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 读后感(合集3篇)

个人学习 47 0

文学回忆录 读后感 第1篇

木心先生是我非常尊敬并且热爱的作家,对他的阅读几乎表达了我青春时所有懵懂的才情以及对文学的最热烈的渴望(当然这里面肯定夹杂着文艺青年对于文学的那股子跟风媚俗的劲),《文学回忆录》的书写为我架构了一个远大于我自身智识的文学世界,这个世界因为它的先验超前,几乎完全凿定了我对这些还未曾谋面的文学创作的认识。

对于一个初次下水的人来说,脱去救生圈是致命的。而对于一个对文学认识尚在眉目之初的人而言,阅读《文学回忆录》就如同下水,他带我见识了广博的文学以及态度鲜明风格迥异的文学评价,也就同样使我产生依赖。

脱离《文学回忆录》的土壤是痛苦的,他让我失去那种切实的掌控感—这种原非属于我的掌控感,他让我被迫尾随木心,东施效颦,往后的很长一段时间,我的书写带着木心的影子,但是远非木心,只是对于木心最表层的书写习惯的描摹,我缺少木心万卷书的内涵,所以无法在机灵的文字里注入养分,使其饱满可爱。但我继续阅读木心,似乎只有木心才能填补我写作笔力上的不足,我始终为木心先生的妙笔生花感叹连连,但是木心却终久没有治好我,书写内容的干瘪无力使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放弃写作,这种体验是绝望的,但我还是在阅读,我对木心产生了“昵而敬之”的缓和的相处方式,我也开始理解木心先生生前为何不愿意出版《文学回忆录》

给这本书打五星,是对木心先生的文化,对他身上留存下来的古老文脉,对他的经历和他的韧性的致敬,是希望自己到暮年时也能有他这般的文人气魄,同样也是对自己美好懵懂的青春岁月的缅怀,我相信不止我一个人在对文学懵懵懂懂之时误读了木心,误入歧途,跌跌撞撞欲寻出路不得。我想说对木心先生的阅读的'快感是纯粹的,美的。即使它或许意味着高人一等的优越感,但是它本身的确有足够的魅力,吸引人读下去。

这样的木心,确实不应该被推荐给对文学初生情愫的人们,但如果作为一个世间万事阅尽的文人的故友,把盏言欢,共叙旧言,就构成了一幅别开生面的美妙场景。

文学回忆录 读后感 第2篇

木心先生这个人,特点很鲜明,这本《文学回忆录》,观点也很鲜明。所以读者观点也泾渭分明,爱的,爱这书入骨,恨的,觉得这书一文不值。

《文学回忆录》的内容,“事实”的准确度饱受非议,观点的“客观中立”更是颇受诟病,文字的“美感”很好,但众口难调。

名满天下,谤亦满天下,实至名归,也难辞其咎。

其实他生前态度非常明确地不想出版这书,他知道自己讲课时的状态:不够严谨,有不少个人看法,甚至是偏见。

这些内容,朋友聚会,兴之所至,信口讲去,无可厚非。但想要出书,必然需要仔细地校订和修改。

木心先生自然知道这一点,所以他不想出书。

小圈子里的谈话内容总是不该被发到大平台,因为衡量标准不同。

如果被发出去了,在大平台中受到了抨击,主要责任,应当在将这份东西发出去的人。

把课堂笔记整理出版的陈丹青先生——无论他出于怎样的敬仰之心,又付出过多少辛苦的劳动——都该为木先生因《文学回忆录》受到的非议承担责任。

当然,他也不会推卸这个责任。

他明明白白地写下:希望木心先生原谅。

我对木心先生不感冒,我只是感觉他受到抨击有点冤。

在私下聚会里的小规模授课,没有录像录音,一个学生边听边记的课堂笔记,在那么多年后整理出版,想想就知道,最后的文本与木先生的讲义原样,会有多大的区别。

我们可以批评《文学回忆录》在事实上有不少错误,在观点上有很多随意之处。但这些问题,是不是木先生讲义的原貌,不知道。即使有,出于讲课性质的原因,他也只该为那些上他的课的学生负责。

能怪谁呢?只能怪好心出版的陈先生吧。

当然,这本书优点很多,比如说文字,句法短促,词语瑰丽,节奏明快顺畅,像是水鸟在水面上滑翔。

哪怕只是用来赏心悦目,用来作写作范文,甚至当做“生词本”来增加词汇量,都非常有价值。

它非常美,可读性极强,妙语警句琳琅满目,让人不忍释卷,只作为文学作品,也是一本好书。

但书的内容里,事实性错误的确不少,仅举我看到开头时发现的两例。

一个例子是书里说阿波罗在特洛伊战争中中立。阿波罗其实是特洛伊的坚定支持者,他本人救护过帕里斯,帮助赫克托耳杀死了帕特洛克罗斯,甚至(一说借帕里斯之手)射杀了阿喀琉斯,他的姐姐阿尔忒弥斯也因为支持特洛伊而在诸神混战中受到了赫拉的掌掴。

另一个例子就是关于阿尔忒弥斯的,《文学回忆录》说“狄安娜又名塞勒涅”,其实狄安娜是阿尔忒弥斯的罗马神名,阿尔忒弥斯与塞勒涅虽然都有月神之名,但实际是完全不同的两位神。

很多网友说看到开头的希腊罗马神话就顿觉失望了。

书中的观点,偏激武断之处,读者有目共睹。只举一例:对孔子诛杀少正卯的评价,能说是客观公道吗?

非议孔子不是不可以,但是,凡提出与众不同言论者,有义务承担论证的责任。

这本书里,恰恰缺少的就是论证,也可能木先生论证了,陈先生没记下来——“论点”只是金字塔的尖儿,论证篇幅则要多许多倍,不能太难为记录者。

无论如何,作为结果的这本书,其中的许多观点显得不负责任。

但也正因为“缺少论证”这个原因,我们看到的章句,零碎,简洁,推进迅速——不做论证,能不快吗?

文本也显得字字珠玑。我读书的习惯是,读完书后把干货捞出来,记成笔记,常用的方法就是只记论点不记论证。

这本书没法捞,它本来也没有论证。

读这本书,你需要有直觉来对“书中观点是否公允”进行判断。

而直觉需要积累。

没有积累的读者,或者看不懂《文学回忆录》的很多章节,或者把书里的观点全盘接受了,这都不好。

但这本书用来入门挺好,从头到尾看一遍,在时间上有个概念,对各个时期国家的作家作品的`名称有个脸熟。

就像春秋史、战国史,你直接看史记,会一头雾水,最多看个热闹。先看看不那么符合史实的《东周列国志》,熟悉下时间线和人名,然后再去翻史书,学习曲线就没那么“陡峭”,更友好、舒服了。

《文学回忆录》也该用作“入门阶梯”,熟悉下作家作品,有个感性的认识。

然后再去读更枯燥严肃,同时更事实准确、论证详实的文学史书籍。

或者,只把《文学回忆录》作为一个“导航图”,当做“好书的推荐列表”,这也很好。多少时候,我们“不得其门而入”,就是差一张“导航图”啊。

很多人做过把木心先生提到的作家作品们从《文学回忆录》里捞出来的工作,豆瓣上一搜就有。我的阅读量不算大,不过他提到的书,其中我看过的,基本都好。所以我对他提到的书的总体质量比较放心。

或者说,我对他的“鉴赏”保留看法,对他的观点多有不认同,但我认同他的“鉴定”,他说好的,我敢信。

还是那句话,他只是在私人圈子里,以口语的方式讲课,这种状态下能有多严肃大家都清楚,如果他真要出版,他会远远更谨慎自觉地修改文字。

作为一本书,《文学回忆录》不那么严谨,读者容易忽视这“私下说说 - 笔记整理”的成书过程,默认当一本经过认真校订的书来读,受到“误导”。

这不是木心先生的责任,他即使讲课时不够严谨,最多应该对那些听课的人道歉,那也不是我们有资格要求的。

书里有很多他个人的观点,很主观,不宜当成权威观点来吸收,但当成一个老师跟你说说个人看法,挺不错。

不够严谨,也不够客观,但挺美,挺坦率,挺新奇的。

一个有才华有性格的人跟你直抒胸臆,你可能认同他,可能不认同他,但有这个过程,就总是个享受——这么直抒胸臆的大才子不多啊。

这书豆瓣超过9分,我个人感觉太高了。

我个人打分,可能在到之间,不会推荐给你,但你如果想看我也不反对。

总之,可以读,但不能“尽信书”。

用木心先生自己的话说,可以浅读,不宜深读。

——它本来就是“掠过水面”的轻快顺滑的书,浅读刚刚好。

文学回忆录 读后感 第3篇

当今社会是很现实的社会,各种规定各种潜规则都把人区分开来,等级制度区分太过明显。现在人把地位权势看得太过重要,喜欢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是严重的歪曲心理。我们应该倡导人人平等,不要等级制度以有色眼镜来看待区分人们,不应该官大一级压死人。我们要创建和谐社会,要向希腊神话倡导的一样要自由自在,这样人们才能幸福和谐安定。

他说,最早的文学,即记录人类的骚乱,不安,始出个人的文学。所有伟大的文艺,记录的都不是幸福,而是不安和骚乱。

对于这些话,我深以为然。我一直以为人类大多数都是享受安逸的生活,很少会居安思危,具有忧患意识。在很早很早以前,我们的祖先就曾说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鲁迅先生也曾说过:真的勇士,敢于正面淋漓的鲜血,敢于正视惨淡的人生。因此很少有人真正做到这一点,所以人们记录下这些人类的骚乱与不安,通过这些教训使自己能更加清楚更加深刻的明白这些道理。

盛极必衰。如此看,中国诗的衰亡是正常的、命该的、必然的.。盛过了,不可能盛之又盛。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从整体上来关照,中国不再是文化大国,是宿命的,不必怨天尤人。所谓希望,只在于反常,异数。用北京土话讲:抽不冷子出个天才。

从表面看,这只是介绍了中国诗的没落的原因,但在我看来,这也包含了一个哲理——盛极必衰。所以我们要懂得这个道理,不必强求永恒的胜利或者永远的顺风、前进,每个人都会有高峰低谷,正如月有阴晴圆缺,我们要懂得知足常乐,不必强求,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这样我们才会过得轻松,活得快活。

这些就是我读木心老人家的文学回忆录的一些话的感想,虽然不多不全,但是我自己的一些看法,正如木心老人家写自己的书,讲文学史,重要的是自己的。以后,我想我会再读更多的木心先生的书,感受他老人家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看待生活,看待人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