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业与乐业经典事例摘抄(合集4篇)

个人学习 14 0

敬业与乐业经典事例摘抄 第1篇

敬业与乐业·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一)整体感知

本文是梁启超于1922年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所作的一次演说的演讲词。这篇讲演词针对听讲者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论题,深入地论述了什么是敬业,敬业与乐业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殷切地希望大家发扬敬业、乐业的精神,去过人类合理的生活。全文结构完整,层次分明,条理清晰,语言表达通俗透彻,说服力强。

(二)学法引导

(三)审美鉴赏

条分缕析的理趣美

这篇讲演词从整体结构看,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在交代论题的来源后,总提本文论述的中心,“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主体部分分两层分别进行分析和阐述。先分析什么是“敬业”,指明了敬业的重要性,怎样才能做到敬业。接着分析怎样才能做到乐业。两个分论点平行并列,并用了序次词语“第一”“第二”,更加清楚地显示出演讲的层次。末尾一节,对全篇进行总结,指出“责任心”就是“敬业”,“趣味”就是“乐业”;一个人对待自己的职业,能够有责任心,有趣味,发扬敬业与乐业的精神,专心致志做圆满,就是人类“合理的生活”,并用强烈而真挚的感情提出殷切希望作结。

(四)重难点突破

1.阅读课文,尽可能用文中语句回答:什么是“敬业”?怎样才能做到“敬业”与“乐业”?我们今天该怎样理解文中的“业”和“敬业”精神?

【析】此思考题的前一问着重在于考查学生理解课文、提取文中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后一问则是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和理解。

【参考答案】根据自己的才能、境地,从事一种职业,力求做到圆满,就是“敬业”。

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从劳苦工作中找出快乐来,就是“乐业”。

对于“业”不能只局限地理解为狭义的职业,它可以广泛地指生活中任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不只局限于成人的工作,也可以包括学生的学习。

对于“敬业”精神,应该理解为热爱自己的事业,干一行,爱一行,不蔑视普通职业,尤其是体力劳动。

敬业与乐业经典事例摘抄 第2篇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文体特点,理解议论文中的论点、论据及二者的关系。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品味与领悟“敬业与乐业”的精神。

3、初步学习“摆事实”(举例论证)和“讲道理”(道理论证)两种常见的论证方法。

4、对自身学习态度进行反思,端正学习态度,做到“敬业”与“乐业”。

5、摘录并积累文中的经典语句,格言,提升思想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有业----敬业----乐业),把握论证方法。

2.对“敬业”与“乐业”精神的真正领悟。

三、教学准备:

1.搜集有关梁启超的有关资料,以供课上交流。

2.教学录音及设备。

3.小黑板(出示字词与课内思考练习题)。

四、教学安排:四课时

五、教法与学法:

1.朗读法。

2.品悟法。

六、教学过程与内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个星期,我们刚刚结束了第一次月考。面对着自己的成绩,面对着自己与那些成绩比自己高的同学,你是否有反思一下自己学习和生活的态度?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你是否做到了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呢?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把学习当成一件乐事呢?

七十多年前,我国近代思想家,学者梁启超先生在对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生的一次讲演中,提出了“敬业与乐业”的主张。尽管时隔大半世纪,但他所提的这种主张对我们仍然很有教育意义。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敬业与乐业》

(板书课题)

敬业与乐业经典事例摘抄 第3篇

阅读要点

[语言卡片]

1.生字

教诲huì 禅师chán 拣择jiǎn 佝偻gōulǒu

蜩翼tiáo 羡慕xiàn 妥当tuǒ 亵渎xiè

2.雅词

敬业乐群:对自己的事业很尽职,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断章取义:不顾上下文,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

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指直接入道、不可言传的法门。常用来比喻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主眼:主要的着眼处。

理至易明:道理极容易明白。

言行相顾:言行一致。

征引:引用。

讨伐:出兵攻打(敌人或叛徒)。

容赦:原谅赦免。

旁骛:在正业以外有所追求。

层累:重重叠叠的层次。

骈进:一同前进。

妄想:不能实现的打算。

杜绝:制止,消灭。

强聒不舍: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3.需要理解的“经典”

①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整天吃饱了饭,不肯动脑筋去做点事,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②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和大家整天混在一起,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只是卖弄小聪明,这种人是很难造就的呀!

③主一无适便是敬。——专一于某种工作不旁及其他的事情就是敬业。

④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翼自知。——天地虽大,万物虽多,我只知道有蝉翼罢了。

⑤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坐在这座山上,又想着那座山,结果一事无成.

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做事不分心,精神就能集中。

⑦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现在只做分内的事,不要希望做职分外的事。

⑧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知道这种道理的人比不上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比不上乐意去做的人。

⑨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做人要是发愤读书忘记了吃饭,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中而忘记了忧愁,甚至不知道自己将要老了,如此而已。

4.巧妙的设问

①倘若别人问我:“百行什么为先?万恶什么为首?”我便一点也不迟疑答道:“百行业为先,万恶懒为首。”

②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

③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④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

⑤不愿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

⑥“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深入其中,看他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地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象赛球一般,因竞争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

[句段品味]

1.我这题目,是把《礼记》里头“敬业乐群”和《老子》里头“安其居,乐其业”那两句话,断章取义造出来的。我所说的是否与《礼记》《老子》原意相合,不必深求;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品味: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和道家经典《老子》中的格言并且进行组合再造,开明宗义地提出“敬业乐业”的主旨,言简意赅、观点鲜明。

2.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孔子是一位教育大家,他心目中没有什么人不可教诲,独独对于这两种人便摇头叹气说道:“难!难!”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

品味:引用孔子《论语·阳货》和《论语·卫灵公》里的话,由此延伸出孔子对“无业游民”的态度,再用“可见”自然得出自己的观点:“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没有办法”强调“有业”之重要,为下文说“百行业为先”作好铺垫。

3.他每日除上堂说法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多岁,日日如此。

品味:“每日”与“日日”说明了百丈禅师从切实行动出发,坚持不断劳作,言行一致的高尚品质,与前文中“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印证。

4.我征引儒门、佛门这两段话,不外证明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劳作。

品味:本句承上启下,“儒门”与上文“孔子”相照应,“佛门”与上文“百丈禅师”相呼应,“正当职业”与上文孔子话中“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群居终日,言不及义”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百行业为先”的观点。“不断地劳作”与百丈禅师“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相呼应,同时引出下文“万恶懒为首”的结论。

5.没有职业的懒人,简直是社会上的蛀米虫,简直是“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

敬业与乐业经典事例摘抄 第4篇

【山东省济南市燕山学校朱文波】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反思〗

【重庆市万洲区岩口复兴学校晏兴田】

〖语文教学最佳情景的创设·以贴近学生心灵,贴近现实生活去创设〗

语文教学中的亲近感,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要坚持教学民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保持教师的人情味,通过课堂这个窗口与学生建立伙伴式的平等关系。在讲与练、读与写中,通过创设“和谐的情境”,即要用微笑的表情,期待的眼光,大方的姿态,温和的语言,饱满的情绪去感化、熏陶学生,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情感双向交流的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融洽和谐的心理环境。为了创设良好的作文教学的氛围,我教梁启超的《敬业与乐业》一文时,结合近两年大学毕业后不包分配问题,城市下岗职工多的社会现实,让学生思考、体验找职业的艰难,知识的重要去感染学生。今天我读书就是为了寻找一个理想的职业,并不是读书无用。启发学生自己调查了解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和城市工人无职业的是哪种人。以“今天我们需要敬业精神”为主题,写出了使人感动,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佳作。我及时给以鼓励,表扬,赞扬和肯定促进了求知氛围的形成,全班同学沉浸在积极努力的氛围中。

【浙江省杭州市临安锦城四中胡蝶飞】

〖加强合作探究,促进感悟生成·讨论的问题要符合教材或学生的实际情况,并采用不同的提问形式〗

课堂讨论还要注意选择带有普遍性的难以理解和容易混淆的问题作为讨论题,这样容易吸引全体学生,引起大家的兴趣。又如《敬业与乐业》的“研读与反思”的环节中我就分别设置了这样两个问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