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心之举素材作文(推荐5篇)

个人学习 6 0

无心之举素材作文 第1篇

    “随手拍违章”是一种举报监督行为。它不仅仅是对自己负责,更是对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消防车、救护车中途被堵在半路上,导致火场无人救火、危重病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案例数不胜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应急车道被无关车辆占用。上文所提到的李先生也在采访中回应称:“不要说别人(拍照)缺德干什么的,说这种话的人我就不乐意了......这样做不但对自己不负责,对别人的生命也不负责!”正如他所言,“随手拍违章”绝非多管闲事,反而恰恰是在为生命留出一条绿色通道。换个角度思考,你我在生命垂危之时,最需要的都是一条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而非夹塞、混乱、面目全非的应急车道。

     长久以来,国人经常被刻上“不讲文明”“不守规则”的标签,“中国式”过马路、插队屡被诟病。这些现象背后大多是侥幸、“图方便”的心理在作祟,同时也折射出国人对于规则意识的漠视。

    “随手拍违章”,实际上起着维持社会秩序,增强人们规则意识的作用。它足以让人们认识到侥幸心理不可取,切不可为贪图一时便利,罔顾社会秩序,破坏既定的社会规则,而给社会带来意想不到的_烦。《流浪地球》中有一句话:“起初,没有人在意这一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说的其实就是这个意思。当“蝴蝶效应”发生,一切便已追悔莫及。因此,不要再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因为这一切,和每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

      今年8月5日,北京交管部门就已上线“随手拍”功能,市民群众可举报交通违法行为,反映交通管理问题。与此同时,今年实施的《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处理程序规定》,明确了公民举报控告的证据,_门必须接收并按规定处理。从目前这些法律规定来看,不必担心_门是否会接受举报。作为一个公民,我们享有充分的权利进行拍摄举报,从而对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安全负责。

    “随手拍违章”绝不是多管闲事,而是在为生命护航,更是为规则意识的养成而铺路。

无心之举素材作文 第2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据报道,在不久前的国庆中秋双节假期里,堵车大戏在高速公路上演,一些司机随意变道加塞、占用应急车道......10月4日,坐在副驾驶的强女士在2个小时内拍下约270辆车的违章照片,随后她向交警部门进行了举报。该话题登上了微博热搜,大众对强女士的举报行为褒贬不一,褒扬地义举的有之,说她越俎代庖的有之,说她是“告密者”“打小报告”......随后,白岩松在《新闻1+1》栏目中向观众发问“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_官方微博“@中国警方在线”也发起了相关投票。

      针对“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的问题,我市交管部门准备组织一次座谈会,广泛听取广大市民的意见。你作为一位应邀出席的代表,请写一篇发言稿,阐明自己的观点。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新闻1+1》 20201006 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

      10月1日,河南的李先生看到有车辆占用应急车道,拍照361张,并向当地警方举报,交警根据这些照片,对36名车主进行处罚,均罚款200元,记6分,消息很快冲上热搜,让网友们直呼结局“舒适”。无独有偶,10月4日,成都的强女士和家人从遂宁返回成都,高速因发生事故而拥堵,坐在副驾驶的她,短短两个小时拍下了约270辆侵占应急车道的违法车辆。

      “随手拍违章”的做法越来越多,网友也就此展开热议。大部分网友支持,但也有人说:这是管闲事!在10月6日的《新闻1+1》中,白岩松向观众发问: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

1、占用应急车道是对规则的践踏

无心之举素材作文 第3篇

      近日,央视新闻就“ 随手拍违章应该鼓励吗?”发布了一段线上访谈视频,视频开头简要介绍了问题缘由—— 李先生于河南省高速上拍摄到多辆汽车占用紧急通道,这属于严重违章行为。

      李先生连夜整理视频图片发送至家乡的交通管理事务所中,这一行径得到交警人员的赞扬。但此举却被部分网友评为“ 多管闲事”。随手拍违章、举报违法行为等做法,放于人情社会确实会被一部分人认为是“多管闲事”。

       但违章者随意占用应急车道、随意变换路线、超速、占用消防通道等行为,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与事故,轻则耽误时间,重则危害公众的生命健康。违章者触犯的是原则性问题,触碰到了法律法规的底线,损害的是公众利益,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危害公众安全,所以交通违规问题无论在人情还是法律上都不能被容忍。并且随手拍违章的本意是为了让人人参与监督,减少违章与事故,是一种对生命负责的表现。而违章是违章者自身的过错,不应该因为侥幸没有被相关部门监管到,而被公众举报而感到不忿。毕竟违章本就是错误行为。

       因此,随手拍违规应该被鼓励,并且予以支持,这是一种公众监督意识的体现,也是对公众生命安全的守护。希望这样的“闲事”可以多被管一管,人人监督,更有利于提高公众遵守交通规则的意识。

       同时随手拍违章也是新媒体时代公民参与交通督查的新形式。在信息爆炸的全媒体时代,人们总是接受大量信息,却很少主动付之行动,主动参与社会活动其中。

        随手拍违章,既能满足管理需求,还能满足公民的新媒体时代参与感,及时拍摄检举视频,反应生活中发现的问题,并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解决。这无疑大大增强了公民的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更是公民交通安全素养和新闻素养提高的证明,这是一个好兆头。

       随手拍违章是一个好兆头,应该被鼓励,但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完善的制度。否则,一是可能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催生一些人专职以此为业,危害社会交通管理秩序,玷污交警执法的专一性、严肃性。二是不法分子可能利用随手拍这种举报方式,敲诈勒索违章司机,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甚至刑事犯罪。

        2020年10月8日晚有网民发微博反映有私家车被张贴“违章停车提示单”,要求车主向支付宝某账户转账,否则便将违法停车信息向“北京交警”随手拍平台举报。此举已经属于敲诈勒索行为,此类事件已经出现苗头,所以相关部门必须对公众加强相关方面的引导,普及法律基本常识,并且完善相关的奖惩制度。

        其实最主要的还是要提高公众的责任意识, 让公众从责任心出发,少些利益心,真正的做好一个监督者,才更有利于减少违章行为。并且随手拍行为不是一种随意的检查制度,需要严谨的核查,避免出现“冤假错案”。因为交通管理部门,不仅要核实拍摄视频的热心市民,还要核实现场监控和当事车主,全面了解违章行为的发生经过,再做定夺。

       此外,鼓励随手拍违章这一举动,还需保护热心公民。交通管理部门需要进一步完善保密机制,确保热心公民的私人信息安全,避免出现“事后报仇”的冲突行为。

       交通管理部门还需要提醒公民正确拍摄视频,驾驶员不可拍摄视频,车上其他成员才可以拍摄检举视频,由此避免出现“违章拍违章“的尴尬局面。并且,为了帮助公民更好地拍摄检举视频,交通管理部门理应讲解视频拍摄的具体内容,要求包含车型、车牌、事发地址之类的具体信息,提升审核效率和检举视频质量。

        总之对于违法违章行为,只凭交警一眼之力,必有漏网之鱼, 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经历的事件,主动检举参与督查,才能促进交通顺利有序进行。

无心之举素材作文 第4篇

2、占用应急车道呈现出的是对生命的漠视

      应急车道又被称为生命通道,在出现事故的时候应急车道就是在与死神赛跑的赛道,而有的人却可以堂而皇之的走上应急车道,这说明什么?说明有一些人,对漠视他人的利益,对他人的生命缺乏敬畏;

应急车道是救急救命的专属通道,不是求快加塞儿的私人车道。一些司机怀抱侥幸心理,先堵住应急车道,再根据车流量变化进行变道,个人或许加快了进度,但总体上不仅加剧了路段拥堵,还很可能阻碍抢险救援车辆的通行,导致生命财产的损失。

3、随手拍是抽醒公共良知的一条鞭子

无心之举素材作文 第5篇

5、随手拍的初心值得肯定、但行为要谨慎

      公交车上有小偷,我们会对善意提醒、怒吼呵斥的司机或者其他乘_以感激;企业生产假冒伪劣商品,我们会对一些内部“吹哨人”或者“卧底”媒体人大加赞许;干部队伍有贪腐行为,我们会对那些敢于揭发真相、举报内情的人致以敬意同时多加保护……如果我们认可上述这些举报违法违规,努力纠正、改变坏现象的行为,那么就不应该否定今天有人“随手拍”交通违法。

      但“随手拍”并不意味着“随意拍”“随处发”,因为这背后可能会涉及到侵犯公众的隐私更重要的是,“随手拍”同样要有正确的打开方式,不能用违法的手段和行为去拍违法,比如司机一边开车一边使用手机拍别人,这本身就是在制造新的违法和危险——“随手拍”应该由行车记录仪或其他乘车人去完成。

      客观而言,“随手拍”不是为了鼓励群众去告发群众,而是希望通过增加围观和注目,倒逼更多人的守法和自律。如果大家都能好好开车,法律法规怎么说,就去怎么做,谁也不越雷池半步,“随手拍”自然派不上用场。

6、监管的盲区应以自律来补充

      私家车辆占据非机动车道,是一个介于微观的恶与宏观的恶之间的问题。具体的恶,有交通法规可以处罚,只要占用,就要负担责任,举报之后,交警部门依法依规做出处理,能做的也就仅限于此,但法规和监管始终存在盲区和滞后的问题,因为相对于会直接导致后果的行为,对社会影响最大的恰恰是那些不一定能直接产生后果的行为,而法律是不能根据可能的后果来处罚人的。

      宏观的恶,则是说,从根本上看,这种行为涉及的是人类社会运转的根基。罚款200元,记6分,这只是具体的处罚,远未涉及道德伦理和社会认同的深化推演。法律不能根据可能的后果来处罚人,但道德伦理和人们的社会认同,则恰恰是出于对可能的后果的认定,来决定谴责的深浅程度的。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讲,这一层面的震慑力会更加的持久而深刻。

7、社会行为的规范也要依赖于完善的基建

      应急车道和普通行车道之间,只有一条实线的距离,这条实线不会影响车辆跨越。正因为如此轻易,所以这条实线,代表了社会对人性的信任。一旦没有特殊原因而跨越,就突破了人性共识。在资源极其缺乏的时候,在公共产品使用拥挤的时候,无数的事实已经证明 ,我们不能把行为规范完全寄托在人性的善良上。

      因此,进一步加强基建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将在人性的善与恶之前设置一条警界线。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在行车道与应急车道之间,除了实线,还有塑料雪糕筒,那么违法的人一定会大大减少。因为塑料雪糕筒虽然很容易跨越,但它的提醒意义比实线又高了一层。如果应急车道上10米一个电子眼(虽然难以实现),但我们可以肯定,除了紧急情况,基本不会有人再去占用。这就意味着,人们其实是能够分辨是非对错的。因为提醒的强烈程度,与对是非观的唤醒作用是成正比的。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