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韩信的作文素材 第1篇
日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己经步入了春天的大门。学校组织了一次“春游”活动,让我们放松一下身心。
本次的地点是“码头镇”,这可是韩信的故乡呢!当年乾隆曾赐“御码头”之名呢!我们坐了30分钟的车‘到了“枚乘故里”。进去之后,像走进了花园一般,花朵十分明艳。四边都是屋子,我们走进一间,里面清楚地标明了运河的走向,还造了一个“山形图”一样的模子,十分逼真。周围是一些个文字介绍,密密麻麻的。我们出了房间向内门走,出现在我们眼前的一幕很漂亮,如画一般。一棵参天大银杏矗立在中央,两边是房间,对面的门因树而根本没注意到。两边的房间有一间是放文本的,还有一个房间里有一铜人:身高约1米78,脸部瘦削,正用手摸着胡子,两脚立定站在那儿。我绕了一圈,仔细打量了一番:“该不会这老头儿就是枚乘吧!”后来,我也肯定了我的想法。走过后门,发现我们来到了一片工地,我们己经参观完了。
后来,我们去了漂母墓。成山高的土堆,让我抽了一口凉气。不禁感叹:“哇!真是太壮观了!”韩信故里就像一个迷宫,令人错失方向,让我们绕了很长时间。我们在那里吃了饭,悠闲极了。最后,我们走着参观了码头街,店面非常多,想必非常热闹。在花园歇息了一程。时间不早了,我们依恋不舍地走过街道,上了车,向码头望了望,回去了。
由于这次时间不够,没有办法仔细参观,可这也让我有了再去“码头”的念想,下一次我要再去“码头”。
关于韩信的作文素材 第2篇
在中国的历史名将中,有一颗闪亮的星——韩信。韩信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巧妙运用计谋帮助刘邦占四国,败项羽,夺天下。同时,在我眼中,韩信是一位奋发进取、能屈能伸的大英雄。
由于穷困的原因使韩信在饥饿中知道了奋发进取,他也不想因为一时的怒气而被官府杀头,从来懂得能屈能伸。我所钦佩的.正是他这种虚怀若谷与逆境求生的精神。
在历史上,能不被穷困所屈服,在侮辱中奋发向上的人少之又少。在绝境中取得成就的人更是万里挑一。
韩信令我钦佩还在于他的机智果断,拥有百战百胜的才智。除了奋发进取,能屈能伸之外,他的诚实也令我十分敬佩,在饥饿的交迫下,一位老妈妈援助了他。他说以后会好好报答他,尽管老妈妈拒绝了他,但他帮助刘邦夺得天下之后,便来到家乡,兑现自己的许诺,赏给老妈妈一千两黄金,这种知恩图报的品格真是不可多得呀!
“书剑机锋藏胯下,曲伸道理贯寰中”。“一池存无双国士,十年展万古胸襟。”到现在,我才感受到韩信奋发进取、能屈能伸,胸怀若谷的阔大胸怀。
关于韩信的作文素材 第3篇
《中国历史故事》是一部十分优秀的课外读物。里面有许多十分优秀的历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很耐人寻味,那就是《韩信拜将》。
韩信成名之前,喜欢随身带着宝剑。可有些人看着他文不文,武不武的样子,感觉十分别扭,有一些自以为有些能的人便惹是生非了。一个屠夫盛气凌人,当众对韩信说:“看你好像有两下子,可其实你是一个胆小鬼。”
停了一下,那屠夫又继续说:“如果你敢刺我,就刺;不敢,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看了看,就真的从他胯下钻了过去。
为什么韩信要如此?他的能耐绝不是浪得虚名,本可以杀了屠夫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韩信懂得忍辱负重。他知道如果他杀了屠夫,他就会坐牢,就实现不了自己的理想了,得不偿失。因为韩信的忍辱负重,所以最后才能成为历史上著名的大将军。
反观我们自己,有时因为一点芝麻大的小事也要斤斤计较。将我们的心胸与韩信的.心胸一比,那真是天差地别。而且,韩信成了大将军后,将那屠夫叫了过来,不仅没有杀他,还根据那屠夫的能耐让他做了中尉,足见韩信的心胸宽广。
我们的确应该学习一下韩信的忍辱负重和心胸宽广。如果事事斤斤计较,何以能成就大事?
关于韩信的作文素材 第4篇
众所周知,韩信发迹之前、混迹乡野的时候曾受过屠中少年的“胯下之辱”,但很少有人知道或者关心,当他发迹之后、荣归故里时,是如何对待这个曾经羞辱过自己的少年的:没有抓来枪毙,没有关进大牢,没有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给他也来个当众的、更大的羞辱,反而以礼相待,称他为“壮士”,甚至还给其加官进爵,让他作了“楚中尉”。知道这事的人或许也都觉得,韩信以德报怨,很有君子气度,很有容人之量。而我以为不然。
在他人生低谷之时,下乡南昌亭长(一个基层村官,本身并不富足)免费供应了他好几个月的饭食,这是多大的帮助!即使当时不懂事,因为亭长妻子不给他做饭吃生了点气,(人家应该也是考虑到自己的家庭状况难以维持,由“晨炊蓐食”可见,睡的床也极普通。)经历过许多风雨之后,也应该知道这份人情的难得,然而他是怎么对待亭长的呢?不仅只赏了人家百钱,(还当年的饭钱吗?恐怕也未必够!)而且还羞辱人家:“公小人也,为德不卒!”这是一个懂得感恩、富有君子气度的人应该做的吗?此事让我想起了曾经很流行的一个故事,说一个孩子跟妈妈赌气离家出走,身无分文,饿得实在不行,走过一个面摊很想吃碗面,老板问明情况,便给他免费做了碗面,吃完后孩子感恩戴德地表达谢意,老板说,我只给你做了一碗面,就这么谢我,你妈妈为你做了这么多年的饭,你有没有好好谢谢她啊?一个免费给让他吃了好几个月的饭,最后他却要生人家的气,羞辱人家;一个傲娇地让他从自己的裤裆下钻过,最后他还称赞人家,给人家官做。这中间的深层原因究竟是什么?恐怕绝不是君子气度、容人之量所能解释的。
我认为,韩信之所以如此宽容羞辱过自己的“屠中少年”,最根本的原因是出于某种政治考量,以及为给自己曾经的生活镀上一层色彩,让自己人生的起承转合看上去更加自然。说白了,韩信赞美、封赏“屠中少年”,醉翁之意不在酒,他更多的是想借对这件事的处理来巩固自己新到楚国的统治基础,也让自己更加有面子,进一步树立自己的威望。(因为这是当年的一个公众事件,无人不知,再加上韩信如今已是雄霸一方的楚王,街谈巷议,根本没法回避,能做的只有正确处理,扩大积极影响,消除负面影响。)
试想一下,如果韩信盛气凌人地杀掉那个屠中少年,或者将其处以重罪,那会是什么结果?自然,他有这样的权力,但父老乡亲怎么看?大家肯定要说:小人得志!这些年了,还是不改瘪三本色!哪有当君王的样子?!同时,那些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也会战战兢兢,唯恐哪天也罪至罔加,大难临头,从而与自己离心离德。他眼前的例子就有一个——
刘邦初建大统,群臣争功,而由于人员复杂,头绪纷繁,朝廷封官定爵的诏令迟迟未下,大家整日私下里忧惑惶悚、议论纷纷,刘邦对此非常担心,张良献计:先厚赏陛下最讨厌的人,其他人看到此人都得到了这么好的封赏,就知道自己将来肯定也不会差,这样便会安定下来,耐心等待了。刘邦于是立马封自己最厌恶的雍齿为什邡侯,食邑二千五百户,群臣遂安。
作为一个领导人,智不足以任人,德不足以附众,即使没有眼前之忧,也必然会有将来之患,是绝对不可能走多远的,韩信统帅三军多年,这个道理不可能不知道。
我们再来审度一下韩信封赏屠中少年的好处。首先,让那些昔日效命麾下的人和新到楚国即将为己所用的'人看到,他韩信绝非睚眦必报、不讲情面的人,因此新老部下大可不必因为曾经与其有什么不愉快的往事而担心。还有那楚地的老百姓,当年韩信流落街头时遭过不少人的白眼和嘲弄,《史记》上也明确写到:“人多厌之者。”“一市人皆笑信。”大家看到给他胯下之辱的人尚且不受追责,那自己就更不必担心了。也就是说,这等于给楚地所有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其次,韩信免罪封官之后对众人说:“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于此。”言下之意就是:能跟我做对手的都不是一般人,而且我当时也只是让他,绝非怕他!这样一来,当初人们眼中的那个“瘪三”形象便瞬间高大英武了起来。忍一时之气,换来政治稳定和个人形象地巨大转变,利孰大于此?!
顺带一提,韩信为什么对给自己吃了几十天饭的漂母报以千金,却要会对当年让自己吃了好几个月饭的下乡南昌亭长极尽羞辱呢?我想,大概是“恨屋及乌”的缘故。刘邦过河拆桥,刚灭掉项羽,便剥夺了韩信的齐王军权,然后又很快将他由占据军事要津的齐王改封作曾是自己伤心之地的楚王,面对由巅峰到谷底的巨大落差,韩信心中定有极大的怨气和悔恨,但是天下大势已定,为时已晚,联想到自己在下乡南昌亭长的不快经历,再想到刘邦曾经也干过泗水亭长,他大概觉得:当亭长的没一个好东西!此谓“非暴力不抵抗”,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