内大众几乎变成了毫无情感与思想的机器。在这个冰冷的.国度里,主人公温斯顿产生了自己想法,对老大哥的个人崇拜主义产生质疑,不满英社党的独裁统治而产生了一系列的斗争。
我国的斗争历史告诉我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那么这本书告诉我们的就是,星星之火同样容易被熄灭。斗争未果,温斯顿经历了英社党对其肉身和精神的再次“洗礼”,这个“星星之火”还是变成了他最不想变成的人,甚至热爱上了老大哥,个人自由最终屈服于独裁主义。
在这样一个思想被束缚,行为被监视,人性被异化的年代,无疑是黑暗且压抑的。在我看来,思想的自由才是自由一词的真谛。一如鲁迅先生所言: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些人活着他却死了。文中的人几乎都可以称得上是“死了的人”,而唯一“活着”温斯顿也因组织力量过于强大,抗争无效而归于“正统思想”。
从这本书我得到的警醒就是,反对个人崇拜主义,我们需要是思想上的百花齐放,只有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才能让社会进一步的发展,正如我国近代史的三次思想解放运动,让我国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逐步走向了民主社会,这是思想的进步,也是思想胜利的结晶。
人生如歌,歌有终时;思想如光,普照世人。
一九八四读后感1500 第8篇
1984年的世界被三个超级大国所瓜分——大洋国、欧亚国和东亚国,三个国家之间的战争不断,国家内部社会结构被彻底打破,均实行高度集权统治,以改变历史、改变语言(如“新话”—Newspeak)、打破家庭等极端手段钳制人们的思想和本能,以具有监视与监听功能的“电幕”(telescreen)控制人们的行为,以对领袖的个人崇拜和对国内外敌人的仇恨维持社会的运转。
故事中主人公所在的国家大洋国只有一个政党——英格兰社会主义,按照新语,简称英社(IngSoc)。社会也根据与党的关系被分为核心党员、外围党员和无产者(群众)三个阶层。政府机构分为四个部门:和平部负责军备和战争,友爱部负责维持秩序、镇压和严刑拷打,真理部负责宣传、文教和篡改历史,富裕部负责生产和分配。按照新话,分别简称为和部、爱部、真部、富部。
在大洋国“真理部”从事篡改历史工作的外围党员温斯顿因为在工作中逐渐对其所处的社会和领袖“老大哥”(BigBrother)产生怀疑,并与另一位外围党员裘利亚产生感情,因而成为思想犯,在经历了专门负责内部清洗的“友爱部”的思想改造之后最终成为了“思想纯洁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