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 读后感 第1篇
爸爸说:“想当年,我们小时候,一到夏天,就去河里游泳。到时候回家就不用洗澡了。洗头直接把头塞到池塘里,泥土就是大自然的洗发露。在路上,要是饿了的话,就去别人家门口挖花生,往嘴里塞,回家时,嘴角全是干泥巴。”我听得津津有味。接着爸爸又来了一句:“现在这些都没有了,只能作为回忆慢慢咀嚼。”
记得我读过韩寒的一部作品——《碎片》。里面记载着他在大城市生活的点点滴滴。有一次,他的车在高速公路上抛锚了,他的两部手机没电了。他看见一百米之外,有灯光亮着,于是,他去求救,开门的是一个七旬老太太。他问:“老人家,我的车抛锚了,手机没电了,能借你的用一下吗?”刚开始,老太太有些戒备,知道韩寒的来意后,说:“我没有手机,但电话你可以用。”接下来,韩寒等待着救援。他看了看房子的周围,让他想到了小时候。于是他坐在屋顶,看着天空。脑子里想的却是他的苹果手机里有辨别星座的软件。
现在,我们身边的碎片越来越多,这些碎片一点点地吞噬最初的美好。
在这个时代,谁还会静坐在那里,抬头仰望星空,数着天上的点点繁星,观察月亮的阴晴圆缺。在这个时代,谁还会坐在窗台上,凝望着窗外,回忆童年的点点滴滴,拾起童年那些天真美好的笑。围绕着粗壮的大树转圈,谁还能在路过田野时,欣赏两边的野花野草。也许都不会了。在这个时代,人们的自由时间快被娱乐场所榨干了。网吧,酒吧,迪吧,ktv。还记得,小时候用两个纸杯,中间穿一根毛线连接,当电话的日子吗?还记得,在秋天爬上树去偷别人家的果实的日子吗?还记得和一群小伙伴趴在地上拍卡片的日子吗?应该才刚想起来吧!
想一想,我们现在的日子是什么?聊qq,刷微博,写日志,看空间动态,聊微信。小时候的连环画变成了现在的《如何成为职场高手?》,小时候的芦苇丛变成了现在的高楼大厦,小时候无油盐的饭菜变成了现在的地沟油饭菜。现在,我们总会话说当年,想当年,夏天那么热,没有空调,没有电风扇,只有一把纸折得扇子。多么苦啊。我们不照样过来了吗?以前的饭菜没什么味道,我们不是照样吃得津津有味?苦?这是给过去下的定义吗?过去没有空调,苦?现在有了空调,生病的人越来越多。过去苦吗?原来品尝的是食物原本的美味,现在吃的都是防腐剂。到底哪个更苦?现在的你,还能像以前一样肆无忌惮地笑吗?现在的你,还能像以前一样在田野中玩耍吗?时光无情地带走了太多的美好。与其说是时光所为,还不如说是人为呢!
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感觉自己总是处于自我癫狂,自我陶醉的生活中,也许是为了躲避繁杂无奈的现实,或许是为了掩盖自己的那颗伤痕累累的心。每天,生活推着你往前跑,想慢下自己的脚步都难!也许癫狂是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也或许是一种想慢下脚步的思想。
在拥挤的人潮中,不要随波逐流,请慢下脚步,再看一眼,那即将失去或已经失去的美好。当美好已成往事,留下的也许只剩孤独地心痛了吧。
碎片 读后感 第2篇
《文明的碎片》的风格基本还是和《文化苦旅》相承接的,感觉是《苦旅》的补充版。对我而言,看他的书首先是得到更多历史的信息,然后再去感受他文笔的张力,和对生活的理解。
逐字逐句的讲解,未必每个人都有的福分,这样的结果就是印象深刻,当然讲不了几篇。我一直觉得这个过程直接奠定了我日后扎实而又彪悍的阅读功力,以及飘忽不定的阅读风格。
记得讲到敦煌壁画被愚昧而又贪婪的老道毁掉的时候,气愤的叉着腰站在讲台上眼眶泛红久久无语,当时我觉得是不是太内啥矫情了。结果若干年后当我站在讲台上时,我才明白那种情感是自然而然的,掩饰不了。
这个民族太容易让人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了,执政者大多热衷于那些愚民的小把戏,而那些普通百姓们又大多可爱的擅于自欺欺人。或许大家都乐在其中。
您是我此生最感激的老师之一。
老余的书还是早期的好看,不论文风还是深度。
碎片 读后感 第3篇
今天我和姐姐去书店买书,我买了一本《记忆碎片》,我看见这本书的时候我被它的名字所迷祝
回家后我开始读了,我在读的时候还不忘了解它有些词的意思(注;因为这本书有很多地方用的是以前的语言。)我花了2天时间看完了它,这2天我的心都是揪着的,因为这本书写得十分感人,看了之后我想哭。因为它写了1945年的时候的事,我发现1945年的人民们过得十分艰苦,要逃跑还要探敌情。它讲述了:1945年的时候有一个“木棉岛”,那里的人们十分苦一边注意敌情一边要找回自己家的主人,确保主人的安全……
这本书的主角是一名11——12岁的小孩……他的爷爷以前是一个叫“血魂组”里的人……以前呢也曾经被敌人抓起来过差点就被腰斩了……
看了之后我十分同情那时候的一些被腰斩的人们……我也十分的珍惜现在的世界……我以前以为自己生活的世界十分坚苦,但是看了这本书后我开始改变想法了,不再认为我们现在的这个世界十分坚苦了。我反倒认为现在我活的世界十分和平和快乐,没有以前的战争了,也没有以前的恐惧了……
故事相对比较简单,人物的登场没有更多似是而非的地方,排除了情绪的干扰,当我们更多从利益动因入手分析其他人围绕一个思维上的残疾人展开的角力之后,情节是很容易理清楚的。