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第1篇
玉观音读后感书评
前几天amazon的kindle商店限免了《玉观音》,趁着最近做毕业设计比较闲,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读完了,尽管我在初中时期就看过电视剧,模模糊糊的还记得部分剧情,但还是无法自拔的陷入了文本的悲剧气氛中,我想最近应该都不会再有勇气翻阅第二遍了。
这真是个悲剧,每个角色都有极为强烈的悲剧色彩,可细想起来,全书可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坏人,都没有主观的想作恶,而在命运的大车轮下,各个都被碾碎,这就是所谓的生活吧。
就像我们小时候喜欢看童话,喜欢角色正邪对立的故事,喜欢好人最终战胜坏人,喜欢大团圆的结局,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梦。可是长大了我们才发现,世界是如此的混乱,人性是如此的复杂,没有永远的正邪对立,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坏人,你只是站在你的角度看待这是世界罢了。我们从喜欢看《射雕英雄传》的快意恩仇,到感慨《_》的世事无常。陈世骧先生曾将《_》的主题定为“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这句话涵盖了经典悲剧观的两大因素:命运和性格。“冤”即命运,“情”即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人物分析:
杨瑞,也具有两重性格,外表的花花公子,内心却住在一个小孩,我们身边不乏这样的男孩儿,他们或许谈过几场不走心的恋爱,或许约过几个meaningless的炮,可是其实并没有真正尝过恋爱的滋味,品过苦辣酸甜,当终于找到真正的爱情,却比谁都要爱的认真,终于在此过程中完成了成长,蜕变成一个真正的男人,学会了责任与担当。当然他是个值得爱的男人,只有他懂得安心,懂得她的坚强与软弱,愿意等下去,等到时间磨平了一切伤口,等到她重新归来。
毛杰,每个男孩都有情窦初开的时候,或许你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在窗明几净教室对前排女生完成一场华丽的YY、或许你是终于做了这个决定比人怎么说都不理的鼓起勇气表白被拒,还是风流倜傥的你表白女神成功愉悦的滚了一次床单。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或A或B或C。可是据科学研究女性的成熟时间要早于同龄男性2-3年,而在进入社会后男性才会真正的成熟起来。()我们我们面对同龄的女孩,看不透她们在想什么,看不懂她们看的书,听不懂她们听的音乐,理解不了她们追的欧巴和哭瞎的韩剧(这半句是吐槽,不要当真)。所谓骚男情怀总是湿,男孩总是难以理解女孩的复杂的,当初恋女神形象颠覆后或许只剩下酸涩,对于毛杰来说,他经历的就更为痛苦了,命运的玩笑让他走到了安心的对立面,他还没有接受失恋的痛苦的时候又要承受因为自己的过失家破人亡的人间悲剧,可他只是个涉世未深的孩子,哪能承受的了这个,他的疯狂似乎不难理解,最后命运竟然要安排他杀掉自己的骨肉,看到这里我不禁心疼,他真的只是一个孩子啊。
老潘:老潘这个角色定位的很好,他在故事之中又游离于故事之外,很像一个看客有不是看客,他比很多人都要了解安心,会想个女儿一样怜惜她照顾她帮助她,却不会成为一个主角出现在她的故事中,文中设定为有妻有儿,但个人觉得不如一个老鳏夫来的自然,关于她对安心的怜惜,个人觉得有李尔王情结的原因,在此就不细表(大三的时候,我怀着一颗高大上的心读了《梦的解析》后,三观崩塌的一塌糊涂,对世界充满了新的认识,思想也变得不正经起来)
铁军妈、钟宁这些配角无一不是承受了很大的痛苦,情绪化的对主角们造成了一定的伤害,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很难对她们进行苛责。
结局感悟:安心为什么离开杨瑞?其实依旧是性格使然,当我读到孩子被抢走杀害的那一段的杀害,掩卷长叹,大恸,不忍卒读,如果第一次重大打击她能催动内心的坚强完全是因为这个孩子,对这个孩子,安心始终有着愧疚,因为是她自己亲自葬送了孩子幸福的生活。如果和毛杰的关系没有暴露,孩子会有一个好爸爸、一个完整的家庭,相比后来颠簸流离的生活,安心怎能不心怀愧疚呢。所以她非常的溺爱孩子,她也跟杨瑞说过,她最大的希望就是把孩子养大,在去云南办事的途中,安心与杨瑞唯一的一次大的争吵也是关于孩子的。杨瑞对孩子好,也是因为那样安心会对他更好,当孩子和爱情摆在面前,安心会毫不犹豫选择孩子的,这是母爱啊。而这一次她失去了唯一的精神支柱,我可以想象的出她听到自己的孩子杀害的那种万念俱灰的感觉,真不知道她是怎么挺下来的,还坚强的尝试过忘记过去发生的一切,但她依旧还是骨子里软弱的女人,甚至无法接受这唾手可得的幸福。逃避了现实,选择了一种崇高的生活方式。其实到这里,我觉得就可以结尾了,属于悲剧的那种美感已经完全的展现了。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第2篇
波伏瓦说:“真正的爱情应该是建立再两个自由的人互相承认的基础上;一对情侣的每一方都会互相感受到及时自我,又是对方;每一方都不会放弃超越性,也不会伤害自身;两者一起揭示世界的价值和目的。 ”
今天看到一些我未曾经历的阶段,因为未曾经历吧,所以觉得异常可怕。正是可怕导致了反抗,一种无法消除固有束缚的反抗――我所以为的世界的全貌本身就是另外一个牢笼,就像楚门的世界一样。所以挣扎是在笼子的笼子中挣扎。 女人注定要作为客体而存在,她们童年的自卑心理导致了这一事实的必然性。
克尔凯郭尔说 ,成为女人是不幸的,而最不幸是女人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幸。上一句话中,可以看到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征。加缪也说:痛苦来源于觉醒。我相信任何一个希望独立的女性在成长过程中都会经历可怕地煎熬――她们对于实现个人价值的追求与她们被希望作为一个女人而生存的社会期望是完全相背的(她们也许不能言明这种矛盾,
但是却感受到这种矛盾带来的痛苦),这一点与男人不同。男人只要克服一切阻碍,只要足够坚定,足够聪慧,概括地说,他们只要不断使自己具有优秀的品质,他们就能将性别期望和个人价值实现完全统一,亦即实现所谓的成功。而女性则不然,一个传统的女性角色是驯服的,柔弱的,聪明但是没有野心的,多愁善感的,一些消极的品质反而使女人们能够获得幸福。最终和王子一起的姑娘是善良愚蠢的金发姑娘,而不是勇敢聪慧的褐发姑娘。
对于丈夫来说,妻子打扮入时是一种对他人的引诱,这让他愤怒,虽然他十分乐意接受别的女人的引诱。而妻子的端庄让他觉得合适,却同时让他乏味。丈夫以别的男人眼光来看妻子,同时也以财产所有者的身份来看妻子――
他的妻子,和他的钱,他的地产,他的车一样,是属于他的。 在奇怪的两性婚姻关系中,双方都想到很多办法来解决问题,然而它们可以帮助女人忍受夫妻生活的束缚,却不能粉碎这种束缚。这只是虚假的回避,根本不能让女人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有_这个说法,还是来源于男性与女性的不平等,女人是依附,不管多么有名的女星,一旦得不到追捧,她便无法确定自己的价值了。不过在当下的社会,这样的被认同的特点已经超越了性别――人无法确定自己有价值,除非得到他人的认可。
以为完全的男权话社会已经开始慢慢解体,男性的决定性作用并不像20世纪的法国那样重大。以至于男性开始认识到女性性别的价值,存在越来越多的女性励志神话,虽然这并不意味这个社会将会将女权转变。女性从小受到的社会影响,是她难以超越自己的性别,但是她依然可以通过创造而有所作为。
波伏瓦提到女人信奉善恶二元论,觉得这个世界不是好的,就是坏了,她们希望有一种强大的英雄力量,将一切恶都扫除,在这方面虽然体现了女性的狭隘,但同时可以看出她们的完美主义――纯粹地对和平和善良的向往。
开始认真看待这个世界和人类命运的时候,她们可以获得真正的解放!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第3篇
一、经典性:《第二性》是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运动的理论基础,著名社会学家李银河称波伏瓦为“女性主义思想的泰斗”、“女权主义的思想导师和旗手”。
二、可读性:书中援引大量实例,翔实生动,一改普通理论著作的枯燥晦涩,读来趣味横生。
三、时代性:波伏瓦作为思想家是超越时代的,她在《第二性》中指出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还是社会的顽疾,有些甚至愈演愈烈。在原著出版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反观这本书,更能引起切身思考。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内容简介
《第二性》分为I、II两卷:I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II从存在主义的哲学理论出发,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到衰老各个阶段,以及在农妇、女工、_、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的真实处境,探讨女性独立可能的出路。波伏瓦提出了女性获得经济独立的必要性,也强调了只有女性经济地位变化才能带来精神的、社会的、文化的等等后果,只有当女性对自身的意识发生根本的改变,才有可能真正实现男女平等。
西蒙娜德波伏瓦 (Simone de Beauvoir, 1908-1986)法国哲学家、作家、女性主义者。1929年通过法国哲学教师资格考试,曾在多所学校执教。1945年和让-保罗萨特共同创办《现代》杂志,致力于推介存在主义观点。1949年出版《第二性》,引起极大反响,成为女性主义的经典。1954年凭小说《名士风流》获龚古尔文学奖。她和汉娜阿伦特、苏珊桑塔格并称为西方女性学术的三个中心。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创作背景
法国大革命尽管响亮地提出了“天赋人权”的口号,但那只是男人才享有的权利。不论是制宪会议的温和派还是国民公会的激进派,在他们高喊“平等”的同时,都一致坚持妇女应回到家庭和厨房中去,履行“造化”所要求她们的贤妻良母的职责”。1804年颁布的《拿破仑法典》,更是完全把妇女排斥在公民资格之外。其中的第213条明确规定“妇女应该服从她的丈夫”,妇女的经济、社会活动必须经过丈夫同意,家庭财产严格由丈夫支配。法国妇女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直到1944年戴高乐临时政府时期才迟迟获得。这不仅比其他欧美国家落后了一大截,甚至迟于亚洲的斯里兰卡等国家。一方面两性不平等的现象相当严重和普遍,另一方面女权运动的发展却滞后于其他国家。譬如美国,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女权运动就已轰轰烈烈地展开。
法国妇女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妇女解放运动的滞后,不能不促使那些具有强烈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学者去思考、去探充。波伏娃生在法国,长在法国,作为一位思想独立前卫的女学者,对法国妇女问题的体会更是深切。她敏锐地发现这场女权运动的高潮在法国不仅来得缓慢,而且具有先天的缺陷,即仅限于资产阶级妇女,没有触及更为广泛的其他阶层的妇女;仅停留在要求受教育平等、财产继承权平等这样一些具体权利,没有触及到父权制社会本身。于是,她通过个人的体验和对其她妇女的观察对妇女社会地位问题进行了历史的哲学的思考,提出了真正的更高意义上的性别平等,从多角度深刻地分析了妇女现状及其形成原因,完成了《第二性》一书。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作品影响
基于现实生活的发展,波伏瓦满怀信心地看到女人未来的解放,虽然她并没有提出多少切实可行的方案,但这并没降低《第二性》的理论价值。
该书出版后在法国引起轩然大波,加缪指责她“败坏法国男人的名誉”,梵蒂冈把它列入禁书目录。
最初的反对声浪过后,是无数的灵魂被震撼,看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和无限新的可能。《第二性》被誉为“有史以来讨论女性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甚至被尊为西方妇女的“圣经”。波伏瓦由此被称为第二波女性主义运动的“精神母亲”。
《第二性》在法国出版后首周卖出2万册,它的法文版累计销量已超过300万册。1953年,《第二性》被译成英语,而后又先后被译成德语、西班牙语、丹麦语、波兰语、葡萄牙语等17种文字。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媒体评论
我认为作为女性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因为每个女人都应该学习一些女性主义的知识。这个社会,在很多方面男性都占据了优势位置,隐藏了很多男性霸权,女性首先要意识到这一点,对此敏感,有社会平等的概念,然后才能做到自我保护,才能避免被这个男权社会奴役。——梁文道(著名媒体人)
波伏瓦的影响力是非常深远的,特别是她的《第二性》及其社会建构理论。一般认为,女权主义的第二次浪潮整体上是从她开始的,她在1960年代和1970年代为整个西方的女权主义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是那个时代女权主义运动的思想导师和旗手。
我始终认为,波伏瓦的社会建构论具有巨大的生命力,因为这是一个正确的理论和看法,它不可能过时。——李银河(社会学家、性问题研究专家)
在当今时代,波伏瓦的独立人格对年轻人和艺术界依然有着启迪。尽管波伏瓦终身和萨特在一起,但她的独立性是萨特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其在文学上的创造引领了女性主义文学思潮,文学作品中的社会思想也独具特色。
波伏瓦在全世界都是一个热门人物包括在国内,但是奇怪的是,国内研究者很少对她做专门的学术研究,目前大多只停留在翻译和介绍层面,国内学者也更关注的是其文学性,对作品中的社会思想和哲学思想重视不够,更多只把她当作一般女作家,低估了她的价值。——高宣扬(同济大学法国思想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第4篇
我读的过程中,虽然许多的词句显得难以理解,那也是因为我的哲学思想储备有欠缺,但波伏娃通过现实以及文学作品里的论据描述,令我常常感到“就是这样”的被她理解了。《第二性》发表于七十年前,现在读来仍觉得说的就是身边以及自己身上发生的现象一样。仿佛一位智者说出了你隐秘的想法、懂得你是如何成为这样的,懂得你的困境,告诉你要超越自身。然而最不寻常的是,这位智者是一位女性,她经历过女性的处境,她用思想与行动超越了自身。
可以从书中提炼的一个观点是:“女人”不是生成的,而是在成长过程中,她在社会文化中的处境使她变成了“女人”。
从生物范畴来说,激素的作用决定了女人的体质。一般说来,女人比男人矮小、体轻、骨骼更纤弱、骨盆更宽大、脂肪形态更圆润。女人的力量大约是男人的三分之二,肺活量要弱一些,气管和喉咙要小些,因此也带来声音的不同。女人的甲状腺比男人发达,再加上卵巢分泌激素对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作用,使女人情绪起伏,容易心跳、脸红、流泪、狂笑。
女人天然接受仿佛外来强加于她身上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危机,每月的诅咒,长时间的妊娠、痛苦和危险的分娩,疾病、事故,是所有雌性哺乳动物中,为履行物种生殖职能而付出成本最高的。如果将女人与男人相比较,男人便显得有优势得多,男人的生殖不影响他个人的生存,没有危机和事故。总体而言女人同男人活得一样长,但有不少时期,女人不能支配自己。
这些生物学论据体现了女人处境的一个本质因素,因为身体是我们控制世界的工具。但是这些生物学论据不足以确定性别的等级,它们不能解释为什么女人不能具备主体性而作为被动的存在,不能将女人判定为永远扮演从属的角色。
只有根据人给自身提出的目的、掌握的工具、制定的法则,才定义了强弱之别,“弱点”才显现为弱点。在不要求充分使用人体力量、在禁止暴力的地方,肌肉力量已然不能建立统治地位的时候,女性还被视为“弱”,则她的“可能性”取决于经济和社会状况。
女人不是固定的实在,而是变化的产物,人们企图将女人的“可能性”约简到她从前那样,约简到今日那样,人们说是因为她的能力问题。事实是,能力只有在实现的情况下才明显的表现出来,没有实现的情况,究竟是她不具备能力,还是处境让她无法实现其能力,这是理不清的账。
人们有时认为,自恋是女人的根本态度。自恋是自我被作为自身的目的,主体逃避到其中。环境更加促使女人而不是男人转向自身,把爱给与自己。因为她被禁止从事男性的活动,她忙忙碌碌,虽然肩负妻子、母亲、家庭主妇的职能,她的价值仍然没有得到承认。她封闭在自己的身体和住宅中,认为自己是被动的。人们称她为“一个长不大的孩子”,人们也把工人、黑奴、殖民地土著人说成是“大孩子”,仿佛如此就能削弱他们的力量。
一个行动的男人能估量自己,女人由于显不出能力和受到隔绝,既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也不能衡量自己;她自认为极其重要,实际上她接近不了任何重要的事物。压在附属女人身上的诅咒,就是不允许她做任何男性世界的事,于是她执着的通过自恋、爱情、宗教,徒劳的追寻存在。
现今的世界中,女性的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女性和男性一样受教育、工作,获得经济收入、管理一个组织、做学术研究、发明新科技,影响或改变世界。但是,世界的管理者绝大部分还是男人,女人被要求更多的照顾家庭、放弃事业,主动强势的女性常会受到来自男女两性的同样的不认可。
七十年前的著作中的思想和现象,在现今的社会和人的思想中还随处可见、俯拾即是。甚至许多女人都比男人还要认同一个观点:女孩子不需要有大成就,安稳一点即可。这样的话听起来仿佛有道理,其实又是极危险的。这样的观点表达的不过是接受懒惰与舒适的诱惑以及不想负责任。在不知不觉中她们给自己设下了限制,使自己成为依附者,没有想过自己需要成为创造者和有影响力的人,也就不会去主动接触和开拓广大的外在世界,而在日复一日的封闭和无聊中,将注意力转向自身,空虚的自恋,受控于无形中。
相对来说,男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却被要求去取得社会成就,他们因此在面对真实社会的摸爬滚打中,承担了更多,因此也更加自信和主动。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哲学即是说,人的本质、既定性没那么重要,人的选择、行为及其创造才是重要的,简单的说就是你是什么样的人不是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你需要将目光投向外在世界的目标,忘我的开拓、行动,确立你自身。
在现今社会女性的处境和机会教从前要好了许多,但女性要警惕自我设限和轻松的依附性人生的诱惑,同时明白这种诱惑的代价是什么。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第5篇
原创书评:《九栋》读后感
初读九栋,我很费解,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苦心经营的铺陈,亦没有浩浩荡荡的气势,有的只是平淡与平和。
就像是一个小孩子,静静地讲述着他的故事。
没有太多的情感在其中,大多是幼年的懵懂,好奇,对事物的直观感受。
它只是一本书,一本以九栋为环境的一部日记。
那是什么让这样一本小说集受人欢迎呢?
由于大家对它的宣传的盲目推崇吗?
我觉得不是。
有读者告诉邹静之,尽管那个时代已经远去,但书中故事里有一种“本质”的东西,没有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
唔,本质,也许就是书写时的从容、自然,还有平和。
对,就是平和。
平和之处出真实。
波伏娃第二性读后感 第6篇
这次为何突然想要选择读《第二性》,是因为在微信公众号看到了推荐,讲这本书是女人、尤其是女青年的必读书,于是便兴起一股强烈的阅读欲望。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发现我自己对于女性地位和身份的种种疑惑能够适度的排解,这本读起来有点硬的理论书却让我很是喜爱。我被波伏娃充满理智和智慧的语言吸引,试图从中找到自己作为女性生存的“圣经”。
《第二性》分为两卷,第一卷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和女性神话在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来分析女性的处境,第二卷从理论的角度来研究女人在出生、青春期、恋爱、结婚、生育、衰老各个时期的心理历程,并且解释了农妇、女工、_、明星或知识分子等各个阶层中女性的地位和处境,试图探讨女性独立的出路。她提出了女性若要获得独立,便一定要经济独立,只有女性真正摆脱了依赖男性的意识,摆脱自己比男性地位低的桎梏,把自己放在“人”的位置,不要总是放在“女人”的位置,才能真正解放,达到男女平等。
这本书在1949年出版,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在现在也还是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除了对其中知识的吸收,也感受到了由衷的幸运。感谢现如今,尽管社会对女性依旧存在不公平的现象,但是女性只要愿意,还是可以和男性在一个平台上竞争,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可以选择自己的爱人。我现在还记得自己有一次和人聊天,不知道为什么就谈到了照顾孩子的话题,我说了一句为什么不能男性照顾孩子,当时有一男生脱口而出“这本来就是女人的工作啊”,我知道有些固有的看法依旧死死地缠在每个人的心上,甚至作为主体的女性自己也是这样认为的,但是我依旧对未来充满希望,认为男女平等在有一天会真的实现。
我认为,男女平等并非说是消除两性之间的差异,男女之间的生理特征就决定了男女之间存在差异,而我认为的平等,是不要强加任何选择在女性身上,给每一个人自己选择如何生存的权利,是否结婚,是否生孩子,是否女性要为了家庭放弃工作,我希望未来的每个人做出的选择都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社会习俗和观念压迫着选的,男性可以不完全顶天立地,女性也不需要局限自己。其实《第二性》这本书对于女性的出路并没有提出什么建设性的建议,但是我们却不能否定它的理论价值,这本书告诉了我女人为什么成为“女人”,讲述了女人成为“第二性”的原因,系统地对女性的历史进行了分析,让我能够对自己的性别有了更宽阔、更客观的思考。
我在这本书里面,不只看到了我自己,还找到了我妈妈的影子,并看到了身边广大女性的生活状态,“男人在经济生活中的特权位置,他们的社会效益,婚姻的威望,以及男性后盾的价值,这一切都让女人热衷于取悦男人。”目前的中国,还是有很多女人处于被支配地位而不自知,她们在做各种决定的时候,不是出自自己的内省,而是出于男性对他们的规定。比如在穿衣服方面,大多数女人都会喜欢那种更具有女人气质的衣服,但是那种女人气质,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男性决定的,他们觉得女人应该是温婉的、美丽的、温柔的、性感的等等,而女性也会不自知地把男性捧在较高的地位,这也就滋长了男性的威望。
并且,现在很多女性都会拿自己是女性来摆脱社会的责任,试图从男性身上为自己找到更舒适的生活。我身边便有那种例子,她们一边咆哮着要男女平等,但是自己又不愿意面对高压,总是抱着一种女性不需要太努力的想法,可以放松、轻松,而衡量女性成不成功的标准竟然有时候会是嫁的老公的优劣,这是何等的滑稽啊。这也就是说,很多女性不愿意靠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自己的地位,试图从男性身上得到地位。《第二性》中有这样一句话“女人认为结婚有许多好处,以致她本人也希望能够结婚”,女性总是认为结婚可以让她们更轻松,可以不劳而获,我自认为这是男性设下的陷阱,他们需要有人在他们打拼的时候有人帮忙照顾家庭,让他们可以在工作外有人无微不至地为他考虑,而女性大多因此失去了自己事业的上升可能,从“社会人”变成了“家庭人”,局限在那一方天地。我自己认为,女性平等绝对不是要为女性获得特权,而是要让女性成为选择的主体,而女性自己也要放弃内心依赖男性的脆弱心理,把不劳而获的梦想摒弃,把自己的天空变得辽阔、干净。
而从我自己身上,我也有了深刻的反思。我这一路走来,心中也有着男性肯定会成就更高,我作为女性是没有办法顺利地拿到什么成就的;并且有时候做一些选择的时候,也因为自己是女性,而给自己轻松的选项。我现在越来越明白了一个道理“做女人最大的不幸,就是自己不了解这是一种不幸。”就以我妈妈为例,我的妈妈可以说是一个全职主妇,她每天的全部生活几乎都是家务和家人,她知道我们最喜欢吃的东西,知道我爸爸每天穿的衣服,把我爸爸放在他的手心细心地照顾着,从来不抱怨什么,无私地感觉自己老公和孩子的快乐和成就就是她的成功。她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能够自己做什么选择,什么决定都自发地迎合我爸,认为我爸知道的更多,经历的也更多,她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因此我爸就做什么都是对的。我曾经无数次告诉她可以有自己的朋友,有点自己的生活,她一次又一次地胆怯,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学不好,这肯定是和她经受的教育和个人的经历有关,没有办法很快改变的。但是我却越来越明白,我的干预不一定合适,她所有的幸福大概就是家庭,如果没有家庭,她便会没有价值实现的快乐,可能会更难过。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活,我后面一直拿这句话自勉。
我对于自己的生活也还是处于迷茫期,不知道自己真正的欲求是什么,既想要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又有些胆怯。但是这也许就是鲁迅说的“历史中间物”,我自己也处在女性地位转变的时期,因此有这些想法也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感恩的是,现在的社会相对开放了很多,就算有一些对于女性的性别方面的不合理要求,但是总体上还是给了女性选择的权利,我可以选择辛苦的生活,为自己而活。这只是我现在非常幼稚的想法,然而,这个社会之所以有趣也是在这里,它给了你可能,那我刚好愿意为这种可能冒险一下。
而我现在越来越明白,我之所以幸福就是因为我发现了自己可以为自己而活,我现在幼稚的想法就是希望我的所有选择都是为自己而选。现在我的心中泛着一蔟蔟非常不平静的波澜,我希望自己一直保留着任性的权利,而这个权利,首先需要我做到完全经济独立。如果我能够自己完全经济独立,不依赖任何人,那么我的选择就可以不用顾忌他人的干预。而我的父母,出于爱,应该会支持我的选择。
那么,我现在的梦想,就是经济独立,我会以此自勉,并为此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