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优选8篇)

个人学习 12 0

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 第1篇

每个生命的诞生,就是生命的开始。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要展开生命的旅程。

人生就像是迷宫。如果迷路了,就很难找到出口。路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选择的时候要认真考虑,尤其要小心翼翼。如果掉进陷阱里,就很难爬出来了。王叔叔原本是个好人,常常帮助邻居砌墙、收稻谷,也帮助老人劈柴、挑水。可惜后来经不住_的诱惑,最终染上了_,整天生活在_的阴影里,再也没有走出来,死去的时候离三十岁的生日还差十来天。可就是短短的.十来天,王叔叔也没有挺过来。原本是充满阳光的日子,年轻力壮、精力旺盛,正是大展宏图的好时光,可惜被_害了。奔丧的那天,没有多少亲人,没有人哭,也没有放一声炮。他,就这样孤零零地被灵车永远地载走了。

米歇潘说过:“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一只只小鸟从矮墙上飞过。过了几天,竟发现矮墙上的石缝里长出了一棵小树苗。我好奇地爬上去看,那是小鸟的粪便带来的。石缝里没有一丁点的泥土,也没有一丁点的水,只有一小块鸟粪和一小段裂开的墙缝。难道它也想在这里生存下来?我不大相信。

日子慢慢地过去,小树苗几乎被我遗忘了。有一天,我再次从矮墙下经过,竟然发现矮墙上的小树苗在风中快活地摇曳。我再次爬上矮墙,高兴地发现小树苗比以前长高了,还多了好几片叶子,小树根也长了不少,尽管还很细小,但是每一条根都牢牢地抓住墙体。还有几条根顺着墙角往下长,过不了几天,它就要够着地面了。这是多么坚强的生命力啊!

小塞涅卡说:“内容充实的生命就是长久的生命。我们要以行为而不是以时间来衡量生命。”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时间,让我们的生命活更加充实。

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 第2篇

我喜欢米兰昆德拉,虽然他的书看得并不多。《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是一直想要看的书。适逢考完会计基础跟道德,特想看点什么,就看了《布拉格之恋》,看完之后接着就看《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大概中午三点开始看,看完已经快十点。洗个热水澡,就爬上了床。

我是应该先看书的。

我觉得电影也阐释得不错。不过,当然,相对于原著,就逊色了很多。

我一边看电子书,一边想起电影一边扩展,我有些理解跟导演是不太一样的。我应该先看书。无疑,因为先看了电影,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的想象。

我知道我没看懂。因为它表达的太多,层次太多。很多地方,只要你细细品味,就可以读出很多深度。我想没有人一次全能看懂的'。

我没读懂托马斯,没读懂特雷莎,没读懂萨宾娜,我大概谁也没读懂。我没读懂性友谊,没读懂自由,没读懂个性,但或许我读懂了他们的爱情。

托马斯对特雷莎的爱如此之深重,而他却企图轻轻的去爱。事实上,他可以为了她失去一切。特雷莎遇到了生命中一直在等待的男人,而且幸运的得到了他的爱,他的宠爱,但却觉得抓不住他。他们都只是知道对方在自己心里的绝对性,而没有被告知自己在对方的高度。他们于对方,已不仅仅是爱。但他们一起的生活,除了爱之外,却隐含着痛。生命不能承受的痛。

不过结局很美好,像个童话。他们最后终于完全的走入了对方,属于彼此。我喜欢这个结局。

所有人物中,我想我最喜欢的是萨宾娜。但我最读不懂得也是她。她爱的是谁,她追求的是什么,她想要怎要的生活。她一直走,一直逃,她最后会停留在哪里。

我喜欢电影里特雷莎和萨宾娜互拍的那一段。赤裸相对,很多感情都是可以被理解和谅解的。我觉得那以后特雷莎不会再对萨宾娜怀有敌意。

有点庆幸,这本书不是高中以前看的,不然读不懂得会更多。以后有时间还可以再看。生命,生活,很深的艺术。

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 第3篇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平坦的大道,一路顺顺利利、舒舒服服地到达生命的终点。有的,只有荆棘、崎岖与无数的痛苦,这是不能改变的,所以,在人生的道路上,你要勇敢地面对、适应,不要被痛苦纠缠、困扰,一辈子沉浸在痛苦中,抱憾终身。

想外婆去世的那段时间,是一段悲伤的日子,一位亲人突然消失了,这也是一种巨大的痛苦,外婆虽然去世了,虽然我们悲伤至极,但是,这不可挽回,活着的.人还是要好好活下去,不能永远生活在这层阴影下。

生命之痛,必须承受,在一次次修补心的伤口之后,又出现了一个个新的伤口,直到我们到达生命的尽头。所以,生命之痛,让它一次次袭来,又一次次烟消云散,让我们以一种祥和的心境去面对,也让我们到达生命的终点时淡泊、宁静、祥和、毫无遗憾!

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 第4篇

当汶川地动山摇留下的伤痛还没有完全被抚平的时候,人们不得不用曾经的泪眼再一次感受玉树的满目疮痍。

是在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生命还沉浸在酣梦的香甜之中,就被从地缝中冒出的死神的叩门声吵醒,丈夫来不及牵住妻子的手,妻子无力抱起沉睡的孩子,老人还没准备好奔出房门的脚步,孩子们都还无法睁开惺忪的双眼……地陷下去了,天塌下来了。

美丽的三江源,秀丽的玉树,曾经高昂的头颅低垂着悲哀,曾经清秀的面庞滚落下伤心。残砖断瓦掩盖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把悲哀留给生者一遍遍咀嚼;颓墙破垣覆压住一张张轻松的笑脸,让伤心伴随凄风一阵阵呜咽。就在这天清晨,袅袅炊烟不再缭绕,悠悠经筒停止摇转,琅琅书声戛然而止,朵朵羊群留滞不前……

山河齐哀,举国同悲。祖国母亲又一次遭受重创,痛苦黯淡了往昔明亮的双眸,伤感充斥着曾经激情的心灵。和以前一样,她没有被击垮,因为她知道生命正因为有这样的云翳,才有美丽的黄昏。母亲再一次挺直不弯的脊梁,和着泪水唱起生命之歌。

大爱是生命之歌的旋律。惊闻噩耗之后,悲恸中的人们从四面八方汇聚玉树,挽起衣袖,查找废墟之下的生命信息。带血的手指扒开层积的尘土,受伤的手臂撬开弯曲的钢筋,和气候抗争,与时间赛跑,不顾体力透支与身心伤痛,抢救垂危的生命。后方的人们擦干泪水,慷慨解囊,工矿企业捐出发展的资金,退休老人拿出积攒的养老钱,幼小孩童捐献舍不得花的零用钱,就连街头的擦鞋工也将一天的`收入全部投到捐款箱。援助与资助谱写大爱无疆,奏响了生命之歌强劲的旋律。

坚强是生命之歌的辞章。废墟之下虚弱的躯体顽强地与死神搏斗,数十个小时之后仍然能演绎生命的奇迹;香港义工阿福抢救出七个生命,压在预制板下仍然牵挂孤儿院的孩子们是否全部转移;让省委书记两次感动得落泪的村委书记失去三个亲人,来不及伤心就去灾民安置点安排受灾群众的吃住;不分民族同是中华儿女,不分家庭同是受难同胞,同住一个帐篷就是一家人,有饭同吃,有水同喝,脸上始终洋溢着坚强的笑容。自救与共济书写坚强不屈,抒发了生命之歌顽强的内涵。

大爱仍在延伸,坚强还在续写。母亲在悲痛之中汇聚博爱的细流,凝聚不屈的力量,将会使一个崭新美好的新玉树屹立在青藏高原。

母亲现在正张开强健有力的双臂,放开雄浑高亢的歌喉,唱出那首让世人倾倒的生命之歌: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回报以歌!米兰昆德拉曾经说过:“永远不要认为我们可以逃避,我们的每一步都决定着最后的结局,我们的脚正在走向我们自己选定的终点。”

“不管生活降予什么于我,我都笑纳接受,无论命运是怎样坎坷,我都不放弃生命。”张爱玲如是说。

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 第5篇

生命,或许对于有些人来说并不重要,但假如你没有了生命,你就是只有一副华丽外表的瓷具,是那么的脆弱,不堪一击!

自从我看了各校同学写的关于“生命”的文章,我才意识到,我不应该单单“珍爱生命”,并要利用它。大概在这之前我的生命目标一直处于还在沙漠中行走的状态,毫无目的行走……有点自负的我总是认为对自己现在的状况已经满足了。可事实上在我的那张“白纸”上却只有两三笔书写的`痕迹。

每个人内心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有个“完美的句号”,这就得追究到你生命的过程了,只有付出了,才能得到回报。也许有些人一出生,就注定了他或她根本不可能成为大人物,但他们的生命却仍然完美,这个完美并不带表十分辉煌,而是代表充实。只要你实实在在地走好每一步,搭好每一块砖,你的生命就是完美充实的了。

蝴蝶破茧、冰川融化、凤凰重生,这些都要经过漫长的等待才能完成。在这等待中你是孤单的、寂寞的,你需要朋友的陪伴,在你受挫时可以从朋友那儿得到抚慰。不认为除了你以外的人在你的生命里就不重要了,或是在你的生命了匆匆的来,又匆匆的走了,并没有留下任何值得怀念的东西。如果你是这样认为的,那你的生命就会缺少一段精彩的章节。如果说你是一片鲜绿的草原,那朋友就是五彩缤纷的花朵,点缀着这清一色的绿。

人的生命就像一块土壤,虽然面积小,却包含了很多东西,缺一不可。但是这块土也需要培养,如果你把土壤浇水施肥,说不定在里面放上一颗花种就会绽放出夺目的花朵!但如果你一点也不在乎它,可能不到五天时间它就会变成一块没有生命的废土、垃圾!

记住,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结果,只在于过程!

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 第6篇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在五年前,可以说一遍阅读下来人是浑浑噩噩的,可能跟年纪和阅历有关,从此这本书被我放进了柜子。这次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打开了这本书,这次的阅读的体会和第一次大相径庭。所以我非常认同一些人的说法:米兰·昆德拉的书读一遍是不够的。可能是我的水平不够,将米兰·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看了两遍还是不能完全体味到其精髓。说来有些惭愧,尽管如此,还是想写一篇文章来对所看所想的内容进行一次整理总结。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面看是一部爱情故事,骨子里却是一本概念小说,机智、诱人、严肃,充满情感,是一部开阔又复杂细致的作品。它里面交织着政治与哲思、肉欲和灵魂、趣味和深度……对于性爱与政治之间巧妙的交互作用进行娴熟的叙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以深刻的哲理开头,结束于悲怆的诗意氛围中,为我们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人类不可避免的误解所产生的深刻原因。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表达的是一个人在四种状态下的“非如此不可”:爱---特丽莎,同情----托马斯,反叛----萨宾娜,梦想----弗兰茨。文章围绕主人公托马斯展开,他与前妻离异后,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轻松并决定一直保持单身。特丽莎走进托马斯的生活,这个在托马斯看来是由六个偶然给他带来的女人,与托马斯纠缠、相伴了一生。然而,托马斯仍然醉心于与众多女人的“性友谊”,在性漂泊的路上去寻找、开拓和征服每一个女人与其他女人的百万分之一的差异。但特丽莎的身影反反复复出现在托马斯医生临窗犹豫与沉思中,严厉地拷问着托马斯对自我,对命运,对情爱,对沉重与价值的决断。这就是轻与重的对立,对婚姻的忠诚是重;与情人的幽会是轻。托马斯在轻和重之间徘徊不定。在情人面前想着特丽莎;在特丽莎面前又坦然承认与情妇在一起。千里追妻,放弃国外安稳的生活跟着特丽莎回到布拉格,却依旧不忠特丽莎。为了给妻子一个平静的生活拒绝在请愿书上签字,又在第二天忘记拒签的目的......终于他在被布拉格统治者逼迫的情况下同意了特丽莎的提议去了乡下。

还有两位主角,萨宾娜和弗兰茨。萨宾娜的宣言是:“我的敌人是媚俗”。萨宾娜是一个画家,是托马斯最好的情人,是弗兰茨崇拜的但又是与他貌合神离的情妇。萨宾娜是个轻极了的角色,她放荡不羁,特立独行。她的一生就是在不停地背叛。喜欢背叛又习惯背叛,她背叛父亲,背叛弗兰茨,在萨宾娜看来“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 萨宾娜看不出什么比进入未知状态更奇妙诱人的了”。但是,在一切背叛之后呢?她背叛的目的是什么呢?“一个人可以背叛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但如果父母、丈夫、国家以及爱情都失去了——还有什么可以背叛呢?”“萨宾娜感到四周空空如也,这种虚空就是她一切背叛的目标吗?”“萨宾娜对于隐藏在自己背叛欲念后的目的无所察觉,这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不就是目的所在吗?背叛的最后结果就是在铺满灼热炭火的圆周轨道上奔跑。而作为大学教授的弗兰茨每天过着由授课研究组成的枯燥无味的生活,他羡慕着萨宾娜,一心认为他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在他临死之际,他终于找到了他所要追求的,那就是和她的学生情妇在一起。

很多人看这本书是被书名所吸引,但读了几段能坚持看下来的人不多。我初次看这本书的原因是被书后简介的第一段所吸引: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这段文字像一把大斧一下子砍到我的内心深处,我开始陷入思考:回到现实,我们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更多的人会面对或多或少的生活或工作压力,我们抱怨,甚至痛恨,还有更极端的人因为这些原因做出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情。但反过来想想,如果把这些生活的考验全部抽离,只剩下一尘不变,乏味,空洞的生活,你能承受这生命之轻吗?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过于轻,是浪费生命,太重,却是难熬的生活,没有担忧,无忧无虑的活着,可以是理想,但是要真每天都那样无忧无虑的,那跟虚度空虚有什么区别了?于是,选择需要的、必要的责任,可以让生命绽放出a价值来。轻过不好,重过也不好,看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了。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用时间慢慢品味的书,如果你能坐地下来阅读,一定会有所体会。

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 第7篇

上一次读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了,总之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那时,因为年轻,读书喜欢追逐情节,对大段大段人性的剖析、推理、评论,多是囫囵吞枣、蜻蜓点水、一目十行地扫过,读完了便束之高阁,没有思考,没有回味,心里没有留下多少印迹。所以这次重新捧起这本书,翻动每一页的时候,感觉是如此的清新,书中的每一个细节陌生而又浸洇出淡淡的似曾相识。

重读这本书的冲动是缘于一日午间的小憩。我躺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习惯性摸起一本书,随意翻开其中的一页,准备稍读片刻后休息,于是就遭遇了那篇关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评,模糊的记忆之门也就随之缓缓地开启了。

这次读得很慢,下意识地追随着旧日的足迹,字里行间的思索代替了情节的追寻。尤其是开篇的第二段,整本书的灵魂,是每次打开书都会反复咀嚼,并陷入良久沉思的。

巴门尼德于公元前六世纪提出世界分成对立的两半:光明、黑暗;优雅、粗俗;温暖、寒冷;存在、非存在。他把其中一半称为积极的(光明;优雅,温暖,存在),另一半自然是消极的。轻为积极,重为消极。昆德拉却认为这种二分法很幼稚,认为“也许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一种生活最为充实的象征,负担越沉,我们的生活也就越贴近大地,越趋近真切和实在。相反,完全没有负担,人变得比大气还轻,会高高地飞起,离别大地亦即离别真实的生活。他将变得似真非真,运动自由而毫无意义。”然后他追问“那么我们将选择什么呢?沉重还是轻松?”

在忙碌与闲暇之间,在束缚与自由之间,在辛劳所得与不劳而获之间,在坚守责任与推卸责任之间,人们往往避“重”就“轻”,趋“利”避“害”,倾向后者,而逃避前者。但试想一下,太多的闲暇是否就是空虚,人们究竟是要工作时的忙碌还是退休后的闲暇?无限的自由就是灵魂的无所依托,如同断线的风筝四处飘零;不劳而获的人,对待财富乃至对待人生往往流于轻狂、浮躁,钱来得快,去得也快,只有辛勤所得,才懂得珍惜;逃避责任的人,看似一身轻松、了无牵挂,以为这样就可以走得更快,但不曾想到不被牵挂、不被需要无异于被亲人、朋友、战友、同事遗弃。一个勇于承担责任的人,最终还是会比惯于推卸责任的人走的更远。

是的,忙碌、束缚、辛劳、责任,种.种的负担,是让我们从浮躁的云端坠落的重力,让我们根植于脚下的大地,让我们触摸到生命的质感,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真实!

但是,挣扎在黑暗中的受难者背负的十字架又是怎样的沉重啊?当一个母亲,面对拿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儿子,却掏不出学费的时候;当一个女儿,面对身患重疴的父亲,却付不起手术费的时候,当一个妻子,面对因冤入狱的丈夫,而叫天不灵、叫地不应的时候,沉重还是轻松,哪里由得了他们做出别样的选择!他们乞求上苍的是哪怕给他们一丁点可以有所选择的机会!

有时候,就是给你选择,那选择又是何等的艰难?电影《苏菲的选择》中,苏菲右手抱着女儿、左手牵着儿子瑟瑟踯躅在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队伍里,当_军官责令苏菲只能留下一个孩子,另一个必须马上送往焚化炉时候,儿子还是女儿?这种活生生将人撕扯成两半的痛苦一直延续到生命的终结!

是的,我们知道,黑暗终究会过去,黎明即将到来;我们也知道,冬天来了,春天不会远了。但是,当下的痛苦是这样的令人窒息,现实的重负压得人只能在地上匍匐爬行,很多人往往等不到黎明,等不到春天,就永远沉寂在黑夜与冬季了!

沉重与轻松,究竟该怎样选择?

难以承受之痛读后感作文 第8篇

若把生命的岁月轨迹放在有形的路途上,人们时缓时急之时,若奔跑,愈疾愈触不到路的坎坷。并没有虚夸,如果把这句话放在某一类人上,其实,他们也只不过是在经历着,前方有待追求的欲望更大,或威胁而比此时划破肢体的荆棘更猛烈的阶段罢了。可喜的是,正因大部分人都在这个轨迹上,才有了需要与之俱来去承受疾风驰行的生命,这就是这篇小说里,所崇尚的重—与之相悖的轻。

托马斯把一生的挚爱,起初的爱恋之时,只是痴恋她如《旧约》里随河畔漂流而至的天上赐物。说得如此“轻”,恋得如此“轻”,都深究于他失败的婚姻,与落魄的家庭关系,而携带了那所谓束缚了他的的“责任”的诟病。当挚爱无法承受自己先生怪异的生活习惯而做出了离开的抉择,托马斯开篇后又一次展开了文中最精彩的思想斗争:“他跟特蕾莎捆在一起生活了七年,七年里,他每走一步,她都在盯着。仿佛她在他脚踝上套了铁球。现在,他的脚步突然间变得轻盈了许多。他几乎要飞起来了。此时此刻,他都置身于巴门尼德的神奇世界:他在品尝着温馨的生命之轻”。这种迷醉持续几天之后,他变慌乱了,开始迷失,开始挣扎:“他感到从未曾有过的`沉重。重得连俄国人千万吨坦克也微不足道。”最后的演变是,他在贝多芬的最后一首四重奏最后一个乐章的两个动机里找到了坚定:非如此不可。这个是疑问,亦是坚持。

托马斯如此,特蕾莎亦是如此,两个人都是一生不断地做着生命的轻重抉择,因为受不住生命里轻佻,过于释然只是惹到内心更多的谴责。然而托马斯的情人的萨比娜,她情到深处,轮流看尽物质与精神双重风雪美景,原本和煦无尽,到头依然选择去应验心中不断奔走的自由,只是为了不去选择,不去束缚而沉浸在世界的“冷眼”回馈中。

无可争辩的是,人类心中的恶魔与天使,是生灵共有的,与生具有的共存。只是在我看来,在大部分人群里,我们乐于享受自由,而只是一种追求,追求的征途却是无止境蜿蜒,直至耗尽余生。文中没有过于评价谁是谁非,赞许了托马斯与特蕾莎不断碾转到最后的幸福,也许还遗憾了多情的萨比娜,悲剧了弗兰茨。但终归只是选择了天平里作为砝码的“重”或“轻”的不同,去平衡一个人生命收尾时生活平静的方式不同。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